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祥磊
泰山與孔子
□李祥磊
孔子廟,位于泰山天街東端北側(cè),明嘉靖年間尚書朱衡建,萬歷年間修大殿。廟有山門、正殿、配殿,內(nèi)奉孔子,配祀顏子、曾子、子思、孟子等。清康熙十五年(1676年)重建,易石像。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賜額“因高喻大”。今存遺址及山門,廟門兩側(cè)楹聯(lián)上有清人徐宗干題聯(lián):“仰之彌高,鉆之彌堅,可以語上也;出乎其類,拔乎其萃,宜若登天然?!睆R門前有“望吳圣跡”石坊,1984年重建。傳說孔子與弟子顏回到此,向東南而望,發(fā)現(xiàn)吳國城門下有一匹白馬,于是被稱為孔子崖或望吳峰。此文最早見于《韓詩外傳》,王充《論衡》記之更詳:“顏淵與孔子俱上魯泰山,孔子?xùn)|南望。關(guān)昌門外有系白馬,引顏淵指以示之曰:‘若見吳昌門乎?’顏淵曰:‘見之’,孔子曰‘門外何有?’曰:‘有如系練之狀’??鬃邮闷淠慷?,因與俱下,下而顏淵發(fā)白齒落,遂以病死?!毖律嫌小疤┥絾淘馈?、“高山仰止”等石刻。廟南北寬15.45米,東西長25.65米。1993年在廟原址上進(jìn)行了修復(fù),廟貌煥然一新。廟的東南方為斗仙巖,上有明人大書的“振衣崗”題刻,周圍多宋元人題名。上有魯班洞,北有北斗臺。北斗臺為明萬歷年間所筑。臺子四面都有門而中間相通,上邊還是一個臺子,臺上有兩根頂著柱頭的石柱 ,名禮斗,俗呼“輔弼星”,取“泰山北斗”之意。民國年間臺毀,1984年重建。臺頂設(shè)泰山花崗巖石欄,上刻牛郎、織女、天鵝、北斗等圖案;臺中設(shè)石制圓形日晷 ,刻十二時辰。 孔子廟廟西是崇崗,傳說呂洞賓常常登臨這里,所以名叫登仙臺。 廟前盤道西邊原來有萬壽宮,是明萬歷年間建的,祀的是九蓮菩薩孝定皇太后銅像;崇禎年間又增祀智上菩薩孝純皇太后銅像。
中國唯一的高山文廟,就是岱頂之上的孔子廟。文廟即孔廟,一般都只建在城里,它既是祭孔的地方,又是古代縣州府學(xué)的所在。高山頂上建文廟,可見泰山在儒家士大夫心目中的地位。由于地理和政治的緣故,泰山成為儒教舞臺,孔子苛政猛于虎、孔子顏回望吳勝跡的傳說、孔子登臨處、孔子小天下處、瞻魯臺的石坊刻石無不說明泰山與儒教的聯(lián)系。雖然泰山是神的天下,卻不是所有的神仙都能在此建廟,泰山頂更是如此 ,連威震四方的東岳大帝主廟也是建在山下,但在泰山極頂卻建有規(guī)模不小的孔子廟,顯然,孔子的地位在當(dāng)時十分崇高,而且已經(jīng)是神話中的神仙了,因為只有神仙才有這樣的資格。儒家在泰山最早的有影響的事跡,是發(fā)生在泰山的齊魯夾谷之會,是以孔子為首的儒家思想的輝煌一頁。漢武帝時,儒家成為政治學(xué)說的主角。歷代帝王對泰山的注重,加快了儒家在泰山的發(fā)展,后來儒家的繼承者在泰山留下里大量的歷史資料,形成了群賢畢至的局面。同時泰山對游歷的孔子的思想產(chǎn)生了極大影響,從他的“智者樂水,仁者樂山”中,我們可以感受到博大的泰山對孔子思想提高的激發(fā)。
2006年6月,泰山南天門管理區(qū)工作人員在泰山極頂“五岳獨(dú)尊”西北綠化景點時,發(fā)現(xiàn)了一處“孔登巖”石刻。這處石刻的發(fā)現(xiàn)為山東又添一處孔子圣跡。新發(fā)現(xiàn)的這塊石刻位于泰山玉皇頂海拔1530米處,高87厘米、寬60厘米,字徑高29厘米、寬35厘米,上款經(jīng)初步認(rèn)定為“萬歷壬寅□四月”(公元1602年),字高9厘米、寬5厘米?!夺酚[》、《泰山道里記》等泰山文獻(xiàn),都沒有對這塊石刻的記載。 “孔登巖”石刻刻在一塊泰山片麻巖上,位于無字碑南15米處。巖石傾倒,埋于土中,字口面西,石南北長1.3米、東西1.2米,厚0.8米,重約0.35噸?!翱椎菐r”為目前泰山最高處孔子遺跡。
“孔子登臨處” 石坊左右內(nèi)柱的正面,鐫有楹聯(lián)一幅,字跡模糊,顯然已遭人破壞,仔細(xì)觀瞧,勉強(qiáng)可辨,曰:“素王獨(dú)步傳千古,圣主遙臨慶萬年”。 “素王”,是后世對孔子的尊稱。生于周之衰世的孔子,曾周游列國,處處碰壁,他空有救世之心,卻無經(jīng)世機(jī)遇??鬃油砟辏铝τ诮陶d學(xué)生,刪定詩書,他修訂的魯國編年史《春秋》,成為儒家的經(jīng)典之一。一部《春秋》,其言不過萬余,微言大義,闡明的是政治之道。漢代的儒者們認(rèn)為,孔子作《春秋》,是為萬世立法??鬃樱瑧淹跽咧露淳油跽咧?,故稱“素王”。
古來圣賢,名垂千秋,教垂萬世者,惟有孔子;
天下名山,巍然而大,巖然而尊者,泰山而已。
孟子曾說:“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太山而小天下?!?/p>
“智者樂水,仁者樂山?!笨鬃邮且晃恢钦撸且晃蝗收?。也許是因為故鄉(xiāng)有泰山的緣故吧,他喜歡水,但他更寄情于山。
“泰山巖巖,魯邦所瞻?!痹诳鬃拥男哪恐校┥绞侵粮邿o上的,他所推行的“仁道”,也像泰山一樣的高峻而偉大。
登彼邱陵,峛崺其阪。
仁道在邇,求之若遠(yuǎn)。
遂迷不復(fù),自嬰屯蹇。
喟然回顧,題彼泰山。
郁確其高,梁甫回連。
枳棘充路,陟之無緣。
將伐無柯,患滋蔓延。
惟以永嘆,涕霣潺湲。
這首題為《邱陵歌》的古詩,傳說是孔子晚年歸魯,途經(jīng)泰山,登高遠(yuǎn)望時的感慨之作。在詩中,孔子運(yùn)用以山路喻“仁道”的比興手法,向世人顯現(xiàn)了他欲行“仁道”而不能的寂寞、痛楚和無奈。
泰山對孔子的影響是巨大的,至高至尊的泰山,是他一生理想和追求的象征,是他精神的寄托。他已經(jīng)把泰山與自己的命運(yùn)、甚至生死聯(lián)接在了一起?!疤┥狡漕j乎!梁柱其摧乎!哲人其萎乎!”在行將末路的時候,這位圣人唱出了最后的一曲悲歌。
“孔子圣中之泰山,泰山岳中之孔子?!?/p>
(明人嚴(yán)云宵《詠孔子廟》)
“泰山永不頹,哲人何曾萎。”
在泰山之巔立有一方珍貴的像碑——孔子行教像碑,而在隔海相望的臺南也有一方幾乎同樣的像碑,并被認(rèn)定為是目前所知臺灣最早的孔子石像。
1994年9月,臺灣方面在清理號稱“全臺首學(xué)”的臺南孔子廟時,發(fā)現(xiàn)了一方塵封多年的孔子石像。石高0.96米,寬0.48米,畫中人物為寬衣博帶,雙手上下相合,佩劍行教式,雕琢精工,碑額刻“至圣先師像”五個字。經(jīng)學(xué)者鑒定,這尊石像鐫刻于清代道光年間,是目前所知臺灣最早的孔子石像,因“全臺僅見”而受到異常珍視。
時隔12年之后,2006年11月,泰山管理部門工作人員意外地在岱頂碧霞祠大殿后發(fā)現(xiàn)一方古石刻像,像高0.96米,寬0.425米,平面線刻。經(jīng)學(xué)者研究發(fā)現(xiàn),這方孔像與臺南孔像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人物神態(tài)、衣飾如出一轍。
天各一方、相去萬里的兩尊孔子石像如此驚人的相似,必然有深刻的原因。在近百年的時代滄桑中,泰山、臺南這兩方孔像,都曾經(jīng)歷過失蹤的命運(yùn)——泰山孔像直到二十世紀(jì)前半葉,一直被供奉于孔子廟壁。上世紀(jì)40年代,日本漢學(xué)家馬場春吉曾拍攝此像,收錄他的大型畫冊《孔孟圣跡圖鑒》,因而廣為人知。但五六十年代,孔子廟被廢棄,石刻像也隨之失蹤。上世紀(jì)80年代,殿宇盡復(fù),此像卻仍杳無蹤跡。臺南孔像也歷經(jīng)變遷:1945年臺灣光復(fù),孔像由崇圣祠東偏移存于大成殿中。1977年拆建大成殿,此像也不知所在。兩方孔像接連消逝于人們視線,成為一大憾事。
而今兩方孔像先后重見天日,為學(xué)者研究海峽兩岸的歷史文化淵源提供了更多線索。泰山上的孔子像右下角有一行題跋:“道光辛巳歲,攝篆闕里,得宋米芾所繪圣像一幅。敬謹(jǐn)重勒于岱頂之殿壁間,以永仰止之思云。知泰安縣事,南通州徐宗干熏沐謹(jǐn)識。”
這行題跋告訴人們,泰山孔像的鐫刻者是時任泰安知縣的徐宗干。徐宗干(1796…1860年),字伯楨,江蘇通州(今南通)人。道光元年(1821年),出任曲阜知縣時,獲得了一幅孔子圣像真本——這便是原鐫于孔廟圣跡殿的宋米芾“孔子贊像”墨拓,他把該像視若拱璧,后遷任泰安,也奉像而行。岱頂有孔子廟,徐宗干在道光九年(1829年)春,覓請石工,將此孔像與另一幅孟子像同時摹勒鐫石,分別奉置于孔子廟的東、西兩壁。
徐宗干后來曾任職于臺灣,官臺灣兵備道。據(jù)《臺灣通志稿》卷五《教育志》記載,徐宗干在臺曾重刻孔子像。徐宗干所著《斯未信齋雜錄》中,記載著臺島孔像與泰山淵源的珍貴史證。《雜錄》卷四中記述:“嘗以泰山頂所刻刊闕里先師及亞圣像拓授學(xué)官,敬藏學(xué)宮。有石生耀祖,請再摹刻;至廈門,取將樂(縣名)石,鐫完航海而歸?!备鶕?jù)這則史料,臺灣孔像的來歷終于撥云見日——原來,當(dāng)徐宗干渡海來臺時,攜有一幀泰山孔像的墨軸!府學(xué)生員石耀祖獲見此像后,十分驚喜,于是請求雕刻圣像,以供瞻禮。他胸懷虔誠,親往廈門,選取將延平府將樂縣所出珍貴石材,延工鐫刻,制成再運(yùn)回臺灣。道光三十年(1850)八月初八,士民將圣像用彩輿、儀仗迎入臺灣府學(xué)(即今臺南孔子廟),供奉于后殿崇圣祠中。來自東岳的先師圣像,在臺島也倍受頂禮膜拜,這使徐宗干贊嘆不已:“海外彬彬鄒魯之風(fēng),且勝于中邦。”
除了徐宗干所著的《斯未信齋雜錄》史料外,臺灣學(xué)者何培夫先生《臺灣碑碣概覽》一文中記述在臺灣孔像之側(cè),也刻有徐宗干一段題跋:“道光辛巳,仕曲阜時珍藏;甲申,官泰安,敬刊岱頂。后守蜀,復(fù)撫立閬中郡學(xué)。戊申,奉拓本渡臺,授石生耀祖,敬謹(jǐn)重鐫,與海外人士共瞻仰之。江南通州徐宗干謹(jǐn)記。”經(jīng)過一番追蹤循跡地探考,證實兩尊石像同出一源——寶島之廟的孔子圣像,源自遙望的東岳之巔!
責(zé)任編輯 曲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