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要提高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效率,應該從有效設計教學目標出發(fā)。本文基于知識分類理論,分析了語文閱讀的基本知識,提出了語文閱讀教學目標設計的一般策略以及有效落實教學目標的課堂教學策略。
【關鍵詞】課堂教學目標;設計;語文閱讀教學;知識分類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5)42-0017-03
【作者簡介】馬偉平,江蘇省宜興市實驗中學(江蘇宜興,214200)教師。
提高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效率,應該從有效設計閱讀教學的目標出發(fā)?!罢Z文閱讀教學目標,既是語文閱讀教學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也是語文閱讀教學的核心和關鍵,并直接影響著教學實效?!盵1]語文閱讀教學目標,是指通過開展閱讀教學活動,學生在閱讀思維、閱讀能力和閱讀習慣等方面所預期的變化。語文閱讀教學目標通常包含這些要素:獲取知識、培養(yǎng)能力、陶冶情操、發(fā)展思維、形成習慣、積累言語等。[2]目前,語文閱讀教學目標設計存在著模糊和無序的弊端。借助知識分類理論,關注語文學科素養(yǎng),采用教學目標分類設計的一般策略,構建與知識分類相適應的語文閱讀教學流程,能有效實現(xiàn)教學目標的具體化、可測性,從而提升語文閱讀教學的效率。
一、基于教學實踐的語文閱讀知識分類
1.語文閱讀知識分類芻議。
語文閱讀教學是培養(yǎng)學生語文學科素養(yǎng)的最重要的教學途徑,也是語文學科知識綜合運用的過程。我們在閱讀教學實踐中,借鑒知識分類理論,把語文閱讀知識分為符號事實性知識、概念性知識、整體性知識和程序性知識等。
符號事實性知識,主要是指漢字知識(字音、字形)、文學常識、作家作品等,這類知識的學習側重于識記、復述、背誦等。
概念性知識,主要是指詞語、句式、段落、文體、語法、修辭、表達方式、寫作手法等相關知識。這些知識是從語言學、文章學、文藝學等基礎理論學科中提取出來的,對形成學生的語文能力是非常有用的。這些概念性知識的學習,主要是揭示概念的關鍵特征,一般用描述性定義的方式,來揭示概念內涵。
整體性知識主要是指揭示語文學科概念知識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構建概念網絡和知識結構,用以解決閱讀中的某一專門問題的知識。例如,語文閱讀教學中,經常碰到“表達”這一概念名稱,我們可以將之界定為一個專門的閱讀賞析問題,這一概念由“字詞”“句式”“修辭”“語言”“寫法”等小概念構成,是一個上位概念,綜合體現(xiàn)在“字詞”“句式”“修辭”“寫法”等要素上,這些要素的相互聯(lián)系及內在結構,構成了“表達”這一概念的基本內涵。例如,“文章”無非是由“內容(選材)、寫法(表達)、主旨(立意)”三個要素組成的,所有文體的文章概莫能外。記敘類、議論文、說明類應用文體,小說、散文、詩歌、戲劇等文學文本,都是三個要素的不同表現(xiàn)和關系組合,其根本要素是一致的,構建這樣的整體性知識,有利于我們認清知識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
程序性知識是運用概念及概念聯(lián)系,解決一類問題的操作步驟的知識。其中每一步驟的操作要點盡量要達到概括化程度,要點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要達到程序化水平。如語文閱讀的基本程序,我們概括為“查—讀—品—悟”,即查找背景知識,整體把握內容,品讀探究寫法,感悟聯(lián)系現(xiàn)實。概括文章主旨的方法程序結構為:“段意合并—文體導讀—關鍵詞句—題目探究—驗證回歸”,構建這樣的程序性知識,有利于學生自主解決綜合性的閱讀問題。
2.從閱讀知識到閱讀素養(yǎng)。
這里的語文閱讀素養(yǎng),是指以閱讀知識和能力為基礎,解決閱讀問題的綜合素養(yǎng),它包括閱讀思維和閱讀習慣的養(yǎng)成、閱讀方式的選擇、語文學科的思想方法等。例如閱讀過程中要關注學生的整體性思維、形象性思維的培養(yǎng);語文閱讀教學過程的設計,應以學生的言語實踐活動為主線,培養(yǎng)學生聽說讀寫思的習慣和能力,將語言訓練與思維訓練結合起來,將課內閱讀和現(xiàn)實生活結合起來,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主體經驗,從而體現(xiàn)語文課程人文性和工具性相結合的學科性質,體現(xiàn)語文閱讀教學過程的綜合性和實踐性特點。
二、基于知識分類的閱讀教學目標設計的一般策略
語文閱讀教學目標設計的一般策略,主要從橫向和縱向兩個維度入手。橫向主要是指閱讀材料所蘊含的主要語文知識及其分類表征,側重于文本的“表達”特點,縱向主要是指不同類型的語文知識所要達到的掌握水平,主要有“識記”“理解”“應用”三個層級。其基本框架如下:
(1)會讀寫(默寫)本課重要的字詞(音形義),熟背重要語句和段落;
(2)熟讀課文,運用一定的方法策略(“段意合并法”“綱要信號法”“文體特征法”“要素歸納法”等),概括說出文章的內容和主旨;
(3)精讀段落,結合“表達”特點,識記、理解、應用語文學科知識(概念性知識、程序性知識、策略性知識等),實現(xiàn)“一課一得”,深化文本理解;
(4)拓展聯(lián)系,積累體驗,感悟升華(聯(lián)系現(xiàn)實,聯(lián)系自我,深化體驗,促進學生的認知、情感、行為的全面發(fā)展)。
說明:
(1)積累字詞、熟背重要語句,豐富學生的語言感性材料,是語文閱讀教學的基礎性目標。
(2)語文閱讀教學的一般思路是:“整體把握—探究寫法—品味語言—建構知識—感悟深化”,在這一步驟中,“整體把握”文本內容和主旨,是品味語言、探究寫法、深化理解的前提,整體把握是基礎性閱讀,是理解性閱讀、感悟性閱讀的基礎?!罢w把握”有一定的方法策略,這些方法策略的理解和運用,貫串在語文閱讀教學的長程設計中,是一種螺旋上升的漸進式的提升?!疤骄繉懛ā眰戎赜凇耙徽n一得,得得相連”,發(fā)現(xiàn)文本最具教學價值的核心知識,即“表達”特色,幫助學生建構語文學科知識結構,有利于學生形成語文閱讀認知結構?!捌肺墩Z言”和“建構知識”兩條線索同步進行,語文閱讀教學始終以學生的言語實踐活動為主線,創(chuàng)設有利于學生主體參與的語言情境,在提升閱讀能力的同時,煥發(fā)學生的表達熱情,使閱讀和表達相輔相成,在言語實踐中,概括語文概念性知識的關鍵特征,提煉語文程序性知識的基本步驟和操作要點,賦予每一個步驟以特定的概念內涵和行為實質。語文閱讀能力實質上就是運用語文學科知識解決閱讀問題的能力,掌握語文學科知識,尤其是概括化、結構化的語文知識,是解決閱讀問題的重要前提和根本保障。
(3)閱讀能力還包括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和閱讀思維,尊重學生的閱讀體驗和個體差異,培養(yǎng)學生綜合的、辯證的、整體的思維方式,將語言訓練和思維訓練有機結合起來,因此,我們在設計閱讀教學目標時,必須確保學生有參與“讀、寫、聽、說、思”活動過程的時空條件,讓學生在具體豐富的言語實踐和思維活動中,深化認知,陶冶情感。
舉例:蘇教版《語文》八年級下冊《窗》的教學目標:
(1)會讀寫重點字詞,記住作者姓名及國籍,熟讀課文第4小節(jié)描繪“公園美景”的有關語段;
(2)熟讀課文,運用“文體特征法”,抓住人物之間的關系變化,說出主要情節(jié),概括人物形象;
(3)精讀課文,品味語言,概括說出“對比”手法的一般特點和要求;
(4)聯(lián)系現(xiàn)實,說說小說塑造兩位病人形象的現(xiàn)實意義。
說明:
目標(1)讀寫重點字詞,記住作者姓名及國籍,熟讀課文重點語句,是積累性目標。
目標(2)運用“文體特征法”,是對“文體特征法”這一方法程序性知識的運用,“文體特征法”作為一種把握文章思路和內容(主旨)的程序性知識,有其特定的操作步驟,具體分為“判文體—抓要素(如小說‘三要素,散文‘理線索、抓文眼,記敘文‘六要素,議論文‘三要素等)—理思路(段落內容之間的邏輯聯(lián)系,即行文脈絡結構)—抓綱領(關鍵詞句)”,從而有效地把握內容和主旨。
《窗》是一篇小說,從“情節(jié)”入手,依托人物之間的關系變化,抓住主要事件,在矛盾沖突中分析人物的思想性格,是解讀小說的基本策略?!拔捏w特征法”這一程序性知識,應該在不同的小說閱讀教學情境中反復實踐,不斷內化,使之成為學生解決小說閱讀問題的基本策略。
目標(3)精讀課文重點語段,在“整體把握”的基礎上,指向本文最具教學價值的核心知識,也就是文本最具特色的“表達”特點,依托主要問題,開展言語實踐,進行語言品味,在深化文本理解的基礎上,建構語文知識。
《窗》這篇文本最具特點的“表達”是對比手法的運用,通過本課的學習,應該讓學生建構對比這一具體概念的關鍵特征。通過品味感悟,我們概括出對比手法的基本特點有:選材(內容)的對立(不同人物的正反差異、同一人物的前后差異),語言上感情色彩的褒貶,結構上詳略的比較和前后的照應,以及作者情感態(tài)度上的愛憎,這些都是對比手法的應有之義,通過這些讓學生對對比這一手法有更為深入和全面的理解。努力發(fā)揮教材的憑借功能,實現(xiàn)“用教材教”的課程與教學理念。然后,將對比回歸到“表達”知識體系中去,豐富學生對文章“表達”這一更為上位的語文知識的認知。
目標(4)聯(lián)系現(xiàn)實,點評人物,觀照現(xiàn)實,啟迪學生的人生感悟,培養(yǎng)學生把文本閱讀和現(xiàn)實感悟結合起來的語文思維方式,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三、有效落實教學目標的閱讀教學策略
1.針對學情,靈活設置目標。
設計語文閱讀教學目標,涉及的語文學科知識具有相對穩(wěn)定性,針對不同的學習對象和教學情境,同一知識內容,要求達到的程度水平可以不同。例如,就“景物描寫”這一知識目標而言,在《語文》七年級上冊《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課的教學中,我們可以將之設定為“理解”層級,以《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為“用件”,具體分析“百草園”這段景物描寫,從中抽象概括出“景物描寫”的一般方法——抓住特征、運用修辭、多個角度、多種感官、動靜結合、虛實相生等,形成關于“景物描寫”的知識結構,作為一個概念性知識,要求學生“識記”“默繪”,進而以以前所學課文中的經典語段為例,進行驗證分析,這是對“理解”“景物描寫”這一知識概念的行為表征。如果是在八年級下冊《阿里山紀行》一課的閱讀教學情境中,我們就可以設置這樣的教學目標:運用“景物描寫”知識結構,說說文中景物描寫的方法及作用。這里對“景物描寫”這一知識的掌握水平,應該達到“應用”層級,而不是原來的“識記”和“理解”了,當然,在運用的過程中,肯定會更加豐富關于“景物描寫”的認知。
2.問題導學,創(chuàng)設言語情境。
在語文閱讀教學目標達成的過程中,始終堅持以學生的言語實踐活動為主線,將目標問題化,問題活動化,活動概括化,最終指向學生語文閱讀能力的提高。如蘇教版《語文》八年級上冊《最后一課》的教學目標之一為品讀課文,運用“人物描寫”的知識結構,說說作者是怎樣表現(xiàn)人物的愛國情懷的。這一目標的確立,建立在“整體把握”作品的內容(主旨)的基礎之上,指向文本最具特色的“表達”特點——精彩細膩的人物描寫,聚焦人物的思想情感——“愛國情懷”,通過這一核心問題,引導學生賞讀文本的重點語句,細化對作品主旨的理解,不斷深化對本文主人公“愛國情懷”的具體內涵和表現(xiàn)方式的理解,把語文知識和內容理解、語言訓練結合起來。
3.學為主體,相機互動生成。
語文閱讀教學目標帶有預設性,在閱讀過程中,要尊重學生的閱讀經驗和個性差異,鼓勵學生有創(chuàng)見的表達,實現(xiàn)深度對話,生成有效互動。語文知識和顯性的閱讀能力,只是閱讀素養(yǎng)的組成部分,而不是其根本。閱讀的核心素養(yǎng),是良好的閱讀習慣和思維方式,以及熱愛閱讀的態(tài)度。
【參考文獻】
[1]李保強.教學目標體系建構的理論反思[J],教育研究,2007(11).
[2]張中原,徐林祥.語文課程與教學論新編[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