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合偉
摘要:《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將幼兒教育內容劃分為健康、語言、社會、科學、藝術五大領域,其中“科學”模塊便提及:“能從生活和游戲中感受事物的數量關系并體驗到數學的重要和有趣”這一目標要求。數學是人們對現實世界進行理性標識與丈量的重要工具,其與文字語言、其余科學類目等共同構成人類認知系統(tǒng)。所以,對幼兒進行數學數字的啟蒙則成為其智力、腦力、認知力開發(fā)的重要內容。而抽象的數字接受與數學思維對于理性思想與理解能力尚處于幼稚階段的幼兒而言無疑是教育中的一大難點問題。由此,對于數字教學的有效策略探究便應以感性與形象元素作為圍繞中心點。
關鍵詞:幼兒園 數字教學 有效策略
幼兒啟蒙階段的數字教學,應充分立足數字概念幾乎空白、社會生活感知尚處較低水平的幼兒立場,在感性形象媒介依托下,針對數字符號普遍內涵、數字符號運用活性與簡單的運算過程進行重點教學。而契合學生身心階段狀態(tài)的具體實施方式我們可采取游戲教學法、故事教學法與動手操作法,以調動幼兒興趣,以其容易感知理解的方式進行自然而非強迫性的影響。 1.游戲教學法——與具體互動相連,了解數字符號內涵
數字作為一種人類用以認識社會的契約符號而存在,自其系統(tǒng)建構邏輯與幼兒認知順序而言,其最初始的表示含義則應成為數字教學的第一步?!毒V要》總則中提出:“尊重幼兒身心發(fā)展的規(guī)律和學習特點,以游戲為基本活動,保教并重”??梢姡螒蚱鹾嫌變狠^為旺盛的身心活動表達訴求與發(fā)展規(guī)律,教師組織下的師生互動與生生互動使得幼兒能夠在有序又有趣的思維行進方式下對數字含義進行清晰明確的感知。
例如:在對“1-5”的數字進行教學的過程中,為讓幼兒明白在“1、2、3、4、5”的表面形狀之內其所表示的最為一般的含義,即“計數”,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師生互動型的游戲:我在5張色彩鮮艷、形狀可愛的卡片上,分別寫下了1-5的數字,先按照數字大小順序對5張卡片分別進行展示,讓幼兒以搶答的形式進行認讀復習。此后,我將5張卡片一一收回,進行隨機出示,讓其進行跳躍認讀,并進行“按數拍手”,即如出示的卡片是“3”,則在我說“開始”后,拍三下手。此類游戲進行的原因在于:有些幼兒只是熟悉數字之“形”與“聲”,而對其“義”不得而知,但“形聲義”三者的整合才組成一個完整的符號概念的認知。所以,這樣能夠幫助幼兒對數字關鍵之“義”,即“1”代表1個動作,“2”代表兩個動作等進行清晰的了解與固化的復習。除此之外,為讓幼兒熟悉靈活地進行由形象化事物到數字的轉換,我還組織了這樣一個游戲:我扮演警察,在黑板上畫了5個圓圈,并發(fā)出指令,讓幼兒在我的指令下,對其進行分組,分組結果用數字進行表示。如我的指令為:“共分為3組,第一組2個圓圈,第二組1個圓圈,第三組2個圓圈”等。針對此,幼兒首先需要對“3組”的含義進行感知,在黑板上標出“1、2、3”組的序號,然后依據分得的三組圓圈數,在對應組下寫上對應的數字“2、1、2”。這兩個游戲分別按照由數字到實際、由實際到數字進行設計,使幼兒對1-5的數字符號具備了完整的認知與運用能力。 2.故事教學法——與具體事件相連,調動數字符號活性
在對數字的普遍、基本含義進行認知之后,便是對其運用的廣泛性和靈活性以及不同形式的表示法進行拓展講授的環(huán)節(jié)。而脫離原本數字符號狹窄意義圈的活性呈現更易引起幼兒概念的混淆,進而對數字認知失去興趣。我國著名的幼兒教育家陳鶴琴先生提出:“引起兒童學習動機的方法很多,但是利用故事的教法,確是最容易收效的”。即依托形象感性的事件與幼兒情感進行的數字符號活性的認知更易達到促進理解與自然吸收的目的。
例如:為了讓幼兒理解1-5的數字所指的廣泛性,我制作了1張大象卡片、1張老虎卡片、1張石頭山卡片、3張木樁卡片,并講了這樣一個故事:“一天,森林里的動物因為爭奪食物而發(fā)生了打架事件,因為沒有人管理和阻止,隨后的結果便是打架雙方猴子和貍貓的雙雙重傷。從這天起,森林里的所有動物就商量著要選舉一個(重音)國王進行管理。最為勇猛的一只(重音)老虎和最為壯健的一只(重音)大象(前后出示老虎和大象的卡片)便成了最終的備選者。但二者需要在動物群眾的評判下比拼各自的本事,一以去競爭國王的位置,面對此,老虎選擇了發(fā)揮它的獵捕優(yōu)勢,輕輕一竄便跳上了旁邊一座(重音)又高又大的石頭山(出示石頭卡片)。大象想到:“該到我施展本領了”,于是,它把卷著的鼻子一伸,將三根(重音)重重的木樁全部卷到了自己的鼻子內(出示木樁卡片)。老虎和大象的本領都得到了其他動物的認可和掌聲,可是到底讓誰當這個國王,大家依舊很犯難。小朋友們能不能幫助動物們選一選新國王呢”。這時,幼兒們會爭先恐后地說:“老虎”、“大象”,我借此便向其提問為什么是大象或老虎呢,而且我也便可以順勢去引導:因為憑借一只大象的力量,就可以卷起三根重重的木樁等。這樣的“一只大象”、“三根木樁”、“一座石頭山”等數字拓展的強調可以潛移默化地影響幼兒對數字廣泛表示作用的感知。除此之外,還可以編排類似“排隊”等的故事,以教授“第—位”、“第二位”等序數詞的數字運用等,以讓幼兒更為自然明確地接收到數字的活性運用。 3.動手操作法——與具體實踐相連,助解運算含義過程
簡單的數字運算是幼兒在啟蒙階段應有所觸及的—個水平較為高層的方面,因為這是對簡單邏輯思維的初涉,是對幼兒進行理性思維啟蒙的重要手段。而依據其身心認知規(guī)律,在形象化的看圖或看實物感知加減、多少變化的訓練之前,在教師引導下的幼兒利用實物模型進行動手操作的過程乃是幫助其進行運算過程含義感知的最佳途徑。但操作材料與操作方式亦得較大程度地符合學生認知興趣和特點。
例如:在進行數字“1-5”的加減運算教學中,我給每位同學分發(fā)了色彩均不一樣的5個圓形模型,并將本節(jié)課設置為親子課,讓每位同學的家長與孩子共同通過實物模型進行加減運算的學習,這樣便能有效地促進幼兒學習情緒的高漲與思維活躍度的提升。在具體的運算過程中,我先讓幼兒數出三個模型來,然后在黑板上寫出“3”,然后再讓幼兒數一數,還剩下幾個模型,我再在黑板上寫出“2”。之后,我提問:“5個模型去掉3個,就剩下兩個。那么,我們怎么用數字表示這種情況呢”。之后便可自然而然地引出“一”的符號可以用來表示“去掉”這個行為、“=”的符號來表示最后結果,再用“5 -3-2”的式子表示整個的運算過程。返之,我又讓幼兒把去掉的三個模型再放回到原來的位置,再讓其和家長一起數一數現在有多少個模型。在得出“5個”的結果之后,我緊接著便引出“+”的符號用以表示“增添”的行為與這一輪的整體行為可以用“3+2-5”進行表示。最后,讓幼兒與家長共同來對這兩個式子進行完整的朗讀,如:“3加上2等于5,三個模型加上的兩個模型一共變成12345,五個模型啦”。如此在實物操作依托下的簡單邏輯運算的講解便變得形象具體,為幼兒之后的熟練化自動運算打下堅實的基礎。
數字運算應成為幼兒思維啟蒙與智力鍛煉的重要內容,但教學方式應遵循幼兒身心特點與認知規(guī)律,讓其在感性形象化的游戲、故事和動手操作中清楚確切地感知到數字的含義、運用與運算過程。
參考文獻:
[1]魏曉虹.幼兒園教師數概念教學知識現狀研究[D].西南大學,201 5.
[2]鐘素紅.對幼兒園教學游戲化的重新審思[J].東方寶寶(保育與教育),2015(04):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