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牡丹
東方“神女”的苦難與圣潔
——評嚴歌苓長篇小說《扶?!?/p>
■孫牡丹
嚴歌苓是當代不可多得的既多產(chǎn)又高質(zhì)的華語寫作者,從1986年的第一部長篇小說《綠血》,到最新出版的作品《老師好美》,嚴歌苓已有20部長篇力作問世。創(chuàng)作于1996年的《扶?!肥瞧渲兄匾囊徊孔髌贰!斗錾!芬?9世紀后期血淚斑斑的海外華人移民史為背景,以靈氣雋逸的筆觸細致描繪了舊金山唐人街下等妓院中一位東方妓女扶桑的奇特人生,該書并獲得第十七屆臺灣聯(lián)合報文學獎長篇小說首獎。
扶桑被人販子從廣東婆家拐到美國舊金山,這座“云集了全人類的強盜、兇手、騙子”“沒有正義”的城市,接著被賣到唐人街的下等妓院淪為娼妓。扶桑從一開始便顯露出其與眾不同,她從不試圖采取任何舉動來反抗或改善自身的生存境遇。她以混沌到略顯愚癡的心態(tài),自然地接受了不堪的現(xiàn)實。她不哭不鬧不自殺,卻也不主動招徠客人,像其他姐妹一樣巧笑搭訕過路人。她只是坐在那里,真心實意地微笑著,逆來順受如水之隨物賦形。僅以求生的本能來理解扶桑的表現(xiàn)是不恰當?shù)?,至少是不深入的。因為這不足以解釋她那發(fā)自內(nèi)心的笑,“那么真心地微笑”,“是自己跟自己笑”,“那么真心誠意,讓人覺得你對這個世道滿足極了,你對這個看你的人中意極了”。扶桑內(nèi)心保持著一種天然的平靜純潔,而她所處的環(huán)境并不能影響這份平靜純潔;類似宗教所能產(chǎn)生的心靈境界,不為世俗所侵擾。扶桑歷盡滄桑活到了其他妓女望塵莫及的高齡——二十歲,憑的就是這份極端柔韌的生命特質(zhì)。
甚至可以說,扶桑是完全自愿地獻身于苦難。她被西方教會的拯救組織“拯救”了之后,亦正亦邪的唐人街惡霸阿丁帶人來,以抓賊為名要把她領(lǐng)回去。教會的修女們堅持不放,扶桑卻出人意料地扯謊來配合阿丁,笑著說“我是賊,我跟你們走”。她要脫下那素樸的白麻布衣裳,離開清潔得連蛛網(wǎng)都容不下的白房子;回到唐人街妓院,穿回“那罪一般深紅”的陳腐綾羅。那一刻,“她明白了自己在苦難中偷歡的天性”,“她的原形在紅衫子里,她的本性沒了它便無所歸屬”。
主動獻身于苦難,這看似與宗教圣徒的苦修有些相似,卻有本質(zhì)的不同。圣徒對肉體的病痛漠然置之,在苦行與犧牲中尋求超越的體驗。這種自我折磨可以達到極其殘忍的地步,基督教圣徒蘇索在自傳中生動記述了他駭人聽聞的自殘經(jīng)歷,如銅釘裹體、自我綁縛、百蟲噬咬等①。信徒通過對肉身的折磨,向神表達自己的忠誠,乞求獲得神秘的通靈啟諭?!翱嘈拚叩囊磺杏柧?,皆針對肉身本性的種種動作進行,反其道而行之,隔斷本性欲望之出路,以求通達于超越的靈性訴求。”②而扶桑的靈魂和肉體,則是一種天然而單純的關(guān)系,肉體的痛苦或快感只停留在經(jīng)歷的層面,不能夠在理性和感性的認識中形成經(jīng)驗,更不足以對內(nèi)心渾然如初的精神世界構(gòu)成侵擾或損害,那里有著只屬于扶桑自己的隱秘快樂。現(xiàn)實中的種種苦難對她而言,是靈魂光輝得以顯現(xiàn)的必要條件之一,它能夠擺脫平庸,使扶桑不必淪為“極平凡、黯淡的女人”;它將人置于絕境,使肉體受盡摧殘而裸露出靈魂。正是無邊的苦海,才將內(nèi)心圣潔的紅蓮襯托出來,呈現(xiàn)給扶桑自己、扶桑所愛的克里斯、敘述者“我”和文本外的讀者。
在那位女性敘述者、探訪塵封歷史的第五代海外移民“我”的筆下,扶桑這位妓女身上充滿了原始的圣潔光輝,蘊含了人類本性中的真、善、美。寬厚有容如地母、同時散發(fā)著神秘的東方情調(diào),扶桑有一種非常特別的魅力和主體性,雖然她本人對此毫無認識。在那個特定的環(huán)境中,她的種族(白人眼中的生活在社會最底層的、骯臟的、無原則的、懦弱到似乎是在邀請暴力的、正四處蔓延的下等中國人)、她的性別(男權(quán)社會中的弱者——女性)、她的職業(yè)(妓女),三重身份疊加在一起,足以構(gòu)成她“卑賤”至極的背景。然而,卑賤的身份和不堪的生存環(huán)境一樣,都是心靈顯現(xiàn)所必須的黑暗底色。
發(fā)生在唐人街內(nèi)的幾件大事——如華工忍氣吞聲甘受壓榨,卻惹怒了以“人權(quán)”自相標榜的白人勞工、唐人街的兩派混混為了一個算不上理由的理由,集體決斗、自相殘殺,向洋人的世界炫耀他們“古典東方的抽象的勇敢和義氣”——這些文字對扶桑的故事也絕非閑筆,這些令白人們或費解、或憤怒、或震撼的東西,被歸結(jié)為某種不可理解的“民族性”,它也同樣籠罩在作為民族一員的扶桑頭上,增添了她的神秘色彩。
正因她身份無以復加的低賤,以及她種族性格的種種不可解,使得克里斯在她身上所感受強烈的震懾感和被征服感難以找出任何理智上合理的理由,只能訴諸神秘之物,譬如愛情。仁慈的地母正是以她絕對的“低”,成就了自身的神性。
扶桑似乎對世間的一切罪行都能予以寬容。她親歷著唐人街妓院、黑社會中的種種丑惡,一次次目睹華人與洋人、華人與華人之間的血腥殺戮,卻始終保持著她那種無知無覺的淡漠態(tài)度,即便這令人發(fā)指的罪惡就發(fā)生在自己身上。在輪渡的船上,阿丁大勇和手下與“白鬼”們爆發(fā)了沖突,此時已歸大勇所有的扶桑“看那些腳、手扭到一處,漸漸地板上有了一灘灘、一汪汪的血”,平靜地繼續(xù)吹著她哀婉的洞簫。就連久經(jīng)生死考驗的大勇也不禁感到“她這份不為所動,實在是個極大的稀罕”??此坡槟镜膽B(tài)度實際是弱者對罪行的饒恕,既然她自身的力量不可能改變什么,那便不把罪行視之為是罪行,就像生物在食物鏈上的互相追逐捕食不會被人視為是罪行一樣,在她那極原始、也極超越的視野中,罪行得到了寬恕。就如同她的恩客克里斯,半個世紀后忽然醒悟扶桑跪態(tài)的奧秘,“在跪作為純生物的姿態(tài)變成概念之前,在它有一切卑屈、恭順的意味之前,它有著與其所平等的、有著自由的屬性”。
這種寬恕最令人動容的表現(xiàn)出現(xiàn)在書的后半部分,在一場白人排華隊伍在唐人街打砸搶燒的騷亂中,扶桑被二三十個男人拖進馬車里輪奸。她沒有掙扎或呼救,只是用嘴咬下每個進馬車的男人衣服上的紐扣,等一切結(jié)束,“把所有紐扣放進一只空粉盒,關(guān)上盒蓋,晃了晃,聽它沙沙的撞擊聲”。那些黑暗中輪奸她的白人里,她的靈魂之愛少年克里斯竟也在其中。扶桑知道,將他的紐扣藏在發(fā)髻中隨身攜帶。當真相在二人之間大白,克里斯想,“原來她知道他的秘密,并一直保存這秘密……她有圣母一般的寬容?”“這張包容一切的寬容之網(wǎng)里,是是非非一網(wǎng)打盡”。這里直接用了宗教的比喻,來表達扶桑靈魂的神性光輝,牟宗三先生曾說,“基督教的上帝觀主要問題有二:其一,基督教將上帝“外在化”(對象化)了;其二,基督教將上帝“人格化”(個體化)了。”將所有神圣品質(zhì)集于一位人格神之上,也就與人類每個個體心靈拉開了距離?;浇绦磐酵ㄟ^對天主的絕對信任,來寬恕世間的惡人,這終究隔了一層,寬恕的路徑并非由人直接到達到人,而是經(jīng)過了至善天主的中介。而在扶桑身上,神性之光混沌原始、與生俱來,自然生成本性之中而藏存于內(nèi)心,有著中國傳統(tǒng)性善論、“人皆可以為堯舜”的哲學意蘊。
在小說中,有兩個“他者”在觀看扶桑,一個是扶桑的愛人白人少年克里斯,另一個是隔了一個多世紀的敘述者“我”。這兩個人作為不同意義上的他者共同完成了對扶桑的“觀看”。
克里斯是個出身軍人家庭的白人少年,他與扶桑相遇時只有十二歲,在唐人街好奇閑逛,經(jīng)過妓院窗外看見扶桑,“他沒有見過比她更奇異的東西”,他帶著探秘的心態(tài)來找她,近距離觀察她“古典繁瑣”的衣飾、“殘頹而俏麗”的三寸金蓮、她溫柔的斟茶姿勢、嗑瓜子的神態(tài)……男童克里斯在他成長的關(guān)鍵階段遇到了扶桑,她太過豐富,同時意味著女人(性)、受難者(呼喚他英雄主義的情懷)、母親(母愛)和神秘的東方,這魅力不可抵擋。而隨著年齡的增長,克里斯對扶桑的認識逐漸加深,在某些時刻,超越了感官欲望、超越了他的男性英雄主義、也超越了種族,達到了精神層面的共情與懂得。
圣十字若望的靈修思想認為靈魂自身有兩個組成部分,感覺部分與精神部分?!吧眢w的意義被表述為靈魂的諸種感覺能力。強調(diào)一種精神力量與感性欲望的對立,這種對立著重指出欲望對精神的蒙蔽?!笨死锼箤Ψ錾5恼J識起初是以感官欲望為入口的,經(jīng)歷了外感官——視覺、聽覺、嗅覺、味覺和觸覺上的歷險,也經(jīng)歷了內(nèi)心無窮想象的歷險,最終穿透感官與想象的牢籠,他感受到了扶桑地母般的靈魂。
轉(zhuǎn)折發(fā)生在那次獨特的觀看中。克里斯在窗外窺視到扶桑在經(jīng)期與嫖客的性交過程,“他以為該有掙扎、該有痛苦的痕跡,而他看到的卻是和諧”,“神秘的歡樂朝他襲來”,“沒有受難的女性怎么可能美麗?”此后情節(jié)曲折地發(fā)展,克里斯越來越欣賞扶桑,如同宗教神秘主義者超越了對現(xiàn)象的日常認識,而進入到“對天主及其奧秘的神秘認識’”③。
而這一切幾乎都是在無言的狀態(tài)中進行的,通常是雙方深深對視或是單方的長久凝視。語言不通,幾乎不是劣勢而是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靈魂溝通中本沒有語言存在的余地。他們之間只有一次對話,卻是“不知說了句什么”,“不知答了句什么”。只有對視,“如此的對視引起的戰(zhàn)栗從未平息”,“一種感覺的僵局”。宗教神秘主義也常常強調(diào)不可言說性,“人必須直接經(jīng)驗它的性質(zhì)”④?!澳抗馐菬o聲的位格,有一種純粹精神性的東西,因此作為位格被感受到。目光中凝聚著期待、托負與要求,把靈魂關(guān)聯(lián)入另一個位格的意志之中,把人從一個‘背景’中攫取出來,就像人曾用目光從光明世界的背景中抓取事物一樣。因此,凈化的所有要求不僅是讓靈魂‘看見’天主,而且也是讓靈魂被天主看見?!雹?/p>
不可言傳的對視構(gòu)成了扶桑與克里斯間相互理解、以至相愛的根基。不同于單方面的觀看與被觀看,“對視”將雙方置于同時既是被動也是主動的狀態(tài)。對視中的克里斯變了,他被征服了。而扶桑則在克里斯的目光中感受到自己,就像她只能從苦難中偷歡一樣。她從垃圾堆里拾回她的紅衫子,直覺地感到只有穿著它克里斯才能認出自己,她需要克里斯認出自己,只有克里斯的目光里,她自己才能認識自己。自我內(nèi)觀的行為本身是一種刻意,渾然天成的扶桑,她內(nèi)心的神性光輝,只能通過克里斯呈現(xiàn)。克里斯,這個十幾歲的白人少年,這個與扶桑完全異質(zhì)的他者,他的出現(xiàn)給了扶桑一個機會,打開內(nèi)心的窗口。人只能通過他者來認識自己,這是小說人物扶桑的內(nèi)心需求,也是作者嚴歌苓結(jié)構(gòu)故事、傳達思想的需求。
小說中另一個觀看者、敘述者“我”,作為與扶桑同根同種的第五代華人女性移民,作為與扶桑一樣與白人產(chǎn)生感情的中國人,“我”與扶桑在很多地方產(chǎn)生了深切共鳴,體現(xiàn)在文本內(nèi)部便是多處今昔“對話”。值得一提的是,“我”常常流露出對自己的懷疑,表達對扶桑和克里斯的故事妄加揣測的不自信,這個敘述者“我”常常好像在場,看著扶桑,卻有自知,這個“在場”的位置是不可能的。人與人之間理解本就艱難,克里斯與扶桑隔著種族年齡身份地位,卻是與她同時空的,而“我”隔著時空,終究只能傳達扶桑的魅力之萬一。禪宗有所謂“現(xiàn)量”、“一畫”之說,萬事萬物只在產(chǎn)生的一刻才是真正的完全;而作為歷史追敘者“我”和讀者,卻只能“缺席”于那一刻。小說著意渲染的圣潔與神秘因而更顯得不可窮盡。
故事中有個有趣的細節(jié),扶桑永遠叫不對恩客的名字,除了克里斯。文中多次強調(diào)這點,并在后來安排了戲劇性的情節(jié),大勇最終決定將扶桑嫁出去,只要扶桑能準確叫出那人的名字,結(jié)果一年過去了,扶桑誰的名字也沒叫對。其實扶桑記不得的何止名字,她無論經(jīng)歷什么,似乎都不過心、不思考。扶桑自始至終沒有接受如“賣淫”、“輪奸”這些事情的世俗理解。這一點頗有宗教意味,比如圣十字若望說,“靈魂的純凈性就在于對受造物的超脫和不執(zhí)著。記憶的空虛可以把人從悲傷與痛苦中解放出來,使人超越一切不完善與罪污,因此這種空虛本身亦已是極大的祝?!?;“為了認識你所不曾認識的,你必須經(jīng)過一條無知無識的道路”。⑥扶桑也從未期盼過克里斯或者任何人贖她出去,克里斯失蹤了,她有思念,但并無強烈的盼望,只是靜靜度著她的時日。記憶的“空虛”與意志的“赤裸”似乎是反理性,實際是將自己置于絕對的被動而得以保全。
克里斯之所以有走近扶桑的沖動,與他家族對靈魂的感受閾限密切相關(guān)。對許多人來說,現(xiàn)世安穩(wěn)的幸福足以讓他們感到滿足,而對于另一些人,“這種道德氣候過于溫吞、過于松懈”,“必須摻雜一些嚴峻而冷酷的否定,一些艱辛、危險、緊迫和努力,以及一些‘不!不!’這樣才覺得生存有性格、有特點、有力量?!雹哌@個故事中,克里斯的家庭背景很特殊,“庫凱家是職業(yè)軍人。他們心底認為軍人和詩人是最接近的。詩人對靈魂的征服和占有相當于軍人對實質(zhì)世界的征服和占領(lǐng)”,“庫凱家族的每個男性都有一個秘密的外族情人”,“庫凱家的男人都有詩人那種鞭打自己良心的習慣”??死锼箤Ψ錾.a(chǎn)生興趣毫不奇怪,家族的慣性驅(qū)使這少年一步步走近扶桑,對扶桑而言并不存在肉體與精神二元對立式的掙扎和角力,但是克里斯有;他本是去征服占有她,最終卻被她改變。
扶桑改變了克里斯的靈魂,讓他從一個對感官欲望無限著迷、對神秘東方滿心好奇、厭惡唐人街里除了扶桑之外的所有人、單方面幻想將扶桑拯救出苦海的少年,變成了“一生都在反對迫害華人,也反對華人間的相互殘害。他成了個中國學者”。他終生都在不斷加深對扶桑的理解,終生都在那地母般的神性光輝中感悟思考,尋求超越欲望、種族、性別、身份地位等隔閡,抵達生命之真善美的可能性。然而悖論的是,這種自我否定甚至自我棄絕終究還蘊含著“自我”的主體。克里斯永遠不可能真正理解扶桑,這種理解的不可能性追究到最后,無關(guān)性別種族等因素,而根植于所謂主體性本身的障礙。
注釋:
①《宗教經(jīng)驗種種》,威廉·詹姆斯(著),尚新建(譯),華夏出版社,2008年,第222頁。
②《愛與凈化的黑夜:十字若望靈修思想研究》,謝華(著),博士學位論文,復旦大學哲學學院宗教學系,2010年,第12頁。
③《愛與凈化的黑夜::十字若望靈修思想研究》,謝華(著),博士學位論文,復旦大學哲學學院宗教學系,2010年,第30頁。
④《宗教經(jīng)驗種種》,威廉·詹姆斯(著),尚新建(譯),華夏出版社,2008年,第272頁。
⑤《愛與凈化的黑夜::十字若望靈修思想研究》,謝華(著),博士學位論文,復旦大學哲學學院宗教學系,2010年,第118頁。
⑥《愛與凈化的黑夜::十字若望靈修思想研究》,謝華(著),博士學位論文,復旦大學哲學學院宗教學系,2010年,第72頁。
⑦《宗教經(jīng)驗種種》,威廉·詹姆斯(著),尚新建(譯),華夏出版社,2008年,第216頁。
(作者系北京大學中文系研究生)
(責任編輯: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