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醫(yī)結合治療重癥手足口病80例臨床觀察
劉洪德魏華娟1鄭浩杰戴二黑2馮愛東2
(河北省石家莊市第五醫(yī)院一科,河北石家莊050021)
【關鍵詞】手足口?。恢形麽t(yī)結合療法
doi:10.3969/j.issn.1002-2619.2015.04.022
【中圖分類號】R725.125.705.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619(2015)04-0538-03
作者簡介:劉洪德(1972—),男,副主任中醫(yī)師,碩士。研究方向:傳染病防治。
收稿日期:(2014-01-15)
1河北省石家莊市中醫(yī)院腎內科,河北石家莊050051
2河北省石家莊市第五醫(yī)院,河北石家莊050021
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 disease,HFMD) 是由腸道病毒引起的急性傳染病,多發(fā)生于學齡前兒童,尤以3歲以下年齡組發(fā)病率最高。部分患兒臨床有神經系統(tǒng)受累表現,合并急性遲緩性麻痹、病毒性腦炎、腦干腦炎及神經源性肺水腫等嚴重并發(fā)癥,起病急,進展快,病死率高。2012-04—2012-10,我們采用中西醫(yī)結合方法治療重癥HFMD 80例,并與西藥治療80例對照觀察,結果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全部160例均為河北省石家莊市第五醫(yī)院一科住院患兒,隨機分為2組。治療組80例,男47例,女33例;年齡1~13歲,平均(2.6±1.5)歲;病程3.5~7 d,平均(5.8±1.1) d。對照組80例,男51例,女29例;年齡1~13歲,平均(2.1±1.0)歲;病程4~6.5 d,平均(5.5±1.3) d。2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病例選擇
1.2.1納入標準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衛(wèi)生部“手足口病診療指南”(2010年版)[1]診斷標準的重癥HFMD患者;重型癥狀出現24 h以內;年齡1~13歲;患者或其監(jiān)護人愿意參加本研究且知情同意者。
1.2.2排除標準合并神經源性肺水腫或心、肺功能衰竭者;合并其他器官嚴重原發(fā)性疾病如先天性心臟病、慢性肝炎、腎炎及血液系統(tǒng)疾病等的患者;有中藥過敏史者;患者既往有溶血(血清膽紅素輕度增高或尿膽原陽性者)現象發(fā)生;因基礎疾病目前正在使用激素治療者;確診后正在參與其他HFMD臨床試驗者;患者或其監(jiān)護人有精神疾患,不能配合完成觀察者。
1.3治療方法
1.3.1對照組予常規(guī)治療。控制顱內高壓:限制液體入量,積極給予甘露醇注射液(石家莊四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3023037)降顱壓治療,每次0.5~1.0 g/kg,每4~8 h 1次,20~30 min快速靜脈滴注。酌情應用糖皮質激素治療,注射用甲潑尼龍琥珀酸鈉(國藥集團容生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70007)1~2 mg/(kg·d),加入0.9%氯化鈉注射液50 mL,每日1次靜脈滴注。病情穩(wěn)定后,盡早減量或停用。個別病例進展快、病情兇險可考慮加大劑量。酌情應用人免疫球蛋白(華蘭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S20013013)2 g/kg,分2~5 d靜脈注射。對癥治療:降溫,鎮(zhèn)靜,止驚。體溫<39 ℃可采用物理降溫,包括溫水浴或降溫貼;體溫≥39 ℃的患者采用藥物降溫,予布洛芬混懸液[天大藥業(yè)(珠海)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0980251],1歲以下20~30 mg,1~3歲60 mg,4~6歲100 mg,7~9歲150 mg,每日1~3次口服;10~12歲180 mg,每日2次口服;12歲以上200 mg,每日2次口服。皮疹、潰瘍等不予治療。不建議使用抗病毒、抗生素類藥物。治療期間注意做好隔離措施,避免交叉感染。適當休息,清淡飲食,做好口腔及皮膚護理。
1.3.2治療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中藥配方。藥物組成:羚羊角粉(沖服)0.15 g,鉤藤10 g,天麻5 g,生石膏15 g,黃連5 g,炒梔子5 g,大黃5 g,菊花10 g,生薏苡仁10 g,全蝎5 g,白僵蠶10 g,生牡蠣15 g。均采用中藥免煎劑(江陰天江藥業(yè)有限公司)。用法用量:①1~5歲(含5歲):羚羊角粉(沖服)0.15 g,每日1~2次,上述配方顆粒劑1日量(不含羚羊角粉),開水20~50 mL研化,晾溫后每日1次結腸滴注,連用4 d;第5 d起,上述中藥配方1劑,開水10 mL研化,每日1~2次口服,連用3~6 d或達到終點結局即停用。②6~13歲:羚羊角粉(沖服)0.15 g,每日2次,上述中藥配方2劑(不含羚羊角粉),開水50 mL研化,晾溫后每日1次結腸滴注,連用4 d;第5 d起,上述中藥配方2劑,開水10 mL研化,每日2次口服,連用3~6 d。
1.4觀察指標記錄2組患兒發(fā)熱、皮疹、口腔潰瘍、肢體抖動及嘔吐消失時間。實驗室檢查:2組治療前后采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日立7600型)檢測心肌酶譜變化情況,包括天冬氨酸氨基轉移酶(AST)、乳酸脫氫酶(LDH)、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
2結果
2.12組治療前后心肌酶譜變化比較見表1。
然而,正如之前所提到的姚孝遂先生所言:“商字之本形、本義,一直是懸而未決的問題。”殷人為何會選用“商”字作為其國號?同樣是眾說紛紜。丁山先生認為:“商之為商,得名于商水?!蓖跤裾芟壬J為:“商字……代表他們所崇拜的鳥圖騰……是商族用以稱呼自己的祖名,后人就把商族居住之地,也名之為商了。”
表1 2組治療前后心肌酶譜變化比較 ± s
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P<0.01;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由表1可見,2組治療后AST、LDH、CK-MB較治療前均明顯好轉(P<0.05,P<0.01),且治療組改善情況優(yōu)于對照組(P<0.05)。
2.22組癥狀、體征消失時間比較見表2。
表2 2組癥狀、體征消失時間比較 ± s
與對照組比較,*P<0.05
由表2可見,2組發(fā)熱、皮疹、口腔潰瘍、肢體抖動及嘔吐消失時間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療效優(yōu)于對照組。
3討論
HFMD是由腸道病毒引起的急性傳染病,以柯薩奇A組16型(CoxA16)、腸道病毒71型(EV71)多見,多發(fā)生于學齡前兒童,尤以3歲以下年齡組發(fā)病率最高?;颊呒半[性感染者均為傳染源,主要通過消化道、呼吸道及密切接觸等途徑傳播。主要癥狀表現為手、足、口腔等部位的斑丘疹、皰疹。少數病例可出現腦膜炎、腦炎、腦脊髓炎、肺水腫、循環(huán)障礙等,多由EV71感染引起,致死原因主要為腦干腦炎及神經源性肺水腫。
西醫(yī)常規(guī)治療主要是:加強對癥支持治療,做好口腔護理;注意維持水、電解質、酸堿平衡及對重要臟器的保護;有顱內壓增高者可給予甘露醇等脫水治療,重癥病例可酌情給予甲基潑尼松龍抑制機體過度炎癥反應,阻止病情進展,用丙種球蛋白提高機體抵抗力;出現低氧血癥、呼吸困難等呼吸衰竭征象者,宜及早進行機械通氣治療;維持血壓穩(wěn)定,必要時適當給予血管活性藥物等。
中醫(yī)學無HFMD病名,根據其癥狀及特點,一般將其歸屬中醫(yī)學溫病、濕溫、濕毒、時疫等范疇。病位在肺、脾、心三臟,患兒感受濕熱疫毒,濕熱疫毒由口鼻而入,侵襲肺脾,肺衛(wèi)失宣,脾失健運,故發(fā)病。初始可見發(fā)熱、咳嗽、流涕、納呆、泄瀉等。肺為水上之源,脾主運化水濕,主四肢,開竅于口,濕熱疫毒入里化熱,蘊于肺脾,脾失通調,脾失健運,水濕內停,濕熱相搏,上熏口腔,外蒸肌膚,故口腔黏膜、手足肌膚發(fā)生皰疹。病情嚴重者常因邪毒內陷或濕熱留滯于心而出現高熱神昏、抽搐或心悸氣短、胸悶乏力等,甚則因陰損及陽,心陽虛衰而危及生命。本病后期,因邪祛正衰而出現疹后陰傷、肺脾氣虛等。
本研究對象均為重癥HFMD患兒,有精神差、易驚、嘔吐、肢體抖動等癥狀。證屬毒熱動風。治則:解毒清熱,熄風定驚。中藥方中羚羊角粉平肝熄風,清熱瀉火,涼血解毒;鉤藤、天麻、全蝎、僵蠶熄風止痙,清熱平肝;生石膏、黃連、梔子、大黃清熱瀉火,涼血解毒;菊花清熱解毒,疏散風熱,平肝;生薏苡仁清利濕熱,利水滲濕;生牡蠣平肝潛陽,益陰清熱?,F代藥理研究表明,羚羊角具有解熱、抗病毒及免疫功能作用[2];生石膏可抑制發(fā)熱時過度興奮的體溫中樞,有強而快的退熱作用[3];梔子浸液在體外能抑制各種皮膚真菌[4];梔子水煎液在體外則能殺死鉤端螺旋體及血吸蟲,并具有抗??刹《镜淖饔肹5];黃連對很多病毒均有抑制作用,如柯薩奇病毒、流感病毒、風疹病毒、單純皰疹病毒等[6];菊花可增強毛細血管的抵抗力,抑制毛細血管通透性而具有抗炎作用[7];牡蠣可增強免疫力[8]。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衛(wèi)生部.手足口病診療指南(2010年版)[J].國際呼吸雜志,2010,30(24):1473-1475.
[2]馬志義.藏羚羊角注射液的解熱作用[J].中成藥研究,1982,(12):25.
[3]薛坤.劉雅琴.石膏配伍應用對復方化學成分的影響[J].天津藥學,2014,26(5):47.
[4]鄭芙蓉,吳菁,吳勝敏.梔子滴眼液對家兔細菌性角膜炎的影響[J].中國醫(yī)院藥學雜志,2002,22(6):350-351.
[5]那莎,郭國田,王宗殿,等.梔子及其有效成分藥理研究進展[J].中國中醫(yī)藥信息雜志,2005,12(1):90-92.
[6]李巧如,任健康,劉宗智,等.18種中草藥抗菌作用的篩選[J].陜西中醫(yī),2002,23(6):555.
[7]談宇武,談宇文.鮮白菊花治療小兒急性支氣管炎27例臨床觀察[J].中國民族民間醫(yī)藥雜志,2002,(2):82-84.
[8]李江濱,侯敢,賴銀璇.牡蠣多糖抑制流感病毒增殖的實驗研究[J].時珍國醫(yī)國藥,2009,20(6):1346-1347.
(本文編輯:李珊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