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時芳
(貴州醫(yī)科大學附屬醫(yī)院內(nèi)分泌科,貴州 貴陽 550004)
糖尿病周圍神經(jīng)病變(DPN)是糖尿病常見慢性并發(fā)癥之一,以四肢末端原發(fā)性感覺病變和植物神經(jīng)病變最常見,是導致足部潰瘍、感染及壞疽的主要危險因素,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zhì)量。糖尿病周圍神經(jīng)病變的發(fā)病機制目前還不十分清楚,它是多因素共同作用導致的[1]。本文擬對我院324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分析,探討DPN 的危險因素,為防治DPN 提供理論依據(jù)?,F(xiàn)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擇2013年7月至2014 年3月在貴州醫(yī)科大學內(nèi)分泌科住院的324例2型糖尿病患者為研究對象。年齡26~82歲,平均58.34歲,其中男160例,女164例,病程0.25~30年,平均病程9.47年,根據(jù)患者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癥狀、體征、區(qū)段電流感覺閾值測試,分為糖尿病組(NDPN組)107例,糖尿病周圍神經(jīng)病變組(DPN組)217例。
1.2 方法(1)一般資料的收集:受試者在清晨空腹狀態(tài)下測血壓、身高、體質(zhì)量、腰圍,計算體質(zhì)量指數(shù)[BMI=體質(zhì)量(kg)/身高(m2)]。(2)生化指標監(jiān)測:糖化血紅蛋白測定采用拜耳DCA2000+儀器,甘油三酯(TG)、總膽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OGTT 試驗空腹以及2h血糖采用日立7600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測定。(3)R-CPT 區(qū)段電流感覺閾值測試:NeurometerRCRT/C 檢測儀檢測拇指遠節(jié)C6(正中神經(jīng))、第一腳趾環(huán)繞L4/L5(腓淺神經(jīng)±腓深神經(jīng))感覺閾值。
1.3 診斷標準(1)糖尿病診斷標準:參考1999年WHO 制定的糖尿病診斷標準。(2)DPN 診斷標準:①確診是糖尿病患者同時伴四肢或雙下肢有持續(xù)性疼痛和(或)感覺障礙;一側或雙側拇趾振動感覺減退;主側腓神經(jīng)傳導速度低于同年齡組正常值的1 個標準差[2]。②或者符合糖尿病診斷標準且NCV 檢查異常。排除標準:(1)其他原因所致周圍神經(jīng)病變,如遺傳因素、藥物、手術等;(2)腰椎疾病及腦血管疾病后遺癥;(3)嚴重肝腎疾病所致功能障礙者,如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尿毒癥、慢性酒精中毒等。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3.0統(tǒng)計軟件,計量資料用(±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指標間的關系判斷采用Logistic多元回歸分析。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生化結果比較 兩組生化結果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生化結果比較(±s)
表1 兩組生化結果比較(±s)
注:與NDPN組比較,*P<0.05,#P<0.01,▲P>0.05
2.2 與DPN 相關危險因素的Logistic多元回歸分析 單因素分析表明,年齡、病程、收縮壓、糖化血紅蛋白、TG、TC、LDL-C、極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VLDL)、OGTT 試驗空腹以及2h 血糖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或P<0.01),再將上述各指標進行Logistic多元回歸分析,表明年齡、病程、糖化血紅蛋白、TG、OGTT 試驗2h 血糖為DNP危險因素。見表2。
表2 DPN 多因素的Logistic多元回歸分析
應加強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教育(如戒煙、戒酒、合理的生活方式等),指導患者合理地進行糖尿病飲食及運動,定期進行血糖自我監(jiān)測以便更好地控制血糖。同時,要加強醫(yī)患溝通,指導患者加強足部護理,選擇合適的鞋襪。還應控制好糖尿病患者的各項危險因素,糾正脂代謝異常,減少或延緩糖尿病患者并發(fā)癥的發(fā)生,提高患者的生存質(zhì)量。
糖尿病神經(jīng)病變是糖尿病最常見的并發(fā)癥,文獻[3]報道DPN 患病率約58.3%~62.5%,本研究中DPN 患病率為66.97%,高于文獻報道,可能與選擇患者類別不同(門診與住院)有關。本研究表明,年齡是DPN 的危險因素,隨著年齡的增加,發(fā)生周圍神經(jīng)病變的危險越高,60歲以上老年患者,其周圍神經(jīng)病變的發(fā)病率高達80%,表明年齡是其發(fā)病的危險因素。病程也是DPN 的危險因素,隨著病程增加患病率逐漸增高,本研究表明血糖控制與否,與周圍神經(jīng)病變的發(fā)生有著密切的關系。其可能機制為[4]:糖尿病患者持續(xù)血糖升高,使多元醇代謝通路活性增強,山梨醇的合成增加,肌醇減少,進一步使蛋白激酶C活性下降,導致Na+-K+-ATP酶活性降低,產(chǎn)生Na潴留,導致神經(jīng)髓鞘腫脹和軸索斷裂。高血糖是DPN 發(fā)病的基礎,且病程越長損害越重。由于空腹血糖只反映瞬時血糖狀況,而糖化血紅蛋白反映的是取血前8~12 周的血糖狀況,故DPN 異常與糖化血紅蛋白有明顯相關性,也表明DPN 的發(fā)生與血糖密切相關。在本研究中,對血脂各組均進行了單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多因素分析表明,甘油三酯升高是DPN 的危險因素,這與研究[5]一致,但機制不明,可能與甘油三酯升高,血游離脂肪酸水平增高,氧化應激反應增加,炎癥因子釋放增多有關。因而糾正脂代謝異常,糾正高甘油三酯血癥,對預防DPN 病變具有重要意義。
[1]Harati Y.D Diabetic neuropathies:Unanswered questions[J].Neurol Clin,2007,25(1):303-317.
[2]蔣玉平.糖尿病性神經(jīng)病變//史玉泉,周孝達.實用神經(jīng)病學[M].3 版.上??茖W技術出版社,2004:1337-1383.
[3]Vinik A I,Mehrabyan A.Diabetic neuropathies[J].Med Clin North Am,2004,88:947-999.
[4]Sina A A.C-peptide and diabetic neuropathy[J].Expert Opin Investing Drugs,2003,12(9):1471-1488.
[5]Costa J,Borges M,David C,et al.Efficacy of lipid lowering drug treatment for diabetic and non-diabetic patients:meta-analysis of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J].BMJ,2006,332:1115-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