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琦
摘要:孟子實乃一代救時之人也。其殷殷所倡之性善論,上承儒家心傳,下開宋明理學(xué),堪稱一代儒宗。儒家十六字心傳:“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zhí)厥中”實貫徹始末,不論孔孟抑或程朱陸王,概莫能外。孟子蓋喜談“心”者,尤可貴者,首倡“四端”以明心相,然人多就四端談四端,終未悟其體相用圓融之旨。道心有大用哉!其用維何?日:茍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豈虛言哉!故本文旨在探討其最深切最重要之人性論,欲立足于哲學(xué),并在國學(xué)文化的基礎(chǔ)上對其人性論的發(fā)衍進(jìn)行簡要的闡述。
關(guān)鍵詞:孟子;性善論;十六字心傳
中圖分類號:B302
文獻(xiàn)標(biāo)識碼:A
文章編號:1001-0475(2015)11-0082-02
一、“性善論”發(fā)端
孟子有關(guān)于人性的論點集中見于《孟子·告子上》一章,他是在與告子的論辯中發(fā)展了其性善論的。告子作了個比喻,指出人性有如急流之水“決諸東方則東流,決諸西方則西流,人性之無分于善不善也,猶水之無分于東西也?!泵献硬]有另外設(shè)喻反駁而是隨順告子水喻而作了一個巧妙的反擊。他說,“水信無分于東西。無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蹦敲慈擞譃槭裁磿胁簧颇兀棵献邮沁@樣說明的:“今夫水,博而躍之,可使過顙;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豈水之性哉?其勢則然也。人之可使為不善,其性亦猶是也?!泵献舆@里提出一個“勢”字,是個大有可以挖掘的地方。若轉(zhuǎn)換個詞匯,比較恰當(dāng)?shù)膽?yīng)該是“客觀的條件”。俗語有“形勢比人強”一說,即是說這個客觀的條件有時會限制人這個能動的主體,使其不能充分發(fā)揮創(chuàng)造力。若用馬克思主義的話語講,便是條件論。做一些事情能不能成功,條件很重要,缺乏相應(yīng)條件而去做事情,就是蠻干。由此可見,孟子并非是一個不懂具體條件而在那里高唱人性唯善的道學(xué)家。
二、“性善論”的根據(jù)
那么孟子的性善論有沒有其必然的存在根據(jù)呢?也即所謂本體論的根據(jù)。孟子是這樣子來說明這個必然存在的根據(jù)的:“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而矣。故曰:求則得之,舍則失之?;蛳啾夺愣鵁o算者,不能盡其才者也?!对姟吩唬骸焐裘瘢形镉袆t。民之秉夷,好是懿德??鬃釉唬簽榇嗽娬?,其知道乎!故有物必有則,民之秉夷也,故好是懿德?!边@一段實際上可以分成三個層次。其一是引用的《詩》里面的這一句“天生蒸民,有物有則。民之秉夷,好是懿德?!逼浯问强鬃訉Υ司湓姷慕忉?,印證其道。再次是孟子對孔子的解釋的再次發(fā)揮,繼承并弘揚孔子之道。下面逐點說明。
三、儒家心傳
孔子刪詩,眾所周知?!妒酚洝た鬃邮兰业谑摺酚涊d:“古者《詩》三千余篇,幾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禮儀,上才契、后稷,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厲之缺,始于衽席,故日“《關(guān)雎》之亂以為風(fēng)始,《鹿鳴》為《小雅》始,《文王》為《大雅》始,《清廟》為《頌》始”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頌》之音。禮樂自此可得而述,以備王道,成六藝。由此可知,經(jīng)過孔子刪改的《詩》就具有了不一樣的意義,已成為輔翼王道的圣賢書了。這是就《詩》的總體內(nèi)容所作的說明,再就以上具體詩句來說明。上四句采自《詩經(jīng)·大雅·蒸民》,全詩是周民頌贊賢臣伸山甫的頌歌,說仲山甫品德高尚,百姓十分愛戴仲山甫?!疤焐裘?,有物有則。民之秉夷,好是懿德?!边@短短四句與“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zhí)厥中”這十六字心傳構(gòu)成了原始儒家的基本精神。
茲對此兩個四句做一番剖析,因為之后儒家的基本思想無不是從此而出的。第一個四句可細(xì)分成兩層意思,第一層講萬物皆有其規(guī)則,并且是生白天;第二層講人秉承天而養(yǎng)成美德。第一層的天甚難講。因為若就此句而論則失之淺顯,若作過度發(fā)揮,又嫌無據(jù)。故此就孔子于論語中講天之意來闡發(fā)此處“天”的意蘊,正好可與下面講孔子之道時相印證。上面曾說第一個四句有兩層含義,其實講到天命所引之周易彖時,已經(jīng)涉及到了第二層含義,即人秉天而生懿德。因有天道的大德,故有人秉天而有懿德一說,資不贅述。
第二個四句是儒家著名的十六字心傳: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zhí)厥中。這可以說是儒家的傳心法門。明儒王陽明曾有“圣人之學(xué)心學(xué)也”一說,并且極力的提倡并踐行著這十六字心傳。
四、孔門之“道”
孟子一段三層含義講完了第一層。繼而講第二層,即孔子對前第一個四句的印證和解釋。古人作文從無贅言,故言約而義豐,非層層挖掘不能窮其堂奧。前半句孔子曰:“為此詩者,其知道乎!”是印證的話。后半句“故有物必有則,民之秉夷也,故好是懿德”則是直承前半句而來所作的解釋。何為印證的話?即是說作這四句詩歌的作者是個懂道的人。那么何為道呢?即道統(tǒng)的道,道統(tǒng)即是道的流傳法脈。道即本心,亦即上面十六字心傳中的道心?!吨杏埂吩疲骸疤烀^性,率性之謂道”天命上已略敘,性是人人本有,所以說天命之謂性也就是說人的本性。古人解釋“性”為“無為而安行日性之”,也就是自然之意也?!睹献印けM心篇》有“堯舜性之”一句,性之,即率性而為,動念本乎自然之意。由此可知,孔子也是秉承十六字心傳而傳道者。然而這里尚需提到的是《易經(jīng)·系辭》中提到有關(guān)道的論述:“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鮮矣?!贝硕问请y得的有關(guān)“道”的正面敘述,故是重要的參考資料,不可忽視。一陰一陽,生滅之狀也,生生之謂易也。故此中之道即是易道。那么此段“道”與十六字心傳相違乎?不也。恰恰是相輔相成,共成孔子簡易廣大之道。用易道觀十六字心傳方有徹底收獲?!叭诵奈┪!笔且驗槿f象生滅不息,人心隨之而起伏不定,“道心惟微”是因為萬象易見易失而理體難見難知,人若不知勤求,道心終是細(xì)微難知,“惟精惟一”是說當(dāng)于易見易知之萬象中把握難見難知之理體,久久功熟,終至于把握真正的實在,也即道心,“允執(zhí)厥中”是說,作功夫不可停,要持之以恒,堅守住這中正之心。
五、孟子的“四端說”
第三層要講到孟子的“四端之說”。在此尚需引用一段孟子原文結(jié)合上面孟子的論述來說明“四端”。孟子日:“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之掌上。所以謂‘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見孺子將入于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非所以內(nèi)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于鄉(xiāng)黨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由是觀之,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有是四端而自謂不能者,自賊者也。謂其不能者,則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擴而充之矣,若活之始然、泉之始達(dá)。茍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茍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边@段話在論述四端方面比前面那段要詳細(xì)和系統(tǒng),而前面那段話更好的體現(xiàn)了儒家一脈傳承的傳統(tǒng)。孔子文章罕談心,孟子則對此大談特談。前文已說孔孟實皆承十六字心傳,何故一者罕言而一者高談?蓋孔子雖罕言心而實不離心,其所倡孝悌忠信,哪個不是仁心所發(fā)?而孟子特特拎出個心大做文章,實在是大有用心。易傳和中庸都有“百姓日用而不知”一句。何物百姓日用而不知?不過就是“操之則存,舍之則亡”的方寸之土而已!這是何等親切的提點。孟子曾說:“予非好辯也,予不得已也。”蓋當(dāng)時楊墨盛行,孟子懼孔學(xué)不傳而嘶聲吶喊,且以最親切的“心”字提點眾人,此其苦心也。以上是略說孟子好談“心”之緣由。
六、孟子所談之“心”
現(xiàn)在講孟子具體是如何談“心”的。開首一句:人皆有不忍人之心。這是個全稱判斷,以下開衍的四端實皆肇于此處。如何有此判斷,孟子用了個生活中的事例:孩子人井,人不論生熟,皆有不忍之情油然而生,這種情感不是思考的結(jié)果,而是出乎天性的,因此能夠知道每個人的天性中都有確乎存在的不移的東西。而這個確乎存在不移之物也就是上面一直在講的人的懿德,道心。孟子不是籠統(tǒng)顢頇的說個心了事,而是開而為四,分別對應(yīng)仁義禮智。孟子是首個如此旗幟鮮明的把仁義禮智的基礎(chǔ)建立在人的天性之中的儒學(xué)家。禪宗六祖慧能大師聞五祖弘忍大師講金剛經(jīng)頓悟后講了五個何期:何期自性本自清凈!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這是六祖證悟后境界,不敢妄談,略申一二。若照孟子之意,自性中本自具足者為何?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此四心又稱四端。然而實際上心體不過是一,何能遽稱四心?蓋孟子實則是將一道心析分成此四心,而他偏偏又未明言此點,故予人四端之印象。實際而言,應(yīng)當(dāng)是一心函四相,合則稱一道心,析則成四端,不講明此點,恐怕未能如實理解孟子的四端之說。這也是筆者在提到十六字心傳的緣故,實在是因為一道心能統(tǒng)和眾相,彌平紛爭的原因。道心為體,四端呈相,而道心之大用,孟子如是說:“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擴而充之矣,若活之始然、泉之始達(dá)。茍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茍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币簿褪钦f若能明乎道心,進(jìn)而擴充四端就有“保四海”的大用,這也差可擬六祖的“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否則即使是侍奉父母這些家庭瑣事也無法做好。
一道心而圓俱體相用。莊生寓言里講到過一個無用之大用的故事。一株無法成木材的樹終究免除了刀鋸斧劈之患,長成參天大樹,原因恰是其無功用?,F(xiàn)代人視古人如愚癡,尤其是對于一些似乎空談義理的大家,孟子即是其中之一。孟子絕非迂腐之輩,而是大心志士,不得于時者。他講性善實是其來有自,并非空談,并且有諸多創(chuàng)新之處?!睹献印ち夯萃跽戮渖稀烽_頭就記載孟子初見梁惠王的情景:孟子見梁惠王。王曰:“叟!不遠(yuǎn)千里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孟子對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碧煜陆幌嗬脖貭?,爭則斗,斗則亂,亂則國恒亡。故知孟子非迂腐之人,實是看透變亂之源,而思拯人心于溺的救時者。其大倡性善之學(xué)雖未宏于當(dāng)時,終遺響于千古,斯之謂無用之大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