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偉偉++王中宇
摘 要:牛頓第二定律的內(nèi)容是物體的加速度跟物體所受的合外力成正比,跟物體的質(zhì)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始終與合外力的方向一致。牛頓第二定律的瞬時性是指物體的加速度與合外力同時產(chǎn)生、同時變化、同時消失。應用牛頓第二定律的瞬時性解決彈簧和繩連接物的問題,在各類考試試卷中屢見不鮮。本文結(jié)合筆者的物理教學實踐,介紹如何運用DIS實驗突破這一教學難點。
關(guān)鍵詞:牛頓運動定律;瞬時性;彈力
中圖分類號:G633.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6148(2015)12-0050-2
1 典型例題
如圖1,A、B兩個質(zhì)量均為m的小球之間用一根輕繩(不計質(zhì)量)連接,并用輕彈簧懸掛在天花板上,兩小球均保持靜止。若用火將細繩燒斷,則在繩剛斷的這一瞬間,A、B兩球的加速度大小分別是多少?
學生的困惑:火將細繩燒斷瞬間,彈簧和繩子的彈力都會發(fā)生變化,具體是怎樣的情況根本說不清楚。
設計DIS實驗解決困惑:為了更好地理解繩和彈簧彈力在突變時的特點,運用DIS的通用軟件設計演示實驗,通過實驗圖像的對比,讓學生更好地理解這一難點。
實驗器材 兩個力傳感器,計算機,數(shù)據(jù)采集器,鐵架臺(帶鐵夾),細線,彈簧,50克的鉤碼,剪刀或者打火機。
實驗過程
(1)組裝成如圖2的實驗裝置示意圖。
(2)開啟電源,運行DIS(朗威)應用軟件,進入“通用軟件”界面。
(3)點擊“組合圖線”,然后點擊“添加圖線”,X軸選時間,左Y軸選擇F1,圖線顏色選“紅色”,線性選擇“實線”。
(4)再點擊“添加圖線”,X軸選時間,左Y軸選擇F2,圖線顏色選“黑色”,線性選擇“實線”。
(5)點擊“調(diào)零”,然后點“開始”實驗。
(6)燒斷細線,兩個傳感器分別記錄彈簧彈力和繩彈力隨時間變化的情況。
(7)然后利用圖線控制調(diào)整圖線的大小。
(8)通過實驗圖像(圖3)的對比,得出實驗結(jié)論。
實驗注意事項
鉤碼的質(zhì)量大一些,細繩的彈性要小。
彈簧和細繩的彈力隨時間變化的圖像(圖3)。
2 實驗結(jié)論
兩個力在同一坐標系下的圖像對比,得知在細繩燒斷瞬間,彈簧的彈力(紅色圖線)還未變化,而繩子的彈力(藍色圖線)已經(jīng)變化。所以在處理實際問題時,建立如下兩種模型:
(1)“輕繩”模型:輕繩的重力可忽略,發(fā)生形變產(chǎn)生彈力。若斷后,其中彈力立即消失。
(2)“輕彈簧”模型:輕彈簧的重力可忽略,因其發(fā)生形變需要一定時間,其彈力不能發(fā)生突變,但當彈簧和橡皮筋被剪斷瞬間,其所受的彈力可以看成不變。
3 說 明
在動力學問題中,物體受力情況在某些時候會發(fā)生突變。根據(jù)牛頓第二定律的瞬時性,物體受力發(fā)生突變時,物體的加速度也會發(fā)生突變,突變時刻物體的狀態(tài)稱為瞬時狀態(tài)。分析某一時刻的瞬時加速度,要分兩步,先明確瞬間前物體所受各力的大小和方向;再明確瞬間后哪些力不變,哪些力突變,即分析瞬時前后的受力情況及運動狀態(tài),再由牛頓第二定律求出瞬時加速度。
通過DIS實驗,讓學生更好地理解繩和彈簧彈力的區(qū)別,進而學會處理瞬時性問題。
參考文獻:
[1]高中物理拓展型課程Ⅰ第一冊(試用本)[M].上海:科學技術(shù)出版社,2007.
[2]上海市中學物理課程標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3]周智良.新課程背景下城鄉(xiāng)一體化物理教育網(wǎng)絡教研研究初步報告[J].物理教學探討,2015,33(6):1—2.
(欄目編輯 王柏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