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偉
“擇一地終老”是人類的普遍夢想。人生旅途走到末端,找個合意的地方等待結(jié)局的降臨,既合理又明智??上г谥袊?,實現(xiàn)這一愿望的人少之又少——“客死異鄉(xiāng)”是古人的大忌,而醫(yī)藥費報銷則是現(xiàn)代人的羈絆。
我是在黃賢村的山坡上想到這個問題的。黃賢村屬奉化市裘村鎮(zhèn),據(jù)說 “商山四皓”之一的夏黃公晚年曾在此居住,故名。
夏黃公,又稱黃石公,中國歷史上最神奇的人物之一,他就是在橋上把鞋子扔下去,命令張良去拾起來并給他穿上的人。這個故事的關(guān)鍵是他給了張良一部 《太公兵法》,并叮囑道: “讀此則為王者師矣。后十年興,十三年孺子見我濟北,谷城山下黃石即我矣。”
按 《史記》的說法,張良憑借 《太公兵法》輔佐劉邦得了天下,并且十三年后果然在濟北谷城山下見到黃石,帶回家供奉起來。
《史記》中還有一則關(guān)于夏黃公的記載:
劉邦晚年覺得太子劉盈 (呂后之子)生性懦弱,欲立趙王如意 (戚姬之子)為太子。呂后哭求張良,張良謀劃請商山四皓 (東園公唐秉、夏黃公崔廣、綺里季吳實、甪里先生周術(shù))為太子造勢。劉邦此前尋找商山四皓輔佐朝政不得,忽見太子身后有四皓相陪,遂打消了廢立太子的念頭。后劉盈繼位,是為漢惠帝,但呂后在劉邦身后大開殺戒排斥異己,四皓見其不仁,返回商山隱居。
這些記載令我困惑。首先,夏黃公到底是哪里人? “圯上敬履”的故事發(fā)生在江蘇下邳,濟北谷城山在山東泰安,如果說他在下邳是 “避秦世亂”,那么,他選擇谷城山把自己化作一塊黃石總該有個理由,最大的可能他就是那的人 (的確有史書說他 “齊人也”)。還有,他在八十多歲時又出現(xiàn)在商山 (陜西),他在兩千多年前怎么能比現(xiàn)代人更加行蹤不定?
于是江蘇睢寧 (下邳)、山東泰安、湖北黃石、浙江寧波都聲稱夏黃公是他們那的人,口氣同樣斬釘截鐵。
第二個疑點是夏黃公到底活了多久。他給張良 《太公兵法》時所說 “后十年興”,我理解為張良得到 《太公兵法》的十年后才得以施展雄才大略。楚漢相爭持續(xù)了四年,劉邦在位十二年,不管怎么算,劉邦還健在時夏黃公就已化作濟北谷城山下一塊黃色的石頭了。那么他又怎能翩然立于劉盈身后, “八十有余,須眉皓白,衣冠甚偉”?從張良的角度來說,此時黃石已在他家供奉,他又怎能從商山再請出一位活生生的師傅?
顯然,關(guān)于夏黃公的記載可信的不多,但當(dāng)我站在黃賢村山坡上時,我卻相信這里真是夏黃公生活過的地方。黃賢的山水有一種特殊的韻味,完全符合我想象中夏黃公的喜好,即使經(jīng)歷了兩千多年的風(fēng)雨洗刷,這一點依然清晰可辨。
這里的山和海是互相交織的,沒有驚濤拍岸的激越,只有地形隨潮水漲落的變化。山前白鷺翔集,映襯它們的背景時而是山巒的碧綠,時而是天空的湛藍,緩緩扇動的翅膀透出閑適的意趣。兩千多年的光陰可以改變很多東西,但夏黃公當(dāng)年看到的肯定是相同的景象。他在山坡上或站立或席地而坐,目光隨白鷺高低遠近。一個經(jīng)歷了周秦漢三朝更迭的人,一個在外漂泊了大半輩子的人,還有什么能比這景象更能融入一顆淡泊的心?
陪伴夏黃公的是他女兒黃姑。父女倆漫步山野,走走停停,隨手采些草藥。按道教的說法,夏黃公是得道成仙的。成沒成仙不好說,修道的人懂醫(yī)藥卻是不爭的事實。西醫(yī)在中國流行近百年,我估計夏黃公當(dāng)年服用的草藥已被淡忘,但它們成就了夏黃公的仙風(fēng)道骨,也為鄉(xiāng)親們祛病免災(zāi)。
我猜夏黃公個子不高,清癯而矍鑠,有胡子但不濃密,那樣更有飄飄然的味道。從相貌上看不出他的實際年齡,我們都聽過一個說法:一個人中年以后的相貌是由自己決定的。夏黃公在史書上第一次露面 (下邳)時已經(jīng)是位老者,當(dāng)時他在尋找 《太公兵法》的傳承人,機智而警惕的目光使看上去很有內(nèi)涵。從下邳到黃賢村,其間隔著二十多年的歲月,我相信他的容貌變化不大,衣著仍然樸素而整潔。然而黃賢村的山風(fēng)送來的是海的味道,每一次呼吸都使他更接近亙古不變的天地日月,一個過來人對此必定有比常人更深的感悟。
很可能他原來是打算在此終老的,后因故離開,最終未能返回。從下邳到商山再到黃賢村,兩千多年前的他似乎一生都在行走。離開黃賢村時他該有九十多歲了,但絕不龍鐘,否則他不會再度出行。我猜他打算在此終老是有點根據(jù)的,他死后女兒黃姑又回到黃賢,繼續(xù)采藥行醫(yī)。她是在繼承父親的遺愿嗎?
黃賢村出過另一位歷史人物——北宋著名詞人林逋。林逋在這里出生,度過童年,他親手種下的柏樹現(xiàn)已參天。大家都知道 “梅妻鶴子”的典故,黃賢村里卻還有他智斗惡霸的故事。他鮮明的個性與夏黃公一脈相承。
黃賢村的面積比平原地區(qū)的村子大得多,山、海灘、耕地各占三分之一,全村人口1400多,其中三分之二常年在外,留下很多空房,為外地人 “擇一地終老”提供了可能。
黃賢村給我印象最深的是白鷺,不但點綴了山川,還令我想起夏黃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