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金玲
摘要:公共關系學是一門實用性很強的學科,在我校是任意選修類課程,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對于此課教學效果是十分關鍵的。但是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還是存在重視理論教學、輕視實踐訓練,教學活動主要圍繞教師的教而進行,學生很少有機會參與到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為了提高教學質量,本文根據(jù)課程性質、選課學生專業(yè)背景等設計適合本校學生的公共關系學教學模式。
關鍵詞:公共關系;主導式教學;教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5)30-0184-02
《公共關系學》課程是我校開設的任意選修類課程,是研究適應經(jīng)濟全球化發(fā)展所需要的公共關系傳播、公關溝通、組織協(xié)調、公關調查、公關策劃、公關管理、危機處理、塑造良好的個人形象和組織形象的實際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公關智慧,開發(fā)學生的公關潛能,激發(fā)學生的公關策劃靈感,其開設宗旨在于培養(yǎng)學生掌握適應經(jīng)濟全球化發(fā)展所需要的公共關系基本技巧,提升適應社會的能力,頗受學生歡迎。但是在實際授課過程中,還是存在一些問題。
一、公共關系學教學現(xiàn)狀
《公共關系學》是全校的公共選修課,每學年選修的學生基本都在100人左右,而且上課時間是在晚上的9~10節(jié),基本是學生上了一天的專業(yè)課,晚上再上公共關系學,學生比較疲憊。為了活躍課堂氣氛,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我校積極開展了公共關系學課程教學實踐的相關探索,建立了老中青相結合的教學梯隊,形成了完整、嚴密的教學體系。然而,目前該課程的教學工作仍然存在諸多問題,主要體現(xiàn)在:第一,重視理論教學,輕視實踐訓練,教學活動主要圍繞教師的教而進行,教學評價主要以課堂秩序、課堂考勤、課堂成績來進行評價。學生只是知識的接受體,教學過程中動手參與的機會較少,不利于學生對課程專業(yè)內容的透徹理解。第二,由于本校采取的是民漢一體化的教學模式,公共關系學又是全校的公共選修課,所以教學過程中不僅要面對的是來自不同專業(yè)背景的學生,而且還要面對不同母語的學生,一些少數(shù)民族學生只學習了一年的漢語,有些時候對于一些問題的理解還是有一些困難,如何以統(tǒng)一的步調引導學生進入公共關系學課程的學習,彌合專業(yè)之間、民族之間的差異,一直是令人困擾的問題。第三,部分學生的主要精力放在基礎課程及專業(yè)課程的學習,每個學期學生需要修滿相應的公共選修課學分,學生在比較之下,一方面考慮到公共關系學相對其他的選修課不會太枯燥,比較好學;另一方面還要考慮教師要求是否嚴格,如果教師要求太嚴格一般就不會選修公共關系學。學生將公共關系學這門課定位為填滿學分空檔的角色,并沒有對公共關系學給予充分的重視。從這幾年的教學中我發(fā)現(xiàn),對于公共關系學的學習,學生習慣于按部就班地學習教師所教授的理論知識,部分學生甚至不希望教師布置一些課外作業(yè),希望在保證出勤的前提下,順利拿到學分就是最好的學習成果。有時在課堂上發(fā)起一些討論時,學生參與的積極性不太高,學生習慣于跟隨教師的教而學,主動參與意識不強。學生對公共關系學的態(tài)度是“選”而不“修”,為了修滿學分,“很積極”地去選課,但是實際上課時,部分學生連基本的理論和跟隨學習都無法保證,隨意逃課,上課開小差做些與課程無關的事情。尤其是有與學生利益相關的考試需要準備時(比如:英語四、六級考試,會計從業(yè)資格考試等),有些學生就會以各種理由請假或者在課堂上復習其他課程。
二、公共關系學采用主導式教學模式的意義
公共關系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傳統(tǒng)的灌輸式教學模式極不適用,如果不能吸引學生,那么教學效果將不盡如人意。主導式教學模式是一種以學生為中心、教師做引導的課堂教學模式,在這種課堂教學模式下,教師不是課堂的主角,而是教學情境設計的導演,學生不是被動吸收知識,而是能夠充分發(fā)揮主動性、自主性,實現(xiàn)創(chuàng)造性學習的個體。在以加強大學生素質教育、拓寬知識面為歸宿的公共選修課中,實行主導式教學模式有利于學生實現(xiàn)素質教育和創(chuàng)新教育。主導式教育的核心是滿足學生學習的需求和重視學生的情感體驗,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其基本特點可以概括為:一是確立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尊重學生的人格,維護學生自主學習的權利;二是承認學生的個體差異,重視學生的個性發(fā)展,注重因材施教;三是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每個學生都能生動活潑、積極主動地從事學習和鍛煉;四是保證每個學生都學有所得,學有所成,在自己原有基礎上,身心得到全面和諧發(fā)展。
三、公共關系學主導式教學模式的構建與實踐
1.做好前期準備工作。第一,學生學習小組準備。在第一節(jié)課時,要求學生自由組合,5~10人為一組。所有的實踐活動都以組為單位,每次活動都要注明組內成員扮演的角色以及分工情況,這樣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精神,增強相互間的體諒和信任。每次活動的結果可以由組員推薦一名組員演示也可以全體組員共同演示。第二,教學計劃準備。本校的公共關系學是每周2學時的教學安排,一般前六周公共關系的基本知識點在課堂上即可講授完畢,后續(xù)教學中的公共關系的調查、策劃、實施、評估,最終形成總結報告以及公關禮儀部分是實施主導式教學實踐的主要部分。
2.組織學生進行公共關系工作四步驟的實施。第一,幫助學生確定調查對象。針對學生感興趣的話題,確定調查對象。由于時間及經(jīng)費的約束,調查對象主要選擇在校內,學生可以利用課余時間安排調查。第二,擬定調查問卷。在調查之前,先將調查問卷設計過程中的一些注意事項用一節(jié)課講授給學生。課后讓學生設計調查問卷,用一節(jié)課的時間在課堂討論調查問卷設計的問題是否合理,對不合理或者不詳盡的部分進行修改補充。最終,形成比較科學的調查問卷。第三,指導學生完成和實施策劃書。在形成策劃書前,教師通過大量的案例開拓學生的思路,啟發(fā)學生針對調查對象的實際情況策劃出有創(chuàng)意的、具備可操作性的公共關系策劃書。經(jīng)過與教師的討論以及在教師修改后,策劃組可以由組長與調查對象進行溝通,提出有利于調查對象工作開展的改進。第四,形成評估報告。使用一周時間給學生提供公共關系評估報告模板,并且在課堂教學中對公共關系評估進行講解,講解評估的方法和評估報告的撰寫。最終,形成以組為單位的公共關系評估報告。最后,將上述完成的四個模塊形成的成果匯總起來,形成每組的公共關系實踐總結報告。
3.鼓勵學生表演公共關系禮儀。以小組為單位,不同的小組分配不同場合的禮儀,比如有見面禮儀、面試禮儀、用餐禮儀等,小組成員承擔不同的角色,演示公共關系的禮儀,這樣更有利于學生理解和掌握這些禮儀。
通過對于公共關系學課程的積累,已經(jīng)組織學生開展了對“學校圖書館利用情況的調查”、“學校食堂滿意度調查”等活動,還積累了一部分“公關禮儀現(xiàn)場演示”的圖片和視頻,這些教學積累對于探索構建公共關系學課程的主導式教學模式有借鑒作用。
參考文獻:
[1]盧雪萍.談在公共關系中注重實踐教學[J].職業(yè)教育,2007,(5).
[2]楊謹.公共關系實踐教學新模式的思考[J].科教文匯,2008,(12).
[3]李明怡,王智.新形勢下《公共關系學》實踐教學的思考[J].右江民族醫(yī)學院學報,2008,(4).
[4]陸云.提高公共關系學課堂教學實效性的研究[J].科技致富向導,20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