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益家 潘水凡
【摘要】老緬人作為一個跨境族群,分布在中國、泰國、緬甸、老撾四國的邊界區(qū)域。中國境內主要以瀾滄拉祜族自治縣竹塘鄉(xiāng)的老緬大寨和勐??h勐遮鄉(xiāng)的老品寨為主要聚居地。跨境民族語言的語言接觸研究成果相對較少,而以在語言接觸下老緬語的語音變化作為研究對象尚屬首次。本文以老緬大寨為調查點,通過對老緬語語音系統(tǒng)和語言接觸中老緬語語音變化的歸納,分析其變化的原因,并嘗試為其語言的發(fā)展提供可參性意見。
【關鍵詞】老緬語 ?語言接觸 ?語音變化
【中圖分類號】G642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11-0098-02
The Study on the Sound Change in Laomian Language under the Influence of Language Contact
Zhang Yijia Pan Shuifan
(Department of Foreign languages, Liupanshui Normal University, Liupanshui Guizhou 553001 China)
【Abstract】Belonging to a cross-border ethnic group, the Laomian people are distributed along the boundaries of China, Thailand, Burma and Laos. In China, Laomian Village in Zhutang, Lancang County, and Laopin village in Mengzhe, Menghai County are the two main habitations. A few researches based on the language contact of transnational languages are found. The study on the sound change in Laomian Language comes the first.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is language by collecting data of sound change and analyzing itsreasons to providesome useful suggestions for its language development.
【Key words】 Laomian language; language contact; sound change
老緬人作為一個跨境族群,分布在中國、泰國、緬甸、老撾四國的邊界區(qū)域。中國境內主要以瀾滄拉祜族自治縣竹塘鄉(xiāng)的老緬大寨和勐??h勐遮鄉(xiāng)的老品寨為主要聚居地。
語言接觸是指不同民族、不同社群由于社會生活中的相互接觸而引起的語言接觸關系(戴慶廈,2004)。一個民族不可能獨立發(fā)展,而不與其他民族建立聯(lián)系。在民族與民族之間相互接觸的過程中,同時伴隨著文化及其語言的交融。
目前,瀾滄縣竹塘鄉(xiāng)東主村在日常生活中仍主要使用老緬語的共496人。隨著民族間聯(lián)系的緊密度和廣闊度日益提升,在周邊強勢語言,特別是漢語的重重包圍中,老緬語語音已經發(fā)生了變化。
漢語在短時間內大量涌入老緬語詞匯系統(tǒng),大都是整體移入,使得老緬人在發(fā)漢語借詞音時帶有一定隨意性,尚未形成穩(wěn)定的狀態(tài),但其聲韻調等方面已經出現(xiàn)變化,且這種變化因不同年齡層次等而有異,其中年輕人變化相對更大。
一、老緬語語音系統(tǒng)
老緬語的聲母共32個,其中包括26個單輔音聲母,6個腭化復輔音聲母。下面是根據2800調查表總結的老緬語聲母系統(tǒng):
塞音:清p t k ph th kh 濁b d g
塞擦音:清ts t tsh th
鼻音:m n
邊音:l
擦音:清f s ?x 濁v z 腭化音:pj phj bj mj kj khj
老緬語韻母共49個,其中有9個單元音韻母,18個鼻音尾韻母,16個塞音尾韻母和6個二合元音韻母。
下面是根據2800調查表總結的老緬語韻母系統(tǒng)(說明:下表中括號表示這一元音可以和前面元音自由變讀;除為舌尖元音外,其余均為舌面元音):
單元音:i e() a o() u
二合元音韻母:ai ?au ?ui ?ue ?ua ?uo
輔音韻尾韻母:鼻音尾im m am om um m
in en(n)an on un
i ?e () a ?o ?u ? ?塞音尾ap op up
ik ek(k) ak ok(k) k ?k
it et(t) at ot(t) ut ?t ?t
瀾滄縣老緬語是一種有聲調語言,但調型比較簡單,只有3種,即33調、55調和31調。具體詞匯的發(fā)音中,有些調值會發(fā)生音變;還有少數詞匯的調值可以自由變讀,其中尤其明顯的是當本語詞(多數為形容詞)的調值為55時,當其前綴省略,調值從55變?yōu)?35。如:“黑”,pa435/(a33)pa55;“酸”,a33 thi55/thi435。
二、從漢語借詞方面看老緬語語音變化情況
下文試參考徐世璇老師1993年所調查的部分語料,和現(xiàn)在的一些漢語借詞讀音做了比較,同時分析了50歲以上老人和年輕人一些發(fā)音上的區(qū)別,總結了一些變化特征。
1.聲韻調在出現(xiàn)漢語借詞后所發(fā)生的變化
具體而言,可以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是漢語借詞的所有音位均和老緬語原有音位相匹配。如“tsau55灶”等;第二種是借詞的音位是老緬語所缺少的,漢語借詞仍然保持最初的模樣,并隨著老緬人漢語水平的逐漸提高,其漢語借詞的發(fā)音也越來越標準,且在一定程度上促使老緬語本語詞發(fā)生了一些細微的變化。
在聲母上,有些音是老緬語固有詞匯中沒有的,借入漢語后,只在說漢語借詞時使用該聲母,如“ko33 n31工人”。但是,現(xiàn)在也有少數詞匯出現(xiàn)了兩讀,如“花蕊”既可以發(fā)a33 z33,也可以發(fā)成a33 33,處于一種自由變讀狀態(tài)。
在韻母及組成韻母的音位上,變化比聲母稍微豐富一些。如“man31thou33饅頭、sou55 ti33手機”等。其中韻母ou在本語詞中是沒有的,但現(xiàn)在已經有一些詞匯發(fā)生了變化,如“出血i31 ok31”,現(xiàn)在包括老年人在內,都已經將ok31念為ou31。再如“”,主要用于漢語借詞,如“31 thi31油條、tj435 31教育”等,而且在徐世璇老師的《畢蘇語研究》中,也沒有將“”列入韻母中,但在筆者的調查中,本語詞已經有少部分詞發(fā)成或含有“”音了,如“km55喂(飯)、kt55寫”等。
老緬語的塞音韻尾有些松動現(xiàn)象,如:絲瓜,e55ap31,現(xiàn)在年輕人念en55an31;百(傣語借詞)pak31,現(xiàn)在包括老人在內都念pau33。漢語的借入,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塞音尾韻母發(fā)生新的變化,朝著漢語無塞音韻母的方向發(fā)展。
在聲調上,除了有基本調位的借詞外,還借入了435調,如“i31 xo31 s435蕃茄、s435事”等。在調查中,筆者發(fā)現(xiàn),本語詞(多數為形容詞)的調值為55時,當其前綴省略,調值從55變?yōu)?35。如:“黑”,pa435/(a33)pa55;“清的”。目前還不清楚這種情況的緣由,它不同于構詞音變或語流音變等,有這么多詞語如此規(guī)整變化,也不太像發(fā)音的任意性導致,可能和漢語的借入有一定聯(lián)系。雖說有學者認為在彝語支語言里,漢語去聲字一般轉讀為35調或高平調。因此也可以這樣假設,435調本為變調,借入漢語后,升級為獨立調,具有區(qū)別意義的作用。
從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老緬語已經出現(xiàn)了一些新的成份。根據其他民族語言的發(fā)展經驗,如果一種語言不能將外來的新形式納入本民族語的音位系統(tǒng), 就將出現(xiàn)異于本民族語語言規(guī)律的形式,自身音位系統(tǒng)就會出現(xiàn)一定程度的混亂。
一種語言如果失去對外來語進行調適的能力, 將會導致本民族語結構系統(tǒng)的變異,并將越發(fā)無法滿足社會的交際需求,從而使得本民族不得不使用他語來完成交際。老緬語,需要時間慢慢來吸納這些新鮮的元素,也需要時間來檢驗是否能在吸收新的血液時,繼續(xù)保持本民族的特色。
2.年輕人的語音變化程度
學習一種語言需要一個過程,即便是母語,如果要完全熟練掌握,需要多年的努力。然而遺忘也是一個過程。有少數詞年輕人還知道本語詞如何稱呼,但更傾向于用漢語借詞,盡管有可能老人則仍舊使用本語詞。即便是相對較為穩(wěn)定的親屬稱謂,在年輕人的身上已經出現(xiàn)了松動,如“哥”運用音意兼譯合成附加的方式,a3 3k33哥哥,現(xiàn)在老年人還說“哥哥”的本語詞a33 ai55,而十來歲二十來歲的青年人一律使用a33k33(當地漢語方言即k33)。雖說他們還知道本語詞,但很少使用。
對于現(xiàn)在很多年輕人而言,有的時候不是遺忘自己本民族語,而是還沒有學會,或者僅僅有過幾次接觸,就被另外一種強勢語言吸引了過去。于是,這些詞語對于他們而言也是陌生的語言。年輕人不知道m(xù)31 ne55“法律”是什么意思,“打谷場ko33 tat33”,他們已經聽不懂,也不知道本語詞ko33tat33代表什么。
年輕人除了徹底忘記一些本語詞外,還有一些本語詞發(fā)音特征也趨向簡化。如“絲瓜”,老年人及部分中年人念e55ap31,現(xiàn)在年輕人念en55an31; “想”,老年人及部分中年人念kt55,現(xiàn)在年輕人念kn55。年輕人和老年人的語音差異反映了塞音韻尾向鼻音韻尾演變的征兆,這種現(xiàn)象會逐漸擴展到全體。
三、老緬語語音變化成因
一種語言賴以生存的社會環(huán)境包羅萬象,但總體上有幾個要素不可或缺,即說話群體,說話背景等。幾個族群或民族之間的交往必然牽涉到語言的接觸,從而使得接觸雙方或者其中一方的語音發(fā)生變化。
1.外部因素
政府通過行政管理體制、語言規(guī)劃和語言政策以及教育系統(tǒng)等對一種語言的使用產生或直接或間接的影響。經濟的發(fā)展狀況也會影響一個民族語言的選擇傾向。處于貧困山區(qū)的老緬人,在一種平等的環(huán)境中,很自然地會學習經濟相對先進的民族語言,以求得自身更好地發(fā)展。老緬語沒有自己的文字系統(tǒng),在與漢語的迅速接觸中,老緬語無法或來不及消化大量漢語,特別是反映最新領域的詞匯,更多情況采取整詞借用的方式,這也使得老緬語語音發(fā)生較大變化。
2.內部因素
有四分之三的老緬人對發(fā)達民族語言持積極態(tài)度,族際婚姻后家庭用語的多元化,人口少等實際因素,均促使老緬語語音發(fā)生變化。如果一個民族中存在大量由不同民族混合的家庭,對于這一弱勢語言的存在和發(fā)展并非福音,反而缺少了家庭這個最基本的溫厚土壤。
四、結語
老緬人經濟發(fā)展相對落后,老緬語使用者的絕對人數很少,是其語音發(fā)生變化的主要因素。本身文化的不健全,加上遺忘的因素,在外來強勢流行文化的包圍下,老緬語的語音發(fā)生了相對較大的變化。但語言之間的相互補充和相互競爭都是為了適應社會生活的實際需要而出現(xiàn),都是為了使語言更好地為語言交際者服務,這一現(xiàn)象具有歷史必然性。同時我們也應該注意到,每一種文化都是世界文化多樣性的重要組成部分,應該重視民族文化的保護,為它的生存和發(fā)展創(chuàng)造空間,為人類的人文生態(tài)平衡而努力。
參考文獻:
[1]戴慶廈.2004.社會語言學概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
[2]徐世璇.1998.畢蘇語研究[M].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
[3]David Bradley. 1977.Bisu Dialects, Languages and History in East Asia: Festschrift for Tatsuo Nishida on the Occasion of His 60th Birthday.
[4]本文系2012年六盤水師范學院院級課題“中泰跨境畢蘇語量詞對比研究”(項目編號Lpssy201214)的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