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小信 (浙江外國語學院藝術學院 310023)
鋼琴教學中部分技術難點解決方法及綜合能力訓練
余小信 (浙江外國語學院藝術學院 310023)
鋼琴技術在作品中所涉及的具體技術以無數種變化來體現的。需要學習者和教師根據具體情況具體解決。本文對此也僅僅以具體的幾種范例進行闡述,來啟發(fā)讀者對其它具體情況也能采取一些方法來解決。同時鋼琴學習首先是學習音樂?;谶@一點,筆者主張鋼琴學習中的“技術與理論相結合”。以力求學生們在掌握相應技術的同時,扎實音樂理論基礎。
鋼琴;難點;綜合能力
1.“無教材”學習彈奏的思路和理念
音階琶音練習是鋼琴中最重要的技術性練習之一。在各種考查鋼琴水平和學習效果的測試中,都必須涉及音階琶音。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學生在練習音階琶音時,一般都是照著專門的“音階與琶音”書看譜彈奏。這樣會使學生失去思考相關問題的機會,也正中“懶惰學生”的下懷。照搬書本,看譜彈奏,雖學會了某一調性音階在鍵盤上的排序以及準確琴鍵位置,但是對其中的緣由卻不甚明了,甚至一無所知。這是鋼琴教學中的“灌輸式”教學,甚至演變?yōu)椤白晕夜噍斒綄W習”。
學生很少有機會彈奏自己的東西。讓學生利用基礎知識完成相應彈奏練習,作“自行作曲”,雖然對某一音階的彈奏可能會掌握的慢一些,但有利于掌握和進一步鞏固相關的音樂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
而教材的作用是要起到驗證思考及彈奏結果的作用。同時在規(guī)范性方面起指導作用,比如指法,比如在進行反向、三度、六度練習時的具體方法進行引導等。
2.重點強調轉指(穿指跨指)的變化練習
在音階中,轉指技術非常重要,其均衡自如的感覺是練習難點??梢宰鋈缦吕愃频淖兓毩?。
變化一:
變化二:
琶音練習中轉指技術比音階練習更難一些,相應變化練習的方法和思路與音階相同。
3.與手指觸鍵變化相結合的音階琶音練習
從手指觸鍵的技術動作的角度來講,一般分為高抬指觸鍵和低抬指觸鍵。低抬指觸鍵有時候也叫做“貼指觸鍵”。對兩種觸鍵曾有爭議。筆者認為兩種都重要。從手指靈活性以及手指韌帶拉伸,(“開指”),高抬指觸鍵及動作非常重要。在“哈農鋼琴練指法”一書中也提示說要高抬指觸鍵。之所以有人反對高抬指觸鍵,是因為經常性的高抬指練習以后,在獲取一些細膩的音色和快速度跑動中需要貼鍵彈奏時,卻仍習慣性的高抬指,從而破壞或達不到相應的聲音表現。
所以,在技術性的音階琶音練習中,除了進行“開指”和增加手指靈活性所需要的高抬指練習以外,低抬指,或者說是“貼鍵”也應該同時進行。
在高抬指練習中,也還存在兩種形式。一種是從琴鍵鍵面開始的高抬指;另一種是五個手指本來就離開琴鍵,我把它稱之為懸指,在此基礎上做高抬指觸鍵。
加上貼鍵,就有跟手指動作有關的三種手指觸鍵動作,在實際的彈奏和音樂表現中,這三種觸鍵動作是分不開的。為了認識這三種觸鍵動作,并能夠在技術上掌握這三種觸鍵手指動作,筆者把這三種觸鍵歸納三種手指技術觸鍵練習。
第一種是“貼鍵抬指”,即除了要彈奏的那個手指以外,其它的手指始終與琴鍵“沾粘”。手指韌帶要非常松弛,尤其是第四、第五指。這里又可分為“貼鍵抬指不帶動其他手指抬高”和“貼鍵抬指帶動其它手指抬高”兩種。
第二種是“懸指抬指”,即在五個手指都不與琴鍵接觸的情況下抬高手指的練習。
第三種就是“始終貼鍵”。從實際動作來看,“貼鍵”也有一定的抬指動作,只不過這一抬指動作的上下幅度僅僅是琴鍵起落的高度。
通過以上歸納,利用內容交易掌控的情況下潛心體會“與手指觸鍵變化相結合的音階琶音練習”??梢园讶N觸鍵在三遍中分別體會和練習;把三種觸鍵在某一遍練習中交替出現,等變化。要求學生慢速度練習,以便清晰的區(qū)別不同的手指觸動感覺。
從總體來說,音階琶音練習還可以有其它變化。比如,與斷奏練習相結合;與連奏、斷奏同時結合在一起的變化等。
1.增加難點練習頻率的“改編”
在練習曲中都會有針對性技術側重點。比如299之6(例一):
很明顯,這是針對三四五指的練習。但是,由于練習曲也要追求音樂的完整性,包括主題結構規(guī)模和發(fā)展變化規(guī)模。如果只按譜面去練習,針對性往往是不夠的,相應技術練習效果不夠到位。雖然這樣的指技術還可以在其他練習曲和作品中得到加強,但是眼前的練習如何加強更為重要,而且涉及本練習曲的完成質量。通過改編是一個有效的方法。下面僅僅是改編的一種思路。
由于改編后的篇幅會加長,練習時還可以有利于彈奏的耐力的增強。
再比如740之11,開始那些小節(jié)很明顯是為了練習轉指與八度擴指相結合的手指技術。例二:
為了增加這樣的轉指與八度擴指相結合的技術練習效果,可作如下改編:
同樣,這樣會增加練習曲的篇幅,可以起到練習耐力的作用。
在這首練習曲的中段,不僅有轉指與八度結合手指技術,也有四五指靈活性和縮指技術的練習目標。例三:
改編如下:
2.針對樂曲難點的專門練習
在樂曲中的個別技術難點,無法象練習曲那樣去進行有針對性的改編擴展練習,那就需要做一些專門練習。這種專門練習有點像“哈農”或“施密特”練習。如肖邦降D大調夜曲34小節(jié)的右手波音的專門技術練習。例四:
根據波音所需要彈奏的音符,以及肖邦此首樂曲在此地所要達到的聲音和聲旋律效果,需要1指和4指同時彈奏,并與5指進行交替技術。許多同學做的比較僵硬或者不夠輕巧,從而影響樂曲的意境的表達,所以采用下面這樣的專門練習是很有必要的:
在這專門練習中,可以針對性的只練習右手,但是既然做了專門練習,何不把左手相同的技術也一并練習進去,所以上面譜例中出現了右手的專門練習內容。
這是考驗和培養(yǎng)學生綜合能力的練習。根據某一練習曲原型,引導學生對其中的一些主題和動機進行簡單擴展。
1.擴展練習(599之20)
2.音型互換
大的音型分類為“分解”和“柱式”。所謂互換即為“分解互換為為柱式”,或反之。面例子是拜厄之77條的互換練習。
互換前:
互換后:
針對左右手,可以進行主旋律與伴奏部分在聲區(qū)上交叉,變換,旋律轉為左手下方,或者下方與上方結合交叉。
這是一種游戲,認真的同學,或者正確引導學生去做這些游戲,一定能夠培養(yǎng)學生音樂應變能力和彈奏興趣。當然要選擇易于學生接受和操作的簡易練習曲。
簡而言之,視奏訓練中的慢速度就是“變速度”。也可理解為只要把樂譜中所包含的音符相對時值關系彈準確,任何速度都可以。而這“任何速度”對視奏能力不強或需要進一步提高能力的人來說,實際上是“任何慢速度”。
這里涉及一個概念:“相對時值”??捎脙煞矫鎭斫忉?。第一,是指各音符相對時值長度的相對關系,比如四分音符是八分音符的兩倍時值,因此,假如你把八分音符彈成四秒鐘,那么只要把四分音符彈成八秒鐘那么就屬于準確視奏。第二,按照大拍小拍變化原理,當你把八分音符彈成一拍時,四分音符就要彈成兩拍。這種大拍拆小拍的手法,實質上是有意識的改變拍號,比如2/4拍子演變?yōu)?/8拍子,甚至演變?yōu)?/16拍子。
同時涉及另一個問題,就是為什么要提出并強調“相對時值”概念。筆者進行過大量觀察和試驗,即,當學生按照慢速要求,把2/4拍子中四分音符的1拍拉伸至較長時間時,那么連續(xù)的四分音符時間長度的均勻度就很難做到,出現二分音符,甚至全音符時值長度時就更加難以把握和掌控。而拆分為小拍甚至是小小拍……均勻的拍子速度時值由于每小拍的時間長度短了就比較容易掌控。再用簡單一點的說法來解釋,打拍子時,較快的速度容易打均勻,較慢的速度不容易打均勻。從這個意義上說,節(jié)奏感的訓練就是音符時值長度感的訓練,在越是慢的速度中能打勻拍子,意味著節(jié)奏感越好。建立相對時值關系感覺與處理方法,是實現慢速度練習的前提。
關于“任何慢速度”的解釋,首先也是因人而異,根據不同練習者的視奏能力,在保證正確彈奏樂譜內容前提下,不同能力的人應該采取不同的慢速度。同樣一首作品,學生A也許只需放慢到40的速度就可以,而學生B則需放慢到30或更慢。其次,同一個視奏者,既使憑自己所估計的力所能及慢速度開始視奏,也會遇到“不測”,如仍堅持按設定速度視奏必會出錯。此時,速度變化也成為必然。但是,無論速度怎么變化,視奏者內心的速度感覺是一樣的。
關于速度變化,實際上與音樂作品處理中“彈性節(jié)奏”“彈性速度”是一個概念。這不僅是彈好音樂作品的常見手段,同時也恰恰反映出學習者的音樂感知能力和節(jié)奏感知能力。在視奏中,由于準確的需要而采用“彈性節(jié)奏”“彈性速度”,正好與音樂處理手法相吻合,同時也在視奏中鍛煉了這種處理音樂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