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瑞敏
(上海財經大學人文學院,上海200433)
生態(tài)危機表征了主體性的人對作為客體的自然所進行的壓榨與盤剝。從本質探究,追求財富“欲望”的張揚是現代性發(fā)育的基石,也是生態(tài)危機產生的核心程式。因此,透視生態(tài)危機產生的原因,要將人的財富欲望納入到歷史的通道作為反思的起點。由追求財富的欲望所牽引的世俗化運動激發(fā)了對商業(yè)精神的推崇,貨幣和資本成為帶動社會運轉的風輪,一切都在利潤的風向標下進行。利潤最大化的目標激發(fā)了會計核算,使經濟理性成為整合人們思想的意識形態(tài),并由此維持對現行經濟社會關系的肯定;追求財富的欲望和人類征服自然的欲望合流,促進了科學技術在社會生產中的運用,產生了科學理性,技術的高效性成為人類控制自然的關鍵性力量;技術的進步帶來了物質產品的極大豐富,為生產而消費的經濟模式,導致脫離了使用價值而以交換價值為目的的消費,并使之成為一種暴力,即消費不是出于需要的本能,而是理性設計的產物,“生產—消費”頻率的加快,加大了對自然資源的損耗,是生態(tài)危機產生的“動力機”。自然是人們開展經濟活動的前提,追求財富的“欲望”推動了對自然的索取和壓榨,這必然導致人與自然的對立,并進而產生生態(tài)危機。
現代社會是一個以經濟為主導的社會,亞當·斯密“國富民強”的經濟構想使得“生產—交換—分配—消費”成為社會運轉的軸心。那些努力改善自身生活狀況,盡可能獲取最大的利潤的人被現代經濟社會定義為驅動社會發(fā)展的“經濟人”,獲得了現代人的普遍共識。自由的市場競爭體系顛覆了傳統(tǒng)社會以等級制度和政治權力為基礎的資源配置方式,使貨幣和資本成為分配社會資源的尺度。世俗的財富欲望揚棄了以德性為基礎的希臘精神、以權力為基礎的羅馬精神和以神性為基礎的基督精神,推出了以追求利潤最大化為目標的商業(yè)精神。
追逐財富的欲望是商業(yè)精神的始基和原動力,商業(yè)精神的盛行催生了一種以“理性”為特征的經濟秩序。對財富的追逐不再是傳統(tǒng)社會那種通過搶奪或劫掠的野蠻方式,而是通過自由生產和交換的互利互惠,在不損害他人利益的前提下通過正當的企業(yè)運作追求利益,能否抓住商業(yè)機會成為決定企業(yè)生死攸關的重要因素,正如馬克斯·韋伯所說“在一個具有完全資本主義秩序的社會中,任何一個資本主義企業(yè)如果不能抓住機會獲取利益,那么它注定要破產?!雹亳R克斯·韋伯:《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版,第8頁。競爭的巨大壓力,使得破除傳統(tǒng)社會那種以宗親和血緣為紐帶的社會關系,讓貨幣和資本可量化的經濟理性主導社會秩序,成為現代社會良性運轉的客觀訴求。在會計核算的規(guī)則下,盡可能多賺錢的觀念對社會生活各個領域的滲透和轉化,使經濟理性由此獲得了價值觀上的普遍性并進而演變成了一種意識形態(tài)。
以計算為核心的經濟理性滲透于社會的各個環(huán)節(jié),把人對利潤的追求提升為一種現實存在的本質性規(guī)定。這種意識具有整合人們思想的強大力量,并以此維持對現行經濟秩序的肯定。在倫理和價值觀念中,獲取最大利潤的經濟理性取代了傳統(tǒng)社會對良好德性的追求,成為一種新的“至善”。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上,理性成為一種工具,人們?yōu)榱藢崿F財富欲望用它來在自然界和人類社會中發(fā)現合適的資源,為保證人們獲得足夠的物質利益產生了控制自然環(huán)境的訴求。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大綱》中談到: “只有資本才創(chuàng)造出資產階級社會,并創(chuàng)造出社會成員對自然界和社會聯(lián)系本身的普遍占有。由此,產生了資本的偉大的文明作用;它創(chuàng)造了這樣一個社會階段,與這個社會階段相比,以前的一切社會階段都只表現為人類的地方性發(fā)展和對自然的崇拜。只有在資本主義制度下自然界才不過是人的對象,不過是有用物;它不再被認為是自為的力量;而對自然界的獨立規(guī)律的理論認識本身不過表現為狡猾,其目的是使自然界 (不管是作為消費品,還是作為生產資料)服從于人的需要?!雹佟恶R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392~393頁。
經濟理性導致了“效率至上”。競爭的壓力迫使企業(yè)專注于獲取最大化利潤的目的理性,“是否正確”被“是否有效”的標準所取代。效率至上作為衡量一切行為的標準,滲透在經濟活動和社會生活中成為一種普遍的價值觀和思維方式,這樣一種無形而有效的控制,一直內化為個人的心理。經濟理性把本來屬于社會和歷史范疇的東西抽象出來,最終演變成數學意義上的計算,即“資本核算”:“資本核算‘形式上最合理’的方式是這樣一種方式:人和他的‘目的’只是作為計算收益和利潤的幾率時的變量而進入其中的。在這種形式理性中,數學化達到了這么一個程度,可以去計算對生命的真正否定?!雹隈R爾庫塞:轉引自程巍《否定性思維—馬爾庫塞思想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第225頁?!靶手辽稀笔且环N目的理性,這種思維邏輯將重心鎖定在“效益”上,生態(tài)與環(huán)境是一個被忽略的命題,任何企業(yè)都只對如何獲取利潤感興趣。市場占有率是考核企業(yè)實力的重要變量,提高市場占有率意味著企業(yè)要盡可能的擴大生產規(guī)模,而這會增加對原材料的需求,加大對自然的索取和破壞。在實踐中,有多少森林被作為原材料而被砍伐?有多少山川湖泊因為濫用水資源而遭斷流?獲取最大的利潤意味著最小的成本,作為公共產品的生態(tài)環(huán)境,比如空氣,在經濟理論“市場失靈”的保護下而不被關注,于是將污染隨意排放到大自然中就成為企業(yè)的理性選擇。
經濟理性導致了價值評判的單一性。它只關切收益大小的經濟指標,而不關切其倫理意義,它把價值判斷從傳統(tǒng)的“理性”概念中清除出去,使之成為“有效性”的代名詞。效益成為綁架一切的標準,人們的思想、情感和行為被這一思想所塑造,從而導致看待問題的片面化和狹隘化。它執(zhí)著于抽象的數學形式,排斥來源于歷史、社會和倫理上的價值判斷和哲學反思,把一切否定性的東西排斥在外,只有可以計量的東西才能納入到經濟分析的框架中來。在經濟學的理論視閾中,生態(tài)曾經是與生產和交換無關的變量,20世紀中葉以后將生態(tài)看成一個經濟代價 (成本)問題??扑褂捎谠O計出解決公共產品“市場失靈”的產權理論而獲得了諾貝爾經濟學獎,只要界定產權,使產權清晰,就能解決環(huán)境污染問題。然而用經濟理性來解決環(huán)境問題并不能奏效,現代社會以科學技術為主導的生產方式早已突破了時間和空間的定界,污染的排放者和承擔者可能根本不在一個時空坐標內,產權歸屬很難界定,碳排放權在當今難以實施下去就證明了這一點。
經濟理性導致“人造自然”取代“原生態(tài)自然”。在以獲取利潤為旨趣的經濟模式中,資本的增殖動機使整個經濟生活都被商品化和資本化了。經濟理性總是在尋找可以獲取收益的機會,在商業(yè)的視閾中,生態(tài)破壞意味著新的商機,生態(tài)環(huán)境因此可以量化為一種商品。勞動賦予物品以價值,將原生態(tài)的自然破壞掉代之以人工的自然,就完成了物品向商品的蝶變。經濟理性主導下的資本邏輯將環(huán)境打造為商品,從而納入到經濟核算的體系中。所謂的“衛(wèi)生城市”、“生態(tài)城市”都成為資本角逐財富的競技場,一片片綠地被一棟棟的鋼筋混凝土所替代,砍掉自然的大樹,再從別處移植過來小樹甚至用假樹替代,并美其名曰“綠化”,人們越來越生活在一種被經濟理性所創(chuàng)造的環(huán)境當中。在這樣一種看似重復的勞動中,所展現的是經濟理性的核算能力和增殖財富的哲學。經濟理性對社會的全方位滲透所帶來的思想整合能力是巨大的,它使人相信人們生活質量的提高需要依賴于這種人工的設計,從而將對自然的破壞和索取變成一種正當行為。
科技理性源于人們征服自然的欲望,但在近代資本主義追逐財富欲望的驅使下,與經濟理性合流,在人類控制自然的進程上邁出了關鍵性的一步,成為現代性語境下人類作用于自然的主軸,是生態(tài)危機的技術力量。
科學理性作為生態(tài)危機的技術力量,源于追求財富的欲望促使科學對技術的轉化。在以德性為至高的“善”的古希臘時期,知識是一種高貴典雅的詩性智慧,柏拉圖等哲學家認為技術會敗壞人的心智,從而反對將知識運用到實踐當中。近代以來,科學的“祛魅”解開了套在人心靈上的枷鎖,人類征服自然的欲望得到了認可與鼓勵?!爸R就是力量”,意味著科學知識將成為征服自然的“利器”,也是人對自然的宣戰(zhàn)。笛卡爾的“我思故我在”,寓意著“自然”已在主觀性的反思哲學中成為“思中之物”,自然無所謂規(guī)則,更沒有秩序,而是一堆可以被改變的被動性質料。因此,“征服自然意味著,自然是敵人,是一種要被規(guī)約到秩序上去的混沌;一切好的東西都被歸為人的勞動而非自然的饋贈,自然只不過是提供了毫無價值的物質材料。”①利奧·斯特勞斯:現代性的三次浪潮,《現代性基本讀本》(上),汪民安,陳永國,張云鵬主編,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161頁。因此,人類要把理性的秩序加于混沌的直接感覺和知覺領域,以及處于變化過程中的物的世界,這就是實證科學,它的目標是“對世界中的可能行動的技術性設計”(舍勒語),由此脫離了亞里士多德以來科學的形而上學,將科學變成為一種實踐活動,從而為科學知識向技術的轉化奠定了基礎。
科學的理性在人類征服自然的欲望下不再是一個探究世界真理的本體論范疇,它追求對事物的支配,不問目的是否是內在合理的,只關心以怎樣的手段達到目的,它把合理性規(guī)定為能為人的利益服務,這樣一種理想在實證主義那里得到了充分的表達??刂谱匀坏挠衅溥M步意義,它對真理的懷疑和以人類為中心的價值標準激發(fā)了創(chuàng)造性思想,摧毀了曾經有活力但隨著歷史的發(fā)展而僵化了的概念和教條,顛覆了傳統(tǒng)的概念框架和公式體系,使科學思想伴隨著對財富的追逐而處于一種流變的狀態(tài)當中。然而,理性是現代科學的核心意味著它排除了價值判斷和價值決定,把科學知識看成是價值中立的,它貶低所有那些對人支配物沒有幫助的東西,如感覺的性質,美學價值,反思與批判等。這表現在科學對自然的理解和科學方法論上,把數學和幾何學作為基本的科學語言,在流變虛假的感覺經驗背后尋找永恒不變的規(guī)律,這導致了自然的數學化和抽象的認識事物的方法。
科學通過技術的應用使得科學的理念成為現實。而技術的驅動力來源于追求利潤最大化的經濟理性,技術和經濟呈現出一種動態(tài)上的關聯(lián):為商品生產提供新的資源和技術的訴求促進了越來越精確的工具設備的發(fā)展,而后者也推動了前者的更新。技術是一種手段,一種工具理性,在追逐利益最大化的目的理性下,拋開了人文意義上的價值判斷。關注利潤使人的思維變得“單向度”,利潤成為一種價值尺度,量化和計算著技術的研發(fā)。技術只重視事實判斷,而不做價值判斷,它的理性只關注于目標是否實現,而不去考慮目標實現以后的后果。比如,為了實現提高農業(yè)產量的目標,所研制出的農藥、化肥、催熟劑等化學藥劑實現了提高產量的初衷,但破壞了天然的土壤質量,造成土壤的貧瘠和河流的污染;在漁業(yè)作業(yè)中,為了實現提高捕魚效率的目標,所研制的新型捕魚工具提高了捕魚量,但這種“竭澤而漁”的技術,造成了捕撈過度,嚴重影響海洋的生態(tài)平衡,使很多魚類頻臨滅絕。
生產被技術所統(tǒng)攝,成為人作用于自然的強大力量。技術改變了自然規(guī)律對生產無度的天然限制,人工合成的原材料可以避開自然物生長時間的約束,按照人的主觀意志進行大規(guī)模生產。生產者的個人理性會帶來全社會的非理性,理性與非理性的動力學導致了生產的貧困積累,馬克思曾經在《資本論》中詳細地剖析了這一問題。生產是人與自然之間的物質能量交換,過多的生產意味著對自然的盤剝。技術的發(fā)展擴大了人類的探索空間和范圍,對野生動植物的過分捕獵和采集干擾了自然界正常的食物鏈,影響整個生態(tài)系統(tǒng)。技術還可以按照人的喜好改變自然物的天然性狀,如轉基因食品就是人類的技術對自然的勝利。尤其是在現代軍事中,科學技術的應用與其說是對人的宣戰(zhàn),不如說是對自然的摧殘。比如美國在越南戰(zhàn)場上所使用的生化武器,使當地的森林和生態(tài)環(huán)境陷入難以拯救的災難性境地。
此外,技術以其特有的高效改善了人類的物質生活環(huán)境,使人類進入更高階段的文明,但也由此產生了技術崇拜。配合以經濟理性的逐利動機,現代人陷入到一個奇怪的思維中:生態(tài)破壞會帶來商機→利潤刺激新技術的產生→新產品的出現,PM2.5的升高興盛了口罩業(yè)和空氣凈化器,水污染成就了純凈水和瓶裝水的繁榮。以市場為取向的價值標準的普遍性和對工業(yè)技術革新能力的過度崇拜,使保護環(huán)境這一核心問題永遠游離在商業(yè)和技術的范疇之外。
“消費暴力”是指一種帶有浪費或破壞性消費為特征的非理性行為,它的“物欲”破壞了宗教信仰意義上的禁欲理想和以節(jié)儉為美德的社會權威。這種超越了正當需求的消費,缺失了價值目標的掣肘,完全成為個人欲望的隨意性表達。在消費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主動力的語境下,消費暴力對自然資源的持續(xù)破壞成為生態(tài)危機的“動力機”。
從歷史上來看,消費甚或奢侈消費,在現代性的發(fā)育以及經濟社會發(fā)展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馬克思曾經對生產與消費的關系進行過因果關系式的解釋, “沒有生產,就沒有消費;但是,沒有消費,也就沒有生產,因為如果這樣,生產就沒有目的。”①《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94頁。桑巴特則將消費主義看作是現代社會的開端,他認為奢侈誕生了資本主義,奢侈品消費的增長,影響著工業(yè)生產的組織。對于奢侈的定義,桑巴特是這樣認為的,“奢侈是超出任何必要開支的花費?!雹诰S爾納·桑巴特:《奢侈與資本主義》,王燕平、候小河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79頁。在桑巴特看來,奢侈在經濟發(fā)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它使管理者才智超群;制造商足智多謀;促進新興工業(yè)的興起;最重要的是奢侈品消費市場的形成使奢侈品工業(yè)能夠得到投資,從而被維持運轉。這就是奢侈的神秘力量,“奢侈,它本身是非法情愛的一個嫡出的孩子,是它生出了資本主義。”③維爾納·桑巴特:《奢侈與資本主義》,王燕平、候小河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212~214頁。因而,奢侈在桑巴特那里,成就了真正意義上的廠家,生產和貿易。如果說他從生產循環(huán)的角度揭示了現代社會的運行流程,那么鮑德里亞則直接打開了消費社會的欲望閘門。隨著生產方式的改進和生產效率的提高,物品的極大豐富形成了豐裕社會,刺激了人們的生理欲求和消費欲望,眼花繚亂的商品使人對商品的需求脫離了使用價值的目的,而變得符號化和幻象化,這促使奢侈消費成為現代社會一種自然而然的行為。這一切都源于豐裕社會的消費活動不單是一種需要,還是一種責任和道德,“消費是一個系統(tǒng),它維護著符號秩序和組織完整:因此,它既是一種道德 (一種理想價值體系),也是一種溝通體系、一種交換結構?!雹茏尅U德里亞:《消費社會》,劉成富、全志鋼譯,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第68~69頁。
消費,成為經濟社會運轉的核心,是人類進入后工業(yè)社會的標志。技術的進步和管理上的理性使大規(guī)模的生產成為可能。在生產可以保證的情況下,生產再循環(huán)的實現就取決于產品能否在極短時間內被消費掉,如何激發(fā)人的消費欲望就成為展現人類智力的重要領域。后工業(yè)社會的消費主要是被人類理性所設計、所開發(fā)出來的結果,消費在經濟再循環(huán)中的主導地位,以及對物品“破壞式”的消費模式,使消費呈現出暴力性的特點,成為生態(tài)危機的“動力機”?!案嬖V我你扔的是什么,我就會告訴你是誰”⑤讓·鮑德里亞:《消費社會》,劉成富、全志鋼譯,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第24頁。,以致于對產品的浪費竟成為身份等級的象征。鮑德里亞在《消費社會》中曾經提到明星“朝生暮死”的奢華連衣裙,早上穿晚上扔,洗都不用洗,“特別是這種豪華的浪費、這種高尚的浪費被大眾傳媒推到前臺,從文化上只是進一步地促進了一種直接納入經濟過程的更為根本、更為系統(tǒng)的浪費,一種與物質財富同時由生產產生出來的、也納入其中的、必須作為消費品的質量之一的功能的、官僚主義的浪費而消費掉:易碎、陳舊、時間的確定、曇花一現的命運。今天,生產的東西,并不是根據其使用價值或其可能的使用時間而存在,而是恰恰相反——根據其死亡。死亡的加速勢必引起價格上漲速度的加快?!雹拮尅U德里亞:《消費社會》,劉成富、全志鋼譯,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第29頁。將商品快速的消費,浪費或是有意的摧毀是為了更快的進行生產,生產出來以后又以相同的的方式將產品毀滅掉,“生產—消費”的頻率加快,勢必增加對資源的耗費,同時在生產過程中又增加了對環(huán)境的污染,廢棄的商品也加大了大自然的分解壓力。消費暴力從實質上來講,是在一種消費的幻象下對環(huán)境和生態(tài)的破壞。
消費暴力是在理性的指導下對欲望開發(fā)與設計的結果,對產品的需求并非真實需求,而是個人主觀性欲望隨意表達的方式。比如,廣告對消費的誘導性?,F代社會的廣告不僅僅是對新產品信息傳播似的“廣而告之”,而是一種抓住消費者心理需求的“投其所好”。廣告首先為消費者樹立一個理想,讓消費者產生一種幻象,再將理想的想象魔幻般地轉化為需求,從而產生購買的沖動。大型超市和商場都在研究著消費者的心理, 《消費者心理學》、《消費者行為學》、《營銷學》這些經濟類課程都是以人的欲望為基礎,研究如何開發(fā)和捕捉人的購買欲望。然而,消費總是意味著產品的消亡或廢棄,而只要商品到達消費者手中,就意味著新的生產可以進行了。這種“為生產而生產”的模式必然加大對自然資源的需求,為了滿足被激發(fā)出來的消費欲求,對森林的砍伐使多少鳥類和獸類失去棲息之所,又有多少山川湖泊斷流使稀有的魚類滅絕。
此外,符號經濟為消費暴力提供了便捷手段。在傳統(tǒng)經濟理論中,需求必須同時具備購買欲望和購買能力。然而符號經濟顛覆了這一法則,購買能力通過第三方的運作已成為可以忽略的要件了,金融創(chuàng)新通過“時間”這個因素將購買能力數據化,通過第三方的信用增級就完成了購買能力從“無”到“有”的轉化,因此對產品的需求就只剩下開發(fā)欲望了。比如,消費信貸,分期付款等金融創(chuàng)新手段,加大了對耐用消費品的消費。此外,大數據時代的互聯(lián)網,顛覆了傳統(tǒng)的消費模式,將在實體商店的消費轉到虛擬的網絡中。網上購物省時省力以及方便比較的優(yōu)點,更加激發(fā)了消費者的消費欲望,淘寶網在“雙十一”創(chuàng)下60億的消費記錄就是明證。然而人們在虛擬的世界中所點擊的是實體的商品,刺激了消費,但是加大了對自然的索取與盤剝。
生態(tài)危機是人類進入現代社會以來,“欲望支配世界”的現代性后果,其中主要是追求財富的欲望。因此,生態(tài)危機的解決要樹立正確的財富觀。生態(tài)危機的現實基礎是以科學知識為支撐的現代化的生產方式,效率標準使技術在現代生產中獲得了支配社會的權力。然而科學是一種工具理性,本身不具有道德價值上的判斷??茖W也是一把雙刃劍,它可以實現人類征服自然的欲望,但給生態(tài)所帶來的破壞也可以毀滅人類自身。因此,在科學精神中融入倫理道德精神,破除科技主宰人性的局面,讓技術的運用服從道德理性的指導,從而使現代化的生產方式符合人性,符合生態(tài)和諧。經濟理性是現代社會運轉的動力,承載著人類追求財富的欲望,這使它形成了現代社會新的“權力意志”,它對生活的入侵導致了人與人、人與自然之間關系的異化。利潤決定了企業(yè)的投資方向,資本“把一切都沉浸到金錢的冰水當中去”,而不考慮是否對生態(tài)環(huán)境和人類的未來發(fā)展帶來破壞。經濟理性的逐利動機與生態(tài)環(huán)保的成本問題是一對矛盾,消解二者之間的悖論需要將追逐利潤的單維度視角轉變?yōu)殛P注社會、環(huán)境和生態(tài)的多維度界面,樹立正確的財富觀。消費暴力是一種為欲望而欲望的消費,其本質特征不在于消費什么,而是用無限制的消費形式滿足不可滿足的欲望,從本質上來看,不具有經濟價值上的合理性。因此,需要從倫理的角度,用建設節(jié)約型社會和環(huán)境友好型的倫理觀念規(guī)制欲望的無限性和非理性,約束生活當中不必要的浪費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