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麗芬
小學閱讀教學質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語文教師問題設計水平的高低,尤其是教師“根問題”設計的水準。小學閱讀教學“根問題”的設計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涉及教師教材解讀的力度、思考問題的深度、觸類旁通的廣度、文化底蘊的厚度。一問一世界,讓我們欣賞名師是如何進行“根問題”的設計,達到綱舉目張、四兩撥千斤的教學效果的。
一、萬千疑惑聚于一問——嶄新構建切入
對于一篇課文的教學,有的教師設計了一系列大大小小的問題,覺得每個問題都很重要,無法取舍。全國著名特級教師薛法根老師在鉆研文本時遵循“三不教原則”:學生已經學會的不教,學生能夠自己學會的不教,教師教了學生也不懂的不教。薛老師通盤考慮,深入鉆研教材,把文本讀深、讀透、讀厚,把不教的內容撇開,重組教學內容,確立教學價值。他教學時淺出,嶄新構建切入,設計“根問題”耳目一新,把最深奧的知識化為最簡單的東西呈現(xiàn),極具創(chuàng)造性。
薛法根老師執(zhí)教蘇教版第十一冊《愛之鏈》一課時,設計了這樣的問題:這篇小說有一個特點,十分有趣,叫作“作品中的人物不知道,讀者全知道”。教師板書:人物不知道,讀者全知道。我們是小說的讀者,讀過這篇小說之后,我們對小說中的人物、關系、事件清清楚楚;而文中的人物,他們之間相互不知道。這篇小說中有喬依、老婦人和女店主三個人物。哪些是喬依不知道,讀者知道的?哪些是老婦人不知道,讀者也知道的?哪些是女店主不知道,讀者又知道的?學生四人小組討論后充分交流。
薛老師把文本讀得形神兼?zhèn)?、通體透明,才能設計出如此高質量的“根問題”,萬千疑惑聚于一問,抓住了“根”,抓住了“本”,才有了“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寬廣視域。
二、萬千寫法歸于一探——言語特色彰顯
一篇文章有一篇文章的味道,抓住文本特點設計一課一問,凸顯言語特色非常重要。一篇文章有多種寫作手法,如何以一個“根問題”串起鮮明的寫作特色,提領而頓,百毛皆順,這需要語文教師具有生活的敏感和語言的敏感。江蘇省特級教師魏星老師在這方面先行探索,走在前列。
魏老師執(zhí)教蘇教版國標本五年級《水》,以一個“根問題”貫穿全課教學:“今天我們學習課文《水》,作者馬朝虎出生在一個缺水的地方。默讀全文,哪些詞句傳遞出特殊的感覺?”學生分別從以下五個方面進行了交流:⑴“請我喝酒不如請我喝水”——正話反說;⑵我們四兄弟,像四根將要被曬干的狗尾巴草一樣,從小到大,排在了母親的跟前——比喻非常新穎;⑶母親用一把大鎖鎖住了水窖,也鎖住了我們對水的渴望——一種事物帶出一種心情;⑷從頭頂傾注而下的水滑過了我們的臉,像一條小溪流,順著脖子緩緩地滑過了我們的胸和背,然后又滑過了我們的大腿和膝蓋——反常搭配。母親鎖上水窖,笑著對我們說“你們真的餓壞了”——也是反常搭配;⑸在水的滑動中,我聽到每個毛孔張開嘴巴的吮吸聲,我感覺到血管里血的流動在加快——超常想象。
魏星老師高屋建瓴,“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飲”,從文本的言語特點出發(fā),圍繞《水》一文的核心——“感覺”而教,全課精心設計一問——“全文哪些詞句傳遞出特殊的感覺”,另辟蹊徑,從文本言語表達方式入手,注重對“正話反說、比喻新穎、一種事物帶出一種心情、反常搭配、超常想象”等寫作手法的賞析,培養(yǎng)學生語感,為言語生成而教,別具特色,別有一番風味。
三、萬千言語匯于一字——厚重文化支撐
一篇課文的學習活動設計精妙與否,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是否抓到了“根問題”。一篇課文可以設計成許多小問題,也可以設計成一個“根問題”,設計的這個問題必須是知識的根本、全文的核心,這樣才能起到牽一發(fā)動全身的效果。全國著名特級教師于永正具有這樣的深厚功夫。
于老師執(zhí)教蘇教版五年級上冊《林沖棒打洪教頭》一課時,把閱讀教學高度凝練為一問:“默讀全文,林沖的為人濃縮為哪個字?”學生回答“忍”“讓”“禮”“謙”和“寬”等字,于老師把“讓”字寫到黑板正中,告訴學生于老師把林沖的人品歸結為“讓”字。于老師輔以追問,林沖的“禮讓”體現(xiàn)在哪里?林沖的“忍讓”表現(xiàn)在何處?林沖的“謙讓”哪里看出來?林沖的“寬讓”怎么讀懂的?學生自由交流。于老師總結,林沖的“禮讓”“忍讓”“謙讓”“寬讓”讓我們看到了他的修養(yǎng)和高尚的道德?!皽?、良、恭、儉、讓”是中華民族的五大美德,林沖的為人是“讓”字,而不是“忍”字,“讓”字有深厚文化在其中。
千問萬問濃縮為一問,于老師把《林沖棒打洪教頭》一課濃縮成“林沖的為人濃縮為哪個字”這一個“根問題”,一問統(tǒng)攝全文,抓住了文本的“根”,扣住了文本的“魂”。萬千言語匯于一個“讓”字,有深度,有厚度,讓人嘆為觀止。于老師一問一字高超的設計,讓我們明白了澆樹澆根的道理,體現(xiàn)了大道無痕的教學藝術,讓人拍案叫絕。
四、萬千美景融于一物——復興神燈點亮
江蘇省教育科學研究院楊九俊副院長說:“教師要揣摩編者的編路、作者的文路、學生的學路、自己的教路,努力將編路、文路、學路、教路統(tǒng)一為一個整體,以期預設臻于精彩?!币黄恼氯绾巍八穆泛弦弧保O計出高水平的“根問題”,這離不開教師高超的教學智慧。全國著名特級教師王崧舟對教材的研究力透紙背,設計的“根問題”萬千美景融于一物——月,以顯現(xiàn)大自然的圖畫為最高原則,得自然之趣、得自然之理、得自然之法,使人得到美的享受、詩的熏陶、智的啟迪、禪的意趣。
王老師執(zhí)教《望月》一課時,圍繞“你從哪兒讀懂千江有水千江月”這個主問題展開多層次多角度的文本解讀。王老師先從整體出發(fā),帶著學生對《望月》全文閱讀,讀出四種讀法,第一種“江中月、詩中月、心中月”,第二種“觀察、回憶、想象”,第三種“現(xiàn)在、過去、未來”,第四種“散文、詩歌、童話”。王老師說可能還有七種、八種讀法,只要真切解讀就行,但有一個核心的說法——“千江有水千江月”,一篇文章如月,讀法如千江。接著詳細學習寫景的第二自然段,走入第一重境界——“望月只是月”。月亮、月光、月色融入“長江”“江面”“江水中”“江兩岸”“江天交界處”這五個“江”中,這叫“江中月”。這樣的月照亮的不止這一條江,照亮了十條江、百條江、千條江,這叫“千江有水千江月”。再讀舅舅和小外甥的對話,這是寫事,進入第二重境界——“望月不是月”。最后學習月下背詩部分,有人因為好奇而呼月,有人因為孤獨而問月,有人因為思鄉(xiāng)而疑月,有人因為欣慰而近月,有人因為憂愁而對月,有人因為朋友不見而思月,這是另一種意義上的“千江有水千江月”。月下背詩、月下交談是景事交融,進入第三重境界——“望月還是月”。師生走過三重境界,悟出其中的深意與禪意。
王老師設計的“千江有水千江月”這一“根問題”,問題設計之絕妙在于平和、在于悠淡、在于空明、在于心靈的安頓,反映了對寧靜悠遠境界的追求,反映了王老師的教學藝術由外在世界走向心靈縱深的過程,更重視人內在心靈的和諧。萬千美景融于一月,透過月的文化,王老師為學生打開了中華民族文化的窗口,力圖體現(xiàn)“中國人是文化意義上的中國人”這一思想,為中國靈魂播種,讓月亮之神文化盡情綻放,為中華民族文化復興點亮了一盞神燈。
小學語文教師要不斷錘煉本領,設計出高質量的“根問題”,像著名主持人楊瀾所說:“越簡單的問題越接近人類普遍關心的共同問題,越簡單的問題可以覆蓋越多人的共同命運,只有這樣,一個提問才有可能具備‘洞開視野,打開世界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