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新中國60年中國的韓國文學研究

2015-12-11 21:18田月梅
教育教學論壇 2015年39期
關(guān)鍵詞:新中國

摘要:所謂的中國的韓國文學是在特定的地域,特定的研究團隊或個人,以中國的文化價值觀來闡述韓國的文學。新中國成立60年來,中國的韓國文學研究在撰寫韓國文學史、古代文學和近現(xiàn)代文學研究、古文獻整理與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但仍有些不足,有待進一步提高。

關(guān)鍵詞:新中國;韓國文學;古文獻整理

中圖分類號:I3/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5)39-0072-03

中國的韓國文學研究,在新中國成立后隨即開展,而1992年中韓建交之后,得到迅速進展,取得了重大成就。本文介紹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的朝鮮—韓國文學研究狀況。

一、朝鮮—韓國文學研究

“朝鮮”一詞,歷史上曾經(jīng)是兩個時期使用過。一是始于公元前2333年,終止于公元前194年的,含檀君朝鮮、箕子朝鮮、衛(wèi)滿朝鮮的“古朝鮮”。二是李成桂所建立的“朝鮮王朝”(1392—1910)(或“朝鮮朝”),簡稱“朝鮮”。其統(tǒng)治時期則稱之為“朝鮮時代”、“朝鮮時期”。1897年(高宗34年),此王朝國號改稱“大韓帝國”,13年后被日本并吞(1910)日本投降后朝鮮半島北部成立了“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因此,在當代“朝鮮”一詞被用作為它的簡稱。

“韓國”一詞,用于1897年至1910年由朝鮮朝改稱的“大韓帝國”。日本投降后,在半島南部建立了“大韓民國”。因此,在當代“韓國”一詞用作為大韓民國的簡稱。

“朝鮮”“韓國”名詞雖然代表這些,但是也將之用于整個朝鮮半島由古及今的歷史與地理等上,如:“韓(朝鮮)半島”、“韓(朝鮮)民族”、“韓(朝鮮)語”、“韓國(朝鮮)文學史”等。

我國對韓國文學的介紹、評論與研究,始于20年代。1925年,《語絲》雜志1月26日第11期發(fā)表了開明的《朝鮮的傳說》,是現(xiàn)在可以查到的最早的介紹朝鮮文學的文章。此后一直到1949年,有關(guān)朝鮮文學的評論和研究處于零的狀態(tài)。1949年,《小說》雜志第2卷第3期發(fā)表了浦劍的文章《北朝鮮的人民文藝》。50年代,我國的有關(guān)報刊雜志每年都有兩三篇以上的朝鮮文學的評介文章。主要是介紹北朝鮮的文壇狀況。新中國成立以后一直到70年代,這個時期韓國文學的全面介紹都沒能展開。

進入80年代,中國學界對韓國文學的研究進入新的歷史時期。中國恢復了碩博學位制度,形成了學術(shù)自由的氛圍。我國的朝鮮文學介紹和研究由北朝鮮而及于韓國。評論和研究的范圍也從古典文學一直到當代文學。

1992年中韓建交之后,隨著中韓交流的蓬勃發(fā)展,再加上對韓國文學研究的一定的經(jīng)驗與理論基礎(chǔ),中國的韓國文學研究也邁出了穩(wěn)健的步伐,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

以往的代表性的中國的韓國文學研究論文有蔡美花的《中韓建交之后的中國的韓國文學研究》(中韓建交后的韓國學研究現(xiàn)狀和展望學術(shù)會論文集,2012年8月)、尹允鎮(zhèn)、金順女的《建國50年來中國的朝鮮文學研究狀況與未來》(《東疆學刊》,2000年7月)、劉介民的《轉(zhuǎn)型期的朝鮮—韓國文學研究概述——以延邊大學比較文學研究為例》(《延邊大學學報》,2011年2月)、牛林杰、張懿田的《中韓建交二十年來中國的韓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綜述》(《當代韓國》,2012年)等。

本文在參考上述論文的基礎(chǔ)上,加以補充近年來的研究成果。本文通過中國韓國學的特性、韓國研究叢書與文學史編篡、韓國古典文學研究、韓國近現(xiàn)代文學研究、古文獻整理與研究,梳理中國韓國文學的研究的發(fā)展歷程。

二、韓國學的特性

早在1980年,在韓國就已提出“韓國學”(korean studies)的概念。鄭判龍曾指出:朝鮮學(韓國學)是研究朝鮮政治、經(jīng)濟、哲學、歷史、語言、文學、教育、藝術(shù)等專門學科,在中國屬于外國學。蔡美花在《中韓建交之后在中國的韓國文學研究》一文中闡述了中國的韓國學學科特性。她認為,所謂中國的韓國學,在中國屬于外國學,它同時具有地域?qū)W的性質(zhì)以及跨文化、跨學科研究的性質(zhì)。中國的韓國文學的立足點是中國文化。中國的韓國學學者立足于中國,以中國人的學術(shù)思考和價值觀來研究韓國的人文科學。中國韓國學學者的心中潛在地扎根著中國式的學術(shù)視野和學問的經(jīng)驗,以及中國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環(huán)境。這樣的潛在意識,會成為研究中國韓國學的基本價值觀念。所以所謂的“中國的韓國學”是在特定的地域,特定的研究團隊或個人,以中國的文化價值觀來闡述韓國的歷史、哲學、文學、政治、經(jīng)濟、文化的學問。此基礎(chǔ)上,決定中國韓國學的研究方向,決定韓國學的方法論,選擇韓國學的研究課題。

三、中國的韓國文學研究概況

1.韓國學研究叢書和文學史。1992年中韓建交之初,國內(nèi)大學開設韓國語專業(yè)的高校不到10所,隨著中韓兩國關(guān)系的迅速發(fā)展,國內(nèi)高校的韓國語專業(yè)快速增加,如今開設韓國語專業(yè)的高校已超過200所。其中延邊大學、山東大學、北京大學等50多所大學招收韓國語言文學碩士研究生,這些高校中,其中已經(jīng)有9所開始招收韓國語言文學博士研究生。

國內(nèi)的韓國學研究中心有100余所;按地域分布形成來看,它們有以中央民族大學朝鮮文學系為首的京津地區(qū),以延邊大學和吉林大學為中心的東北地區(qū),以復旦大學為首的江蘇地區(qū),以中國海洋大學和山東大學為首的山東半島等。

這些研究中心出版了許多學術(shù)叢書。如:延邊大學的《朝鮮學研究》、《朝鮮—韓國文學研究》、《朝鮮—韓國語言文學研究》、北京大學朝鮮文化研究所的《韓國學研究》、中央民族大學的《朝鮮學》、山東大學的《朝鮮韓國學研究叢書》、山東大學威海分校的《中韓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天津師范大學韓國文化研究中心的《中韓語言文化研究》等。

中國的韓國文學史著作進入20世紀80年代之后陸續(xù)出版。它們有許文燮的《朝鮮古典文學史》(沈陽遼寧民族文學社,1985年)、韋旭升的《朝鮮文學史》(北京大學出版社,1986年)、樸忠祿的《朝鮮文學簡史》(延吉延邊教育出版社,1987年)、文日煥的《朝鮮古典文學史》(北京民族出版社,1997年)、李海山的《朝鮮漢文學史》(韓國文化社,1999年)、《朝鮮—韓國當代文學概論》(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年)、許輝勛、蔡美花合著的《朝鮮古典文學史》(延吉延邊大學出版社,2003年)、金炳珉、許輝勛、崔雄權(quán)、蔡美花合著的《朝鮮—韓國當代文學史》(昆侖出版社,2004年)、崔雄權(quán)的《朝鮮—韓國當代文學史》(北京昆侖出版社,2004年)、尹允鎮(zhèn)、池水涌、丁風熙、權(quán)赫律合著的《韓國文學史》(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8年)、金英今的《韓國文學簡史》(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9年)《朝鮮—韓國文學史》(上、下)(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0年)、金明淑的《朝鮮近現(xiàn)代文學史》(沈陽遼寧民族出版社,2010年)《朝鮮現(xiàn)代純粹文學思潮史》、《多角度解讀現(xiàn)代文學》(韓國亦樂出版社,2010年)、金寬雄、金晶銀合著的《韓國古典漢文小說史略》(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林國雄的《韓國文學簡史》(黑龍江朝鮮民族出版社,2013年)等。

其中,李巖的上中下卷編篡的中文版《朝鮮文學通史》長達120萬字,把朝鮮文學史上的主要人物、主要事件、主要思想、主要影響關(guān)系、主要典籍等多角度多層次展現(xiàn)的一部大作。

2.韓國古典文學研究。長期以來,中國的韓國文學研究一直以韓國古典文學為主要研究對象。這是由于中韓兩國文化和文學具有悠久的交流歷史和密切的關(guān)系而產(chǎn)生的必然現(xiàn)象。古典文學研究中占比例最大的是詩歌文學研究。研究對象是崔致遠、李奎報、李齊賢、徐敬德、李滉、權(quán)近、李達、許筠、許蘭雪軒、申欽、洪萬宗、李尚迪、丁茶山、樸齊家、李德懋、高敬命、金澤榮等漢詩作家與其作品。

代表性的漢詩研究成果有徐東日的《李德懋文學研究》(哈爾濱黑龍江朝鮮民族出版社,2005年)、樸正陽的《朝鮮樂府詩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年)、李永男的《清代文化與茶山漢詩關(guān)聯(lián)研究》(沈陽遼寧民族出版社,2009)、溫兆海的《李尚迪文學研究》(延吉延邊大學出版社,2010年)、李雪花的《朝鮮朝閨閣漢詩研究》(哈爾濱黑龍江朝鮮民族出版社,2011年12月)、鄭日男的《楚辭與朝鮮古代文學關(guān)聯(lián)之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孫德彪的《明清與韓國文學詩歌交流史》(延吉延邊大學出版社,2012年)、曹春茹《論朝鮮漢詩對韋應物及其詩歌的接受》(《云南大學學報》,2012年2月)、柳昌嬌《韓國古典文學史上唐詩的影響與接受》(《文史知識》,2010年5月)等。

韓國古典小說研究比漢詩研究數(shù)量少。金柄珉、徐東日合著的《朝鮮實學派文學與中國之的關(guān)聯(lián)研究》(延吉延邊大學出版社,2008年)、孫惠欣的《冥夢世界中的奇幻敘事—朝鮮朝夢游錄小說及其與中國文化的關(guān)聯(lián)》(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李官福的《漢文大藏經(jīng)與朝鮮古代敘事文學》(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年)、金哲的《樸齊家詩文和中國文學關(guān)聯(lián)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汪燕崗的《韓國漢文小說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譚紅梅的《朝鮮朝漢文小說中的女性形象研究》(北京知識產(chǎn)權(quán)出版社,2012年)、肖偉山的《三國演義和韓國傳統(tǒng)藝術(shù)盤騷里》(《內(nèi)蒙古民族大學學報》,2010年)、王治理的《朝鮮時代漢文小說用典考》(《浙江社會科學》,2010年11月)等。

詩話詩論研究是中國的韓國文學研究者所關(guān)心的研究領(lǐng)域。詩話和詩論的研究大概始于1980年,至今詩論研究所占的比例大概有總論文的25%。蔡美花主編的《中韓文論關(guān)聯(lián)研究》(延吉延邊大學出版社,2008年5月)、孫德彪的《朝鮮詩家論唐詩》(延吉延邊大學出版社,2007年5月)、王佑夫的《論朝鮮—韓國古典詩歌理論批評的自立與開放》(《新疆師范大學學報》,2007年4月)、李春青的《略論許筠文論思想要點及其價值》(《湖南工業(yè)大學學報》,2008年5期)、張震霆的《韓國古代詩學的中國情結(jié)》(《理論觀察》,2010年2期)、王成的《朝鮮詩家李瀷對韓愈詩學觀的審學批評》(《牡丹江大學學報》,2011年4期)等是代表性的著作或論文。

3.韓國近現(xiàn)代文學研究。中國的韓國近現(xiàn)代文學研究起步較晚,起步于20世紀90年代后期。中國的韓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中數(shù)量上占大多數(shù)是現(xiàn)代小說。其次是詩歌。

小說研究中涉及最多的作家是李光洙、此外還有金東仁、廉想涉、蔡萬植、金東里、李箕永、崔曙海、韓雪野、樸泰遠、樸啟周、李無影、金承鈺、申采浩、崔仁勛、李文烈、崔仁浩、孔枝泳、申京淑等。詩歌研究中涉及的詩人有尹東柱、金素月、鄭芝溶、李箱、金光燮、白石、沈連洙、金朝奎、李陸史、李庸岳等。

代表著作有金虎雄的《在滿朝鮮人文學研究》(韓國國學資料院,1998年)《來華朝鮮人離散文學研究》(延吉延邊大學出版社,2010年)、崔玉善的《文學家丹齋申采浩新論》(韓國曉明出版社,2006年)、樸銀淑的《日據(jù)時期朝鮮人文學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金長善的《滿洲文學研究》(韓國亦樂出版社,2009年)、田月梅的《在中朝鮮詩人眼中的滿洲》(韓國亦樂出版社,2014年)、尹允鎮(zhèn)的《來華朝鮮人文學研究》(韓國新星出版社,2006年)、李春梅的《金史良文學的后殖民主義象征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年)、崔昌葏的《現(xiàn)實主義與韓國現(xiàn)代文學》(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方龍南的《來華朝鮮人移居民小說研究》(韓國文化社,2011年)、許蓮花著《金東里小說研究》(民族出版社,2012年)、崔鶴松的《來華朝鮮人文學研究》(韓國曉明出版社,2013年)、崔美蘭的《金億的漢詩翻譯與創(chuàng)作詩的關(guān)系研究》(韓國學術(shù)信息出版社,2013年)、金海鷹的《沈連洙詩文學研究》(韓國學術(shù)信息出版社,2006年)等。

論文有牛林杰的《論韓國戰(zhàn)后文學中的少年戰(zhàn)爭體驗小說》(《東岳論叢》,2009年12月)、金春仙的《論20世紀60年代韓國純粹文學與參與文學的爭論》(《當代韓國》,2002年)、王巨川的《試論余光中與鄭芝溶的現(xiàn)代鄉(xiāng)愁詩之異同》(《徐州師范大學》,2011年)、李圣華的《論韓國詩人對明詩的接受與批評——以韓國詩話為中心》(《中州學刊》,2007年4月)、溫旭的《素月詩輝意象化——韓國詩人金素月詩歌意象性質(zhì)分析》(《青年文學家》,2011年8月)、楊倩、史哲的《淺析韓國詩人鄭芝溶童詩中的俄狄浦斯情結(jié)——以初期詩歌為主》(《科教導刊》,2012年1月)等。

近現(xiàn)代文學的文獻整理和出版方面,延邊大學朝鮮文學研究所編篡的《中國朝鮮民族文學大系》(全30冊)(韓國圖書出版寶庫社,2007—2009年)收錄了從19世紀末到20世紀40年代之間在東北三省創(chuàng)作活動的安壽吉、沈采浩、樸榮濬、金澤榮等作家的作品,給韓國近現(xiàn)代文學研究者們提供了重要的基礎(chǔ)資料。

4.古文獻整理與研究。中韓建交之后,中國學者對韓國文學的關(guān)心急劇增加。再加上東亞文化圈形成了以比較的視覺,研究不同民族不同國家漢文學的熱潮。中國學者們認為,在東亞的漢詩研究中參照已有的研究成果很重要,但必須挖掘原始材料,進行各國漢詩原文的基本的統(tǒng)計和分析。同樣,漢文小說領(lǐng)域中首先解決的是相關(guān)資料和原文的整理與出版。在這樣的氛圍下,以中國上海師范大學為中心,韓國高麗大學、越南漢喃研究院、臺灣成功大學合作設立了《東亞漢文小說叢刊》研究團隊。團隊決定先收集約1000萬字的亞洲漢文小說,其次把這些龐大的資料集在中華書局出版。根據(jù)這些資料編篡《韓國漢文小說述略》、《越南漢文小說述略》、《日本漢文小說述略》。東亞漢文文學的整理與出版給國際學術(shù)界開拓了新的領(lǐng)域。先后出版了鄺健行等的《韓國詩話中論中國詩料選萃》(中華書局,2002年)、黨銀平的《桂苑筆耕集校注》(中華書局,2006年)、趙季的《箕雅校注》(中華書局,2008年)等。根據(jù)這些文獻,研究出版的著作有趙季《箕雅研究》(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10年)、張伯偉《朝鮮時代女性詩文集全編》(鳳凰出版社,2011年)。2009年以延邊大學為中心,南開大學、吉林大學和韓國延世大學合作設立了“韓國詩話研究”團隊,團隊于2012年出版了蔡美花、趙季主編的《韓國詩話全編校注》(全12冊,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全12冊近1000萬字的文獻資料集《韓國詩話全編校注》以系統(tǒng)的結(jié)構(gòu),成為了詩話研究的最基本的材料。

本文在檢索中難免出現(xiàn)很多遺漏的部分,并且這篇論文幾乎沒提及中國學者在韓國發(fā)表的專著以及期刊論文。估計這部分的論文數(shù)量也不少。

總之,中國的韓國文學研究盡管起步較晚,但發(fā)展速度很快,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韓國文學領(lǐng)域形成了一定的優(yōu)勢。同時,研究隊伍的日益擴大與壯大,形成了比較穩(wěn)健的學術(shù)期刊陣地,為今后的研究發(fā)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chǔ),但仍有些不足,有待進一步提高。

參考文獻:

[1]韋旭升.韓國文學史[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2]鄭判龍.朝鮮—韓國文化與中國文化[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

猜你喜歡
新中國
新中國廣播體操60年回顧與反思
淺析新中國成立以來竹笛藝術(shù)的發(fā)展
關(guān)注歷史發(fā)展的邏輯
還原真實
歷史視角下推動新中國科技發(fā)展的科技戰(zhàn)略研究
美媒:“新中國”的贏家與輸家
新中國民族教育發(fā)展道路的探索
新中國的女博士學位授予史探微
周恩來新中國水土保持思想初探
論新中國獨立自主文化建設道路的開創(chuà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