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博 陳笑筑 何曉波
摘要通過對建設用地擴張的空間最優(yōu)配置特征進行理論分析,構建相應模型測度貴州省2005-2013年建設用地擴張所存在的空間配置效率損失,在此基礎上,以當前建設用地計劃配置機制為切入點,分析省級以下層面建設用地擴張空間配置效率損失的成因,探討可行的優(yōu)化路徑,以期為我國土地資源配置優(yōu)化提供科學參考。理論分析結果顯示判定建設用地擴張的配置是否符合空間效率的條件應是辨別區(qū)域間建設用地擴張的邊際凈收益是否相等,本研究以此為原則對 2005-2013年間貴州省建設用地擴張進行實證分析,結果發(fā)現(xiàn)該時段貴州省的建設用地擴張存在12.33%的空間配置效率損失,所轄區(qū)域均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空間錯配,在此基礎上,以建設用地計劃配置體系為切入點進行深入剖析,發(fā)現(xiàn)當前計劃配置體系缺乏指標區(qū)域間再調節(jié)機制應是造成省級以下層面建設用地擴張空間配置效率損失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建議在建設用地總量控制的基本框架下,通過引入市場機制(構建省級以下指標交易平臺)來優(yōu)化區(qū)域建設用地擴張的空間配置效率。本研究著力于測度分析省級以下層面建設用地擴張的空間配置效率,旨在說明市場機制的構建是優(yōu)化建設用地資源空間配置的一條可行路徑,但在實際中建設用地擴張還涉及其他影響因素,其最優(yōu)配置還需要考慮城市性質、產業(yè)結構、用地功能等諸多條件,因而對其優(yōu)化的實踐還需要進一步的綜合考慮。
關鍵詞建設用地擴張;效率測度;優(yōu)化路徑;貴州省
中圖分類號F301.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2-2104(2016)01-0089-08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601013
由于我國經濟建設與優(yōu)質農地在空間分布上的高度重合,在實際過程中,建設用地的快速擴張也導致了耕地資源的急劇減少,嚴重威脅全社會的糧食安全[1]。因而,如何進一步提高建設用地的配置效率,緩解經濟發(fā)展與資源保護的雙重壓力成為我國經濟新常態(tài)下亟待解決的關鍵問題之一,對此,國內學者進行了大量研究工作,基于國家、省域、縣域等不同研究尺度,運用DEA模型[2]、擴張效率指數(shù)[3]、C-D生產函數(shù)[4]、數(shù)據(jù)包絡分析[5]等不同研究方法,探尋了建設用地配置效率的影響因素[6]、構建了城鎮(zhèn)建設用地效率評價體系[7],分析了建設用地擴張的時序效率變化[8]與效率空間分異[9],形成了豐碩的研究成果。但是,現(xiàn)有研究多是關注配置效率的影響因素或是效率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以及配置效率時序上的定量分析,鮮有關于建設用地擴張空間配置的探討,也多是在全國層面,或是對不同區(qū)域用地效率進行獨立測算后的再比較,缺乏對省級以下層面區(qū)域間建設用地擴張空間均衡的考慮以及相應優(yōu)化路徑的探討,而對于中國這樣的發(fā)展中國家而言,一方面實現(xiàn)土地資源配置的空間效率,達到資源配置的空間均衡,可能是解決經濟發(fā)展與農地保護雙重矛盾的有效途徑[10],另一方面,幅員遼闊、省際差別顯著的基本國情使得全國層面建設用地擴張效率本身就可能暗含空間分異,而據(jù)此提出的同質化改進手段在實際操作中可能會因為交易費用高,監(jiān)管難度大等原因降低可行性,因此,基于當前省級以下土地垂直管理機制以及地方的實踐經驗,分析探討省級以下層面建設用地擴張的空間配置效率及其相應的優(yōu)化路徑更具理論與現(xiàn)實意義。鑒于此,本研究基于資源經濟學理論與方法,對建設用地擴張的空間最優(yōu)配置特征與條件進行理論探討,并結合貴州省2005-2013年的統(tǒng)計數(shù)據(jù),測度其該時段建設用地擴張所存在的空間配置效率損失,在此基礎上,以當前建設用地計劃配置體系為切入點,分析省級以下建設用地擴張出現(xiàn)空間配置效率損失的主要原因,探討可行的優(yōu)化路徑,以期為我國建設用地配置效率提高、土地利用管理制度改革提供科學參考。
王博等:省級以下建設用地空間配置效率測度及優(yōu)化探討中國人口·資源與環(huán)境2016年第1期1建設用地擴張空間最優(yōu)配置的理論分析
建設用地擴張的空間配置其實質即是探索土地資源在不同空間的配置均衡,屬于資源配置的一個方面,因此,按照資源經濟學的基本理論與原則[11],資源在空間上的最優(yōu)配置條件與特征,應是該資源在不同空間的邊際利用效益相等,即只要滿足不同地域對資源利用的邊際效益相等,就可以保證整體的資源利用效益最大化。現(xiàn)行的部分研究據(jù)此對建設用地擴張的空間配置效率進行了分析,主要以判定區(qū)域間建設用地擴張的邊際收益(即只考慮建設用地的邊際利用效率)是否相等為基本原則進行定量測度,但是在現(xiàn)實過程中,建設用地的擴張還包含對非建設用地(主要是農地)的占用。建設用地擴張來源于農用地占用和未利用地開發(fā)兩個途徑,但鑒于這兩種途徑在操作過程、作用方式與產生成本等諸多方面存在顯著不同,以及其中農用地占用占絕對比重,對當前區(qū)域社會經濟可持續(xù)發(fā)展影響更大等因素的考慮,本研究將焦點集中于建設占用農用地部分,雖然造成最終計算出來的效率損失被低估,但低估結果可能更有利于突出現(xiàn)階段我國建設用地配置不合理的嚴峻形勢,故本研究的建設用地擴張實質上與農地非農化等同。因而其不僅具有對經濟發(fā)展的貢獻,也有對經濟發(fā)展造成的成本,即被占用農地本身的生產價值及其相應的非市場價值[12],此時,按照這種判定原則可能會因為高估建設用地擴張的經濟效益而造成最后的效率測度出現(xiàn)偏差。
因此,判定建設用地擴張的配置是否符合空間效率應圖1建設用地擴張空間最優(yōu)配置示意圖
Fig.1Optimal spatial allocative efficiency
of construction land expansion
是辨別區(qū)域間建設用地擴張的邊際凈收益是否相等,即建設用地擴張的邊際收益減去邊際成本(農地邊際收益)后的凈收益是否相等。為便于理解分析,基于已有較為成熟的農地非農化理論研究體系[13],假定一定時期內,某一區(qū)域所轄只有A和B兩個地區(qū),建設用地的擴張總量為S,并且不存在其他配置效率損失,要使得整個區(qū)域建設用地擴張達到空間配置效率最優(yōu)(如圖1),需要A、B兩地區(qū)之間的土地資源邊際凈收益相等(MNRA=MNRB),如果從地區(qū)內部來看,需要滿足A、B兩地區(qū)內部的土地資源在農業(yè)部門和非農業(yè)部門的邊際收益相等(MRA=MCA、MRB=MCB),此時,Q1、Q2即為A地區(qū)和B地區(qū)符合空間效率的建設用地擴張最優(yōu)量。
因此,按照這種判定原則,通過計算區(qū)域間建設用地擴張邊際凈收益相等條件下的建設用地擴張最優(yōu)量Q1、Q2,以此對比相應區(qū)域的建設用地擴張實際數(shù)量,就可以測度出區(qū)域當前建設用地擴張所存在的空間配置效率損失。
2空間配置效率測度的模型構建與分析思路
按照上述的理論分析,本研究的計量分析思路或流程主要分為以下幾步:首先,運用C-D生產函數(shù)模擬各地區(qū)農業(yè)部門和非農部門的生產過程,模型如下:
YAGj=A×KAGjα×LAGjβ×LandAGjε(1)
YULj=B×KULjχ×LULjδ×LandULjγ(2)
式中:Y表示的是部門總收益,K為資本投入,L為勞動力投入,Land為土地資源的投入,下標AGj表示第j地區(qū)的農業(yè)部門,下標ULj表示第j地區(qū)的非農業(yè)部門。通過對其求導得到土地資源在兩部門的邊際收益:
MRAGj=A×ε×KAGjα×LAGjβ×LandAGjε-1(3)
MRULj=B×γ×KULjχ×LULjδ×LandULjγ-1(4)
接下來對各地區(qū)建設用地擴張的邊際收益與邊際成本曲線進行估計,這里將建設用地擴張看作是土地商品由農業(yè)部門“賣給”非農業(yè)部門的過程,由此根據(jù)微觀經濟學基本的廠商定價公式得到模型(本部分所用模型已較為成熟,鑒于篇幅關系,式5、式6的轉換過程這里不再闡述,詳細內容可以參考譚榮與李效順等學者的研究成果)[14-15]:
logQDj=C1+C2×logMRULj(5)
logQSj=C3+C4×log(MRAGj+MRAGSj)(6)
式中:Q為第j地區(qū)的建設用地擴張數(shù)量(即建設占農數(shù)量),MRAGSj中表示第j地區(qū)農地的邊際非市場價值。
最后,通過估計得到C1、C2、C3、C4的相應數(shù)值,將其帶入式5和式6中,令不同地區(qū)的建設用地擴張邊際凈收益相等,即MRULj-MRAGj -MRAGSj=MRULj+1-MRAG j+1-MRAGS j+1=…,得到符合空間配置效率的各地區(qū)建設用地擴張最優(yōu)數(shù)量,通過與建設用地擴張實際數(shù)量進行對比,就可以計算出各地區(qū)建設用地擴張的空間配置效率損失數(shù)量。
3模型估計與結果分析
3.1數(shù)據(jù)說明
本研究以貴州省作為研究對象,以其所轄88個區(qū)縣作為分析的基本單元,研究時間跨度為2005-2013年。所使用的土地數(shù)據(jù)來源于貴州省國土資源勘測規(guī)劃研究院,資本投入數(shù)據(jù)來自《中國區(qū)域經濟統(tǒng)計年鑒》(2005-2014)、其他數(shù)據(jù)來自對應年份的《貴州省統(tǒng)計年鑒》(2005-2014)。其中:農業(yè)部門總收益YAGj為第一產業(yè)GDP,非農業(yè)部門總收益YULj為二三產業(yè)GDP;資本投入KAGj為農村固定資產投資、KULj為城鎮(zhèn)固定資產投資(本研究需要分別計算土地投入在農業(yè)部分與非農業(yè)部門的邊際收益,為保證數(shù)據(jù)的統(tǒng)一和可比性,需要選取能夠區(qū)分第一產業(yè)與二三產業(yè)的指標,因此,鑒于數(shù)據(jù)可獲性的因素,參考王小魯與譚榮等學者的研究成果,資本投入分別選取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中農村與城鎮(zhèn)兩個指標,該指標可能低估了資本投入,但由于最后是計算土地投入的邊際收益,故該誤差可包含于常數(shù)項中被衡量,因此對結果不產生影響)[14,16];勞動力投入LAGj為第一產業(yè)從業(yè)人數(shù),LULj為二三產業(yè)從業(yè)人數(shù);農業(yè)部門的土地資源投入LandAGj包括耕地、林地、園地、牧草地和其他農用地的面積,非農業(yè)部門的土地資源投入LandUGj包括居民點及獨立工礦用地、交通運輸用地和水利設施用地的面積,建設用地擴張數(shù)量Q為各地區(qū)歷年農地被建設用地實際占用數(shù)量;為滿足統(tǒng)一口徑,本研究以全國土地分類(過渡期間適用)為基準,對2009年后的二調數(shù)據(jù)地類進行了統(tǒng)一轉換;涉及的價值數(shù)據(jù)都被換算為2005年的不變價格。
3.2模型估計與結果分析
按照前述研究思路,本研究對貴州省各地級市的C-D生產函數(shù)進行估計,經檢驗,擬采用可行的廣義最小二乘法(FGLS),估計結果如表1所示,各項指標都通過顯著性水平檢驗,擬合結果較為理想。
將估計系數(shù)以及各區(qū)縣對應年份的資本、勞動力和土地投入代入式(3)、式(4),分別計算得到各區(qū)縣歷年土地資源在農業(yè)部門的邊際收益MRAGj與非農業(yè)部門的邊際收益MRULj。由于地級市幅員相對較小,其所轄區(qū)縣在地理位置、資源稟賦等方面差別不大,并且本研究后續(xù)測度的是地級市層面的建設用地空間配置效率,因此,本部分假設各地級市所轄區(qū)縣具有相同系數(shù)的生產函數(shù),以初步觀察不同區(qū)縣建設用地邊際凈收益的差別,對后續(xù)地級市層表1貴州省各地區(qū)式(1)、式(2)的估計結果
Tab.1Regression results of Formula (1) and (2) of each city in Guizhou
項目
Item貴陽市
Guiyang遵義市
Zunyi銅仁市
Tongren六盤水市
Liupanshui畢節(jié)市
Bijie安順市
Anshun黔東南州①
Qiandongnan黔南州②
Qiannan黔西南州③
QianxinanA0.367**1.968***0.586***-0.0502.114***1.873***0.614***-1.327**0.322(2.34)(13.15)(6.58)(-0.06)(3.03)(4.11)(3.05)(-2.00)(0.92)α0.053***0.205***0.082***0.055**0.069***0.163***0.165***0.128***0.174***(8.97)(19.79)(14.5)(1.99)(3.32)(12.64)(21.58)(10.11)(25.71)β0.439***0.534***0.732***0.322*0.249***0.507***0.404***0.901***0.308***(21.65)(16.79)(34.57)(1.67)(3.02)(9.79)(9.74)(23.63)(12.71)ε0.450***0.066***0.097***0.537***0.455***0.112***0.312***0.037***0.430***(23.35)(2.03)(5.01)(25.55)(4.87)(5.03)(6.58)(3.30)(2.92)wald chi22 276.54***10 383.88***18 952.07***155.53***185.6***2 037.943 684.29***978.97***1 715.46***B-3.334***-7.522***-0.199-5.006**-2.766***-5.355***-1.769***-3.287***-2.234***(-7.1)(-30.75)(-0.69)(-2.14)(-2.77)(-6.08)(-3.34)(-3.24)(-5.01)χ0.233***0.347***0.454***0.220***0.323***0.242***0.308***0.289***0.431***(6.48)(38.10)(33.55)(6.50)(20.37)(7.33)(26.21)(21.54)(26.13)δ0.868***0.870***0.131***0.946***0.423**0.681***0.540***0.381***0.492***(14.44)(11.41)(5.16)(5.17)(2.02)(5.79)(10.68)(4.06)(7.05)γ0.357***0.589***0.578***0.456*0.671***0.825***0.493***0.890***0.414***(5.16)(5.89)(28.09)(1.76)(3.72)(4.54)(67.14)(9.82)(9.29)wald chi21 973.44***11 452.45***2 236.69***187.95***2 957.22***1 023.47***7 067.93***1 330.95***7 909.47***注:*、**、***分別表示在10%、5%、1%水平上顯著;①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簡稱(下同);②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簡稱(下同);③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簡稱(下同)。面的邊際收益與邊際成本曲線模擬影響不大。根據(jù)前述所示,農地除農業(yè)生產外,還包含諸多在現(xiàn)實中難以顯化與計量的非市場價值,為盡可能全面準確地衡量這些非市場價值,本部分擬借鑒資源經濟學中的生態(tài)服務價值評估方法對其進行估算,雖然該指標可能無法完全反映農地的非市場價值,而且其準確性也直接依賴于已有成果中對資源生態(tài)服務價值當量因子的確定,但生態(tài)服務價值在評估中已基本涵蓋對氣體調節(jié)、生物多樣性、娛樂文化等諸多非市場價值的考慮,是當前衡量自然資源非市場價值較為全面與成熟的方法之一,而且隨著該評價方法的逐步修正與完善,其估計的準確性也將隨之提高。故本部分以謝高地等學者的研究成果為基礎[17],結合貴州的實際情況(以貴州省2005-2013年平均糧食產量與糧食單價作為基準修正單位面積生態(tài)服務價值當量因子)測算各區(qū)縣農地的生態(tài)服務價值,以此計算得到貴州省各區(qū)縣農地的邊際非市場價值MRAGSj(因為農地資源生態(tài)效益是一種非市場價值,依據(jù)其計算原理所獲得的總量與農地資源數(shù)量之間是一次的關系,即總量等于單位價值乘以數(shù)量,所以所求得的平均效益即等于邊際效益)。結合所求的邊際收益MRAGj與MRULj,計算得到各區(qū)縣歷年建設用地擴張在兩部門的邊際收益、邊際成本以及邊際凈收益(見表2)。
從表2可以看出,區(qū)域間建設用地擴張的邊際凈收益差別較大,說明2005-2013年間貴州省的建設用地擴張存在空間配置效率損失。在此基礎上,將表2的數(shù)據(jù)和歷年貴州省各區(qū)縣建設占農的實際數(shù)量代入式(5)、式(6)進行回歸估計,經過檢驗仍然采用可行的廣義最小二乘法表2貴州省各區(qū)縣建設用地邊際收益、邊際成本與邊際凈收益匯總表(單位:元/年·hm2)
從估計結果看,各項指標系數(shù)都通過10%以上的顯著性水平檢驗,回歸結果較好。在此基礎上,將各C1、C2、C3、C4分別代入式(5)和式(6)中,令不同地區(qū)的建設用地擴張邊際凈效益相等,計算得到2005-2013年間各地級市符合空間配置效率的建設用地擴張最優(yōu)數(shù)量,再結合同時段的實際數(shù)量,最終測度出該時段貴州省各地級市建設用地擴張的空間配置效率損失情況(如表4)。
由表4可以看出,在2005-2013年期間,貴州省建設用地擴張的空間配置損失達到12 355.21公頃,損失比例占到整個建設用地擴張實際總量的12.33%,所轄9個地級市的建設用地均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空間錯配,其中,六盤水市、黔東南州、黔南州、黔西南州等地區(qū)的建設用地擴張實際數(shù)量多于其空間配置最優(yōu)數(shù)量,特別是三個自治州的建設用地擴張空間配置損失比例相對最高,接近占到實際數(shù)量的20%;遵義市、銅仁市、畢節(jié)市、安順市等地區(qū)則表現(xiàn)相反,實際數(shù)量低于空間配置最優(yōu)數(shù)量,其中,畢節(jié)市的建設用地擴張空間配置損失比例最高,接近30%,遵義市其次,達到11.55%。
4空間配置效率損失原因分析與優(yōu)化路徑探討基于上述的實證分析可以看出,當前我國省級以下層面的建設用地擴張在空間配置上存在一定程度的效率損失。鑒于此,本部分將以當前建設用地計劃配置機制為切入點,進一步分析該空間配置效率損失的可能原因,在此基礎上探尋優(yōu)化空間配置的可行路徑。
我國現(xiàn)行建設用地擴張實行的是對建設用地增量指標自上而下、統(tǒng)一分配、層層分解的計劃配置模式,這種模式可以相機確定投入經濟體系中的新增建設用地的速度、時序和結構,在發(fā)展初期為我國的經濟發(fā)展建設注入了強大的動力,也能對遏制土地市場投機、經濟過熱等發(fā)揮立竿見影的效果[19],但是,這種帶有強烈計劃色彩的配置模式也造成了非常嚴重的資源供需問題與利益訴求矛盾,特
圖2建設用地擴張的空間配置損失示意圖
Fig.2Spatial allocative efficiency loss of
construction land expansion
別是對省級以下層面指標的具體落實,造成嚴重的空間錯配,因為在實際過程中,首先存在決策者信息知識與科學決策要求差距過大的問題[20],因而省級以下各個區(qū)域的土地類型和利用價值的差異性、糧食安全與生態(tài)價值信息缺失等因素將會導致現(xiàn)實中不可能制定出“完美無缺”的土地利用計劃[21],使得計劃中制定的各區(qū)域指標數(shù)量與區(qū)域實際需要落實的數(shù)量不相符;其次,作為指標分配者的上級政府為避免“厚此薄彼”而造成的政府集團之間的政治博弈,往往采取對指標進行平均分配的方案,保證省級以下每個地區(qū)“形式上公平的發(fā)展權利”,從而減少政府內部矛盾[22],更關鍵的是,由于制定的土地利用年度計劃一經確定便不可更改,并實行指令性管理嚴格要求省級以下各地區(qū)不得突破指標控制,而且缺乏相應的彈性機制對分配指標進行后續(xù)實時調節(jié)。因而,結合前述的空間最優(yōu)配置理論分析框架,現(xiàn)實中的情況往往如圖2所示,上級政府可能會分配給A、B兩地區(qū)Q3、Q4的用地指標,兩者都偏離對應地區(qū)的最優(yōu)配置量,從整個省級區(qū)域來看,雖然A地區(qū)指標過剩,B地區(qū)指標不足,但是由于缺乏相應的彈性機制進行區(qū)域間調節(jié),因而在當前計劃配置模式下,A、B兩個地區(qū)最終的建設用地擴張量只能是Q3、Q4,區(qū)域間建設用地擴張的邊際凈收益不可能相等,必然導致整個省級區(qū)域的建設用地擴張出現(xiàn)空間配置失靈,造成效率損失N1。
按照制度經濟學的理論,資源的初始配置并不影響經濟效率,關鍵在于找到一個促進資源再配置的機制[23],結合上述分析可以發(fā)現(xiàn),當前省級以下建設用地擴張出現(xiàn)空間配置效率損失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于現(xiàn)行的計劃配置體系在對各地區(qū)進行指標分配后,缺乏適宜的彈性機制對其進行區(qū)域間的實時再調節(jié),從而導致省級以下各地區(qū)在指標落實時出現(xiàn)空間錯配。如果假定其他條件不變,在當前建設用地擴張指令性管理的體制下,要想減少建設用地擴張出現(xiàn)的空間配置效率損失,一種方案是通過技術上的完善,不斷修正指標分配的計算方案,促使上級政府分配的指標量能夠不斷接近各地區(qū)最優(yōu)的配置量,即指標分配量能夠盡可能對應各地區(qū)的實際用地需求,但是,如同前述信息不對稱、知識技術有限性等困境一樣,無論如何優(yōu)化計算方法,最后的分配方案都可能會或多或少地偏離地區(qū)的實際最優(yōu)量。
如果跳出傳統(tǒng)的技術優(yōu)化思路,借鑒國外環(huán)境管理領域的發(fā)展權交易理論與經驗[24],通過引入市場機制構建省級以下指標交易平臺來優(yōu)化當前的配置模式可能會達到更好的效果,其相應的作用機理即是在建設用地總量控制的條件下,允許建設用地指標跨區(qū)域有償轉讓,仍以圖2為基礎,雖然A地區(qū)初始分配的指標過剩,B地區(qū)的指標不足,但是如果構建一個用地指標交易平臺,允許B地區(qū)通過支付低于自身非農業(yè)用途邊際凈收益,但高于A地區(qū)非農業(yè)用途邊際凈收益的成本向A地區(qū)購買指標,直至兩區(qū)的邊際凈收益相等,即MNRB=MNRA,此時,A地區(qū)不僅可以獲得額外的財政收入,還可以避免多余指標帶來的效率損失,使得區(qū)域的建設用地擴張控制在Q1達到配置最優(yōu);B地區(qū)也因為購買了新指標用于發(fā)展,避免了由于用地不足造成的效率損失,整個區(qū)域空間配置效率損失N1,因為指標交易體系的存在而得以避免。如果按照前述貴州省2005-2013年的建設用地擴張空間配置來看,即是諸如黔東南州、黔南州、黔西南州等實際量超過最優(yōu)量的地區(qū),可以通過指標交易平臺將多余的指標交易給遵義市、銅仁市、畢節(jié)市等實際量少于最優(yōu)量的地區(qū),由此各地區(qū)的建設用地擴張數(shù)量將因為指標交易平臺的調節(jié)達到最優(yōu)配置水平,整個貴州省的建設用地擴張空間配置效率將得到有效優(yōu)化。這種在接受建設用地擴張指標管理的既有體制基礎上,創(chuàng)造性地引入市場機制配置計劃指標的優(yōu)化路徑,不僅可以改進現(xiàn)有計劃配置的弊端,提高建設用地擴張的空間配置效率,還能夠實現(xiàn)與現(xiàn)行中央集權制管理框架的無縫銜接,具有漸進性、過渡性和可操作性[25],更重要的是,鑒于諸如浙江省“折抵指標有償調劑”、重慶的地票交易制度等地方實踐,都從現(xiàn)實層面說明了在當前制度環(huán)境下構建省級以下指標交易體系具有可行性,因此,基于建設用地的總量控制,構建省級以下用地指標交易體系可能是優(yōu)化當前省級以下建設用地擴張空間配置效率的一條可行路徑。
5結論與討論
第一,本研究基于資源經濟學的空間配置理論與方法,對建設用地擴張的空間最優(yōu)配置進行了理論剖析,修正了原有研究中可能存在效率測度有偏的不足,提出判定建設用地擴張的配置是否符合空間效率的原則應是辨別區(qū)域間建設用地擴張的邊際凈收益是否相等,在此基礎上,構建相應的計量模型對貴州省2005-2013年間建設用地擴張的空間配置效率進行測度,結果發(fā)現(xiàn)貴州省建設用地擴張在該時段存在12.33%的空間配置效率損失,所轄9個地級市的建設用地均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空間錯配,說明當前我國省級以下層面的建設用地擴張存在一定程度的空間配置失靈。
第二,本研究以當前建設用地計劃配置體系為切入點,分析發(fā)現(xiàn)現(xiàn)行的計劃配置體系缺乏適宜的彈性機制對用地指標進行區(qū)域間再調節(jié)是導致建設用地擴張空間配置效率損失的主要原因,據(jù)此提出可以在建設用地總量控制的基本框架下,通過引入市場機制(構建省級以下用地指標交易平臺)優(yōu)化配置效率的政策建議,并仍以貴州省為例模擬分析發(fā)現(xiàn)如果允許指標跨區(qū)域交易,則各地區(qū)的建設用地擴張空間錯配情況將在市場機制的作用下得到有效改善,貴州省區(qū)域整體的用地配置效率將得到進一步優(yōu)化。
第三,建議構建省級以下層面的建設用地指標平臺,并不意味著另起爐灶去推翻現(xiàn)有建設用地指標管理體制的基本框架,而是在接受既有體制的基礎上,允許區(qū)縣一級的地方政府在該平臺上對用地指標進行交易,通過市場機制中價格信號與競爭過程的作用,顯化地區(qū)對用地的真實需求,引導用地指標進行區(qū)域間再配置,從而不僅可以改進現(xiàn)有計劃配置的弊端,提高建設用地配置效率,還可以漸進式地實現(xiàn)與現(xiàn)行中央集權制管理框架的無縫銜接。
第四,本研究著力于分析建設用地擴張的空間配置效率,重點說明市場化機制的引入可能帶來建設用地空間配置的帕累托改善,故沒有詳細探討建設用地指標初始分配的合理性,以及考慮其他方面的配置是否符合地區(qū)合理的資源承載能力,但是,在實際的過程中,建設用地擴張的配置效率提升涉及不同層級、不同主體和不同影響因子,諸如貴州省的建設用地最優(yōu)配置還需要結合區(qū)域主體功能定位、建設用地代際間配置、城市性質、產業(yè)結構、用地功能等不同因素進行綜合分析,從而保障建設用地配置優(yōu)化手段的科學性與可行性。此外,本研究強調指標交易市場機制的構建應建立在建設用地總量控制管理的基礎上,即地區(qū)存在資源環(huán)境承載能力“紅線”的限制,從而避免地區(qū)忽視承載上限大肆購買用地指標的情況。
(編輯:徐天祥)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王博,姜海,馮淑怡,等.基于多情景分析的中國建設用地總量控制目標選擇[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huán)境,2014,24(3):69-76.[Wang Bo, Jiang Hai, Feng Shuyi, et al. Options for the Quantity Control of Construction Land Expansion Based on Scenario Analysis [J].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14, 24 (3):69-76.]
[2]陳偉,吳群.長三角地區(qū)城市建設用地經濟效率其影響因素[J].經濟地理,2014,(9):142-149.[Chen Wei, Qu Qun. Economic Efficiency of Urban Construction Land and Its Influential Factors in Yangtze River Delta [J]. Economic Geography, 2014,(9):142-149.]
[3]陳春,馮長春.建設用地擴張效率指數(shù)研究[J].地域研究與開發(fā),2011,(2):133-136.[Chen Chun, Feng Changchun. Research on Construction Land Expansion Efficiency Index [J]. Area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2011,(2):133-136.]
[4]張恒義. 中國省際建設用地空間配置效率研究[D]. 杭州:浙江大學, 2011:203. [Zhang Hengyi. Study on the Spatial Allocative Efficiency of Interprovincial Construction Land in China [D]. Hangzhou: Zhejiang University, 2011:203.]
[5]杜官印,蔡運龍.1997-2007年中國建設用地在經濟增長中的利用效率[J].地理科學進展,2010,(6): 693-700.[Du Guanyin, Cai Yunlong. Technical Efficiency of Builtup Land in Chinas Economic Growth during 1997-2007 [J]. Progress in Geography, 2010,(6):693-700.]
[6]姜海,夏燕榕,曲福田.建設用地擴張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及其區(qū)域差異研究[J].中國土地科學, 2009,(8):4-8. [Jiang Hai, Xia Yanrong, Qu Futian. Study on Contribution of Construction Land Expansion to Economic Growth and Its Regional Difference [J]. China Land Sciences, 2009,(8):4-8.]
[7]孫平軍,趙峰,修春亮.中國城鎮(zhèn)建設用地投入效率的空間分異研究[J].經濟地理,2012,(6):46-52.[Sun Pingjun, Zhao Feng, Xiu Chunliang. Study on the Spatial Differentiation of Urban Construction Land Input Efficiency in China [J]. Economic Geography, 2012,(6):46-52.]
[8]杜官印,蔡運龍,廖蓉.中國1997-2007年包含建設用地投入的全要素生產率分析[J].中國土地科學,2010,(7):59-65. [Du Guanyin, Cai yunlong, Liao Rong. Analysis on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Including Construction Land Input in China from 1997 to 2007[J]. China Land Science, 2010,(7):59-65.]
[9]李鑫,歐名豪.中國省際建設用地單要素效率評價與區(qū)域差異研究[J].南京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1):80-84.[Li Xin, Ou Minghao. An Evaluation of Chinas Provincial Construction Land Single Factor Efficiency and Its Regional Differences[J]. Journal of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12,(1):80-84.]
[10]陳江龍,曲福田,陳雯.農地非農化效率的空間差異及其對土地利用政策調整的啟示[J].管理世界, 2004,(8):37-42.[Chen Jianglong, Qu Futian, Chen Wen. The Spatial Difference of Allocation Efficiency of Farmland Conversion and the Inspiration to Land Use Policy Adjustment [J]. Management World, 2004,(8):37-42.]
[11]曲福田.資源與環(huán)境經濟學[M].北京:中國農業(yè)出版社,2011. [Qu Futia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M]. Beijing: China Agriculture Press, 2011.]
[12]譚榮,曲福田. 農地非農化的空間配置效率與農地損失[J]. 中國軟科學, 2006,(5):49-57.[Tan Rong, Qu Futian. Spatial Allocation Efficiency of Farmland Conversion and Farmland Resource Loss in China [J]. China Soft Science, 2006,(5):49-57.]
[13]曲福田,馮淑怡,諸培新,等.制度安排、價格機制與農地非農化研究[J].經濟學(季刊),2004,4(1):229-248. [Qu Futian, Feng Shuyi, Zhu Peixin, et al. Institutional Arrangements, Price System and Farmland Conversion [J]. China Economic Quarterly, 2004, 4(1):229-248.]
[14]譚榮,曲福田.中國農地非農化與農地資源保護:從兩難到雙贏[J].管理世界,2006,(12):50-59.[Tan Rong, Qu Futian. China Farmland Conversion and Farmland Protection: From Dilemma to Winwin [J]. Management World, 2006,(12):50-59.]
[15]李效順.基于耕地資源損失視角的建設用地增量配置研究[D].南京:南京農業(yè)大學,2010.[Li Xiaoshun. Research on the Allocation of Construction Land Increment on the Loss of Farmland Resources Perspective [D]. Nanjing: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2010.]
[16]王小魯.中國經濟增長的可持續(xù)性與制度變革[J].經濟研究,2000,(7):3-15.[Wang Xiaolu. Sustainability of Chinas Economic Growth and Institutional Changes [J]. Economic Research Journal, 2000,(7):3-15.]
[17]謝高地,魯春霞,冷允法,等.青藏高原生態(tài)資產的價值評估[J].自然資源學報,2003,18(2):189-196. [Xie Gaodi, Lu Chunxia, Leng Yunfa, et al. Ecological Assets Valuation of the Tibetan Plateau [J]. 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 2003, 18(2):189-196.]
[19]靳相木,沈子龍.新增建設用地管理的“配額-交易”模型:與排污權交易制度的對比研究[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huán)境,2010,20(7):86-91.[Jin Xiangmu, Shen Zilong. The Capandtrade Model of Incremental Construction Land Quota: An Analog with the Emission Permits System [J].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10, 20(7):86-91.]
[20]弗里德里希.馮.哈耶克.哈耶克文選[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7:405-415.[Von Hayek F A. Selected Works of Hayek [M]. Nanjing: Jiangsu Ren Min Press, 2007:405-415.]
[21]姜海,李成瑞,王博,等.土地利用計劃管理績效分析與制度改進[J].南京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4,(2):73-79.[Jiang Hai, Li Chengrui, Wang Bo, et al. Performance Analysis and Institution Improvement of Land Use Plan System [J]. Journal of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14,(2):73-79.]
[22]周立群,張紅星.農地適度非農化:尋求合理的實現(xiàn)機制[J]. 學術月刊, 2011,(2):78-85.[Zhou Liqun, Zhang Hongxing. Moderate Conversion of Rural Land: Get a Suitable Institution [J]. Academic Monthly, 2011,(2):78-85.]
[23]陸銘.建設用地指標可交易:城鄉(xiāng)和區(qū)域統(tǒng)籌發(fā)展的突破口[J].國際經濟評論,2010,(2):137-148.[Lu Ming. Transfer of Land for Construction: Breakthrough Point in Chinas Coordinated Ruralurban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 [J]. 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view, 2010,(2):137-148.]
[24]汪暉, 王蘭蘭, 陶然. 土地發(fā)展權轉移與交易的中國地方試驗:背景、模式、挑戰(zhàn)與突破[J]. 城市規(guī)劃, 2011,35(7):9-13.[Wang Hui, Wang Lanlan, Tao Ran. Local Experiments in Transferable Land Development Rights in China: Backgrounds, Models, Challenges and Breakthrough [J]. City Planning Review, 2011,35(7):9-13.]
[25]靳相木,姚先國.農地非農化管理的分權取向改革及其情景模擬[J].公共管理學報,2010,7(3):10-20. [Jin Xiangmu, Yao Xianguo. The Options Between Centralization and Decentralization in the Process of DecisionMaking in Farmland Conversion[J]. Journal of Public Management, 2010,7(3):10-20.]
Research on the Measure of Spatial Allocative Efficiency of Construction Land Expansion
and Optimal Path at the Subprovincial Level
WANG Bo1CHEN Xiaozhu2HE Xiaobo3
(1.China Centre for Land Policy Research,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210095, China;
2. College of Information, Guizhou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Guiyang Guizhou 550002, China;
3.Guizhou Land Survey and Plan Institute, Guiyang Guizhou 550002, China)
AbstractBased on the theoretical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optimal spatial allocation of construction land expansion, this article measures the efficiency loss in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construction land expansion in Guizhou Province between 2005 and 2013. On that basis, this article turns its focus to Chinas planbased allocation system of construction land and analyzes the causes for efficiency loss at the subprovincial level in order to explore more efficient mechanisms for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construction land. The findings indicate that whether the marginal net revenues of construction land expansion in different localities is equal to one another should be the criterion to judge the efficiency in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construction land expansion. Based on such standards, the empirical analysis shows that on average Guizhou suffered about 12.33% efficiency loss in spatial allocation of construction land distribution from 2005 to 2013 and each city within the province failed to achieve optimal spatial allocation to some extent. The reason for such efficiency loss lies in Chinas construction land planning allocation system, especially in the absence of a readjustment mechanism to correct for initial suboptimality. This article therefore proposes that under the construction land quantity control the quotas of construction land should be transferred among different jurisdictions to realize optimal spatial allocation of construction land expansion. This article concludes with discussing the feasibility of a marketbased system of spatial allocation of construction land expansion in China, which in reality will depend on many factors such local conditions,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the intended function of land. Therefore, these issues need to be paid more affention to in practi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