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衣蒙
摘要:白南準的佛錄像作品是探討了佛與大眾的關系,佛作為代表著信仰與深刻精神符號,電視代表著大眾的精神生活。本文借助白南準作品《電視佛》深入探討白南準錄像藝術中的“禪”意。
關鍵詞:電視佛;白南準;大眾傳媒
“自性若悟,眾生是佛;自性若迷,佛是眾生。”出自《六祖壇經(jīng)》,其中說明了佛與眾生的關系。白南準的佛錄像作品將電視和冥想的佛祖放在一起,在一個圖像里兩個佛彼此深切交談,一個由石頭制成,一個由光生成,有一種對超然的思考是自我吸納和連接。佛作為代表著信仰與深刻精神符號,電視代表著大眾的精神生活。從禪宗的角度看待《電視佛》并不是唯一和絕對的理解方式,但卻能讓我們在一定的角度體察到藝術家晦澀指涉的所思所想,而快餐文化盛行的今天,人們生活浮躁,佛與普羅大眾的關系探討值得我們進行研究探討。
一、“光暈”的消散
白南準的《電視佛》創(chuàng)作于大眾媒介大面積普及的年代。佛作為信仰的符號與作為大眾媒介符號的電視的對峙中傳遞了作品的意義。禪意的幽深境界在這扁平的大眾文化時代有存在的價值和理由嗎?以下借用本雅明的光暈理論分析在一個復制、拷貝的年代被膜拜的光環(huán)是如何消解的。
本雅明在機械復制時代描述的一件偉大的藝術作品所具有的“光暈”要有四項特征:一“神秘性”。藝術誕生于原始時代人們無法把握自身,更無法支配自然界,敬畏與恐懼而形成的崇拜精神,“光暈”在很大程度上與這種崇拜價值內(nèi)在的神秘性有關。二是它具有一種模糊性?!癮ura”本身具有復雜性,人們對事物進行感知時會產(chǎn)生復雜的情緒,只可意會不可言傳。三是獨一無二性和本真性。藝術作品產(chǎn)生于個人,具有很強的獨立性。藝術產(chǎn)生的地點,創(chuàng)作者的藝術思維都決定了藝術的獨一無二。四是一種膜拜性和距離性。要欣賞作品獨特性與原真性,被其打動,站在創(chuàng)作者角度感受到貼近感,但又要保持一些距離性。“光暈”有可遠觀不可褻玩焉的魅力。
而機械復制的時代到來,萬物皆可復制,使得古典藝術的唯一性崩塌、膜拜感消失。古典藝術的“靈光”消逝殆盡,復制品失去了藝術意境之美。在機械復制時代。藝術不再類似于儀式,而是漸更傾向于政治和社會學。
二、精神扁平
被膜拜的對象失去了光環(huán),人們不再要求深刻而轉投于及時行樂的精神快餐。快餐文化盛行的今天,生活節(jié)奏越來越快,人們的精神生活從修為與內(nèi)省變成了消費與縱欲。尼采說:此岸世界需要彼岸世界的救贖,但信仰的倒塌使人的精神活動越來越表層化——肥皂劇、卡通漫畫、好萊塢電影都作為新時代的精神消費品滿足著人們的一輪又一輪的填補。在電視佛中,電視便成為了大眾精神生活的符號,與樸質(zhì)的東方佛文化遙相對應。相互印證卻又格格不入。
三、眾生是佛
1.“禪宗“方法論
就方法論而言,禪宗南派主張自性真空論?;勰苤鲝垷o相,無往及無念。人若成佛,聽而不聞(不要有思維—無念);視而不見(不摻雜感性認識—無相),這是功夫。以及不要受客觀世界影響和束縛(無往)?;勰芴峒埃浩刑岜緹o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慧能認為佛在心中,成佛得解脫的道理和路徑靠自己的本心,不能執(zhí)著靠誦讀經(jīng)典,不追求外在。本性自有般若之智,自用智慧觀照。慧能以后的禪宗大師反對念經(jīng),并反對一切語言文字,而就白南準的成長經(jīng)歷來看,這與其具有特質(zhì)的價值觀及結合激烈途徑來求取開悟不謀而合,而道家亦有廢除知識的觀念。
2.真如本性自然成佛
從禪宗的方法論中我們看到“無念”與“無相”才能“無往”,才能不要受客觀世界影響和束縛。電視中佛和錄像中的佛如同一種自我觀看,在有像中達到”無相”。媒介改變的并不是自我的本心,本心如在不論是現(xiàn)實世界還是電視中的擬像世界一切都是”空”罷了。
3.白南準的終極關懷
白南準日常生活中深受禪宗的影響,他將宗教活動與日常生活實現(xiàn)交融,將激浪派藝術與日常生活中的相融合。而白南準為了將兩者融合,必須能夠理解技術的本質(zhì)。他將技術賦予宗教寓意,讓大眾參與,而大眾的參與勢必模糊了欣賞者和創(chuàng)作者的距離,他讓人們通過了解媒體來了解這個正在改變的我們的世界,這正是白南準及其媒體玄學的中心思想。
作為錄像藝術奠基人的白南準他更像是一位形而上學的媒體人。從意義上,他的禪意并不局限于對圖像符號的借用,而是發(fā)人深省的一種更全面也更直指人心的佛性。從媒介上,他的作品范疇涵蓋諸多藝術門類,如舞蹈、戲劇、繪畫、文學、雕塑等,創(chuàng)作媒介則是五花八門的媒體和器械,創(chuàng)作的主題大到宇宙宏觀論,小到日?,嵥楝F(xiàn)實,改變了我們對空間和時間的認知,他的終極目標卻更具野心:如他所言是“豐富人類腦細胞之間的神經(jīng)元突觸”。他的創(chuàng)作力表現(xiàn)了他的預言能力,而作品背后的意義即是他對于未來的預測,這使得他成為一名預言家。
參考文獻:
[1]機械復制時代的藝術作品導讀 作者:(德)本雅明 原著,周穎 導讀 出版社:天津人民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0年6月1
[2]迎向靈光消逝的年代(德)本雅明 原著 出版社: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發(fā)布日期:2011年8月1日
[3]實驗電影史與錄像史 作者:A.L李斯 發(fā)行人: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發(fā)布日期:2011年8月1日
[4]六祖壇經(jīng) 作者:徐文明 出版社:中州古籍出版社 發(fā)布日期:2008年1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