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海
【關鍵詞】空間與圖形 空間觀念 小學數學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5)11A-0097-01
在小學數學的課程安排中,培養(yǎng)學生的空間觀念貫穿于教學的始終。新課標強調“空間與圖形”教學的核心任務就是“幫助學生建立空間觀念”。讓學生在觀察、猜測以及空間感知中理解圖形的變化,既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夠強化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筆者認為,在幫助學生建立空間觀念時,教師可通過如下三種途徑來實現。
一、通過生活經驗來建立空間觀念
數學課程的學習是基于生活經驗的學習,幫助學生建立空間觀念需要與學生的生活經驗結合起來。因此,教師要對課本上的內容進行挖掘,將生活實踐內容和課本內容相結合,使學生在學習新的知識點時有熟悉感,從而對學習的內容產生興趣,積極參與到學習中來。這樣,學生在生活中遇到與空間觀念有關的內容時,也能夠遷移學習,最終建立空間觀念。
比如,在學習蘇教版小學數學“平移與旋轉”這部分內容時,教師就可以將生活中的例子引入進來——我們日常生活中見到的車輛前進,其前進過程就相當于平移的過程。然后,再通過多媒體,讓學生觀察圖形的旋轉過程。學生在觀察的過程中,就會對平移和旋轉產生感性認識。這時教師再引入概念,學生就比較容易理解。通過聯系現實生活中的例子,再結合視頻觀察,學生就能夠在對比中發(fā)現兩種運動的特點,從而順利地將空間知識轉化為學習資源。再比如,教學“認識角”這部分內容時,教師可以在新課導入階段就先讓學生回憶一下生活中有哪些角,然后結合生活經驗來談自己對桌子的角、椅子的角、五角星的角以及三角形的角的理解,從而構成“每個角都是由一個頂點和兩條邊構成”的直觀印象。然后,教師在學生初步理解的基礎上講解課本內容,就能使學生的空間觀念得到強化。
二、通過觀察比較來形成空間觀念
數學科目對思維能力的要求相對較高,因此開展數學教學時,讓學生通過觀察發(fā)現規(guī)律,遠比讓學生直接接受規(guī)律知識的效果要好。讓學生在觀察的過程中主動學習,這是促進學生形成空間觀念比較直接的方法。當然,在學生觀察空間幾何圖形時,還需要教師有步驟、有目的地引導,才能夠讓學生在反復細致的觀察中對不同的物體形狀有直觀的感受,進而有利于空間觀念的形成。
比如,教學蘇教版“體積”這部分知識時,在引入體積概念時,為了讓學生有更加深入的理解,教師可以做一個實驗,讓學生通過實驗觀察來增加對知識點的理解:教師首先拿出裝有相同高度的水并且完全相同的杯子,然后在其中的一杯水中加入一個石塊,這樣該玻璃杯中的水位就會升高。然后,讓學生仔細觀察,思考水位升高的原因。通過觀察,學生發(fā)現水位的升高是因為在杯子中放入了石塊,而石塊占據了原來的水的位置。這時,教師再拿出一個比剛才還大的石塊放入另一個杯子中,讓學生觀察另一個杯子水位的變化。學生通過觀察發(fā)現另一個杯子的水位更高。在這樣的觀察中,學生初步理解了體積的含義并形成初步的空間觀念。
三、通過操作活動來發(fā)展空間觀念
某一著名的數學家曾經指出,在對學生的空間觀念進行培養(yǎng)的時候,需要讓學生動手參與到空間觀念的構成中,使學生在動手中能夠更加具體地理解和發(fā)展空間觀念。在操作、測量、實驗、設計以及推理的過程中,學生往往容易對具體空間知識點加深印象。
比如,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畫一畫、折一折、移一移”學習模塊中,如果教師創(chuàng)造讓學生動手的條件,既能讓學生在動手操作實踐中掌握具體的空間知識,發(fā)展空間觀念,也能夠提升學生的感官協調能力和探索能力。又如,在學習蘇教版“三角形”這部分知識點時,在學生學習三角形的內角和定理之前,教師可以先讓學生用量角器測量任意三角形的內角,再將測量結果進行相加,然后自己尋找和總結規(guī)律。待學生親自操練完這一過程后,教師再引入三角和的內角和定理,學生就不會覺得很突兀;在學習“三角形的任意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這個定理時,教師可以采取同樣的做法,讓學生自己使用模型小棒圍三角形,在圍成三角形之后,再將任意兩根的長度和第三根來進行比較。通過對不同的三角形進行比較,學生就會更深入地理解這個定理。
綜上所述,培養(yǎng)學生的空間觀念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需要教師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fā),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和動手操作來建立和發(fā)展空間概念,從而使學生具備應有的數學基本素養(yǎng)。
(責編 黎雪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