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安龍何春妮*
(1 安徽醫(yī)科大學福州總醫(yī)院教學醫(yī)院(南京軍區(qū)福州總醫(yī)院),福建 福州 230032;2 南京軍區(qū)福州總醫(yī)院婦產(chǎn)科,福建 福州 350025)
宮頸高級別上皮內(nèi)瘤變LEEP術后全子宮切除的病例分析
謝安龍1何春妮2*
(1 安徽醫(yī)科大學福州總醫(yī)院教學醫(yī)院(南京軍區(qū)福州總醫(yī)院),福建 福州 230032;2 南京軍區(qū)福州總醫(yī)院婦產(chǎn)科,福建 福州 350025)
目的評價陰道鏡下活檢診斷宮頸高級別上皮內(nèi)瘤變的臨床價值,并分析病灶殘留與LEEP切緣狀態(tài)的關系。方法收集近3年來本院107例LEEP術后行全子宮切除患者臨床資料,分析其陰道鏡下活檢、LEEP、切緣及其全子宮切除的病理結果。結果①陰道鏡下宮頸活檢結果與LEEP術后病理總體完全符合率為69.2%(74/107),LEEP術后病理診斷升級者占18.7%(20/107),降級者占12.1%(13/107);②80例切緣陽性者中23例(28.8%)有病灶殘留,LEEP切緣陰性27例中有8例(29.6%)發(fā)現(xiàn)殘留病灶。切緣為微小浸潤癌的3例中,切除的子宮標本中均見有癌灶殘留。結論單純的陰道鏡活檢病理診斷存在一定比例宮頸癌的漏診,不能代替LEEP術診斷;不能僅以LEEP切緣狀態(tài)判斷病灶殘留情況,需綜合其他因素進一步評估。
宮頸上皮內(nèi)瘤變(CIN);陰道鏡活檢;宮頸電環(huán)切除術(LEEP);全子宮切除術;切緣
近年來,宮頸上皮內(nèi)瘤變(CIN)發(fā)生率逐漸升高,宮頸癌的防治形勢仍較嚴峻,及時準確、規(guī)范有效的診治宮頸病變,尤其是高級別宮頸上皮內(nèi)瘤變(CINⅡ/CINⅢ)被認為是控制宮頸癌最重要的方法。目前宮頸癌篩查遵循以液基細胞學為基礎,以陰道鏡檢查及定位活檢組織病理診斷為標準的三階梯診斷程序。
宮頸錐切術是CINⅡ、CINⅢ主要的治療方法,主要包括傳統(tǒng)的宮頸冷刀錐切術和宮頸環(huán)形電切術(LEEP),由于LEEP術費用低、術中出血少、術后宮頸功能不全發(fā)生率低等優(yōu)點,目前國內(nèi)外在手術方式的選擇上漸趨于LEEP術,但術后再處理的選擇尚存爭議,LEEP術后切緣的狀態(tài)與子宮病變殘留的關系就是其中討論較多的。本文研究的目的是評估術前宮頸活檢與術后病理診斷的一致性,同時分析全子宮切除術后病灶殘留情況與LEEP切緣狀態(tài)的關系。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1年6月至2014年6月于本院經(jīng)陰道鏡宮頸活檢、LEEP術后病理診斷為CINⅡ、CINⅢ及Ⅰa接受全子宮切除的患者107例,其中切緣陽性者80例,其余為因其他因素,如合并子宮平滑肌瘤、子宮肌腺病、卵巢腫瘤及其他社會心理因素、隨訪能力等,平均年齡(46.0±6.2)歲。
1.2 組織病理診斷:當病理級別處于兩級之間時,取較高級別作為診斷,如CINⅠ~Ⅱ看作CINⅡ。同一患者如果陰道鏡下活檢組織、宮頸錐切術標本、子宮切除標本等多次病理檢查結果不一致時,以最高病變級別作為最終診斷。所有病理切片均由資深病理醫(yī)師復核。
1.3 統(tǒng)計學分析:采用SPSS18.0統(tǒng)計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進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最終病理診斷:107例患者中包括CINⅡ6例、CINⅢ92例,Ⅰa17例,Ⅰa22例,其中9例浸潤癌患者均為LEEP錐切后診斷,宮頸活檢結果均為CINⅢ。
2.2 宮頸活檢病理及其與LEEP術后病理診斷的比較:107例患者術前均進行陰道鏡下宮頸多點活檢,其中CINⅠ5例、CINⅡ10例、CINⅢ92例。其中5例CINⅠ因陰道鏡檢查高度懷疑存在更重病變,且細胞學、HPV檢測陽性,故均行LEEP治療,其中1例LEEP術后病理證實為CINⅡ,4例為CINⅢ。而9例患者活檢診斷為CINⅢ者,LEEP術后證實為浸潤性病變(Ⅰa1期7例,Ⅰa2期2例)。對比陰道鏡下宮頸多點活檢結果與LEEP病理診斷的符合情況進行比較發(fā)現(xiàn),總體完全符合率為69.2%(74/107),LEEP術后病理診斷升級者占18.7%(20/107),降級者占12.1%(13/107)。
表1 不同程度LEEP切緣狀態(tài)與全子宮切除術后的病灶殘留情況
2.3 全子宮切除術后標本中病變殘留情況:107例患者LEEP術后均行全子宮切除。切除的子宮標本中,其中LEEP切緣陰性27例中有8例發(fā)現(xiàn)殘留病灶,其中切緣陽性者80例(切緣為微小浸潤癌3例,CINⅢ37例,CINⅡ32例,CINⅠ8例),其中23例有病灶殘留,切緣為微小浸潤癌的3例中,切除的子宮標本中均見有癌灶殘留,切緣陰性27例中有8例發(fā)現(xiàn)病灶殘留,兩組經(jīng)χ2檢驗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進一步對切緣陽性各組間進行分析發(fā)現(xiàn),切緣為CINⅢ者,總體殘留率明顯高于切緣為CINⅡ組(32.4% vs 15.6%),但仍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其余各組間殘留率進行比較也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1。
隨著宮頸篩查技術的普及,宮頸癌前病變——宮頸上皮內(nèi)瘤變(CIN)得以被早期檢出。大約20%CINⅡ會發(fā)展為CINⅢ,14%CINⅢ會進展為浸潤癌,因此,及時診斷、有效合理的干預宮頸上皮內(nèi)瘤變,尤其是高級別宮頸上皮內(nèi)瘤變,對阻斷宮頸癌的發(fā)生和發(fā)展至關重要。
3.1 陰道鏡活檢的病理診斷價值:目前宮頸篩查采用“三階梯”程序,通常將細胞學作為宮頸初篩的手段,將組織病理學診斷作為宮頸病變診斷的金標準。陰道鏡檢查是診斷宮頸病變的重要輔助方法,它能準確識別可疑宮頸病變并取材,避免了活檢的盲目性,降低了漏診率,被認為是宮頸篩查中診斷的“金標準”,但由于取材的局限性,以及CIN本身處于不斷的消退或進展中,都會引起與術后病理不完全相符。本研究中陰道鏡下宮頸活檢診斷的完全符合率為69.6%,與文獻報道的69.3% ~79.8%相符,術后病理診斷升級者為17.7%,與文獻報道的14.4%~46.7%相符,而降級者為12.7%,低于文獻報道的1.6%~16.3%[1-2]。陰道鏡下活檢是在宮頸病變最嚴重的部位取樣,CIN有多中心性和各中心不同步性的特點,如果較高級別的病灶較小且表淺,活切時可能將其完全切除,或者術后少量殘余病灶被活檢后藥物或局部激發(fā)的免疫功能消除,使得術后病理降級甚至無殘留病灶。而對于一些起源位置較深、位置隱蔽,尤其是宮頸管內(nèi)的病變,不能獲取足夠的或病變最嚴重的組織,導致高級別病變的漏診,本研究中9例浸潤癌活檢病理診斷均為CINⅢ,Zuchna等[1]也報道對于CIN患者的診治如果完全依賴活檢的診斷,會導致大約38%的患者錯過規(guī)范的治療。因此,活檢診斷為高級別CIN或以上病變時,必須進行宮頸錐切等以進一步明確病變程度及范圍,以防漏診,同時也可以為進一步治療和隨訪提供依據(jù)。
3.2 LEEP切緣狀態(tài)與病灶殘留情況:高級別宮頸上皮內(nèi)瘤變行LEEP術,術后切緣狀態(tài)一直是決定進一步臨床處理方式的重要依據(jù),但對于切緣狀態(tài)的臨床意義,尚未下確切的定論。部分學者認為切緣受累是病變持續(xù)存在或復發(fā)的預測因素[3];也有資料觀點相反,認為切緣陽性者病灶殘留率、復發(fā)率等與切緣陰性者無顯著差異[4]。本資料中,切緣陽性80例患者中23例術后有病灶殘留,切緣陰性27例中,有病灶殘留8例,二者沒有統(tǒng)計學差異,這一結果與一些學者的研究資料相符,進一步分析切緣陽性組,切緣為CINⅢ者,總體殘留率明顯高于切緣為CINⅡ組(32.4% vs 15.6%),但仍無統(tǒng)計學差異,其余各組間殘留率進行比較也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提示切緣狀態(tài)與病灶殘留無明顯相關性。對于切緣狀態(tài)與病灶殘留關系研究結果的差異,我們認為可能與以下因素有關:①病例數(shù)及統(tǒng)計方法不同;②臨床資料的差異,如一些研究是通過隨訪發(fā)現(xiàn)殘留病灶,一些則為直接補充手術發(fā)現(xiàn);③錐切的手術方式不同及病理切緣陽性定義的差異;④錐切術后藥物等后續(xù)治療的不同,引起殘留上皮內(nèi)病變轉歸不同;⑤手術以及病理醫(yī)師水平差異等。近年來相繼報道一些關于錐切后病灶殘留及復發(fā)的相關因素研究,但仍尚無確切結論。周萍等[5]對15項研究結果,共2721例錐切術后殘留及復發(fā)患者進行薈萃分析,發(fā)現(xiàn)絕經(jīng)、術前高危型HPV高負荷、術后HPV持續(xù)感染、切緣陽性、腺體累及等是錐切術后病灶殘留的危險因素。切緣陽性只是病灶殘留的相關因素之一,切緣陽性并不意味著病灶殘留。本組資料中LEEP切緣陽性的患者中有病變殘留的僅占28.8%,高級別CIN殘留占26.3%,大部分切除的子宮標本中無上皮內(nèi)病變。也有研究對內(nèi)外切緣陽性之間殘留率的進行比較,發(fā)現(xiàn)內(nèi)切緣陽性者殘留率更高,有學者解釋可能是因?qū)m頸管內(nèi)病變組織不易暴露,切除深度不夠等引起殘留,所以初治高級別CIN規(guī)范LEEP術對減少病變殘留的至關重要。為進一步明確影響病灶殘留的因素,以更準確預估病灶殘留,需要更大樣本量、更廣泛對象的臨床對照研究。
[1]Zuchna C,Hager M,Tringler B,et al.Diagnostic accuracy of guided cervical biopsies: a prospective multicenter study comparing the histopathology of simultaneous biopsy and cone specimen[J].Am J Obstet Gynecol,2010,203(4):321.e1-321.e6.
[2]Miyazaki K,Hiromura K,Minami K,et al.Diagnostic accuracy and time-course change of 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Gan to kagaku ryoho[J].Cancer Chemother,2008,35(9): 1541-1545.
[3]Lu C H,Liu F S,Kuo C J,et al.Prediction of persistence or recurrence after conization for 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III[J]. Obstet Gynecol,2006,107(4): 830-835.
[4]Rbo A,Arnesen T,Arnes M,et al.Resection margins in conization as prognostic marker for relapse in high-grade dysplasia of the uterine cervix in northern Norway: a retrospective long-term follow-up material[J].Gynecol Oncol,2004,93(2): 479-483.
[5]周萍,王沂峰.宮頸上皮內(nèi)瘤變錐切術后殘留或復發(fā)相關因素的Meta分析[J].中國實用婦科與產(chǎn)科雜志,2014,30(7):546-552.
R737.33
B
1671-8194(2015)05-0112-02
*通訊作者:E-mail:liao772002@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