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永勝
(貴陽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 貴州 貴陽 550081)
試論張之洞的人才觀
陳永勝
(貴陽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 貴州 貴陽 550081)
作為朝廷重臣,張之洞長期吸引、儲備和推薦人才。在此過程中,形成了他的人才觀。其人才觀主要是德才兼?zhèn)洹⒕ㄎ鲗W、不拘一格。
張之洞;人才觀
張之洞(1837—1909),字孝達,號香濤,生前人多以南皮、廣雅、香帥相稱,死后謚號張文襄公。他13歲中秀才,16歲中順天府鄉(xiāng)試第一名舉人(解元),26歲中會試第三名進士(探花)。1882年初,46歲的張之洞出任山西巡撫。這是張之洞為官歷程中的一個轉(zhuǎn)折點,從此開始了他的長達20余年封疆大吏的政治生涯。他先后擔任了山西巡撫、兩廣總督、湖廣總督,并兩次署理兩江總督。張之洞舉辦了大量的洋務活動,成為后期洋務派的領(lǐng)袖。在此期間,張之洞還舉薦了大量人才。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從光緒六年至光緒二十八年,張之洞先后向朝廷呈遞薦舉人才的奏折達13份之多,平均不到兩年就薦舉過一批人才,被他舉薦的人才達100余人。在其奏折中不難發(fā)現(xiàn),他的人才觀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張之洞生活在清末,中國正處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社會矛盾日益尖銳。當時外有帝國主義列強的入侵,內(nèi)有農(nóng)民起義的大規(guī)模爆發(fā),內(nèi)憂外患使?jié)M清政府處于風雨飄搖之中。面對這種殘酷的社會現(xiàn)實,一些具有愛國主義思想的知識分子和開明士紳開始放眼世界,紛紛尋求救國救亡的道路。作為繼李鴻章之后的洋務運動領(lǐng)袖張之洞,他在大力興辦洋務事業(yè)的同時,也開始投身于教育興國的行列之中。他對于人才與治國、人才與強國的關(guān)系深有認識。他把人才看作是國家之元氣,治道之根本,指出“為治以得人為要”?!皣鵁o強弱,得人則興;時無安危,有才斯理”。張之洞所說之人也就是人才。即是德才兼?zhèn)渲?,而且是首重德行之人?/p>
在張之洞的心目中,什么樣的人才算得上是真正的人才呢?關(guān)于人才他有這樣的論述:“或敏于才,或篤于守”,他認為這不是真正的人才,只能“隨宜器使”;另一種是“才識俱卓,為守兼優(yōu)”,“足以儲為大用者”,這才是是他心目中真正的人才。即德才兼?zhèn)渲?。從他所上的舉薦人才的奏折中,對于被舉薦之人他大多是用這樣一些詞語來表達:“篤于忠愛”、“伉直敢言”、“廉潔儉樸”、“皎然不欺”、“淡于榮利”、“學識淹通”、“學術(shù)純正”、“文武兼資”、“才思敏銳……”等等。由此可見,張之洞心目中的人才首先是德才兼?zhèn)涞摹5质鞘字氐滦械摹?/p>
德即是美德,也就是品德高尚的人。然而在張之洞看來什么樣的人是品德高尚之人呢?首先是要忠誠,他視忠誠為最高責任及為人處事和處理政務的原則,他說:“鄙人立身之朝之道,無臺無閣,其人忠于國家者敬之,蠹于國家者惡之;其勢利于國家者助之,害于國家者攻之,奉公而不為身,期謀有濟而不求名”。1882年,他在《臚舉人才折》中寫道:“巡撫胡林翼,官止鄂撫,而性好舉賢,畛域無分,歲時不絕,中朝士夫,鄰省將吏,并皆蒐采,列于剡章,其所稱引不識面者居多,以故薦賢滿天下,卒收其用,為中興之功首,世稱其忠,今享其利。臣雖不肖,心竊慕之”。由此可見,張之洞是非常欣賞像胡林翼那樣的忠臣的。而且并以之為榜樣。一切有利于國家或朝廷的事情,張之洞就會恪盡職守,嘔心瀝血去完成。就算是國家最需要人才之時,其用人態(tài)度始終堅持“一本于忠愛”對于那些“其秉性回譎,品行凡下,作用偏駮者,不敢濫及”。他之所以舉薦張佩綸,也正是因為此人首先是“內(nèi)行純美、秉性忠貞、清鯁不阿”,然后才是“能謀能斷,誠摯可以共艱危,警敏可以應急變,內(nèi)政外事皆可優(yōu)為,論其志節(jié)才略”,同時,在《臚舉人才折》這份奏折中,他一舉向朝廷推薦人,其中“素無通者居其什之七”。然而對于那些只有德行不高之人則是棄之不用,甚至排斥。他的學生唐才常及其領(lǐng)導的“自立軍”則是最好的例證。
綜上,我們可以看出,即使國家處于最艱難的時刻,最急需用人之時。張之洞也絕對是寧缺毋濫,在舉薦和重用人才方面首先是選擇德才兼?zhèn)涞摹6沂鞘字氐滦械?。這也就形成了張之洞人才觀的一個重要構(gòu)成因素之一。
張之洞是最先倡導創(chuàng)辦洋務的官員之一,也是最先認識到向外國學習的重要性的中國人之一。尤其是他在創(chuàng)辦洋務的時候,深刻的認識到西學的重要性,“有船而無駕駛之人,有炮而無測放之人,有魚雷而無修造演習之人,有炮臺而不諳筑造攻守之法,有槍炮而不知訓練修理之方,則有船械與無船械等。故戰(zhàn)人較戰(zhàn)具尤急。”甲午戰(zhàn)爭的慘敗使張之洞對留學教育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堂堂的中華帝國竟被日本東洋小國打敗,這一殘酷的現(xiàn)實給他以前所未有的打擊。也讓他更加深刻的認識到了解西學的重要性:“洋務之興,已數(shù)十年,而中外文武臣工,罕有洞悉中外形勢,刻意講求者,不知與不見之故也。不知外洋各國之所長,遂不知外洋各國之可患。”日本的迅速崛起,在張之洞眼里,不僅僅是由于他們重視留學教育,培養(yǎng)近代人才,還在于他們敢于大膽地任用學有所成的歸國留學生?!耙撂佟⑸娇h、夏本、陸奧諸人,皆二十年前出洋之學生也,學成而歸,用為將相,政事一變,雄視東方?!?/p>
因此,在他所舉薦的軍事將領(lǐng)蔡錫勇即是看中的是他的“深通泰西語言文字,于格致、測算、機器、商務、條約、外洋各國情形政事無不詳究精研”的才能。他說:“嘗聞趙充國之言曰:‘百聞不如一見’。夫欲采西法之長而不資諸曾游海外親見西政之人,與夫平日博覽群書考求西法之人,是冥行者必迷其方”。視錢恂為人才主要就是看中他的學貫中西。錢恂“歷充歐洲各國出使大臣隨員參贊,于俄、德、英、法、奧、荷、意、瑞、埃及、土耳其各國俱經(jīng)游歷,博訪深思,凡政治、律例、學校、兵制、工商、鐵路,靡不研究精詳,曉其利弊,不同口耳游談,詢?yōu)榻袢罩v求洋務最為出色有用之才”??粗悬S遵憲亦此因。黃遵憲“深悉外洋各國情形,著有成書,于中外約法,西國政事均能透徹”所以他推薦黃遵憲作了“使才”。
不僅如此,他還重用了許多外國人。“塞外番僧,泰西智巧”,“皆可供我策遣”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張之洞派姚錫光前往日本聘請精通華文、熟諳新政的日本陸軍大尉大原武慶和文職教官木野村政德來湖北,專門負責翻譯日文書籍及報紙雜志。為了傳播農(nóng)業(yè)知識,他還引進15位教習先后任教。這些外國教習在農(nóng)務學堂等校任教,傳授專業(yè)知識,培育農(nóng)業(yè)人才。外國教習們還到鄂東南、鄂西北調(diào)查農(nóng)情,提出調(diào)查報告,協(xié)助湖北政府設(shè)立農(nóng)桑、棉花、林業(yè)、菜葉試驗室,引種美國棉花,從事科學試驗,均取得了一定效益。然而長期大量地騁用洋人,也并非長遠之計。要從根本上解決人才問題,他認為有兩個方法:一是在國內(nèi)廣設(shè)學堂,培養(yǎng)近代化的新型人才;二是向國外派遣大量留學生,培養(yǎng)近代化急需的人才。從張之洞倡導的留學教育上,我們不難看出西學人才不僅嚴重缺乏而且精通西學者在張之洞心目中的地位,他指出“分遣學生出洋游學,文武兩途及農(nóng)工商等專門之學,均須分門認習?!薄安⒁伺扇舾扇巳肫鋷煼秾W堂專學師范?!睆堉凑J為留學教育是培養(yǎng)近代化急需人才的最佳途徑。他說:“今宜多選才俊之士,分派游歷各國,豐其經(jīng)費,寬其歲月,隨帶翻譯,縱令深加考求。凡工作、商務、水陸、兵事、炮臺、戰(zhàn)艦、學校、律例,隨其性之所選,用心考求。”他從洋務運動的實際需要出發(fā),不僅派留學生學語言文字軍事,而且還有各種科學技術(shù),包括師范、警察甚至職官游歷等諸方面。張之洞通過各種途徑涉獵或精研西學的新式知識人才,包括留學生、出使隨員、洋務企業(yè)內(nèi)的科技人員等。如兩湖書院算學教習華蘅芳為近代中國算學泰斗,曾在江南制造局附設(shè)翻譯館擔任過翻譯工作;另一算學教習湯金鑄曾任福州船政學堂教習。我國著名地質(zhì)學家李四光1903年赴日本留學,1910年學成畢業(yè),回鄂任教于中等工業(yè)學堂并兼任該學堂工場場長。
綜上,我們不難看出,張之洞是一清廷老臣,從小受著中國傳統(tǒng)的儒家思想文化的熏陶,但是,由于時局的變動,他對于人才的要求雖然無法脫離傳統(tǒng)的人才觀,但是卻是非常注重西學的,對于精通西學之人更是重用之。這也就形成了張之洞人才觀的一個重要構(gòu)成因素之一。
不拘一格,即不局限于一種規(guī)格和格局的意思,張之洞認為:“方今世變?nèi)肇?,需才方殷。國家安攘兼籌,則用人難拘一格?!彼€認為,“破格”應是一種得人之道,任用人才時“勿計年資,勿泥成例,奇杰之才不拘文武,艱巨之任不限疏戚”。張之洞不拘一格的人才觀在他所舉薦的奏折中表現(xiàn)得尤為突出,主要表現(xiàn)在:第一,不拘于出身。張之洞薦才基本上不考慮政治出身問題,無論是朝中大員、地方屬吏,還是無品無職的閑居人士,只要符合舉薦標準,他都會寫進薦舉折中。在他看來,即使是:“塞外番僧,泰西智巧”,只要“駕馭有方”,“皆可供我策遣”。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張之洞派姚錫光前往日本聘請精通華文、熟諳新政的日本陸軍大尉大原武慶和文職教官木野村政德來湖北,專門負責翻譯日文書籍及報紙雜志。聘用德國軍官做武備學堂之教習,就算是犯了法的外國人,格拉塞是德國的一青年工程師,因向外國泄露了軍事機密被發(fā)覺,無法在國內(nèi)立足,乃投奔中國,被張之洞重用,并以500兩紋銀幫他娶了一日本女子為其妻。他舉薦的人才,“或係引退閑居之士,或係曾絓吏議,或係觀為屬吏”,被清廷革職的前湖北巡撫曾鉌、因事降調(diào)的前內(nèi)閣學士陳寶琛以及一批沒有任何為官經(jīng)歷的學堂畢業(yè)生,都在他的舉薦之列。第二,不拘于地域。張之洞薦才“不分畛域”,其所薦之人中有“京秩”,也有“外官”。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他舉薦的人才涉及到20多個省份。不管東西南北中,只要有他知道的人才,就必定廣泛搜羅,留心訪求,薦舉于朝廷。他不僅關(guān)注到生活在京城、省城等地的人才,還留心到州縣地方人才,1886年,他在《薦舉州縣人才折》中,一次薦舉州縣人才6人。第三,不拘于人才類型。張之洞知道,“國步維艱,外患日棘,民窮財盡,百廢待興”的晚清需要各種各樣的人才以備驅(qū)使。在實踐中,只要某人有一技之長,一已所見,他量才舉薦,“不以一眚掩大德,或取其技能,或采其議論”。他既向朝廷舉薦文官,也舉薦武職;既薦通才,也薦專才。所薦之才涉及政治、經(jīng)濟、文教、軍事、外交、洋務各領(lǐng)域。在《臺防重要敬舉人才折》中,專門舉薦臺防人才;《密薦將才折》,舉薦軍事將領(lǐng);《保薦蔡錫勇片》,看中的是蔡錫勇“深通泰西語言文字,于格致、測算、機器、商務、條約、外洋各國情形政事無不詳究精研”的特殊才能;《保薦使才折》,專門推薦外交使才等等,不一而足。張之洞還能從國家和朝廷利益出發(fā),薦才時,公而忘私,“不計嫌怨”,他推薦前工部主事夏震川時說:此人“早歲論事與臣大為齟齬,然薦賢為公,臣不敢是己非人,致蹈蔽賢之咎”。
從以上他所舉薦人才的內(nèi)容來看,一方面體現(xiàn)了他“私利不可講,公利不可不講”的優(yōu)良品德;另一方面也體現(xiàn)了他選擇人才的標準是不拘一格的。這也就形成了張之洞人才觀的一個重要構(gòu)成因素之一。
張之洞一生歷經(jīng)道光、咸豐、同治、光緒、宣統(tǒng)五朝,是清朝中晚期歷史的見證者與當事人,這段時間正是中國社會從傳統(tǒng)向近代轉(zhuǎn)型的動蕩時代。也是國家正處在萬分危急的時刻。面對民族危機的愈益嚴重和晚清政權(quán)的日益沒落,有愛國之心的張之洞曾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圍內(nèi)做出了巨大努力。從創(chuàng)辦新軍、開辦實業(yè)到興辦教育,直到1909年張之洞病逝。這個動蕩的年代賦予了張之洞豐富的閱歷和多姿的人生,作為朝廷重臣。張之洞長期吸引、儲備和推薦人才。在此過程中,形成了他的德才兼?zhèn)洹⒕ㄎ鲗W、不拘一格的人才觀。
[1]張文襄公全集(第一冊)[M].北京:中國書店,1990.
[2]胡鈞.張文襄公年譜[Z].北京:天華印書館,民國二十八年版。
[3]朱壽朋.光緒朝東華錄[Z].北京:中華書局,1958.
[4]張文襄公全集(第四冊)[M].中國書店,1990.
[5]馮天瑜.《張之洞評傳》[M].河南教育出版社,1985.
[6]陳山榜.《張之洞勸學篇評注》[M].大連出版社,1990.
陳永勝(1982-),男,漢族,貴州遵義人,歷史學碩士,貴陽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軌道交通分院講師,主要研究方向:中國近現(xiàn)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