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莉瑩
(中國政法大學外國語學院,北京 102249)
讀《西方正典》有感
賀莉瑩
(中國政法大學外國語學院,北京102249)
摘要:哈羅德·布魯姆是美國當代著名的文學批評家,他著述頗豐,以《影響的焦慮》和《西方正典》最為有名?!段鞣秸洹分饕獜恼Z言風格、敘事結構和人物形象等方面論述了從但丁到莎士比亞再到貝克特等26位西方經(jīng)典作家及其作品。本文試圖通過解析《西方正典》中對幾位作家及作品的分析來表明哈羅德·布魯姆重視作品本身,以審美自主性為核心的文學批評方法。
關鍵詞:哈羅德·布魯姆;《西方正典》;審美自主性;審美價值
哈羅德·布魯姆是美國當代著名的文學批評家,他著述頗豐,以《影響的焦慮》和《西方正典》最為有名。如果說《影響的焦慮》代表了他的理論才華,《西方正典》則充分體現(xiàn)了他的唯美主義批評觀。《西方正典》主要從語言風格、敘事結構和人物形象等方面論述了從但丁到莎士比亞再到貝克特等26位西方經(jīng)典作家,旨在通過對這26位西方經(jīng)典作家的深入解析,重建以“審美價值”為核心的西方經(jīng)典體系。
在論述過程中,布魯姆并未按照年表順序進行,而是以晚于但丁的莎士比亞開篇,并將其置于西方文學經(jīng)典的中心,幾乎在論述每個作家時都要講到其與莎士比亞的淵源。他說道:“莎士比亞就是經(jīng)典。他設立了文學的標準和限度?!疾烨叭嘶蚝筝吺欠駥儆诮?jīng)典作家都須以他為準”。布魯姆為什么要樹立莎士比亞的正典地位?對于布魯姆來說,莎士比亞首先代表了原創(chuàng)性精神?!耙徊课膶W作品能夠贏得經(jīng)典地位的原創(chuàng)性標志是某種陌生性。 ”(P.3)“經(jīng)典的陌生性并不依賴大膽創(chuàng)新帶來的沖擊而存在,但是,任何一部要與傳統(tǒng)做必勝的競賽并加入經(jīng)典的作品首先應該具有原創(chuàng)魅力。”(P.5)而“莎氏最高的原創(chuàng)性體現(xiàn)在人物表現(xiàn)上”,《亨利四世》中的福斯塔夫“充滿了創(chuàng)新和感人力量”,《威尼斯商人》中的夏洛克“對任何人都是一個永遠難以捉摸的形象”(P36),因為莎士比亞受到的影響焦慮少之又少,莎劇中的審美原創(chuàng)無人可及,所以莎劇就定然成為了經(jīng)典中的經(jīng)典①。其次,沒有一個作家在語言的豐富性上能夠與莎翁媲美,《愛的徒勞》充分體現(xiàn)了這種豐富性。另外,布魯姆還指出“莎士比亞位居經(jīng)典核心的秘密部分地在于其非功利性”(P43)。莎翁不受任何意識形態(tài)的約束,“不談神學、形而上學、倫理學,政治理念也比他那時的批評家所看到的為少”(P43),這正是托爾斯泰憎恨他的原因:僅是為了取悅觀眾,缺乏生活教誨,但這并未妨礙莎氏的經(jīng)典性和普遍性。哈羅德·布魯姆在開篇《經(jīng)典悲歌》中就明確指出:審美只是個人的而非社會的關切,對西方文學經(jīng)典的評價標準主要應當針對作品的審美價值,而非其社會功用性。像布魯姆這樣強調(diào)審美的非功利性和審美自主性的觀點在西方文學史中由來已久。雅典的修辭學家朗吉弩斯在《論崇高》一文中便列舉了很多審美標準作為評判經(jīng)典的準則,比如重視感情的深厚以及表現(xiàn)形式的貼切、莊嚴和崇高等; 布魯姆曾經(jīng)提及的象征主義代表詩人波德萊爾也持類似的觀點,認為詩的目的不在于教誨、增強道德心或是證明某種有用的東西,所謂真善美不可分離不過是現(xiàn)代哲學胡說的臆造罷了。另外布魯姆還受到了十九世紀末唯美主義理論家佩特、羅斯金和王爾德等人“為藝術而藝術”觀點的影響,他的批評立場與這些學者是一脈相承的,文辭的優(yōu)雅崇高與想象的獨特是他最珍視的文學品質(zhì)②。
美國文學批評經(jīng)歷過一系列新潮迭起的局面, 重視文學文本的審美價值和語言特性的傳統(tǒng)批評方法一度被邊緣化。在多元文化主義思潮的影響下, 一些美國學者(主要指新左派)要求改變西方經(jīng)典的正統(tǒng)地位和白人中心主義,使一直以來被壓抑的本土文學、女性文學、無產(chǎn)階級文學、黑人文學等獲得自己的經(jīng)典地位。在這樣的文化背景之下,《西方正典》可以被視為對經(jīng)典論爭的呼應。布魯姆把當代流行的一些不承認作品原創(chuàng)性、對文學的審美價值持敵視態(tài)度的批評方法,如女性主義批評、新馬克思主義批評、拉康的心理分析、新歷史主義批評、解構主義及符號學等都視為當代的“憎恨學派”,并多次在書中對這一學派進行諷刺和抨擊。布魯姆的基本立場是,這些文化批評流派脫離了文學研究而變成了社會學家,但是在專業(yè)領域里又無法達到社會學、政治學、歷史學這些學科的專業(yè)高度,反而消解了文學的審美特性。
布魯姆將這種重視作品本身,以審美自主性為核心的文學批評方法應用到他對26位經(jīng)典作家的論述中,其中對塞萬提斯的《堂吉訶德》和歌德的《浮士德》的評述最使我感興趣。布魯姆對西班牙文豪塞萬提斯有很高的評價,認為他與莎士比亞一樣都“具有天才的普遍性”,“是西方經(jīng)典中唯一能夠媲美但丁和莎士比亞的人”(P100),塞萬提斯的成功之處在于塑造出堂吉訶德和桑丘這兩個鮮活的人物形象,進一步說或者更具體地講,《唐吉訶德》的經(jīng)典性就在于塞萬提斯在核心人物唐吉訶德和桑丘之間巧妙地設置了一種“友愛又常起齟齬的關系”(P103),這種關系依托熱烈活潑的對話而存在,它表現(xiàn)出的是一種相互交流、相互傾聽的互動關系,這種關系有別于莎士比亞筆下人物的自我傾聽和自我封閉式的思考,所以莎氏的人物大多在內(nèi)心孤獨的氛圍中陷入困頓,而堂吉訶德和桑丘卻在相互交流中彼此解救。他們依靠一種獨特的“游戲之道”聯(lián)結為一個整體,只有作為一個整體時他們才更加具有原創(chuàng)性。唐吉訶德并非人們所認為的瘋瘋癲癲,他只是“一位游戲著的俠客”,他的游俠經(jīng)歷具有約翰·赫伊津哈所說的游戲的四個特征——自由、無功利性、排他性或限定性、秩序(P104),而桑丘雖不完全或明顯具有這些特征——他在“游戲”之時不如唐吉訶德積極和投入,總是很猶豫和遲鈍——但他“內(nèi)心懷有一種對游戲之道的渴望”,和吉訶德一樣希望在游戲中尋找新的自我。塞萬提斯創(chuàng)造的這兩個經(jīng)典文學人物,“他們身上綜合了笨拙和智慧,以及無功利性”(P114),僅有莎士比亞最令人難忘的男女人物可以與之媲美。
歌德的詩劇《浮士德》是歐洲文學史上最艱深難懂的作品,尤其是它的第二部,而布魯姆恰好挑選了最深奧的第二部進行分析。文章伊始,布魯姆流露出的不是對歌德的盛大贊譽,而是些許不滿:“在所有西方偉大作家中,歌德似乎最少引起我們的注意?!⒚涝娙藗?nèi)栽诓蛔杂X地重復著華茲華斯,但我們很難說歌德在當今德國詩壇有什么重大影響?!?P163)既然如此,布魯姆又為何將歌德的《浮士德》第二部納入西方正典的體系中呢?布魯姆指出,《浮士德》第二部在西方主要的戲劇體詩中是最怪異和最難以同化的,它“使布朗寧和葉芝也顯得循規(guī)蹈矩,并使喬伊斯顯得淺白直露”,正是這種突出的陌生性使它成為了西方文學中最奇特經(jīng)典之作,同時也標志著古典傳統(tǒng)的終結?!叭绻嫦窦s翰遜博士認為,詩的本質(zhì)乃是創(chuàng)造,那么(《第二部》中)古典的瓦爾普吉之夜就顯示出了詩的本質(zhì)在于:適度的狂野,激進的包舉前人力量的原創(chuàng)性,以及最重要的是那種對新神話的創(chuàng)造。比起西方后來的任何詩人,歌德為美增加了更多的陌生性,這就鞏固了他在文學經(jīng)典中的地位”(P182)。在布魯姆看來,《第二部》的經(jīng)典性就體現(xiàn)在大膽而奇異的創(chuàng)新上,如浮士德下降至“母親之所”及隨后海倫的出現(xiàn),瓶中小人侯蒙古魯斯的創(chuàng)生和經(jīng)歷,古典的“瓦爾普吉之夜”,浮士德、海倫及歐福良的逸事等,歌德用奇特的想像創(chuàng)造出一個包羅萬象、引人入勝的神話,成為了德國想象性文學的始祖。歌德在當時唯一的挑戰(zhàn)者只有神話詩人威廉·布萊克,但布萊克的神話詩創(chuàng)作很系統(tǒng),“歌德的創(chuàng)作卻不拘一格,游戲中見深沉,并努力包容傳統(tǒng)”(P176)。當然,布魯姆也向我們揭示了《浮士德》中的審美缺憾,如歌德將過多的精力耗費在奇妙的怪物身上,而不是花在對浮士德的刻畫上以及彌漫全詩的情欲色彩——“作為一場性欲的噩夢或色情幻想,它是無可比擬的,這就是為什么大受震驚的柯勒律治拒絕翻譯這一詩作”(P168)。最后,布魯姆指出歌德標志了一個時代的終結,卻沒有開啟另一個全新的時代,“直到他死后約一個世紀,賢哲們才在他之后崛起,但是他又與這些人同時消逝,今日在任何詩人身上都看不到他的影響,他只與死者以及靠死者為食的學者們共存”(P173)。
盡管哈羅德·布魯姆從未在其學術論著中提及“比較文學”,但在《西方正典》一書中實際上已涉及到比較文學研究的主要方面,即影響研究和平行研究。布魯姆在分析文本時將塞萬提斯和莎士比亞進行了比較,同時也指出塞萬提斯對其他作家的影響,如法國的斯丹達爾和福樓拜,俄國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和屠格涅夫,德國的歌德和托馬斯·曼。在論述《浮士德》時列舉了歌德對西方經(jīng)典的繼承,從但丁到莎士比亞再到彌爾頓,并且布魯姆還將歌德和布萊克進行了平行比較。在《西方正典》中,這類平行研究的范例可謂比比皆是,由此可見布魯姆在文學批評實踐中具有廣闊的比較文學批評視野,這不僅加深了讀者對經(jīng)典作品的理解,同時也擴大了人們的知識視野,對我們有很大的啟發(fā)意義和借鑒作用。
注釋:
①《在西方正典的旗幟下:哈羅德·布魯姆對莎士比亞的闡釋》
②《評當代美國文學批評中的唯美主義傾向—哈羅德·布魯姆的文學批評思想研究》
參考文獻:
[1]哈羅德·布魯姆. 西方正典[M]. 江寧康譯. 南京:譯林出版社,2011.
[2]江寧康.《評當代美國文學批評中的唯美主義傾向—哈羅德·布魯姆的文學批評思想研究》[J].江蘇社會科學.2005(03)
[3][李偉民.《在西方正典的旗幟下:哈羅德·布魯姆對莎士比亞的闡釋》[J]. 戲劇藝術. 2011(05)
作者簡介:賀莉瑩(1979.05-),女,講師,碩士(博士在讀),德語文學與比較文學專業(yè),中國政法大學外國語學院。
中圖分類號:I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5)12-00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