李曉兵
(南開大學 法學院,天津 300071)
?
“人權入憲”之后我國人權保障的實踐及其發(fā)展
李曉兵
(南開大學 法學院,天津300071)
摘要:“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通過修正案的方式寫入憲法是我國人權保障和憲法實踐發(fā)展的里程碑,在此后的十多年間,我國人權保障制度不斷得到完善,人權保障實踐得到全面發(fā)展。而今,人權保障已經成為我國立法的基本標準和判斷尺度,制定和實施國家人權行動計劃則是中國推進人權保障的重要方式,人權在司法過程中的保障得到充分的重視,國際人權對話和人權交流日趨活躍。在此基礎上,我國人權保障實踐逐漸形成自身的特點,同時在人權公約實施機制和人權保障機構建設方面仍有發(fā)展的空間。
關鍵詞:人權保障;憲法;人權行動計劃;人權委員會
一、“人權入憲”——我國人權保障的新起點
2004年3月14日,第十屆全國人大第二次會議通過憲法修正案,決定在憲法第三十三條增加一款:“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2004年3月14日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修正案(2004年)》,其中第二十四條規(guī)定:“憲法第三十三條增加一款,作為第三款:“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钡谌钕鄳馗臑榈谒目?。參見《全國人大常委會公報》,2004年第8期。。以憲法修正案的方式在憲法文本中對“人權”問題做出規(guī)定,這是我國憲法發(fā)展史上第一次對于“尊重和保障人權”給予明確的確認和肯定。對此,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王兆國于十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上在《關于〈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修正案(草案)〉的說明》中指出:“這樣修改,主要基于兩點考慮:一是,尊重和保障人權是我們黨和國家的一貫方針,這次把它寫入憲法,可以進一步為這一方針的貫徹執(zhí)行提供憲法保障。二是,黨的十五大、十六大都明確地提出了‘尊重和保障人權’。在憲法中做出尊重和保障人權的宣示,體現(xiàn)了社會主義制度的本質要求,有利于推進我國社會主義人權事業(yè)的發(fā)展,有利于我們在國際人權事業(yè)中進行交流和合作?!?《關于〈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修正案(草案)〉的說明》,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王兆國(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2004年3月8日),此處參見《全國人大常委會公報》,2004年第8期。
從世界各國的憲法發(fā)展過程來看,人權的保障是憲法制度萌芽和發(fā)展的起點。1789年《人權宣言》第16條宣告:“凡人權無保障、分權未確立的社會就沒有憲法?!逼浜螅▏臍v部憲法幾乎都對《人權宣言》進行鄭重的重申,因此,保障人權原則成為了法國憲法的基本原則。其他國家在政治現(xiàn)代化的進程中也逐漸地接受了人權保障的理念,各國在其憲法文本中或通過明確地宣告,或通過具體的列舉方式,對于人權保障作出回應。荷蘭學者亨利·范·馬爾賽文與格爾·范·德·唐在其名著《成文憲法的比較研究》中統(tǒng)計表明,有90.1%的憲法中用了公民權、人權、政治權利、基本權利或個人權利這些詞或類似的詞的憲法,而且即便那些沒有適用這些詞或類似詞的國家,也并不必然意味著不包括公民權利的規(guī)定[1]。因此,在現(xiàn)代各國,不管其憲法文本之中是否有關于“人權”的明確表達,尊重和保障人權無疑都應該被作為憲法的基本原則。
我國從近代到現(xiàn)在一共誕生了十多部憲法,其中1946年通過的《中華民國憲法》序言中有“保障民權”的宣告,其第一條規(guī)定“中華民國基于三民主義,為民有民治民享之民主共和國”,其第二章有關于“人民之權利”的內容。新中國成立之后一共制定了四部憲法,這些憲法中規(guī)定的都是公民基本權利,沒有出現(xiàn)關于人權的概念。在實踐中,在人權保障問題上,新中國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走過了一段極為曲折的歷程,關于人權的討論逐漸變得至為敏感,“人權”話題在某些時期甚至變成了人民共和國的禁忌。即便是1982年憲法誕生之后的相當一段時間內,思想理論界對于人權問題依然保持了一定的距離,人權保障問題的討論和實踐也并沒有當然地回歸到一個應有的正常狀態(tài)。從我國現(xiàn)行憲法制定通過到現(xiàn)在的三十多年,正值我國經歷重大社會轉型的歷史時期,憲法也經歷了1988年、1993年、1999年、2004年四次重大的修改,而且都是采用憲法修正案的方式。在憲法制定出來22年之后,“人權”這個詞終于在第四次修改過程中第一次被寫入憲法文本,用憲法這一根本大法的形式明文宣示“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的基本立場。自此,“人權”由一個曾經引發(fā)重大爭議的政治概念轉化為憲法和法律概念,“尊重和保障人權”由國家的政策轉化為國家根本大法的基本原則,由執(zhí)政黨的理念轉化為共和國立國的根本理念。
從我國法治發(fā)展和國家制度完善的長遠眼光來看,“人權入憲”無疑為人權保障提供了強有力的法律和制度上的保障和支撐。從此,尊重和保障人權作為憲法基本原則在憲法文本上得到了明確的肯定,這不但使憲法文本獲得了正當?shù)幕A,也使憲法在結構和內容上變得更加完善,同時還使憲法上所規(guī)定的基本制度與人權保障之間建立了有機聯(lián)系。尊重和保障人權成為了我國憲法所確立的各種制度的出發(fā)點和歸宿,也為憲法所列舉的公民基本權利提供了直接的憲法文本上的源泉,同時又打開了一個開放性的人權和公民權利保障的空間。因此,不論從理論還是從實踐來看,“人權入憲”都具有重大的意義,它全面提升了我國人權保障實踐的層次,推動我國人權保障的方式和途徑不斷豐富和發(fā)展,同時也為我國人權保障實踐的未來發(fā)展開辟了更加廣闊的前景。另外,將人權條款寫入憲法的舉動本身無疑也極具象征意義,此舉表明中國政府將以更大的決心在更大范圍推動尊重和保障人權的實踐,這標志著中國人權事業(yè)的發(fā)展從此將掀開新的一頁,人權保障的水準將成為判斷我國整體社會進步的一個重要維度,“尊重和保障人權”將成為中國發(fā)展進程中的一個基本主題。
二、 “人權入憲”后我國人權保障的實踐
“人權入憲”之后,尊重和保障人權原則成為判斷制定和修改各種法律是否正當?shù)囊粋€基本參照系,在各項立法活動過程中,各級立法主體應該主動地貫徹和落實尊重和保障人權基本原則,新制定法律、法規(guī)乃至出臺各種規(guī)范性文件都需要自覺地考慮人權保障的標準和要求。同時,有關機關還應該適時地以憲法所規(guī)定的尊重和人權保障原則為依據對現(xiàn)行的法律、法規(guī)的相關規(guī)定重新進行全面的審查,對有法律文件或進行廢止,或進行修改,或進行重新制定,對原有法律規(guī)定進行必要的調整和完善,充實和補充缺失的內容,將過于概括性的規(guī)定予以具體化,從而把尊重和保障人權納入制度化、法治化的軌道。
2004年“人權入憲”之后,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通過的有關人權保障的決定和法律主要有:《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廢止〈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yè)稅〉的決定》(2005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yè)稅條例》是1958年6月3日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九十六次會議制定通過的法律文件。2005年12月29日,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九次會議通過決定: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九十六次會議于1958年6月3日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yè)稅條例》自2006年1月1日起廢止。因此,此項廢止性的決定對于保障農民的權利具有重要意義。、《治安管理處罰法》(2005年)、《公務員法》(2005年)、《公證法》(2005年)、《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監(jiān)督法》(2006年)、《護照法》(2006年)、《物權法》(2007年)、《勞動合同法》(2007年)、《就業(yè)促進法》(2007年)、《食品安全法》(2009年)、《侵權責任法》(2009年)、《社會保險法》(2010年)、《行政強制法》(2011年)、《精神衛(wèi)生法》(2012年)、《關于加強網絡信息保護的決定》(2012年)、《關于廢止有關勞動教養(yǎng)法律規(guī)定的決定》(2013年)、《國家安全法》(2015年)等。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修改有關人權保障的法律主要有:《婦女權益保障法》(2005年)、《刑法》(2005、2006、2009、2011年、2015年修訂)、《未成年人保護法》(2006年)、《民事訴訟法》(2007年)、《律師法》(2007年)、《水污染防治法》(2008年)、《殘疾人權利保障法》(2008年)、《國家賠償法》(2010年)、《村民委員會組織法》(2010年)、《個人所得稅法》(2011年)、《職業(yè)病防治法》(2011年)、《刑事訴訟法》(2012年)、《老年人權益保障法》(2012年)、《勞動合同法》(2012年)、《環(huán)境保護法》(2013年)、《安全生產法》(2014年)、《行政訴訟法》(2014年)、《食品安全法》(2015年)等。
2004年“人權入憲”之后國務院制定、修訂的行政法規(guī)有:《勞動保障監(jiān)察條例》(2004年制定)、《宗教事務條例》(2005年制定,同時廢止1994年的《宗教活動場所管理條例》)、《信訪條例》(2005年修訂)、《艾滋病防治條例》(2006年制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2006年制定)、《血吸蟲病防治條例》(2006年制定)、《職工帶薪休假條例》(2007年制定)、《人體器官移植條例》(2007年制定)、《政府信息公開條例》(2007年制定)、《外國常駐新聞機構和外國記者采訪條例》(2008年制定,同時廢止了1990年的《外國記者和外國常駐新聞機構管理條例》)、《政府制定價格聽證辦法》(2008年制定)、《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實施條例》(2009年制定)、《流動人口計劃生育工作條例》(2009年制定)、《全民健身條例》(2009年制定)、《自然災害救助條例》(2010年制定)、《工傷保險條例》(2010年修訂)、《外國人入境出境管理法實施細則》(2010年修訂)、《氣象災害防御條例》(2010年制定)、《戒毒條例》(2011年制定)、《國有土地上房屋征收與補償條例》(2011年制定)、《個人所得稅法實施條例》(2011年修訂)、《校車安全管理條例》(2012年制定)、《農業(yè)保險條例》(2012年制定)、《女職工勞動保護特別規(guī)定》(2012年制定)、《無障礙環(huán)境建設條例》(2012年制定)、《拘留所條例》(2012年制定)、《教育督導條例》(2012年制定)、《城鎮(zhèn)排水與污水處理條例》(2013年制定)、《畜禽規(guī)模養(yǎng)殖污染防治條例》(2013年制定)、《外國人入境出境管理條例》(2013年制定)、《社會救助暫行辦法》(2014年制定)、《中國公民往來臺灣地區(qū)管理辦法》(2015年修改)等。
這些法律、法規(guī)陸續(xù)的制定出臺,一方面豐富了我國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另一方面就其基本內容來看,人權保障已經成為其核心價值之一。在這些立法活動中,尊重和保障人權的原則已經成為立法機關應該堅持和遵循的基本準則。
通過制定和實施國家人權行動計劃來推動我國人權保障事業(yè)的發(fā)展,這是我國政府近年來在人權保障領域的重大舉措。人權行動計劃被定位為是我國政府制定以人權為主題的國家規(guī)劃,是我國政府促進和保障人權的階段性政策文件,也是指導和推動中國人權事業(yè)全面發(fā)展的綱領性文件*國務院新聞辦公室2009年4月13日發(fā)布的《國家人權行動計劃(2009-2010年)》導言部分稱:“《國家人權行動計劃(2009-2010年)》是中國政府促進和保障人權的階段性政策文件”。國務院新聞辦公室2010年10月發(fā)布的《 2009年中國人權事業(yè)的進展》白皮書前言部分稱:“在這一年里,中國政府頒布實施了《國家人權行動計劃(2009-2010年)》。這是中國政府制定的第一個以人權為主題的國家規(guī)劃,是指導和推動中國人權事業(yè)全面發(fā)展的綱領性文件”。。這是我國政府面對當下中國社會發(fā)展進程中的諸多政治、經濟、法治、社會問題,嘗試將人權保障的基本要求與社會發(fā)展的目標相結合并推動各類問題解決的新路徑和新嘗試。同時,這也是我國作為一個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大國積極履行國際責任,主動落實《世界人權宣言》和國際人權公約基本精神的實際行動。*1993年在維也納召開了第二次世界人權大會,大會通過的《維也納宣言和行動綱領》建議各國和聯(lián)合國優(yōu)先采取促進民主、發(fā)展人權的國家和國際行動。其中包括“建議每個會員國考慮是否可以擬訂國家行動計劃,認明該國為促進和保護人權所應采取的步驟?!蹦壳?,中國是聯(lián)合國安理會五個常任理事國中唯一一個制定并實施國家人權行動計劃的國家。此處參考了2012年6月13日王比學載于《 人民日報 》的《專家解讀<國家人權行動計劃>》一文。到目前為止,我國政府已經制定了兩期國家人權行動計劃。
《國家人權行動計劃(2009—2010年)》是在我國政府主導下制定的第一個以人權為主題的國家級規(guī)劃和行動綱領。由于國家人權行動計劃的制定涉及面寬,內容廣泛,覆蓋政治、法律、經濟、社會、文化、科技、宗教、衛(wèi)生、體育等各個領域,在制定這一人權行動計劃過程中,我國政府專門設立了國家人權行動計劃聯(lián)席會議機制,由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和外交部組織協(xié)調53個成員單位。
通過人權行動計劃可以明確各級各類政府及其工作人員在促進和保護人權方面的工作目標和具體措施,促進各級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提高人權保障的意識,同時在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建設各個領域和政府工作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加強人權保障,提升各個領域和各個行業(yè)人權保障水準的積極嘗試和實踐,進而帶動全社會形成尊重和保護人權的氛圍,實現(xiàn)我國人權保障事業(yè)全面發(fā)展的基本目標。
從基本內容來看,國家人權行動計劃既包括經濟、社會和文化權利保障,公民權利與政治權利保障這些基本內容,同時對少數(shù)民族的權利保障以及婦女、兒童、老年人和殘疾人等特定主體的權利保障也給予了充分的關注,同時還要兼顧考慮到人權教育的開展、國際人權義務的履行及國際人權領域交流與合作等方面的內容。因此,在行動計劃起草制定過程中,聯(lián)席會議機制及其工作機構多次召開會議,就行動計劃的內容與聯(lián)席會議機制各成員單位進行認真研究和反復磋商,力求使行動計劃既充分體現(xiàn)推進人權事業(yè)發(fā)展的要求,又充分考慮到當前中國社會各方面的實際情況和各相關單位的意見和要求[2]。在人權行動計劃公布之后,我國上上下下還結合人權行動計劃的內容開展一系列推介活動,以宣傳和普及人權行動計劃,在全社會形成關注人權行動計劃并推動其得到落實的社會氛圍,在此過程中,政府方面除了自身在人權保障方面積極努力之外,還動員各種社會力量包括各企事業(yè)單位、社會團體、非政府組織、新聞媒體和社會公眾積極參與國家人權行動計劃的宣傳和實施,推動人權行動計劃在社會各個層次得到全面的貫徹和落實。
在第一期《國家人權行動計劃(2009—2010年)》所確定的基本目標如期完成的基礎上,我國政府總結該行動計劃實施的經驗并直面社會發(fā)展中出現(xiàn)的新問題,又制定了新一期的國家人權行動計劃——《國家人權行動計劃(2012—2015)》。這一期國家人權行動計劃以科學發(fā)展觀和黨的十七大報告關于擴大民主、加強法制、改善民生、保障人權的思想為指導,結合“十二五”規(guī)劃和各部門中長期工作規(guī)劃,全面系統(tǒng)地制定2012—2015年中國在人權各領域將實現(xiàn)的目標和采取的各項具體措施?!秶胰藱嘈袆佑媱?2012—2015)》由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和外交部共同牽頭建立的國家人權行動計劃聯(lián)席會議機制組織制定和監(jiān)督實施。聯(lián)席會議機制成員包括國家立法和司法機關、中央和國務院相關部門以及社會團體、非政府組織等[3]。
人權的司法保障得到加強是近年來世界各國人權保障的發(fā)展趨勢之一,法院的審判活動關系到平等、公平、正義等基本價值的實現(xiàn),也與公民權利的救濟和人權保障密切相關。一方面,對公民權利的非法侵害需要通過司法機關的審判得到救濟,另一方面,司法機關作為實現(xiàn)公民權利保障的最后一道防線,公民的具體權利通過司法過程實現(xiàn)了救濟和保障,人權保障的基本目標也在此過程中最終得以落實。在此意義上,法院在人權的司法保障方面可謂是責任重大。另外,“人權入憲”讓尊重和人權保障作為基本的憲法原則得以確立,這對于法院的司法過程無疑更是具有積極的指導意義,它對于司法過程中必須以人權價值作為其審判活動基本的考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為法院在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進程中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空間。法院更需要實現(xiàn)從具體案件的審判,“定紛止爭、案結事了”到保障人權的提升和轉變,從這個意義上,“人權入憲”為我國法院憲法角色的轉換和拓展提供了基本的憲法依據。
前最高法院院長肖楊大法官曾指出,“人權入憲”對人民法院的審判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一是要求法院堅決貫徹“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原則,努力實現(xiàn)“法庭面前人人平等”;二是要求法院在刑事訴訟中更加嚴格貫徹“罪刑法定”原則和“罪刑相適應”原則,堅決反對“有罪推定”;三是要求法院在民事訴訟中堅決貫徹當事人平等原則,防止司法領域的地方保護主義問題;四是要求法院把保護公民權利不受行政機關的違法侵害作為行政審判的根本宗旨,堅決反對“官官相護”[4]。在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上的最高人民法院工作報告中,肖揚提出,最高人民法院將不斷增強“在司法活動中保障人權的能力以及正確適用法律的能力”,維護司法公正,促進社會和諧*此處參見,最高人民法院院長肖揚:《最高人民法院工作報告(2005年)》(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 2006年3月11日),全國人大常委會公報,2005年第3期。。
就我國的司法實踐過程來看,在民事訴訟、刑事訴訟和行政訴訟過程中都需要面對人權和公民權利的保障問題。在民事訴訟方面,對人權的司法保障一個基本要求就是要保護公民的訴權,特別是要保障各類弱勢群體以及社會邊緣群體能夠通過司法訴訟獲得權利救濟,對于婦女、未成年人、老人、殘疾人、農民和農民工等社會群體權益的保障要給予格外的關注,必要時還應該提供符合標準的司法救助和基本的法律援助。2005年,最高人民法院及時修訂了《關于對經濟確有困難的當事人提供司法救助的規(guī)定》,為特困企業(yè)、破產企業(yè)和傷殘、孤寡、低保人員提供司法救助,規(guī)定交通事故、工傷事故賠償案件以及撫養(yǎng)、贍養(yǎng)等案件的當事人可以減交或免交訴訟費,進一步拓寬司法救助的范圍*此處參見最高人民法院院長肖揚:《最高人民法院工作報告(2006年)》(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 2006年3月11日),全國人大常委會公報,2006年第4期。。在刑事訴訟領域,人民法院應該嚴格貫徹“罪刑法定”、“罪刑相適應”、“疑罪從無”、“無罪推定”等基本原則,在審判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對于受到羈押的犯罪嫌疑人、刑事被告人、受到監(jiān)禁的罪犯等這些人身自由被依法剝奪或者其他權利受到限制的人,應該依法保護他們未被依法剝奪的權利,避免對公民人身自由的任意侵犯,乃至造成錯案冤案。對于曾經出現(xiàn)的“刑訊逼供”的司法難題進行堅決的改變,不讓口供作為定案的惟一依據*2005年《最高人民法院工作報告》中指出,“堅持“嚴打”方針和寬嚴相濟的刑事政策,嚴把案件事實關、證據關、程序關和適用法律關,加強司法領域的人權保障?!?006年《最高人民法院工作報告》指出,2005年,各級人民法院切實加強刑事司法領域的人權保障,嚴把案件事實關、證據關、程序關和適用法律關,確保判決經得起歷史的檢驗。2007年《最高人民法院工作報告》又指出,堅持懲罰犯罪與保障人權并重,確保刑事案件審判質量?!瓐詻Q貫徹尊重和保障人權的憲法原則,嚴格依法辦案,保證無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之后的最高人民法院工作報告也都將人權保障作為刑事審判的基本目標。。在行政訴訟方面,司法機關通過對具體行政行為的司法審查為公民在遭受行政機關非法侵害后提供司法救濟,這一領域的司法活動特別能反應我國人權保障實踐的發(fā)展。“人權入憲”使得人民的人權意識得以提高,行政訴訟案件數(shù)量的增加是自然而然的事,各級人民法院著力解決立案難、審理難和執(zhí)行難問題。讓公民與政府之間的矛盾通過司法審判加以解決,這不但是建設和諧社會的要求,也是人權保障的有效方式*參見,最高人民法院院長肖揚:《最高人民法院工作報告(2006年)》(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 2006年3月11日),全國人大常委會公報,2006年第4期。由此可以看出,人民法院在行政審判工作中雖然沒有直接提出人權保障的要求,但是通過具體的行政審判案件來實現(xiàn)人權保障目標。人民法院在行政審判方面的持續(xù)不斷的努力,在客觀上推動了人權保障目標的實現(xiàn)。。行政訴訟的順利進行符合我國社會轉型的基本要求,是我國社會文明程度的基本標尺之一,也反映了中國社會人權保障進入了規(guī)范化、法治化的軌道。
最高人民法院在實踐中還陸續(xù)通過了一些司法解釋,其中一些對于人權保障具有重要意義,比如《關于人民法院民事調解工作若干問題的規(guī)定》(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2004年8月18日通過),前文所提及的《關于對經濟確有困難的當事人提供司法救助的規(guī)定》(2005修訂),以及《關于統(tǒng)一行使死刑案件核準權有關問題的決定》(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2006年12月13日通過)。根據我國司法審判過程中存在的問題,2009年12月8日,最高人民法院又制定發(fā)布了《關于司法公開的六項規(guī)定》。這對于保障公民司法救濟權利的實現(xiàn),特別是實現(xiàn)公平公正的審判具有重要意義*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司法公開的六項規(guī)定》中指出:為進一步落實公開審判的憲法原則,擴大司法公開范圍,拓寬司法公開渠道,保障人民群眾對人民法院工作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和監(jiān)督權,維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提高司法民主水平,規(guī)范司法行為,促進司法公正,根據有關訴訟法的規(guī)定和人民法院的工作實際,按照依法公開、及時公開、全面公開的原則,制定本規(guī)定。。同時發(fā)布的還有《關于人民法院接受新聞媒體輿論監(jiān)督的若干規(guī)定》。這些都是文件的出臺旨在以司法公開來促進公民獲得審判信息權利的實現(xiàn)。2010年,最高人民法院發(fā)布了《關于進一步加強拖欠農民工工資糾紛案件審判工作的緊急通知》、《關于積極配合全國人大常委會〈中華人民共和國婦女權益保障法〉執(zhí)法檢查工作的通知》,這都是為了更好地維護進城務工農民、婦女等特殊群體的合法權益,指導各地法院依法妥善維護農民工和婦女的合法權益。2010年6月30日,最高人民法院發(fā)布了《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若干問題的通知》,這一司法解釋結合即將生效實施的《侵權責任法》而做出了法律適用上的一些具體規(guī)定,其目的是為了正確適用侵權責任法,指導有關公民人身權、財產權受到侵犯案件的審判*此處參見最高人民法院院長王勝俊的《最高人民法院工作報告》(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2010年3月11日)全國人大常委會公報,2010年第2期。。
此外,我國各級人民法院在司法審判過程中以及具體的司法行政管理活動中,也不斷強化司法公正、公開的基本理念,通過出臺各種司法改革的制度和措施,推動司法公開、實現(xiàn)公民司法公正審判權的實現(xiàn)。為了推動司法透明化進一步提升,2013年11月28日,最高人民法院發(fā)布《關于推進司法公開三大平臺建設的若干意見》*最高人民法院提出司法公開三大平臺是指建立完善審判流程公開、裁判文書公開、執(zhí)行信息公開三大平臺,以推進審判流程信息全面公開,推進裁判文書信息全面公開,推進執(zhí)行信息全面公開。建立審判流程信息平臺,方便當事人查詢案件進展情況,建設裁判文書公開平臺。2014年1月1日,《關于人民法院在互聯(lián)網公布裁判文書的規(guī)定》正式實施,這是在互聯(lián)網時代審判工作的一項重大改革舉措,此舉既是為了促進審判公開原則的落實,對于促進司法公正、提升人民法院審判的公信力也具有重要意義*《關于人民法院在互聯(lián)網公布裁判文書的規(guī)定》在2014年1月1日正式實施之后,全年共上網公布裁判文書629.4萬份,其中最高人民法院公布7993份。參看,《2014年中國人權事業(yè)的進展》,國務院新聞辦。。2015年1月29日,最高人民法院印發(fā)《關于辦理死刑復核案件聽取辯護律師意見的辦法》*2010年,最高人民法院就對辦理死刑復核案件聽取辯護律師意見等事項的內部操作流程作了規(guī)范,之后,最高人民法院在充分考慮律師界意見的基礎上,對相關問題進行研究并制定《關于辦理死刑復核案件聽取辯護律師意見的辦法》。參看,《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辦理死刑復核案件聽取辯護律師意見的辦法》答記者問,最高人民法院網,http://www.court.gov.cn/zixun-xiangqing-13170.html,該辦法旨在保障律師查詢立案信息、查閱案卷材料等權利,律師根據該辦法的規(guī)定可以直接向最高人民法院法官當面陳述辯護意見*此處參見國務院新聞辦《2014年中國人權事業(yè)的進展》。。這些事件讓我國司法領域人權保障的水平不斷得到提升,也讓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的基本目標在司法過程中不斷得到落實。
1. 深化國際人權對話
一個國家的人權保障狀況在今天已經不再是單純的國內事務,在一定程度上,一個國家的人權問題可能會成為國際社會共同關注的話題,但是,對于一個國家國內人權保障的實踐水平和人權狀況實質意義的改善具有直接影響力的,還是其本國的人權保障制度和實踐模式,一個國家人權保障水平的提升歸根到底還是要靠本國政府和人民的共同努力。在這個問題上,國際社會和其他的國家無法通過越殂代刨或簡單的干預來實現(xiàn)一個國家人權保障狀況整體改善的目標。從目前的實踐來看,國際社會對于各個國家人權保障水平的提升主要靠道義力量,靠鼓勵、規(guī)勸、監(jiān)督、批評等方式,各個國家在和國際社會的互動過程中獲得完善人權保障制度的動力,進而實現(xiàn)各主權國家走上依據本國法律改善國內人權狀況的良性發(fā)展之路。在這個過程中,各國之間以及國際社會的人權對話日益發(fā)揮著積極而特殊的作用。從實踐的效果來看,這種人權對話已經成為國際人權合作的重要途徑和形式,也是解決國家之間在人權問題上認識分歧的重要途徑。通過各國之間和國際社會的人權對話一方面可以推動國際人權規(guī)范的不斷發(fā)展和充實,另一方面也可以向各有關國家表達國際社會的人權立場和其他國家不同的判斷和認識,在對話過程中促進參與對話的各國在人權保障水準的不斷提升,特別是可以針對各國的特殊問題和特殊情況尋找到有針對性的解決辦法和方式,最終實現(xiàn)人權保障與社會發(fā)展的協(xié)調和良性發(fā)展。
隨著中國融入世界進程的快速發(fā)展,中國同世界各國的人權合作與交流也在不斷加強。從上個世紀末開始,中國同許多國家開展了政府層面的人權對話,主要為中歐、中德、中澳、中加、中美人權對話。透過中國和各國政府層面的人權對話,化解了彼此之間在人權觀念和認識上的根本分歧,求同存異,讓人權領域以對抗性為主調的交流模式轉化為溝通互動式的交流模式?!叭藱嗳霊棥敝螅袊瓦@些國家繼續(xù)展開更為深入的人權對話。這些對話對增進中國和其他國家的相互了解,促進雙方的人權合作與交流起到了重要作用*到目前為止,中國與歐盟的人權對話已經進行了33次,中國與美國進行了19次人權對話,中國與澳大利亞進行人了15次權對話。。
2. 舉辦國際人權研討
在”人權入憲”之后,我國積極與世界各國開展有關人權的交流和研討,其中主要的活動有:北京人權論壇、亞太人權研討會、國際人權研討會、中美法治與人權研討會等,我國在這些活動中都發(fā)揮了積極的主導作用。
(1) 北京人權論壇
2008年4月21日至22日,中國人權研究會在北京主辦了首屆“北京人權論壇”,論壇確定的主題是“發(fā)展、安全與人權”,32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的110余名代表參加了這次論壇,并就各項議題展開了廣泛的交流與討論。這次“北京人權論壇”是在《世界人權宣言》發(fā)表六十周年之際重要的人權紀念活動,顯示了中國政府對于人權保障的高度重視,也體現(xiàn)了中國在人權問題上的包容與多元立場,這是中國就與世界各國官方以及非政府組織、有關國際組織在人權問題上展開積極交流與溝通的一個重要起點。
其后,第二屆“北京人權論壇”(2009年11月2日至3日)以“和諧發(fā)展與人權”為主題,這次論壇主要圍繞“國際金融危機背景下的人權保障”、“以人為本的發(fā)展與人權保障”、“消除貧困和人權保障”這三個分議題展開研討。第三屆“北京人權論壇”( 2010年10月19日至21日)以“人權與發(fā)展:概念、模式、途徑再思考”為主題,這次論壇設置了“科學發(fā)展與人權”、“文化多樣性與人權”以及“全球治理與人權”三個分議題。第四屆“北京人權論壇”(2011年9月21日至23日)以 “文化傳統(tǒng)、價值觀與人權” 為主題,此次論壇圍繞“價值觀與人權”、“文化傳統(tǒng)與人權”、“人類尊嚴與人權”這三個分議題展開討論和交流。第五屆“北京人權論壇”(2012年12月12日至13日)以“科技、環(huán)境與人權”為主題,論壇設置的三個分議題為“科技發(fā)展與人權”、“信息時代與人權”、“環(huán)境與人權”。第六屆“北京人權論壇”( 2013年9月12日至至13日)論壇的主題為“建設可持續(xù)的人權發(fā)展環(huán)境”,此次論壇下設“法治與人權”、“社會建設與人權”、“區(qū)域安全與人權”三個分議題。第七屆“北京人權論壇”(2014年9月17日至18日)的主題為“中國夢:中國人權事業(yè)的新進展”,本屆論壇根據當下中國和世界熱點問題設置了“中國夢的人權意義”、“人權的跨文化交流”、“國家治理創(chuàng)新與人權保障/反恐怖與人權保障”三個分議題。2015年9月16日至17日,由中國人權研究會和中國人權發(fā)展基金會共同主辦的“2015·北京人權論壇”延續(xù)前面七屆的傳統(tǒng),并選擇了富有時代內涵的主題“和平與發(fā)展: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的勝利與人權進步”*國家主席習近平對于中國人權保障的發(fā)展給予了高度關注,他還專門致信“2015·北京人權論壇”。在賀信中,他特別指出:“中國主張加強不同文明交流互鑒、促進各國人權交流合作,推動各國人權事業(yè)更好發(fā)展。希望各方嘉賓積極探討、集思廣益,為促進世界人權事業(yè)健康發(fā)展作出貢獻?!贝颂巺⒁?,中國政府網,http://www.gov.cn/xinwen/2015-09/16/content_2932998.htm.,設置了四個分議題:“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人權和反人權的博弈和教訓”、“維護人權和維護世界和平:中國的卓越貢獻”、“和平權:人權的重要內涵”、“二戰(zhàn)勝利后發(fā)展權的實現(xiàn)與保障”。
現(xiàn)在,由中國人權研究會和中國人權發(fā)展基金會共同主辦“北京人權論壇”已經成為世界了解中國人權保障事業(yè)發(fā)展狀況的重要窗口,同時也成為了一個在人權領域進行國際交流和對話的高端學術平臺。在各參與國非政府組織和相關部門,以及有關國際組織的積極參與下,論壇的輻射力和影響力也越來越大,討論的話題不斷拓展并越來越深入,北京人權論壇已經成為國際社會、各國政府官方和民間人士坦誠交流和深入探討人權保障與社會發(fā)展問題的重要舞臺,為世界人權的發(fā)展和進步做出了積極貢獻并提供了良好的契機,通過論壇的交流和傳播,人權觀念在中國和國際社會得到深化,為人們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提升人權的認識水平創(chuàng)造了條件,同時也為各國人權事業(yè)的發(fā)展開辟了新的道路并注入了新的活力,在推動世界各國和國際組織在人權問題上凝聚共識、加強交流、推動合作方面發(fā)揮著了富有建設意義的創(chuàng)造性作用。
(2) 亞太人權研討會
在聯(lián)合國的支持下,亞太人權研討會于上個世紀九十年代正式啟動。繼成功舉辦2000年第8屆亞太人權研討會之后,我國又于2005年8月30日在北京舉辦了第13屆亞太人權研討會。來自亞太地區(qū)37個國家、國際和地區(qū)組織的代表與會,就推動本地區(qū)和國際人權事業(yè)發(fā)展問題進行交流與探討。
(3) 國際人權研討會
2006年11月22日 至24日,中國人權研究會在北京舉辦“尊重和促進人權與建設和諧世界”國際人權研討會,來自美國、日本、白俄羅斯、烏克蘭、烏茲別克斯坦、瑞士、瑞典、希臘、古巴、巴西、阿根廷、韓國、越南、印度尼西亞、伊朗、沙特阿拉伯、贊比亞、南非和中國等19個國家的70多位人權專家、學者和官員就人權與建設和諧世界問題進行了廣泛交流,與會各國專家和學者結合人權主題在和平、安全、國際人權機制、行政審判、婦女人權保護、社會發(fā)展、國家人權機構、人權對話與、軟實力、企業(yè)的社會責任等方面達成了諸多共識。
(4) 中美法治與人權研討會
2009年12月12日至13日,由中國人權發(fā)展基金會和美中關系全國委員會在南通主辦首屆“中美法治與人權研討會”,主題為“加強法治、維護人權”,具體議題包括政務公開、審前羈押、行政處罰和律師的作用等[5]。
其后,第二屆中美法治與人權研討會于2010年12月7日至8日在廈門召開,與會的中美兩國人權、司法領域的專家學者及政府官員、法官、檢察官、律師等代表,主要圍繞“加強法治、維護人權”這一主題展開討論,并就政務公開、開放社會、規(guī)范司法、律師作用等四個方面的內容重點進行了交流[6]。第三屆中美司法與人權研討會于2011年9月15日至16日在美國紐約召開,中美兩國的專家學者主要就政務公開、法律執(zhí)行程序及過程中的信息披露、律師作用及法官職責等主題展開對話,同時也探討了中美雙方在司法與人權領域的基本問題和立場。第四屆中美司法與人權研討會于2012年12月3日至4日在海南??谑信e行,這次論壇主要圍繞“加強法治、維護人權”這一主題進行深入研討,中美雙方的專家學者和政府官員就政務公開、律師和法官的職責、執(zhí)法機構的權限等問題進行了研討。第五屆中美司法與人權研討會(2013年9月11日至12日)在美國紐約舉行,雙方的專家學者主要就政府信息公開、案例指導制度、刑事訴訟法、律師作用等與人權密切相關的議題進行了深入研討。第六屆中美司法與人權研討會(2015年12月7日至8日)在北京舉行,研討會以“法治國家建設與加強人權保障”為主題,與會中美專家學者就兩國執(zhí)法機關保障涉案人員權利的新進展、司法體制改革中的人權保障理念、引導律師在司法建設中發(fā)揮積極作用等議題展開探討。
現(xiàn)在,“中美司法與人權研討會”已經成為中美兩國非政府組織間人權交流對話的重要機制,對促進兩國在人權司法領域溝通交流,求同存異,增進共識,發(fā)揮了積極作用。
3. 積極開展人權研究
中國人權研究會是中國人權領域內最大的全國性學術團體,是聯(lián)合國非政府組織大會(CONGO)的成員,在聯(lián)合國經社理事會享有特別至上地位,并已被列入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人權研究和培訓機構名錄”。
2011年4月11日,教育部批準在南開大學、中國政法大學和廣州大學三所高校分別設立人權教育與培訓基地。這是我國首次在高校設立國家級人權教育與培訓基地,是落實《國家人權行動計劃(2009—2010)》相關內容的重要舉措。人權教育與培訓基地的建設目標是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fā)展觀,堅持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人權觀,充分整合利用高校的人才、學科、研究和基礎條件等資源,通過開展教育和培訓、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努力推進我國的人權普及教育和理論研究工作,促進我國人權事業(yè)的發(fā)展?;氐闹饕蝿瞻ǎ和苿哟髮W人權教育和理論研究,開展中小學人權教育及方式方法的研究實驗,編寫教材,組織師資培訓和各類相關社會培訓,為社會提供咨詢,特別是向國家有關部門定期提供咨詢報告,以及開展人權領域的國際交流與合作等[7]。
2016年6月11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fā)布的《國家人權行動計劃(2012—2015)》則提出,“發(fā)揮國家人權教育與培訓基地的作用。到2015年,至少新增5個國家人權教育與培訓基地?!?此處參見《國家人權行動計劃(2012-2015年)》的第四部分《人權教育》。2014年7月22日,教育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在北京舉行第二批國家人權教育與培訓基地授牌儀式,向中國人民大學人權研究中心、復旦大學人權研究中心、武漢大學人權研究院、山東大學人權研究中心和西南政法大學人權教育與研究中心等五所第二批國家人權教育與培訓基地授牌。
目前,我國已經形成了以中國人權研究會為中心,八個國家級人權教育與培訓基地和二十多個各高校和政府部門人權研究機構相互配合,結構合理、齊頭并進的人權研究學術團體體系。
三、 我國人權保障實踐的特點及其發(fā)展展望
“人權入憲”之后,我國在人權保障方面積極主動地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人權發(fā)展道路和機制??傮w上來看,我國的人權保障模式是以國家為主導,特別是通過立法和行政的手段來推動人權保障,司法在人權保障方面的還有很大的發(fā)展空間。一方面,在立法上逐漸完善人權保障的法律體系,先后制定了一系列保障人權的法律法規(guī),同時對已有的法律法規(guī)進行修改、補充和修訂,將不符合人權保障要求的法律法規(guī)予以廢止。這就為各類國家機關在其日?;顒又凶鹬厝藱啵龠M全社會保障人權意識的提升,提供了基本的法律制度上的保證。另一方面,通過政府積極的投入,保障人民的生存權和發(fā)展權,特別是促進經濟、社會及文化權利的保障。比如,在就業(yè)問題上,我國政府努力完善就業(yè)與再就業(yè)工作責任體系,大力增加資金投入,開發(fā)就業(yè)崗位,滿足就業(yè)人數(shù)逐年上升的要求。同時,我國政府還采取多種措施,逐步完善社會保障制度,建立居民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將工傷保險覆蓋范圍擴大到全國各類企業(yè),不斷提高全國參加基本養(yǎng)老保險、醫(yī)療保險的人數(shù)。在文化教育事業(yè)方面,我國政府不斷加大財政文化事業(yè)投入,提高人民享受文化生活的水平,采取各種措施消除青壯年文盲,保障公民的受教育權利。在公民健康權的保障方面,我國政府努力構建公共醫(yī)療衛(wèi)生保障體系,不斷改進公共衛(wèi)生事業(yè),采取各種措施有效遏制傳染疾病的傳播。從總體上來看,中國政府近三十多年以來一直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將一個封閉落后的農業(yè)大國轉化為一個開放富強的經濟強國,與此同時,也積極推動中國社會的全面轉型,努力實現(xiàn)經濟騰飛和社會發(fā)展的同步,大幅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進公民的經濟、社會及文化權利保障水平的不斷提升。
相對于立法與行政在人權保障領域的發(fā)展,我國司法機關在人權保障方面的實踐還有很大發(fā)展空間,從國內層面上來說,隨著各項立法的不斷出臺,以及法律的實施過程中一系列問題的出現(xiàn),司法對于人權保障的意義逐漸凸顯出來。一方面,司法可以作為人權遭到侵犯后直接的救濟渠道,即通過訴訟來直接實現(xiàn)對自己權利的保障;另一方面,司法還可以促進立法的進一步完善和法律實施狀況的不斷改善。這主要是通過司法審查來實現(xiàn)。法院在對案件的審理過程中會發(fā)現(xiàn)很多法律存在問題,通過司法的渠道促進制度上的完善,避免出現(xiàn)大面積的人權保障問題[8]。
中國的法院體制是一元制,在我國當前的憲法體制下,其角色定位尚存在一定的不確定性,并應有的作用并未得到充分的發(fā)揮?,F(xiàn)階段,法院對公民權利的司法保障主要體現(xiàn)在根據法律的規(guī)定通過個案的審理來實現(xiàn)對公民權利的救濟。法院通過轉變觀念,由原來的國家機器和專政機關轉變?yōu)榛娭範幍闹辛C關,通過審判方式改革和完善審判程序,公開審理案件,維護司法公正,樹立法院公平正義的形象,使法院的判決的權威性更容易得到社會的認可。同時,法院開始在一些原來不輕易涉足的領域有所作為,比如在行政訴訟領域,案件的受理范圍有所擴展,這對于保障公民的公共領域的權利和自由意義重大[8]。在刑事司法制度方面,基于尊重和保障人權的考慮,死刑案件辦理程序得到進一步的完善。在訴訟過程中,通過改革和完善工作機制,使得司法效率進一步提高。此外,我國最高人民法院經常做出大量的內容廣泛的抽象性的司法解釋。這樣的解釋也是總結審判經驗的結果,實際上是在大量地創(chuàng)制新的規(guī)則,在司法實踐中被各級法院作為判案的依據。其中一些司法解釋擴大了案件的受理范圍,對于公民權利的救濟和保障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當然也有一些司法解釋顯得比較保守和自制[8]。另外,中國法院所進行的司法審查相當?shù)暮唵?,既沒有充分的合法性審查權,也沒有違憲審查權,這樣就使得法院的作用無法充分的發(fā)揮[8]。在此意義上,法院對于司法在人權保障方面角色的認同還有待加強,在未來,我國司法機關在人權保障領域的作用還有很大的拓展空間。
根我國現(xiàn)行憲法的規(guī)定,同外國締結條約和批準、廢除重要協(xié)定的權力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行使*《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67條第14項的規(guī)定: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有權“決定同外國締結的條約和重要協(xié)定的批準和廢除”。。在實踐中,我國對于已經批準或加入的國際人權公約主要通過“轉化”的方式,將其通過國內法化之后進行實施。一般情況下,全國人大常委會批準和加入國際人權公約之后,立法機關在其立法活動中應該通過制定或修改相關法律的方式來促進這些已經批準或加入的國際人權公約的實施。
正如前文中提到的,我國在”人權入憲”之后制定了一些新的法律,同時也對一些法律進行了修改,一方面,這是我國人權保障和法治發(fā)展的自然要求,另一方面,這也是我國批準或加入國際人權公約所應該承擔的國際義務。這些法律的制定和修改將人權公約的內容轉化為國內法的具體規(guī)定,解決了國內法與國際人權公約的銜接問題,化解了其內在的沖突或不一致,使得國際人權公約在國內得到更全面、充分、更有效地實施。比如,我國在批準《消除對婦女一切形式歧視公約》之后曾經制定了《婦女權益保障法》,對于婦女的政治權利、文化教育權利以及婚姻家庭方面權利的保障作出了明確的規(guī)定。2005年,我國又對《婦女權益保障法》進行修改,第一次在法律上明確規(guī)定男女平等是國家的基本國策*此處參見張曉玲的《中國人權在新世紀的進步》,載于2012年 第6期《人權》。事實上,在《人權宣言》誕生地的法國,也是在其最近的憲法修改中才將男女平等寫入其憲法的。。我國在批準《禁止酷刑和其他殘忍、不人道或有辱人格的待遇或處罰國際公約》之后,刑法曾經歷多次的修改。2006年6月29日,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的《刑法修正案》(六)修改補充了有關安全事故類犯罪、強制乞討罪等的規(guī)定,增設了非法雇用童工罪,彰顯了中國在人權保障的理念變化。2006年12月29日全國人大常委會則對我國批準《兒童權利公約》之前所制定的《未成年人保護法》進行了修訂,這實現(xiàn)了我國在未成年人權益保護方面逐漸與國際兒童權利保障的標準進行接軌。2011年2月25日,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的《刑法修正案》(八)完善了對老年人犯罪和未成年人犯罪從寬處罰的規(guī)定,充分體現(xiàn)了人道主義精神和對于特定群體權益的保護,并且該修正案減少了死刑罪名的適用范圍。
當前,我國在國際人權公約和國內法的互動方面主要體現(xiàn)在經濟、社會、文化權利方面,全國人大常委會在近些年陸續(xù)制定了大量經濟、社會權利保護方面的立法,如《物權法》(2006年)、《勞動合同法》(2007年)、《就業(yè)促進法》(2007年)等,不過,在社會保障領域,很多的法律制度尚需進一步完善,以使全民的醫(yī)療、教育、養(yǎng)老事業(yè)得到更加有效的法律保障。關于我國已經簽署的《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在立法過程中應該根據我國國內人權保障事業(yè)的發(fā)展狀況來積極地為批準該公約準備,這無疑又會對國內法產生直接或間接的影響。
在我國的司法實踐中,如果立法機關尚未完成這一轉化程序,訴訟案件的當事人往往不能直接在人民法院中直接引用我國已經批準的國際人權公約來主張自己的權利。從法律的適用來看,司法機關在審判中一般不直接引用國際人權公約的規(guī)定作為判決案件的法律依據,而要依據實施國際人權公約的國內立法的規(guī)定作出判決。因此,在加強司法在保障人權方面的重要作用的同時,嘗試建立憲法訴訟制度,賦予公民提起憲法訴愿的權利,對于人權公約在合憲性審查或憲法訴訟過程中的法律效力進行明確,以期在人權公約與國內法之間形成良性互動,全面推進我國人權保障實踐合法、有序地向前發(fā)展。
隨著人權保障成為各國的共識,并成為各國政府的基本責任和義務,不少國家積極拓展人權保障渠道,完善人權保障機制。在歐洲,丹麥于1977年最早成立了國家人權委員會,其后,法國、英國等國家相繼成立了國家人權委員會。在美洲,加拿大、墨西哥、智利等國也建立了自己的國家人權委員會。在澳洲和亞洲,澳大利亞、菲律賓、泰國、印度、斯里蘭卡、印度尼西亞、韓國等國也都成立了適合自己國情的人權委員會*此處參見韓大元《憲法文本中“人權條款”的規(guī)范分析——兼論成立國家人權委員會的可能性》,《“‘人權入憲’與人權法制保障”理論研討會論文集》,2004年。事實上,在我國臺灣地區(qū),2010年10月10日,臺灣地區(qū)領導人馬英九曾宣布成立人權咨詢委員會,其主要職能就是協(xié)調臺灣的人權政策,統(tǒng)籌規(guī)劃人權發(fā)展,進行人權教育。。
在亞洲人權保障機構中,韓國的國家人權委員會是一個具有代表性的人權保障機構。1993年,韓國開始啟動國家人權機構的建設,之后經過反復的討論,于2001年正式成立國家人權委員會[9]。該委員會由1名委員長在內的9名人權委員組成,在完善憲法體制與強化人權保障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在成立初期,人權委員會不斷地受理各種陳情案件,通過有關人權保障的政策和法令,促進社會展開有關人權的討論,努力提高韓國社會的人權保障水平?!敖刂?006年12月,國家人權委員會共受理陳情案件22580件,其中歧視問題的案件是2841件,人權侵害的案件18034件,其他案件1705件?!盵10]51隨著陳情案件的逐年增加,韓國國民對于人權委員會的理解和接受更加深入,其產生的社會影響也越來越廣泛?!绊n國國家人權委員會以2005年對于相關人權政策的韓國國家人權政策基本計劃(NAP)編制的實施為基礎,編制了2007年到2011年5年期間的韓國國家人權政策基本計劃?!盵10]52
根據國際社會建立人權保障機構的經驗,我國也有必要思考如何建立符合我國國情的人權保障機構問題??陀^上來說,建立我國國家人權保障機構符合我國社會發(fā)展的基本要求,并日益顯得迫切。從操作上來看,可以根據現(xiàn)行憲法的機制,比如第70條的規(guī)定設立人權委員會或人權保障委員會,但是這有一定的局限性,因為這一條所設立的專門委員會是在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領導下研究、審議和擬訂有關議案,這些活動構成了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立法的基本環(huán)節(jié)。這樣,可能會限制國家人權保障機構職能的發(fā)揮。另外一個設想就是通過制定專門的國家人權保障機構的組織法,設立專業(yè)性比較強的人權委員會或人權保障委員會,接受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的監(jiān)督,全面制定我國人權發(fā)展規(guī)劃,同時具有執(zhí)行和監(jiān)督職權,促進我國人權事業(yè)發(fā)展的專門機構?!叭藱嗳霊棥睘槲覈藱嗍聵I(yè)的發(fā)展提供了憲法上的支撐,面對人權保障領域的諸多問題和挑戰(zhàn),適時地根據國內外的環(huán)境,統(tǒng)籌國內的人權保障機制,整合資源,建立符合我國實際國情的人權保障機構。這樣,在強化人權司法保障的同時,積極發(fā)揮非司法機制對人權保護的作用,將“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的憲法原則通過具體的制度和專門機構的實踐落實到實處[9]。
參考文獻:
[1] 亨利·范·馬爾賽文,格爾·范·德·唐.成文憲法的比較研究[M].陳云生,譯,華夏出版社,1987:135.
[2] 推進中國人權事業(yè)全面發(fā)展的重大舉措——王晨就中國發(fā)布〈國家人權行動計劃(2009-2010年)〉答記者問[N].人民日報,2009-4-15(8).
[3] 新華網.中國將制定新一期國家人權行動計劃[EB/OL].http://news.xinhuanet.com/ politics/2011-07/13/c_121659256.htm.
[4] 新華網.肖揚談加強司法領域的人權保障[EB/OL].http://news.xinhuanet.com/ newscenter/2005-02/22/content_2604780.htm。
[5] 人民網.首屆中美法治與人權研討會在南通舉行[EB/OL].http://world.people.com.cn/GB/41214/10566854.html。
[6] 中國新聞網.第二屆中美司法與人權研討會在廈門舉行[EB/OL].http://www.chinanews.com/ gn/2010/12-08/2708830.shtml。
[7] 人民網.我國首次在高校設立國家級人權教育基地[EB/OL].http://edu.people.com.cn/ GB/14386939.html。
[8] 李曉兵.論人權的司法保障[J].中國人權年刊(CHINESE YEARBOOK OF HUMAN RIGHTS), 2006(4).
[9] 韓大元.憲法文本中“人權條款”的規(guī)范分析——兼論成立國家人權委員會的可能性[C].“‘人權入憲’與人權法制保障”理論研討會論文集,2004年.
[10] 李星燕.試論韓國國家人權委員會的體制與功能[J].人權, 2008(3).
中圖分類號:D92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105X(2016)01-0021-10
作者簡介:李曉兵(1974-),法學博士,南開大學法學院副教授、臺港澳法研究中心執(zhí)行主任,2003年曾在愛爾蘭人權中心實習,法國巴黎一大、中央研究院訪問學者。
基金項目:2011年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攻關項目“中國特色人權發(fā)展道路研究”(項目編號:11&ZD072)。
收稿日期:2015-10-10 修回日期: 2015-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