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龍 蘇蕊
摘 要:卡爾·羅杰斯的人本主義理論在教育實踐中的廣泛應用使“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教學受到了極大的沖擊。“以學生為中心”的網絡課程教學在顛覆傳統教學模式的同時伴隨出現的問題在羅杰斯教育思想的指導下,也必將實現教與學效果的最大化。
關鍵詞:人本主義;網絡課程教學;以學生為中心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8454(2014)16-0017-03
一、引言
20世紀中葉,人本主義理論在與“行為主義”和“心理分析”兩大最有影響力的心理學派的長期論戰(zhàn)中脫穎而出,被稱為心理學中的“第三思潮”。以促進人的“自我實現”為根本目標的人本主義心理學倡導“以人為中心”,這一思想深刻地影響了后世的心理咨詢理論與實踐,甚至波及教育領域。20世紀80年代,美國心理學家和教育家卡爾·羅杰斯(Carl Rogers)在其著作《八十年代學習的自由》(Freedom to Learn for the 80)一書中倡導的“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思想使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教學受到極大的沖擊,促進了傳統教學在新形勢下的改革和轉型。在網絡教學盛行的時代背景下,追溯和反思羅杰斯的教育思想的師生觀、有助于解決網絡教學中遇到的難題和出現的困難,對于網絡教學效益的改善和提高也大有裨益。
二、網絡教學現狀
在20世紀90年代,網絡教學對很多人而言還是陌生而新鮮的,因此,相關研究還局限在對網絡教學理念的介紹[1]、網絡教學系統開發(fā)[2] 等等。21世紀初期,對于網絡教學的研究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逐漸出現了各個學科的網絡課程設計[3],網絡教學平臺研究等。近幾年來,如火如荼的網絡教學研究已經涉及網絡教學的方方面面。計算機科學的飛速發(fā)展使網絡教學逐漸由想象變?yōu)楝F實,這一點也得益于教育部的重視。從2004年教育部強調要大力推行基于自主學習理論和計算機輔助學習理論的學生網絡自主學習模式以來,[4]國內有條件的高校積極行動起來,探索具有校本特征的網絡自主學習模式。隨后,大量的網絡課程平臺相繼建成,各類網絡課程不斷涌現,并促進了相關的教學研究論文的誕生。
新型的網絡課程教學無論從教學模式、教學內容、教學環(huán)節(jié)、測試評價等多個方面都具有新穎、便捷、可操作性強的特征。這種信息技術與教學過程的融合曾一度使教育教學呈現出如火如荼的興盛場面,成為傳統的課堂教學之外大受歡迎的教學模式。
然而,網絡課程教學的不足之處也在不斷地凸顯出來。雖然不少高校斥資構建了網絡課程平臺,但多數的網絡課程平臺在實際運用中并未真正發(fā)揮作用,僅僅只是資源展示和信息傳遞的平臺,缺乏定期的內容更新和技術維護;對學生的學習過程監(jiān)管不夠;學習評價依據、評價模式單一,缺乏相關的反饋機制;不能體現學生學習的主體性;教師的促進角色未得到很好的發(fā)揮,無法引導學生根據個人學習效果調整相應的學習方法和學習策略等等。[5]總體而言,目前的網絡教學依然沒有擺脫傳統的教學模式的影響,有時候甚至是傳統教學的翻版。這種現象非常不利于新形勢下的教育產出以及教育效益的提高和改善。與傳統教學相比,網絡課程教學的順利實施也離不開師生雙方。所以,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如何使網絡課程教學的重心真正地實現從教師向學生的轉移、真正地讓學生處于教學的中心位置,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學習是目前網絡課程教學研究要亟待解決的問題。
目前學界針對網絡課程教學問題的研究大多集中在以下幾點:如,網絡自主學習效能產出體系構建[6],通過學生的自主-合作學習提高效能的合作學習法的推廣[7],通過網絡日志加強師生互動提高學習效果的學習過程監(jiān)控[8],網絡自主學習環(huán)境下學習策略調整等等。[9]事實上,網絡自主學習中出現的這些問題都涉及到了教學過程中最主要的主體因素:教師和學生。這些問題的解決必須依賴以下兩個問題的解決:首先是網絡環(huán)境下教師應該如何教,其次是學生應該如何學。
事實上,關于教與學過程中的師生角色、教與學目的等等教學過程中的核心問題,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及教育家羅杰斯早在其教育思想中有所論述。所以,追溯羅杰斯的教育思想中的師生觀及教學觀,無疑對這兩個問題的解決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論指導意義。
三、羅杰斯教育思想與網絡教學
羅杰斯倡導的是一種不同于傳統教學的教學理念和方式。他把人本主義理論運用到教育實踐中,逐漸形成了獨特的教育目的觀、學生觀、教學觀以及教師觀。
1. 人本主義教育目的觀
羅杰斯認為心理咨詢的目的和教育的目的是一致的,最好的教育培養(yǎng)的人與最好的咨詢產生的人非常相似。心理咨詢的目的在于促進學習和人格的變化,而教育的目的在于幫助學生發(fā)展積極的自我意識,促進個人潛力和學習潛力的充分發(fā)揮,最終成為“功能充分發(fā)揮”的人。然而,傳統教育以傳授知識為主,不能對人的行為產生影響,甚至會產生消極影響。這一點受到羅杰斯的嚴厲批判。他認為,傳統教育幾乎是完全無用、無效的,它使無數不能掌握知識的學生感受極強的挫敗感,而這種挫敗感是不利于學習的進一步推進和學生個體的進一步發(fā)展的。在這個不斷變化的經驗世界中,個體只有不斷地學習、不斷接受新經驗,才能促進自身變化,實現自我。羅杰斯的教育目的觀關注的是個體的整體發(fā)展,尤其是個體的情感、精神和價值觀念的發(fā)展。從這個意義上而言,羅杰斯的教育目的觀超越了注重單純的知識傳授和智力培養(yǎng)的傳統教育。
當代網絡教學強調教育過程中人的因素,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只注重知識傳授的傳統教育目的觀,解放了學習過程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學生。學生可以在適當的時間和地點,自由地暢享學習的樂趣。這種自由對于學生身心的成長以及學生的整體發(fā)展無疑是大有裨益的。然而,網絡信息魚龍混雜,辨別是非的能力必須增強,這一能力的前提與傳統教學中的知識積累和智力培養(yǎng)息息相關。由此看來,網絡教學與傳統教學的目的并不矛盾且互為前提。傳統教學的知識傳授和智力培養(yǎng)是網絡學習過程中鑒別能力的前提條件,滿足了這一條件,學習者便可在網絡世界自由馳騁,不斷積累新經驗,促進自我情感、精神和價值觀念的發(fā)展,最終成為全面發(fā)展的人才。明白了這一點,有利于正確處理網絡教學與傳統教學的關系,對于網絡教學盛況之下傳統教學應當取締的觀點的改變也有幫助。
2. 羅杰斯人本主義教育學生觀
傳統教育及學習理論往往把學生置于被動位置,認為學生只有在外界壓力推動下才會去學習。羅杰斯認為,每個人都有與生俱來的內在的學習動機,這一動機如果沒有受到壓抑,會伴隨人的一生。如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如何使學生保持天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如何使學生成為不倦的學習者,這是教育面臨的真正挑戰(zhàn)。在《80年代學習的自由》一書中,羅杰斯認為,決定我們未來的是學習者的好奇心、熱切的學習愿望以及他們在復雜困難的選擇面前做出決策的能力。他引用愛因斯坦的話說,現存的教育方法居然還沒有完全窒息探索的好奇心,真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跡。這株稚嫩的幼苗,先且不說(如何)去激勵它,它的生存首先需要自由,沒有自由,它必死無疑。由此看來,學習者學習的自由是其求知欲、好奇心以及創(chuàng)造性生存發(fā)展的前提和條件,這種自由是學習者根據自身興趣去探索發(fā)現的自由,是質疑現有結論的自由,是選擇自身發(fā)展方向的自由。羅杰斯的學生觀是他教育思想的基礎,也是他的人本主義人性觀的具體體現。
網絡教學是在傳統教學面臨重重困境的情況下出現的。在傳統教學過程中教師是整個課堂教學的主宰,一切教學活動都以教師為中心,教學內容、教學目的等等都由教師預先安排。在整個過程中,學生一直處于被動的位置,教學過程中被動地接受教師所安排的一切,全無自由可言。在網絡教學出現后,這一問題得到了解決。在網絡教學的具體實施過程中,學生實現了自由學習,自由地決定學習時間、學習地點、學習內容、學習過程等等。這一自由使學生備感舒暢。然而,舒暢的后果也是可想而知,很多同學在網絡學習中缺乏自制力和學習規(guī)劃能力,致使大量學習任務無法完成,導致費時低效。所以,羅杰斯提倡的學習過程中的自由在網絡教學中應該是有一定限度的,或者說網絡教學環(huán)境的設置上應該有一定的制約措施,讓學生在享有學習自由的同時,有目標、按計劃完成一定的學習任務。
3. 羅杰斯人本主義教育學習觀
羅杰斯教育思想的學習觀關注的是對自身行為產生影響的學習過程本身。他認為,學會如何去學習無論是對現在還是未來都具有重要的意義和價值?,F代社會不斷地發(fā)展變化,只有學會如何學習、如何應對新變化,對新事物保持敏銳感和好奇心,不斷接受新知識,才能不斷促進自身發(fā)展。這種學習既有意義又有價值,它涉及學習者的行為、態(tài)度以及今后的行動方向甚至是整個人格。
羅杰斯的學習觀相比傳統的認知學習觀似乎要求更高、更難實現。傳統教學的課時有限,難以做到面面俱到,但網絡教學有實現這一學習觀的潛能。網絡教學可作為傳統教學的補充和深化,提供大量多介質的教學素材,讓學生在知識的海洋中遨游,并通過個人學習經驗的不斷總結,逐漸掌握自主學習技能并具備獨立解決學習問題的能力。這種探索式學習比起傳統的“填鴨式”被動學習更有意義,更利于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4. 羅杰斯人本主義教育教師觀
教師角色在羅杰斯教育思想中也發(fā)生了變化。傳統教學中的教師注重個人學識,強調教學技巧、課程計劃和教輔手段。傳統教學要求學生接受事實性真理,教學內容一致,課堂講授是最基本的方法,標準測驗是最后的測試手段。羅杰斯認為,這與真正的教育目的背道而馳。對學生而言,重要的不是學習結果,具有重要價值和意義是學習的過程。學生需要的不是學業(yè)分數,而是在學習過程中積累的經驗。如此以來,那些事先制定好的課程計劃就限制了學生的探索發(fā)現式學習,因為這種學習呼喚學生的直接參與,學生參與學習過程、參與學習內容、參與學習評價等等。因此,教師角色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應當發(fā)生一定的變化。教師應當營造有利于學生學習的環(huán)境和氛圍,給他們提供自由學習的空間和條件。
網絡教學中的教師角色恰恰是羅杰斯教育思想中勾畫的教師角色。在網絡教學中,教師不再是教學過程的中心,教師只是整個學習過程得以正常實施的協調者,是學習任務是否按時完成的監(jiān)督者,是學習效果的一個評價者等等。當前的網絡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之一就是很多教師走了極端,不再是以前的教學過程的中心,并且由中心走向邊緣,甚至有淡出學習過程的趨勢。也就是說,很多的網絡學習管理粗放,缺乏有效的教師監(jiān)督和管理,導致效果不佳。如果教師們意識到重任在肩,對網絡教學內容定期更新,不讓它形同虛設;如果教師們做好學習過程中的監(jiān)督工作,及時給學生反饋學習效果;如果教師們改變對學生的學習評價模式,不但注重形成性評價,同時也讓學生們的同級評價成為學習效果的評價方式之一,那么網絡教學目前面臨的問題的解決便指日可待。
四、結語
羅杰斯教育理論提倡教育要以人為本,注重學習過程中的學生因素,這一點與網絡教學目的不謀而合。兩者皆強調人的全面發(fā)展,要求教師退出課堂中心,還給學生學習的自由。但是,目前的網絡實踐告誡我們,只有做到以下幾點,網絡教學中出現的問題才有可能得到解決:學生享有的自由應該有一定的限度、網絡學習中教師對學習過程的監(jiān)管必不可少、教師評價應該從終結性評價轉為形成性評價,并結合學生的同級評價、網絡教學資源要做到定期更新,充分發(fā)揮網絡學習資源庫的作用。否則的話,我們便會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學生會在享有的無限自由中荒廢青春。
網絡教學實現了教學資源的多樣化、信息資源傳遞的便捷化,促進了教學改革的深入開展。在網絡教學的進一步發(fā)展中,新問題會不斷涌現,這就要求我們在網絡教學研究中不但理論上要借鑒先進的教育思想,而且在實踐過程中要結合中國國情,積極應對新問題,爭取網絡教學的效益最大化。
參考文獻:
[1]歐創(chuàng)皋.計算機網絡教學的優(yōu)勢和特點[J].中國電化教育,1996(8):15-17.
[2][6]莫莉輝等.多媒體教學網絡系統的實現[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1995(4):461-466.
[3]胡繼岳等.英語網絡課程發(fā)展的教學模式研究[J].外語電化教學,2003(1):12-15.
[4]王國棟.高校英語網絡自主學習效能產出體系構建[J].中國電化教育,2011(2):58-61.
[5]陳堅林.計算機網絡與外語課程的整合——一項基于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研究[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10.
[7]曹若男.網絡時代大學英語自主合作學習效能研究[J].中國教育信息化,2009(7):64-66.
[8]李歡.基于網絡日志的教學模式探析[J].現代遠距離教育,2013(2):74-80.
[9]林莉蘭.網絡自主學習環(huán)境下學習策略與學習效果研究[J].外語研究,2006(2):39-45.
(編輯:郭桂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