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惠侯
中東地區(qū)矛盾錯綜復雜,熱點問題眾多,局勢動蕩多變,觀察中東局勢難免見仁見智,但作為研究中東問題的專家、學者應該避免嚴重的誤解和誤判,以免干擾政府的決策和誤導民眾。特別是自2010年底阿拉伯世界爆發(fā)群體性抗議浪潮至今4年多時間里,一些學者對中東局勢的誤解和誤判屢見不鮮?,F(xiàn)僅就幾個重大的事例做些分析。
2010年底在突尼斯,一小販因受到不公正待遇,自焚身亡,引發(fā)群體性的抗議浪潮。突尼斯總統(tǒng)被迫出逃沙特。這一抗議浪潮迅速擴散。到2011年,抗議浪潮幾乎席卷所有阿拉伯國家。受沖擊最嚴重的國家,除突尼斯外,有埃及、也門、利比亞和敘利亞等國。美國趁機推行“新干涉主義”,促成埃及和也門政權更迭,并挑起利比亞和敘利亞兩場“內戰(zhàn)”。
對阿拉伯世界的這場群體性抗議浪潮,美國等西方政府和媒體異口同聲歡呼“阿拉伯之春”來臨,阿拉伯世界爆發(fā)了“反獨裁,爭民主的革命運動”,目的是要將這場抗議浪潮引向“顏色革命”,以更加親西方的政權更替一些國家的現(xiàn)政權,從而加強美國對該地區(qū)的主導作用。伊斯蘭勢力并不是這場抗議浪潮的發(fā)動力量,但很快介入其中,極力將浪潮引向“伊斯蘭革命”,目標是掌權執(zhí)政。普通老百姓對生活艱難和社會不公不滿,要求變革。埃及民眾稱抗議運動為“大餅革命”。
中國的專家學者和輿論界該如何界定這場運動呢?出現(xiàn)兩派意見。一派認為是“民主革命”、“阿拉伯之春”,與美西方的論斷相同。當然,我們的專家學者可能并不主張抗議浪潮演變成西方所期盼的“顏色革命”,但認為這是民眾反獨裁、爭民主運動,當然是革命行動,應予以充分肯定和支持。北京一家以報導和評論國際事件為主的時報以“阿拉伯之春”的通欄標題報導和評論這場“民主革命”。有些學者在研討會上厲聲指責不贊成將這場抗議運動認定為“革命”的人:“不支持人家革命,就是反對革命!”情緒激昂。
另一派認為,從種種跡象看,抗議浪潮是民眾對現(xiàn)實不滿的自發(fā)行動,主要是希望改善民生,同時反對社會不公,要求變革,具有積極意義,但這場沒有明確的綱領、嚴密的組織和眾望所歸領袖的群體性自發(fā)抗議運動很容易被別有用心的勢力利用;容易引發(fā)暴力沖突,導致社會動亂;抗議浪潮如何發(fā)展存在許多不確定性。因此主張對這場抗議浪潮用“動蕩”、“變局”等中性詞匯界定,不要急于定性為“革命”,更不要拾西方輿論的牙慧,同時要密切關注事態(tài)的發(fā)展。很快,這一主張成為我國輿論的主流。官方表態(tài)也是這個口徑。
事態(tài)的發(fā)展證明后者的意見符合實際。由于外國勢力的插手,伊斯蘭勢力的全力介入,受到沖擊的世俗力量不甘心失敗,和平抗議演變成暴亂,流血事件越演越烈,社會撕裂成不同派別,勢不兩立。暴亂導致突尼斯、埃及、也門三國政權更迭,造成社會安全無保障,經濟嚴重衰退,民生更加艱難。在美西方推行“新干涉主義”并聯(lián)手部分地區(qū)國家的策動下,利比亞和敘利亞動亂演變成內戰(zhàn)。外國勢力公開軍事干預利比亞內戰(zhàn),擊斃卡扎菲,使得利比亞至今陷入無政府狀態(tài)。美西方沒有直接軍事打擊敘利亞,巴沙爾仍然執(zhí)政,但內戰(zhàn)繼續(xù),死亡人數(shù)近20萬,超過一千萬難民流離失所,美麗的家園滿目瘡痍。動亂和內戰(zhàn)為極端恐怖勢力發(fā)展壯大提供了最佳機會,“伊斯蘭國”應運而生,迅速崛起。動蕩逐漸演變成動亂、戰(zhàn)亂、災難。
阿拉伯民眾經過親身體驗,逐步認識到動亂既不能促進經濟發(fā)展,也不能擴大民主、自由,人心思穩(wěn)。群體性抗議浪潮在多數(shù)阿拉伯國家逐漸平息。
在阿拉伯世界美國名聲極壞,極端親西方的所謂自由民主派力量薄弱,美西方期待的“顏色革命”沒有出現(xiàn)。
在政權更迭的國家,世俗勢力受到嚴重沖擊后,通過選舉上臺的是伊斯蘭勢力。在突尼斯如此,在埃及也是這樣。然而,伊斯蘭勢力上臺后既不能穩(wěn)定局勢,也無力發(fā)展經濟改善民生,更不能團結各派力量致力于民族復興,而是大權獨攬,排除異己,四面樹敵,結果是很快喪失民心,失去政權。在埃及如此,在突尼斯也如此。
而在利比亞和敘利亞災難還在肆虐。
西方輿論率先變調,悲嘆“阿拉伯之春”變成“阿拉伯之冬”。
2011年3月,在阿拉伯世界大規(guī)模民眾抗議浪潮的影響下,敘利亞民眾舉行游行抗議,要求變革。巴沙爾政權采取鎮(zhèn)壓和懷柔兩手,原本可以平息事態(tài),但美國聯(lián)手沙特、卡塔爾、土耳其等國插手敘事務,于當年7月挑起敘內戰(zhàn),旨在推翻巴沙爾政權。敘危機雖包含民眾不滿現(xiàn)實,要求變革的因素,但實質不是西方媒體和我國有些學者所認為的,是“民主”與“獨裁”之爭,“革命”與“反革命”之戰(zhàn),而是赤裸裸的外來干涉,挑起內戰(zhàn),旨在更迭現(xiàn)政權。美國為維護其霸權,利用阿拉伯世界大動蕩,推行“新干涉主義”,要推翻不聽命于美霸權的政權,巴沙爾政權榜上有名;推翻巴沙爾政權也旨在削弱以伊朗為首的“什葉派新月聯(lián)盟”。沙特等地區(qū)國家擔心伊朗影響擴大,“什葉派新月聯(lián)盟”壯大,威脅它們的利益和安全。美西方與部分地區(qū)國家在推翻巴沙爾政權,進而削弱伊朗上有著共同利益。在美西方和部分地區(qū)國家慫恿和支持下形形色色的宗教極端勢力、恐怖勢力潛入敘開展“圣戰(zhàn)”。據(jù)敘政府統(tǒng)計,反政府武裝多達千支,來自80多個國家,其中包括“伊斯蘭國”。極端恐怖勢力已成為敘反政府武裝主力,使敘危機具備了新的特質,內戰(zhàn)已演變成一場反恐戰(zhàn)爭。
奧巴馬總統(tǒng)于2011年8月宣稱:巴沙爾已失去執(zhí)政的合法性,必須下臺。此后,我國中東問題學者紛紛預測:巴沙爾下臺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然而近4年時間過去,巴沙爾仍在掌權執(zhí)政。事實證明,我國許多學者的預測是不準確的。為什么會有這種誤判?可能是“習慣思維”在起作用。在不少人心目中,美國是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基本上是為所欲為,幾乎沒有想干而干不成的事。它要伊拉克的薩達姆下臺,薩達姆被絞死;它要利比亞的卡扎菲下臺,卡扎菲被擊斃?,F(xiàn)在奧巴馬公開宣稱巴沙爾必須下臺,等于判處了巴沙爾死刑,巴沙爾在劫難逃。
2013年,美西方制造了敘利亞“化武危機”,有學者斷定,這次美國將對敘利亞發(fā)動軍事打擊,巴沙爾大限將至。結果是美國接受俄羅斯提出的“化武換和平”方案,化解了危機。知名學者錢文榮先生指出:二戰(zhàn)和冷戰(zhàn)后,美國從來就是想打就打,而且總能糾集一批幫手,并因此產生美國“全球必勝思想”,自認為可以在世界上為所欲為。這次,奧巴馬在敘利亞“化武危機”上被迫退卻,表明美國實力下降,今不如昔。美國霸權一呼百應的時代已經成為過去,也許是一去不復返了。①錢文榮:《奧巴馬2013年對外政策評析》,載劉古昌主編:《國際問題研究報告2013—2014》,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14年版。
2014年7月17日巴沙爾總統(tǒng)任期屆滿,巴沙爾是否再次參選,爭取連任,引發(fā)熱議。有學者認為,美國不可能容忍巴沙爾連任,如巴沙爾堅持參選,將成為美國發(fā)動軍事打擊的口實。結果是巴沙爾高票當選連任,美國無可奈何。②《巴沙爾連任激發(fā)全球輿論戰(zhàn)》,載《環(huán)球時報》,2014年6月6日。
巴沙爾堅持下來了,原因何在?可從巴沙爾仍擁有民意基礎,政府軍在戰(zhàn)場占有優(yōu)勢,而反對派群龍無首,且相互爭斗等列出多項原因,但最重要的原因是美國至今沒有對敘利亞發(fā)動直接軍事打擊。
美國為何不對敘利亞發(fā)動軍事打擊?美國因阿富汗和伊拉克戰(zhàn)爭的拖累,開始從霸權的巔峰向下墜落,2008年的金融和經濟危機重創(chuàng)美經濟,美國內問題增多,民眾反戰(zhàn)情緒上升,加上新興經濟體群體性崛起,美國力相對衰減,維護全球霸權已感力不從心,常常顧此失彼。2011年奧巴馬提出“亞太再平衡戰(zhàn)略”,美全球戰(zhàn)略重心轉向亞太。為此,美調整其中東政策:減少對中東的投入,放緩推行“新干涉主義”,避亂求穩(wěn)。美對中東事務的主導意愿和能力減弱。發(fā)動對敘軍事打擊,對美來說既是分散精力,也力不從心,而且有悖其全球戰(zhàn)略部署。
除了上述根本性原因外,如下因素也使美難下決心對敘動武:一是因俄羅斯和中國的反對,美得不到聯(lián)合國安理會對敘動武的授權;二是巴沙爾得到伊朗、伊拉克什葉派、黎巴嫩真主黨的支持,輕率對敘動武后果嚴重;三是極端恐怖勢力是敘反政府主力,讓這股勢力替代巴沙爾政權對美更加不利。
中國在聯(lián)合國三次否決了西方及部分地區(qū)國家支持的涉敘提案,招來美西方及其媒體的攻擊,也一度引起海灣國家的不滿。國內有學者認為因敘利亞而交惡美西方,得罪海灣國家,是得不償失。
中國一貫堅持不干涉內政的原則,反對以武力強行更迭他國政權,主張政治解決各種分歧和爭端。中國在敘危機上,追求的是保障敘人民的安全,維護地區(qū)的和平和穩(wěn)定,不謀求任何私利。中國堅持原則不動搖,體現(xiàn)了負責任大國的風范,經得起時間和歷史的檢驗。
經過我方耐心的解釋工作,以及事態(tài)實際發(fā)展的影響,海灣國家逐步理解了中國的原則立場,中國與海灣國家的友好合作關系未受到實質性的影響?!罢谓鉀Q敘危機是唯一正確的途徑”的中國主張,成為包括美國在內的國際共識。中國和俄羅斯的否決票為避免敘危機擴大,釀成地區(qū)性戰(zhàn)爭,推動敘危機走向政治解決,做出了貢獻。
對埃及的動亂和轉型議論很多,如認為軍方廢黜穆爾西總統(tǒng)職務是“政變”,是“民主進程的倒退”,“埃及革命返回到原點”;塞西當選總統(tǒng)是靠政變上臺,不合法,又回到“沒有穆巴拉克的穆巴拉克政權”;埃及法院否決穆爾西執(zhí)政時期法院對穆巴拉克的重判,改判穆巴拉克無罪,是“復辟”,是“歷史倒車”,等等。北京一家報紙2014年12月1日發(fā)表一篇“社評”是上述觀點的集中表現(xiàn)。①《埃及雷人“復辟”簡直是小說家寫的》,載《環(huán)球時報》,2014年12月1日。
2011年2月11日,在民眾抗議浪潮的壓力下,穆巴拉克宣布辭職,將權力移交軍方。2012年6月30日穆兄會背景的穆爾西當選總統(tǒng),上臺執(zhí)政。執(zhí)政一年,穆爾西既不能穩(wěn)定政局,又不能發(fā)展經濟,改善民生,卻大權獨攬,四面樹敵,迅速失去民心。一年中反對穆爾西政權的抗議游行不斷。在穆爾西執(zhí)政一周年前夕,3000多萬人游行示威,要求穆爾西下臺,規(guī)模超過2011年反穆巴拉克的聲勢。與穆巴拉克迫于壓力,提出辭職不同,穆爾西拒絕民眾的要求,堅持執(zhí)政不妥協(xié)。7月3日,國防部長塞西為避免動蕩失控,順應民心,解除穆爾西的總統(tǒng)職務,由最高法院院長代行總統(tǒng)職責,并成立過渡政府。②《穆爾西被埃及軍方趕下臺》,載《北京日報》,2013年7月5日。埃及民眾擁護軍方的舉措,稱之為“第二次革命”。穆兄會不甘心失敗,組織游行抗議,反對“軍事政變”,要求恢復穆爾西的總統(tǒng)職務,與軍警發(fā)生沖突,釀成流血慘劇,最終被軍方平息。西方媒體譴責埃及政變,認為“民主進程倒退”,“革命回到原點”。我國有些學者的觀點與西方媒體的論調完全一致。
其實,埃及民眾關心的首先是“民生”,其次才是“民主”。客觀現(xiàn)實讓民眾認識到,街頭政治帶來的是動亂、社會撕裂,既不能解決“民生”問題,也無法實現(xiàn)真正的“民主”,民心思定。軍隊廢黜穆兄會背景的總統(tǒng),反映了世俗勢力與宗教勢力對執(zhí)政權的爭奪,而軍方與世俗勢力聯(lián)手挫敗穆兄會勢力符合多數(shù)民眾的愿望。穆兄會一度上臺執(zhí)政,并不意味“民主進步”;軍方廢黜穆爾西也就談不上什么“民主的倒退”。在埃及這類發(fā)展中國家,保持穩(wěn)定,才有可能發(fā)展經濟,改善民生。而要保持穩(wěn)定,必須由強人組成的有權威的政府。在埃及,塞西是不二人選。
塞西辭去軍職,通過選舉當選總統(tǒng),與穆爾西一樣是“民選總統(tǒng)”,而且得票明顯多于穆爾西。至于塞西政府是否會成為沒有穆巴拉克的穆巴拉克政權,不取決塞西也是軍人出身,而要看他執(zhí)行什么政策。如果他能吸取穆巴拉克失敗的教訓,開創(chuàng)埃及復興的新路,就會得到民眾的擁戴,否則難免重蹈穆巴拉克的覆轍。
穆爾西當政時期,法院對穆巴拉克重判;塞西上臺后,法院改判穆巴拉克無罪,兩次判決在埃及國內都有支持者和反對者。其實這都不是真正意義的“法律判決”,而是“政治判決”,是世俗勢力與宗教勢力博弈的表現(xiàn)。重判并不代表“革命”,改判也談不上是“復辟”。這種情況在發(fā)展中國家并不罕見。而且,這屬于主權國家的內政。外國人無權評頭品足。中國與埃及是傳統(tǒng)友好國家,中國媒體人更無須對此感到“透心涼”。
中國和中國人民尊重各國人民的選擇,不干涉他國內政。穆爾西作為埃及總統(tǒng)曾正式訪華,受到隆重接待。塞西總統(tǒng)應習近平主席的邀請于2014年12月22日訪華,以促進兩國友好合作關系進一步發(fā)展,是中埃友好合作關系中的一件大事。在訪問中,中、埃確立了“全面戰(zhàn)略伙伴關系”,尤其引人注目。①《埃及總統(tǒng)塞西首次訪華》,載《環(huán)球時報》,2014年12月23日。北京那份報紙在塞西總統(tǒng)訪華前夕就埃及法院改判穆巴拉克無罪發(fā)表“社評”,批評埃及搞“復辟”,“歷史倒退”,既不實事求是,也不符合我國政府的立場和政策,是對中、埃友好關系的干擾,很不禮貌,很不恰當。
順便提一下,該“社評”說,塞西是穆巴拉克時代的國防部長。此說不準確。穆巴拉克時代的國防部長是坦塔維元帥。穆爾西上臺后,為了控制軍隊,解除了坦塔維的職務,任命塞西為國防部長??磥?,“社評”的執(zhí)筆人對埃及情況了解有限,又不愿查詢核實一下。
2011年“基地”組織伊拉克分支武裝潛入敘利亞,進行反巴沙爾政權的“圣戰(zhàn)”,在美國及部分地區(qū)國家的支持和援助下,利用敘利亞亂局,力量迅速壯大,占據(jù)廣大地盤,成為反敘政府武裝的主力。2014年初,這股勢力殺回伊拉克,先占距巴格達69公里的費盧杰,6月又占伊拉克第二大城市摩蘇爾,以及周邊廣大地區(qū),震驚世界。這股勢力于6月29日宣布成立“伊斯蘭國”,當前的“國土”范圍界定為從敘利亞的阿頗勒省到伊拉克的迪亞拉省,計劃5年內占領整個中東地區(qū)以及非洲、歐洲、亞洲部分地區(qū)直到中國的西部邊陲。該勢力頭目巴格達迪自命為“伊斯蘭國”哈里發(fā),要求全世界穆斯林對他效忠。
如何評估這股極端勢力的力量、影響和前途,再次出現(xiàn)不同的看法。有學者認為,“伊斯蘭國”的崛起標志著中東進入新的“大亂局”,導致中東政治秩序崩潰,政治版圖解體。①陳婧:《“伊斯蘭國”作亂標志中東進入新一輪大亂局》,載《中國青年報》,2014年9月23日。敘利亞已經沒有了,伊拉克可能也沒有了,伊敘邊界事實上被“伊斯蘭國”抹掉;一個庫爾德國家更是呼之欲出;黎巴嫩和約旦岌岌可危;利比亞和也門正在解體。中東形勢是一個崩潰的局面:國家解體、邊界失控、秩序坍塌?!氨罎ⅰ笔?014年中東局勢的關鍵詞。
那么中東的前途又將如何呢?這位學者認為:“地區(qū)秩序崩潰,新秩序怎么建立,建立什么樣的新秩序,現(xiàn)在美國人還不知道,當然歐洲人和俄羅斯人也不知道,我們就更不知道了?!?/p>
寫到這里,筆者不禁想起,2013年底,這位學者在評論推翻穆兄會政府后的埃及局勢時曾斷言:埃及已“病入膏肓”,將會是一場流血暴亂接一場暴亂地亂下去。然而,該學者在2014年斷言中東“崩潰”時,所列舉的已經解體和正在解體的國家名單中,沒有埃及??磥?,他也看到,被他診斷為“病入膏肓”的埃及并未“壽終正寢”,而是正在克服困難,開啟由亂到治的進程。
當然,也有人不同意上述學者的觀點,認為首先不應過分夸大“伊斯蘭國”的力量和影響。其理由是:
(一)“伊斯蘭國”的崛起是美國及部分地區(qū)國家扶植的結果。美國發(fā)動阿富汗戰(zhàn)爭和伊拉克戰(zhàn)爭使得伊朗坐大。美國及沙特等海灣國家認為伊朗、伊拉克什葉派勢力、敘利亞巴沙爾政權和黎巴嫩真主黨結成什葉派“新月聯(lián)盟”,并感到不安。海灣國家支持伊拉克遜尼派勢力以牽制伊拉克什葉派勢力發(fā)展?!盎亍苯M織伊拉克分支是伊拉克遜尼派勢力中的一部分。美國伙同海灣國家挑起敘利亞內戰(zhàn),旨在推翻巴沙爾政權,進而削弱“新月聯(lián)盟”,牽制伊朗。因此,“伊斯蘭國”在敘利亞反對巴沙爾政府,符合美國及部分地區(qū)國家的利益并得到它們的支持。只是,這股極端勢力現(xiàn)在壯大了,矛頭同時指向美國等西方國家以及曾支援它的地區(qū)國家。美等國家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二)這股極端勢力在伊拉克和敘利亞攻城略地,給兩國亂上添亂;其影響外溢到鄰國,加劇地區(qū)局勢緊張;這股勢力還煽動歐洲國家的極端勢力潛入敘利亞參加“圣戰(zhàn)”,然后返回歐洲制造恐怖事件,威脅這些國家的社會安定;利比亞、也門和埃及等國內的極端勢力,有的選擇效忠“伊斯蘭國”并加強恐怖暴力活動。國際社會對這股極端勢力切不可掉以輕心。同時也應看到,“伊斯蘭國”主張極端,迷信暴力,否定現(xiàn)代國家體制,企圖復古回歸早已過時的哈里發(fā)體制;手段殘忍,濫殺無辜,屠殺戰(zhàn)俘,斬首西方記者,對異教徒和什葉派穆斯林,或強迫改變信仰,或予以處死,漠視基本人權,挑戰(zhàn)文明底線;狂妄自大,四處樹敵,既反美、反西方、反以色列,揚言要血洗美、歐,又反對阿拉伯現(xiàn)行政體,不論是君主制還是共和制,已成為文明社會的毒瘤,各國人民的公敵,注定要以失敗而告終。盡管這股勢力占據(jù)了伊拉克和敘利亞近三分之一的國土并宣布成立“伊斯蘭國”,對地區(qū)政治秩序和地緣格局形成沖擊,但不可能導致地區(qū)秩序和格局的崩潰,也改變不了地區(qū)政治版圖。對其能量不應過分夸大。
(三)美國于2014年8月7日宣布對“伊斯蘭國”武裝發(fā)動空襲,并組建國際反恐聯(lián)盟。①包爾文、閆亮:《美軍空襲伊拉克極端武裝》,載《北京日報》,2014年8月9日。中東和其他地區(qū)近60個國家加入聯(lián)盟。但美國堅持不派地面部隊參戰(zhàn)??找u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恐怖勢力,阻緩了“伊斯蘭國”的攻勢,但無法予以致命的打擊。地面戰(zhàn)斗主要靠伊拉克和敘利亞政府軍以及庫爾德人武裝。伊拉克政府軍和庫爾德人武裝戰(zhàn)斗力不強,起初一觸即潰,丟棄大片國土。經美西方提供武器和訓練,力量有所加強,開始發(fā)動反攻,但要收復失地,挫敗“伊斯蘭國”尚力不從心。伊朗和敘利亞政府愿意參與共同打擊極端勢力,但美國出于政治考量,拒絕與它們聯(lián)手。美國計劃培訓敘利亞“溫和反對派”武裝,對抗“伊斯蘭國”勢力,這更非短期可以奏效。地區(qū)大國,如沙特、土耳其等各有自己的盤算,在打擊極端勢力方面,沒有真正出力。因此,打擊“伊斯蘭國”聲勢不小,實效不大,可能是項長期任務。美軍方估計需3年時間。
最近,在打擊“伊斯蘭國”方面,出現(xiàn)新的動向,值得關注。
一是2015年2月,埃及科普特人在利比亞被效忠于“伊斯蘭國”的極端勢力屠殺后,埃及不僅應利比亞世俗政府的要求,派飛機空襲了利比亞的極端勢力,還呼吁聯(lián)合國安理會授權對利比亞極端勢力發(fā)動軍事打擊,并倡議阿盟組建反恐部隊打擊極端勢力。①《埃襲利境內IS或開辟中東反恐“新戰(zhàn)場”》,載《解放日報》,2015年2月18日;《塞西訪沙特商建聯(lián)合反恐部隊》,載《參考消息》,2015年3月2日;《埃及呼吁聯(lián)合國授權打擊極端武裝“伊斯蘭國”》,人民網2015年2月19日。
二是伊拉克政府軍伙同伊拉克什葉派民兵和遜尼派民兵共三萬人,在伊朗革命衛(wèi)隊將軍的指揮下,于2015年3月份,向“伊斯蘭國”武裝占領的提克里特市發(fā)起進攻,并取得明顯進展,3月31日,伊政府宣布收復提克里特。但“伊斯蘭國”武裝瘋狂反撲,于5月17日占領了伊拉克西部安巴爾省首府拉馬迪市,美國承認這是打擊“伊斯蘭國”行動過程中的一次挫敗。5月21日,“伊斯蘭國”武裝又攻占了敘利亞古城帕爾米拉,帕爾米拉及其周邊沙漠與伊拉克的安巴爾省連成一體,使“伊斯蘭國”具有了地理上的連貫性。“伊斯蘭國”的卷土重來表明,肅清其武裝的斗爭依然遙遙無期。
三是2015年5月22日,沙特東部卡提夫地區(qū)一座什葉派清真寺遭自殺性爆炸襲擊,造成21人死亡,“伊斯蘭國”聲稱對這一襲擊負責。5月29日,沙特東北部城市達曼的一座什葉派清真寺又遭到汽車炸彈襲擊,造成4人死亡,“伊斯蘭國”再次認領了這次襲擊?!耙了固m國”的恐怖襲擊已滲透到沙特境內。
可以預見,隨著極端勢力暴行的增多,國際社會打擊這股勢力的力度也會加強。
(四)打擊“伊斯蘭國”之類的極端武裝勢力,軍事手段必不可少,但單憑軍事打擊,也無法奏效。還必須切斷它們的兵源、財源和武器供應。極端勢力都打著捍衛(wèi)伊斯蘭教的旗號,行違反伊斯蘭教義的暴行,應將恐暴勢力與伊斯蘭教區(qū)分開來,并揭露它們反宗教,反社會的真面目。極端勢力在伊拉克、敘利亞、利比亞最為活躍,是利用了這些國家的動亂和戰(zhàn)亂。這些動亂和戰(zhàn)亂無一例外都是美國及部分地區(qū)國家的“杰作”。平息動亂和戰(zhàn)亂,改善民生,使得平民百姓安居樂業(yè),才能根除恐暴勢力滋生的土壤。也就是人們常說的,打擊恐暴勢力要標本兼治。而作為始作俑者的美國,應該改變其謀求霸權私利的中東政策,以及在反恐暴問題上的雙重標準。
其次,應準確地認識中東地區(qū)局勢的主流和走向。
自二戰(zhàn)結束至今,中東地區(qū)動亂此起彼伏,從未消停,但在多數(shù)時間,動亂發(fā)生在局部地區(qū),烈度可控,多數(shù)國家保持相對穩(wěn)定和正常發(fā)展。這是常態(tài)。2011年阿拉伯世界大動蕩以及美國趁機推行的“新干涉主義”,打破了這種常態(tài):群體性抗議浪潮幾乎席卷所有阿拉伯國家,四國政權更迭,兩場戰(zhàn)爭爆發(fā),中東地區(qū)出現(xiàn)超出常態(tài)的大動亂。
群體性抗議浪潮止步于敘利亞;多數(shù)阿拉伯國家的抗議浪潮逐步平息。民眾經過切身體驗,認識了動亂的危害以及和平、穩(wěn)定、安全的可貴,思穩(wěn)求安。2014年,埃及和突尼斯通過大選,世俗勢力占據(jù)上風,出現(xiàn)由亂轉治的前景。尤其是埃及,作為地區(qū)大國,阿拉伯世界的領袖,它的轉型在地區(qū)具有風向標的作用,意義重大。與此同時,美國全球戰(zhàn)略東移,實施“亞太再平衡戰(zhàn)略”,減少對中東的投入,調整其中東政策,放緩推行“新干涉主義”,避亂求穩(wěn)。
美迄今未對敘利亞發(fā)動直接軍事打擊。敘利亞巴沙爾高票連任總統(tǒng),進一步站穩(wěn)腳跟。巴沙爾政權盡管面臨“伊斯蘭國”的挑戰(zhàn),至少在一段時期內,不存在被推翻的危險。敘利亞仍然存在,并未消失。
也門胡塞武裝2015年1月攻占總統(tǒng)府,軟禁總統(tǒng)哈迪,2月6日宣布奪取政權,3月24日,胡塞武裝大舉進攻也門南部忠于哈迪的政府軍和部落武裝。3月26日起,沙特為首的聯(lián)軍開始對也門境內胡塞武裝控制的目標發(fā)動空襲。持續(xù)的武裝沖突已造成大量人員傷亡。
美國發(fā)動的戰(zhàn)爭打破了伊拉克內部力量的平衡,出現(xiàn)了什葉派、遜尼派和庫爾德人三大勢力的博弈,伊拉克一直面臨分裂的危險,但始終沒有公開分裂?!耙了固m國”的崛起對三股勢力均構成威脅,從當下情況看,不僅未加快分裂的步伐,反而促使三方間的協(xié)調。伊拉克也未消失。
庫爾德人在對抗“伊斯蘭國”的戰(zhàn)斗中得到美西方的支持,武裝力量有所壯大,勢必助長本來就存在的獨立傾向。但庫爾德人分別存在于土耳其、伊朗、敘利亞、伊拉克四國,庫爾德人獨立建國涉及四國利益和安全,也關乎地區(qū)地緣格局,甚至世界大國利益,恐怕也不是一件輕而易舉之事。認為“一個庫爾德國家呼之欲出”似乎有些武斷。
也門已陷入戰(zhàn)事,利比亞仍處于無政府亂局,兩國是面臨分裂,甚至“解體”,還是和解,逐步恢復統(tǒng)一,還有待觀察。斷言這兩個國家“正在解體”,根據(jù)不足?;叵胍幌拢璋湍塾?975~1990年打了25年內戰(zhàn),最后各派還是握手言和,盡管各派間一直矛盾重重,仍維持同一國家。非洲的索馬里也是這樣。
地區(qū)歷史告誡我們,對地區(qū)國家命運,不要輕率地判處死刑,諸如“病入膏肓”、“已經沒有了”、“正在解體”、“崩潰”等極端詞匯,雖能吸引“眼球”,制造轟動效應,但并不符合實情,使用時要慎之又慎,最好不用。
當前中東局勢是亂中有治,治中還亂。阿拉伯世界大動亂以及美國的“新干涉主義”造成的超常態(tài)的動亂已經過去。留下的嚴重的創(chuàng)傷有的走向康復,有的還在潰爛。中東地區(qū)不可能完全穩(wěn)定下來,但有望恢復到大動蕩前的那種常態(tài):部分地區(qū)動亂,但烈度可控,多數(shù)國家保持穩(wěn)定并正常發(fā)展。用“崩潰”二字描述2014年中東局勢并不恰當。
在觀察中東局勢時,如何避免嚴重失誤?
一是不要盲目接受西方媒體的論斷。西方媒體從自身的價值觀和自己國家的利益出發(fā)觀察分析問題并作出判斷。它們的價值觀不同于我們的價值觀,它們國家的利益也有異于我國的利益。西方媒體的觀點,我們可以參考,但不能盲從。然而,當下西方媒體一有新觀點出現(xiàn),國內立即有人跟進,并大力傳播,實在令人遺憾。
二是要運用辯證觀點來觀察分析問題。好事可能包含著壞的成分,壞事可能包含著好的因素;避免片面,不走極端;踏踏實實作學問,有根有據(jù)作分析,不追求轟動效應,聳人聽聞。常言說,真理夸大了即成為謬誤。
三是中東地區(qū)矛盾錯綜復雜,影響地區(qū)局勢的因素很多,其中有一個因素十分重要,那就是民眾的根本利益、民眾的真實訴求,也就是民心所向。這看似抽象,實際上是一股不可抗拒的力量?!暗妹裥恼叩锰煜?,失民心者失天下”,不是標語口號,而是實實在在的真理。在分析中東局勢時,對這一點要心中有數(sh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