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鵬
真實的閱讀指向于言語表現,即通過具體的語言文字,體察作者獨特的情感和認識,以此豐富擴展自己的人生經驗,抑或閱讀經驗。這種閱讀,強調的是從語言文字中取得意義的心理過程,它不同于日常的閱讀,其閱讀的層次,一般是由文字到話語再到作品,相應的,閱讀者的思維過程也經歷了語言思維、話語思維與作品思維三個層次,這是言語表現完美呈現的過程,也是閱讀者思維廣度、深度開掘的過程。
一、 直覺型選擇——閱讀文字,生發(fā)細致的體驗
1. 投緣的文字。閱讀文字時,可以沒有指向,沒有邊界地在文字的曠野里漫步,遇到投緣的文字,讓思想、感情自然而然從中生發(fā)。例如,閱讀《安塞腰鼓》這篇課文,在初步感知安塞腰鼓的特點之后,就可以讓學生沉浸到文字中閱讀批注,讓思想、情感與文字相遇。
師:下面我們來交流學習成果。
生:“驟雨一樣,是急促的鼓點……斗虎一樣,是強健的風姿?!弊髡哌\用了排比的修辭方法,讓這一句話顯得氣勢非凡。
生:這段話由一系列形式相同的短句組成,具有節(jié)奏美,詩意美。
師:的確是詩的語言。出示:“驟雨一樣 / 是急促的鼓點 / 旋風一樣 / 是飛揚的流蘇 / 亂蛙一樣 / 是蹦跳的腳步 / 火花一樣 / 是閃射的瞳仁 / 斗虎一樣 / 是強健的風姿?!保ㄖ笇W生朗讀)
生:作者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將安塞腰鼓這場舞蹈形象地寫出來了。
師: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把什么比作什么?
生:急促的鼓點,像驟雨一樣,是把鼓點比作驟雨……
師:是這樣的。再讀讀這段話,你覺得安塞腰鼓具有什么特點?
生:安塞腰鼓急促、熱烈、強健。
生:安塞腰鼓具有雄渾、豪放、火烈的特點。
……
與文字相遇,寫下自己的感受,然后交流。通過教師點撥、同伴互助,全面地感受文字,觸摸文字中的情感,獲得細致的情思。
2. 雋永的文眼。文眼是揭示文章主題的字眼,它是文章的“窗戶”,通過它可以窺探到文章的中心。文眼還是文章的內核,文章中所有的文字都排列在它的周圍,或遠或近?!栋踩摹分小安珦簟币辉~是文章的文眼,抓住這個詞品一品,悟一悟,學生就能準確理解文章的結構與主題。
師:既然是寫后生們打鼓,為什么用“搏擊”不說“敲擊”呢?
生1:“搏擊”是說后生們在有力地敲擊腰鼓,安塞腰鼓雄渾、豪放、火烈的特點是“搏擊”的結果。
生2:用“敲擊”顯示不了高原人奇?zhèn)グ蹴绲哪芰俊?/p>
師:后生們還要與什么進行搏擊?
生3:后生們還要與艱苦的環(huán)境進行搏擊。
師:從哪兒看出環(huán)境的艱苦?
生3:從“那農民衣著包裹著的軀體,那消化著紅豆角、老南瓜的軀體”看出。
師:沒錯,那兒的環(huán)境異常艱苦。(出示黃土高原圖片)你們看,這就是黃土高原,常年風沙肆虐、干旱無雨,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定為人類無法生存的土地。但是,就是在這片土地上,我們的高原人民不僅活了下來,而且世世代代,生生不息。(出示油畫《父親》)你們看!這是著名畫家羅中立的油畫《父親》。畫中的父親就是那千千萬萬高原人民中的一個。說說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生4:我看到了這位父親的臉,曬得黑乎乎的,布滿皺紋,我能想象得出他們生活的艱辛。
生5:他端著一個瓷碗,碗里只有一點點水,我覺得高原人民生活特別困苦。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打出這樣的腰鼓,這是抗爭,與命運的抗爭。
師:是的。黃土高原人民用勤勞與惡劣的環(huán)境——搏擊;用堅韌、頑強與命運——搏擊;用樂觀向上的精神在這片土地上——搏擊。因為是搏擊,所以你看到(師引讀)……;因為是搏擊,所以你聽到……,因為是搏擊,所以你想到……(生讀)
師:這樣的土地養(yǎng)育了這樣的后生,難怪作者說——(生:好一個黃土高原!好一個安塞腰鼓?。?/p>
抓住了文眼,也就把握了一節(jié)課的要點,課堂教學就有了整體感。緊扣文眼閱讀,就不會讓自己的感知只言片語,陷入某一個局部。緊扣文眼,就能讀出文章的中心,作者的情感。
不管是學生的隨意而讀,還是教師的有意安排,閱讀文字的過程是學生語感實踐的過程,即通過直接接觸語言材料,對語言進行涵泳,品出畫面、情態(tài)、情感。同時,在學生語感實踐過程中,輔之以恰當的語理分析,就能使學生掌握語言事實中具有普遍性的語言規(guī)律。上述教學片段中,教師帶領著學生從詞義、句義、描寫方法等方面,對語言文字進行了深入細致的品析,這樣的閱讀,既理解了內容也把握了形式,讓學生們看到言語表現中的人生景象。
二、 還原型理解——探訪言語,尋覓深遠的意味
所謂言語,就是作者借助語言文字表達情感或意圖時的活動。探訪作者的言語,是聽話人(讀者)通過文本實現與說話人(作者)心靈溝通。如果說閱讀文字,強調的是從語言文字中發(fā)掘意義,那么探訪言語強調的是從言語活動中,體會說話者的情感或意圖。由于說話人不在場,聽話人的注意力主要就集中在對文本信息的把握和回應上,其中的“把握”是指站在說話人的立場上來理解文本,領會說話人的原意;“回應”是指站在聽話人的立場上來理解文本,形成聽話人的理解或評價。
1. 把握話語,趨向原意。《開天辟地》一課中,有一段盤古化生萬物的文字,作者運用了大量的形容詞修飾所寫的事物。為什么這么寫?了解了原因,也就明白了作者的用意。
師:這段話中有許多修飾的詞語,如果去掉它們就變成——“口中呼出的氣變成了風和云,發(fā)出的聲音變成了雷霆,左眼變成了太陽,右眼變成了月亮,肌肉變成了三山五岳,血液變成了江河,筋脈變成了大道,皮膚變成了良田,就連汗水也變成了雨露?!焙貌缓媚??為什么?
生1:語句意思沒變,但語言表達不生動。
生2:缺少了修飾詞,這些變化出來的事物缺乏色彩。
生3:看不出事物美不美,也就感受不到世界的多彩。
生4:作者要贊美盤古的精神,這段話很重要,一定要有生動的描寫,所以修飾詞不能去。
師:說得真好,言語形式與表達意圖關系緊密。盤古身上還有哪些地方會化生事物,請你想一想,仿照文中的句式寫一寫。
通過閱讀品味,學生由表及里,明白了作者運用這些形容詞是要表現盤古化生萬物的美好,作者勾勒了一幅色彩艷麗,充滿生機的大地圖景,這幅圖景是盤古用自己的身軀創(chuàng)造出來的,這樣的奉獻精神,無論遠古或現在,都是不可或缺的。
2. 回應話語,闡述發(fā)現。文本中有作者的意圖,美好的意圖能幫助我們建構精神世界?!堕_天辟地》是創(chuàng)世紀神話,世界上,每個民族都有創(chuàng)世紀神話,它們與我們中國的“開天辟地”有哪些異同呢?讀懂這些,你就會發(fā)現《開天辟地》中豐富的意義。
師:在國外也有許多創(chuàng)世紀神話,今天我們只讀其中一篇:《上帝七天創(chuàng)造世界》。(出示,生讀)
師:這個神話與《開天辟地》比較,哪些地方不同?你喜歡哪個神話,為什么?
生5:《上帝七天創(chuàng)造世界》中的上帝創(chuàng)造世界也太容易了,而《開天辟地》中的盤古是花費了巨大的精力開創(chuàng)世界的,我喜歡《開天辟地》,因為盤古具有奉獻精神。
生6:我補充一點,盤古通過艱苦奮斗開創(chuàng)了世界,通過自身的努力獲得的成功是最有意義的。
……
師:你知道“開天辟地”現在的意思嗎?(出示:① 比喻前所未有,有史以來第一次。② 比喻開創(chuàng)空前宏偉的事業(yè)。)所以,這些事情你就可以運用“開天辟地”這個成語了。(出示:① 的盤古不在了,但他的精神永遠留在了我們心中。② 爺爺拿錢修了一條大馬路,這在咱們村 。③ 你想到哪些“開天辟地”的事兒?用一句話說一說。)
探訪作者的話語,遵循了“言內之意充分把握,言外之意正確領悟,言后之意有所生長”這一過程。言內之意,即文本中寫了什么?如盤古的身軀變成了什么,怎么寫的?這些內容是學生一望而知的內容,但卻是闡發(fā)言外之意的基礎和根據。言外之意,即說話人的意圖,需要經過咀嚼、比較才能有所理解,是閱讀教學的重點和難點。上述教學片段中的兩處比較閱讀,都是針對言外之意設計的。言后之意,即在聽話人身上產生的效果,如上述你喜歡哪個神話?“開天辟地”這個詞語的運用……這樣的教學過程,是在幫助學生與文本、與作者對話,從而感悟言語表現中的深遠意味。
三、 表達型妙悟——分析作品,欣賞作者的智慧
一部成熟的作品能告訴我們文章如何寫,魯迅先生說:“凡是已有定評的大作家,他的作品,全部就說明著‘應該怎樣寫。”學語文,更重要的是學運用語言的本領。分析作品,指向于言語表現,更利于學生提高語言運用的能力;分析作品,就是了解作者在寫作過程中“怎么想”的,它包括內容的有序組織和有形呈現的思維過程,也包括寫作中的創(chuàng)作方法。
1. 內容呈現中的奧秘。教學《三打白骨精》一課,很多老師會關注課題中的“三”字:“三打”是怎么打的?為什么會“三打”?這是關注小說中的情節(jié)。作為閱讀教學,只關注情節(jié)是遠遠不夠的。像《三打白骨精》這一類文本,有一個問題必須要回答,即作者為什么要設計“三打”呢?在傳統文學經典中,有許多類似的故事,比如:《三國演義》中,劉備三顧茅廬;《紅樓夢》中,劉姥姥三進大觀園;《水滸傳》中,三打祝家莊;《西游記》中還有,三借芭蕉扇、三探無底洞。解決了一個“三”字,這一些“三”便迎刃而解。
師:為什么“一打”不行,“二打”不行,要“三打”呢?你能從寫作的角度來分析分析嗎?
生1:作者在設計的時候,認為兩打情節(jié)太少,“三打”更能突出悟空的智慧、勇敢。
生2:只有“一打”,故事不生動。有一個詞叫“一波三折”,故事也是這樣,情節(jié)“一波三折”,故事就好看了,人物形象也豐富具體了。
學生的智慧不可小覷。課堂上當我們思考這一問題的時候,學生就可能走進作品之中與作者相遇,分析作品,不僅呈現了閱讀經典的方法,還培養(yǎng)了如何去寫事,如何去表現人物這一長遠的語文能力。
2. 作品創(chuàng)作中的規(guī)律?!度虬坠蔷返慕虒W,還可以往深處走一走——揣摩小說情節(jié)設計的規(guī)律。我們不妨問問,是什么推動了《三打白骨精》的情節(jié)發(fā)展?領悟情節(jié)發(fā)展的原因,也許對解讀小說這一類文本更為重要。
“三打白骨精”之所以成為經典情節(jié),是因為人物心理拉開了距離。白骨精一出現,在唐僧看來這是個善良的女子,在孫悟空看來這是個妖怪,在八戒看來是個有姿色的女性,三人不同的心理就拉開了距離。孫悟空將其打死,如果八戒沒有私心,而是告訴唐僧那是妖怪,結局也許很完滿。但八戒平時受孫悟空“欺侮”,這回要刁難他一下,就說孫悟空“生性殘忍”,結果孫悟空被開除了。拉開了距離,人物的性格就鮮明了。
3. 引領學生表達。遵循小說創(chuàng)作的這一規(guī)律,讓學生再讀一讀這個故事,也許會有“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驚喜。
(1) 教學“心心相錯”。① 唐僧和孫悟空什么關系?豬八戒和孫悟空什么關系?他們之間的感情應該怎樣?(感情融洽,關系親密)② 白骨精第一次變化,變作了美貌的村姑。唐僧、孫悟空、豬八戒是怎樣看待這個村姑的?③ 白骨精第二次變成了老婦人,三個人又各有什么看法?④ 白骨精第三次變作老公公,這個老公公在三個人心中又產生了怎樣的印象呢?他們會說些什么呢?請你寫一寫:⑤ 你看師徒之間、師兄弟之間的想法是各不相同的,是“心心相錯”的(板書)。從這個“心心相錯”中,你看到唐僧、孫悟空、豬八戒各是怎樣的人?
(2)改一改故事。與“心心相錯”相反的是“心心相印”,也就是看法一致。如果唐僧師徒看法一致,村姑一出場,他們一致認為是妖精,那么故事會怎么樣呢?(出示“第一打”的內容)你覺得哪些地方需要修改一下?這樣一改,你覺得怎樣?(3) 說說“心心相錯”的作用。
語文教學的核心是語言和思維的訓練,這兩個方面還要彼此融合。指向言語表現的閱讀過程包含了語言思維、話語思維與作品思維三個層次,這是將語言和思維相互融合的一種教學程序,實現著“言意共生”的美好愿景。
(作者單位:南通市通州區(qū)金余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