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生蘭(上海杉達學院314100)
民辦高校志愿者隊伍的調查與建設分析
——以上海某民辦高校為例
肖生蘭(上海杉達學院314100)
中國青年志愿者“團結、友愛、互助、進步”的精神,具有鮮明的育人主題。筆者作為民辦高校的一名輔導員,工作在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線,深感志愿者工作對大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重要性。筆者現結合自身的實際工作和調查,分析上海市民辦高校志愿者隊伍中存在的問題,總結出民辦高校強化志愿者隊伍建設的方法,為上海市民辦高校的輔導員工作提供有價值的經驗分享。
民辦高校志愿者隊伍建設
1985年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確定每年的12月5日為“國際志愿者日”。1993年12月7日,共青團十三屆二中全會決定實施青年志愿者行動。每年的3月5日為“中國青年志愿者服務日”。在中國青年志愿者20多年的發(fā)展中,廣大有志青年在抗擊非典、汶川地震抗震救災、2008年北京奧運會、殘奧會、2010年上海世博會、廣州亞運會、玉樹地震、舟曲泥石流、蘆山地震等大型賽會和救災、災后重建中,發(fā)揮了積極的富有成效的作用。
青年志愿者行動倡導社會公益、服務他人,有利于培養(yǎng)大學生的利他精神;青年志愿者行動注重實踐、面向全社會,有利于培養(yǎng)大學的探索精神。因此,志愿者行動在高校受到在校教師和大學生們的廣泛喜愛。
在志愿者隊伍不斷發(fā)展壯大的過程中,問題也不斷涌現。很多時候,我們過高地把志愿者行動定位在不以物質報酬為目的地自愿為社會和他人提供服務和幫助上,認為報名來參加活動的志愿者是不計較個人得失的義務服務行為。使得大學生和志愿者參與志愿服務工作與活動變成純粹地為了完成任務或者只是為了社會實踐的量化考核。這些誤解和錯誤的指導嚴重的影響了高校的志愿者隊伍建設和志愿者活動的有序健康發(fā)展,在一定程度上也挫傷了大學生志愿者的積極性和熱情。
筆者通過調查分析,在結合自身的工作實際,總結出上海市民辦高校志愿者工作中普遍存在以下問題:
1.學校領導層重視不夠,缺乏專業(yè)的志愿者隊伍管理和指導教師。高校的青年志愿者活動都是在各高校團組織的指導下進行的。高校的志愿者隊伍隸屬于團委學生會。但是筆者通過走訪上海市的部分民辦高校發(fā)現民辦高校共青團組織一般只有1到2名專兼職干部。由于民辦高校辦學體制和學校運行經費來源的特殊性,有些團委老師還要兼任輔導員的工作,除了要完成各類團學聯的工作之外還要帶有一定數量的班級,完成輔導員的工作。這導致在志愿者隊伍的運行和管理過程中由于缺乏指導教師,志愿者活動疏于有效的指導和策劃,這不利于志愿者隊伍的建設。
2.志愿者活動形式單一,教育實踐意義不強,創(chuàng)新不夠。人們普遍認為青年志愿者行動是高層次的社會組織性教育活動,青年志愿者行動具有社會的現實性,青年志愿者行動具有廣發(fā)的先進性。但是現實中志愿者活動卻是活動形式單一,不能體現志愿服務的真正價值。據筆者走訪了解到,上海市民辦高校的志愿者活動大體包括志愿獻血、校外公共交通場所維持秩序、參與科技館圖書館等事業(yè)性場館服務、看望敬老院養(yǎng)老中心的老人、陪伴孤兒院的兒童、與幼兒園小朋友玩耍等,多數都是短期和非固定性的活動。大學生青年志愿者應有的水準不能通過一個有效的平臺很好的體現出來,使得大學生難以找到自我認同,導致大學生志愿者的參與熱情隨著時間的推移不斷降低。
通過問卷的數據可以看出由于大學對參與學校組織的活動形式單一并且沒有連續(xù)性的志愿者活動是存在一定的異議的。無論是參與其中的大學生,團委負責志愿者工作的老師還是社會單位個人,對于志愿者的理解不應該僅僅的停留在做好事的層面上。尤其是作為志愿者隊伍的管理者各民辦高校共青團的負責教師尤其應該思考志愿者活動的真正含義,以及志愿活動可以大學生帶來的成長和幫助。
3.志愿服務缺乏穩(wěn)定的活動陣地,志愿者項目缺乏系統(tǒng)性的規(guī)范。筆者從在大學里參與志愿者服務到參加工作后成為一名老師,深刻的體會到很多時候高校的志愿者和指導老師都很被動,經常是打游擊戰(zhàn),來任務了接受任務。每年逢“學雷鋒日”“植樹節(jié)”“志愿者活動日”等節(jié)日,幾乎所有的志愿者組織和共建單位都會開展志愿者活動,活動主要集中于社區(qū)敬老、環(huán)境保護、文化娛樂等。但是這些節(jié)日一過,志愿者活動開展次數就會減少。高校校內的志愿者活動項目畢竟有限,校外的共建單位在項目開展過程中又缺乏系統(tǒng)性的長效機制,這也非常的不利于高校志愿者隊伍的長效發(fā)展。
4.志愿者活動缺乏應有的經費支持。中國社會工作協會志愿者工作委員會在《章程》中認為,志愿者是“不為報酬而主動承擔社會責任的人”。筆者認為盡管志愿服務本身不需要支付報酬,但志愿者活動是必然會產生管理成以及志愿者的飲食、交通、通訊等必需費用。資金經費成為當前民辦高校志愿者隊伍發(fā)展中的一大瓶頸。就我國目前的志愿服務經費來源主要是政府投入和共青團的支付,有少部分的社會募集和商業(yè)贊助。由于民辦高校沒有國家撥款,迫于為了維持正常的教學秩序的壓力,學校在資金的內部使用上是一緊再緊。筆者發(fā)現,很多時候,在開展志愿者活動的過程中指導教師、志愿者隊伍的學生干部以及志愿者本人自掏腰包的現象比比皆是。
5.志愿者隊伍缺乏有效的激勵機制。大學是學生走上社會的最后一站,大學生正處于逐步走向成熟的年齡階段,開始在意和關注別人對自己的評價與看法,希望得到認可和支持。雖然志愿者活動在民辦高校中受到大學生的廣泛喜愛,但是“招募多,流失快”的現象一直存在。在筆者的走訪和調查中同樣也發(fā)現,各大民辦高校都有對本校區(qū)內評選“優(yōu)秀志愿者”。但是獎項涉及的學生非常有限,獎項的公眾認可度也不高,這都在一定的程度上打擊了大學生志愿者的積極性。以筆者所在的上海某民辦高校為例,校級“優(yōu)秀學生”“優(yōu)秀學生干部”“優(yōu)秀團干部”“優(yōu)秀團員”的榮譽稱號可以參評“上海市優(yōu)秀畢業(yè)生”,但是“優(yōu)秀志愿者”就沒有這樣的優(yōu)先權。在與大學生志愿者交談的過程中,筆者發(fā)現作為90后社會普遍認為是“嬌生慣樣”的一代,但是值得稱道的是他們并不在乎參與的活動有多辛苦多累,他們中很多人更在乎的是志愿活動能否給他們帶來能力的提升、眼界的開闊、朋友圈的擴展以及幫助別人所帶來的快樂感。
6.志愿者活動與學生專業(yè)結合度不夠,與志愿活動相關的培訓嚴重缺乏。志愿服務按照服務過程和內容可分為非專業(yè)化服務和專業(yè)化服務兩種,非專業(yè)化服務是指技術含量較低的一般性服務活動,如大型活動中的后勤保障工作;專業(yè)化服務是指具有某項專業(yè)知識技能或獲取專業(yè)資格的人士提供的服務,如心理健康、翻譯、義診、法律援助、維修等。高等院校是知識和人才最密集的地方,但是在現實志愿者活動開展的過程中民辦高校的大學生很難或者說很少有將所學的專業(yè)知識與開展服務活動結合起來的。在志愿服務的過程中很難做到理論聯系實際,學以致用,導致理論與實際的嚴重脫節(jié)?!吨袊嗄曛驹刚咝袆影l(fā)展規(guī)劃(2014-2018)》中就有指出要建立科學的志愿者培訓體系,加強志愿者培訓課程、教材的開發(fā),整合各地優(yōu)秀課程和教材資源,形成較為科學的課程、教材體系。創(chuàng)新培訓方式,不斷提升志愿服務培訓的質量和成效。到2018年,每名注冊志愿者至少參加一次團組織舉辦的系統(tǒng)培訓活動。由此可以看出,志愿者隊伍的長期發(fā)展是缺少不了有效的志愿者培訓,這一問題必須引起廣泛的關注和重視。
大學生志愿服務倡導團結友愛、樂于助人、見義勇為、無私奉獻的高尚精神品質可以幫助學生進行自我教育。大學生志愿服務以受教育、長才干、做貢獻為指導思想,是校園精神文明建設的一個有力拓展。大學生志愿者服務涵蓋支援貧困地區(qū)、社會公益、環(huán)境保護、社區(qū)服務、大型賽會、搶險救災、災區(qū)建設等,是大學生步入社會的有效實踐嘗試。
目前我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薄弱環(huán)節(jié)主要體現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缺失。青年志愿者行動正是立足于實踐并在充分發(fā)揮青年學生主觀能動性的基礎上開展的志愿服務活動,它尊重青年的自身特點,激起青年的熱情,為當代青年在實踐中鍛煉成長提供了廣闊的舞臺,開辟了現實的途徑,在一定程度上彌合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與社會現實之間的裂痕。
筆者作為民辦高校的輔導員,3年的工作經驗告訴我,通過志愿者活動來教育和引導學生是一個非常實用并且有效的方法。針對目前上海市民辦高校志愿者隊伍普遍存在的問題,筆者通過調查分析認為可以從以下的對策來建設民辦高校的志愿者隊伍,促進民辦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開展。
1.把思政教師納入民辦高校志愿者隊伍的管理中。黨和政府所大力倡導的社會主義價值觀卻沒有在現實生活中轉化為更多的利益和價值,這給我們的大學造成了社會主義價值無用的假象。這種假象一旦長期滋生下去將會是非??膳?。因此,對大學生的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就顯得尤為重要。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個系統(tǒng)性、綜合性的工作,筆者認為這需要學校領導的重視,任課教師尤其是思政教師的課題教學,也需要輔導員身體力行、潛移默化的引導。大學生志愿服務是高校德育工作開展的有效平臺和抓手。思政教師可以通過創(chuàng)新課堂教學模式,改變原本說教、灌輸教學方式,增加課外實踐環(huán)節(jié),學生開展生動的志愿者服務能較好地實現傳播社會主義主流思想與服務社會的理念。生動活潑的志愿活動不僅為大學生提供了鍛煉自我、施展才華的廣闊舞臺,而且也賦予了校園文化內容與形式的豐富。以筆者所在的上海市某民辦高校為例,《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這門課程一共54個學時,18周的授課除了每周2學時的課題正常授課安排以外還有18個學時的學生課外實踐要求。在民辦高校志愿者隊伍缺乏專業(yè)指導老師情況下,把思政教師歸入志愿者隊伍管理中來,既可以為思政課程中的實踐課時提供很好的平臺也可以緩解民辦高校團學聯老師在志愿管理中的工作壓力,筆者認為這可以達到雙贏的目的。
2.拓展高校志愿者服務平臺,加強與非盈利組織的合作,高校之間建立志愿者合作聯盟。隨著現代交通、通信和網絡技術的不斷發(fā)展,拉近了彼此之間的距離,這為高校志愿者平臺的拓展提供了便利。首先,民辦高校領導要加強對志愿者工作的重視,在頂層設計上就要加大力度支持,更多的聯系政府和企事業(yè)單位加強合作,建立志愿者服務共建合作單位,為志愿者建立校外的服務基地。其次,與非盈利組織合作,充分利用非盈利組織資源優(yōu)勢,增強大學生志愿者的積極性。最后充分發(fā)揮各高校的自身優(yōu)勢,實現資源的共享和優(yōu)化。
3.加強民辦高校志愿活動的文化宣傳。由于缺乏固定的建設大學生志愿者文化的方式與途徑,所以在志愿者進行志愿服務的前期、中期、后期都缺乏有計劃、有思路、有模式的培養(yǎng)與發(fā)展,無法從志愿者文化建設層面的具體要求有重點、有目標的鍛煉大學生志愿者,不注重志愿服務本身精神文化層面內涵的推廣與打造,因此這也造成了大學生志愿者始終缺乏一種精神層面的價值引領,失去了對志愿者文化價值本身的認識與認同,無法帶給他們志愿服務的歸屬感與滿足感。
首先,民辦高校團學聯可以通過校園的廣播站、校園網、??蟆⑿@BBS、志愿者官方微博、微信、QQ群以及上海高校中主推的易班網絡平臺,有組織有策劃的宣傳志愿者服務精神和優(yōu)秀感人的志愿者個人事跡,使志愿服務成為校園生活的一道新風尚。同時網絡平臺也能很好地促進志愿者之間的交流和溝通,有利于學生之間的相互鼓勵和信息的互通。其次,可以設計統(tǒng)一的志愿者徽章服裝以及大學生志愿者專屬的時尚符號,以提升志愿者的歸屬感。在北京奧運會后的“鳥巢一代”,上海世博會的“小白菜”,以及南京青奧會的“小青檸”,都成為志愿者的一個專屬的稱號,得到了青年志愿者的廣泛喜愛和認可。再次可以組織拍攝志愿者微電影,通過網絡視頻進行宣傳。以筆者所在的上海某民辦高校為例,在基礎部校區(qū)每年5到7月份,學院團委都會組織拍攝一部視頻介紹團學聯的活動其中就包括志愿者的活動。在每個新學期基礎部校區(qū)迎接新生的入學教育上團委都會組織新生觀看。視頻微電影對新同學的影響和啟發(fā)非常是非常深刻和直接。
4.更加注重民辦高校的志愿者培訓。志愿者通過培訓提升個人的技能不僅可以滿足志愿者本身個人的成長成才需要同時也有利于提高服務質量讓被服務對象享受更高質量的服務,這是一個良性的循環(huán)。學校應該把志愿者培訓和具體的志愿服務緊密的聯系起來。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聘請專業(yè)的老師或者經驗豐富的社會義工開授與志愿者自我保護有關主題的課程,進行志愿項目相關的專業(yè)講座,模擬服務場景服務流程。工作中,筆者發(fā)現在志愿者培訓上還可以發(fā)動學生社團的作用。很多大學生既參加了志愿者又參加了社團,在社團中尤其是社團負責的學生干部,大多有很多的特長和較強的組織能力,通過學生之間的朋輩教育和幫助,學生之間可以達到很好的分享和學習的作用。
5.通過科研項目資金來支援志愿者活動。一般來說志愿者組織的經費來源主要有:政府資助、項目經費、企業(yè)公民捐贈。作為民辦高校,來自政府和企業(yè)的捐贈相當于公辦學校來說是少之又少。針對民辦高校志愿者隊伍的發(fā)展學校高層領導在制定每年的財政預算時應該設定志愿者服務專項基金或者資金。再者高校團委在對外聯系的時候要努力建立校外志愿服務更加密切的戰(zhàn)略合作關系以及與企事業(yè)單位的項目贊助體系。最后筆者認為民辦高校應鼓勵輔導員和思政教師申請實踐性較強的科研項目,利用項目里的調研經費來支持一部分的志愿者隊伍活動必須支出。
6.多種激勵方式并存提升志愿者的積極性。實踐中筆者發(fā)現將志愿服務工作與學分、學生綜合素質測評、學生黨員發(fā)展相結合考慮,可以更加全面評價和體現學生的全面發(fā)展能力。以筆者所在的上海某高校為例,從2012年開始校級團組織向每一位在校大學發(fā)放《社會實踐手冊》,該手冊要求學生詳細地記錄在校四年中參加的志愿者活動、暑期社會實踐、校園文化體育活動、講座等內容。每項活動參與記錄后都需要有團學聯蓋章,在學生畢業(yè)之前折算成相應的學分。同時各黨支部書記和輔導員在發(fā)展學生黨員的過程中,也可以通過這本手冊了解學生的情況,作為發(fā)展入黨的一個參考依據。教師和學校的認可,可以好多更好地激勵學生積極參加志愿者活動,也有利于志愿者的管理。
[1]曹書生.青年志愿者行動的時代特征.渭南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1998(6).
[2]張科,彭巧胤《高校青年志愿服務專業(yè)化研究》.中國青年研究,2010(2).
[3]朱鵬.《讓青春更美麗_對當代大學生志愿者文化建設的相關思考》.文化產業(yè)研究,2014(2).
肖生蘭,女(1987.7—),工作單位:上海杉達學院,職稱:助教,學歷:本科.
項目名稱:
2012年上海高校青年教師培養(yǎng)資助計劃課題編號:ZZSSY12010。
(責編張景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