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慶豐
昆劇中常見道具及用法概述
■史慶豐
道具是戲曲舞臺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是體現(xiàn)矛盾沖突和人物情感的重要手段,如何合理應(yīng)用戲曲中的道具,是對劇目情節(jié)的理解,也是一輩一輩老藝人傳承下來的精髓。
以道具為例的劇目,在昆曲中很多,比如《桃花扇》《十五貫》《白羅衫》等等。傳統(tǒng)的道具,是不同于生活的自然形態(tài)之物。它們不是實物的仿制品,而是實物在戲曲中的一種藝術(shù)表現(xiàn),只不過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用了一些寫意和借代的方法來表現(xiàn),這也是道具能夠與動作形象相結(jié)合的一個重要原因。
傳統(tǒng)的道具最常見的就是一桌二椅,根據(jù)什么戲目的情節(jié),選擇什么顏色的桌圍椅披。例如像老生類的戲目,一般多用寶藍色的桌圍椅披,像《繡襦記-打子》《長生殿-酒樓》。而小生類的戲目,用于其年紀和服裝的顏色比較偏素,則一般用淺藍色為主,像《牡丹亭-驚夢》《花魁記-湖樓》。而縣官之類的一般用大紅為主,佛堂一般用小佛帳和黃色為主,比如《孽海記-思凡》,如果是家里窮苦的,一般則用桌椅本來的顏色,而不需要另外加桌圍椅披,比如《琵琶記-吃飯吃糠》。在演員沒有上場以前,桌椅只是一種抽象的擺設(shè)。如演出皇帝視朝,這張桌子便成了視朝時所需的御案;縣宮坐衙,這張桌子便成了坐衙時所需的公案;朋友宴會,便成了宴會時所需要的酒席。以上是實物實用,但戲曲舞臺上的桌椅還可以做代用品。比如用桌子代替山石,人要上山,就站在桌子上,如果這山很高,就用兩張桌子疊起來。要跳墻,就用桌子當墻;要睡覺,將身伏在桌上,用手支住頭。至于椅子所代替的就更多了。舞臺上表示從矮山爬到高山去,是從椅子了再登到桌子上,椅子還可以代替窯門,代替牢門等等。桌椅無論代表什么,都是妙在似與不似之間。如戲曲中的布城雖然比較簡陋,但決不追求城的真實再現(xiàn)。布城可以根據(jù)城的需要自由調(diào)度。在傳統(tǒng)戲的演出中,根據(jù)桌椅不同程式的擺法,可以顯示出各種地點環(huán)境的變化。比如當椅子的位置放在桌子后面,就表示這里是公堂或者書房,此時的桌子就代表書案;而椅子放在桌前,則表示這里是大廳、前廳或客堂;如再采用其他形式的不同搭配還可以表示山坡、城樓、船只、臥床等。戲曲中的扇子也是重中之重,每個行當都有其獨特的扇子以及用法特點。例如小生一般以七寸的白色折扇為主,扇面多以書法和山水或者花鳥畫為主,以體現(xiàn)其風流倜儻,天子慧聰?shù)奶刭|(zhì),小生扇子一般用來表現(xiàn)唱段的動作比較多。而花臉的扇子則比較大,一般是九寸到一尺多的規(guī)格不等,扇面多以牡丹,百花為主,表現(xiàn)時多扇褲子,幅度比較大,以體現(xiàn)花臉的氣勢,而老生則多用白扇,尺寸約為八尺到九尺,或者鵝毛扇,老生表演時扇胡子為多,以表現(xiàn)其沉穩(wěn)或急躁。小花臉的扇子多為黑扇,一般扇頭,表現(xiàn)其玲瓏討巧。戲曲中的兵器也十分講究,一般常用的是刀,劍,槍。其中刀又可以分為單刀,雙刀,鬼頭刀,大刀等等。單刀和雙刀又可分男女,一般以大小長短和刀把紋理的不同而區(qū)別。劍又可分文武,文官的佩劍一般有劍穗,而武官一般沒有,但如今舞臺為了劍花和效果,一般則都有劍穗子。武將劍一般綠色底或者黑色底,龍紋為多,還有女劍一般粉紅或藍色為底。在武戲中,槍可分為單槍和出手槍,單槍一般是打靶子或者表演特點的英雄人物,如三國里的趙子龍,隋唐里的羅成,而出手槍一般是雙頭,槍桿子用紅白綢帶包裹,在踢槍的時候有平衡感,為武打場面增添技巧。戲曲中的酒杯酒壺也十分有講究,例如皇帝在宮中飲酒,要用龍紋的酒杯和酒壺,比如《長生殿-小宴》。而在朝廷大臣和達官貴人之間的交談飲酒,則用錫的酒壺和酒杯為主。除了酒壺和酒杯,還有酒壇。酒壇樣式不一,主要表現(xiàn)在質(zhì)地上,一是用竹胚扎架后蒙布用色繪制,另一種用草板紙制成,酒壇在舞臺上主要為裝酒之物,而在演出中為擺設(shè),二是為武打之用,如用竹胚扎成酒壇,在“惡虎村”中用。酒桶在舞名上可用作水桶,也可作為酒桶,如“醉打山門”用作酒桶,“賣水”又可作水桶。肅靜,回避為長方牌子,下端有柄,在舞臺上為兩對,一般在公堂衙門使用,使用時將肅靜回避牌插在架子上。肅靜回避牌背面可寫成:“奉旨出朝,地動山搖,逢龍鋸角,遇虎撥毛,”它在舞臺上通常為八府巡按行路開道時使用,,如《十五貫》《白羅衫》等戲。也有些特定的道具.如《長生殿》四小太監(jiān)使用。鸞駕中的扶節(jié),掌扇,提爐,宮燈,通常在舞臺上為皇后,貴妃使用執(zhí)事,也是皇帝欽賜,根據(jù)以上器物,屬于半副鸞駕。還有云帚,云帚在樣式上有兩種一種是云帚柄上用獰編織并綴有各色穗,另一種是無裝飾物的藤桿,以上兩種均是用馬尾制成。
棕柄三穗云帚用途較廣,在舞臺上有多方面人物使用,如“白蛇傳”中的白素貞,鶴鹿童,“偷桃、盜丹”中的仙女,仙童,另如大太監(jiān)也使用此物,如《長生殿》里的大太監(jiān)高力士等。藤桿云帚,在使用上多用于出家年邁的和尚如“金山寺”中的法海,“西廂記”中的法明,“醉打山門”中魯智深。元寶,金銀錠在質(zhì)地上均為木制,外部鋪上金銀色,而銀封是用長方木塊,外包白紙,并在白紙外貼一紅紙條,以示封銀。
元寶,銀封,金銀錠由于份量,身價不一,而在使用時也不一樣,它可以代表十兩,二十兩或一兩二兩,如份量再大,則用紅門旗色包上幾塊大銀封。如:“十五貫”“琵琶記”表示贈銀,”圣旨為長方形,黃緞底,繡有二龍戲珠,圣旨中間繡圣旨二字,圣旨在舞臺上是皇帝處理朝事的一種手渝,它可以對:“嘉封”“嘉獎”“任免”“降罪”,等事務(wù)進行處理的一種方式。實物道具還有例如燈籠。燈籠在樣式上一般有兩處,一是園布燈籠。用鉛條或竹條圍成圓圈,周圍用紅布蒙成筒形,燈籠上方有一品月色走水。在燈籠上口用三根小線作等邊三角定位拴死,上方集中一點再拴在棍上。另一種較前一種美化了,給于裝飾,成為六角形,燈籠上端在六角上裝有龍頭,燈籠下端六角裝有蹄形。整體由紅綢制成。旗幟在舞臺上使用很多,如正方形帥字旗、長方形三軍令旗,都是表示元帥及大本營所在地的。還有水旗、火旗、風旗、車旗等等,這些旗幟是在白色方旗上繪綠色水紋、火焰、風、車輪等等。演員執(zhí)旗,略微顫動,就可以表示波浪起伏、著火、起風、乘車。戲曲舞臺上并不回避“露假”,也不要求一一寫實。揚鞭以代馬,搖槳以代船。在舞臺上有廣闊的空間供演員活動,應(yīng)當細致的地方盡力描繪,不必要的場面,一個圓場就過去了,這種虛擬的方法與中國戲曲的表演風格是相一致的,虛擬性是中國戲曲的美學特征,傳統(tǒng)戲曲中以馬鞭代替馬匹,再配以騎乘人舞蹈造型的虛擬表演手法。在傳統(tǒng)戲曲中,還有代表車輛的“車旗”和“云牌”等許多夸張了的、象征性的道具,達到與虛擬表演相得益彰的境界。在白先勇老師打造的青春版牡丹亭里我院為《冥判》一場新做的夜叉手里拿的鋼叉,就是一種新設(shè)計的道具,它不同于傳統(tǒng),在鋁合金杠子上面加兩片白鐵皮,使得在亮相的時候,得以敲擊地面,發(fā)出整齊的響聲,以體現(xiàn)地府的威嚴。牡丹亭里的花道,也是體現(xiàn)整個戲劇情節(jié)的關(guān)鍵所在,花道是貫穿全場的,從第一幕的花神出場,到柳夢梅的出場,墳里的回生,無不是設(shè)計者巧妙的創(chuàng)意和精美的設(shè)計。再比如《白蛇傳 驚變》里白素貞喝酒后變蛇的場景,就通過一塊長長的白紗卷在滾筒上,待等白素貞變蛇的時候,由滾筒通過電動機卷下,配合白素貞的身段亮相,從而達到了既寫意又不失情節(jié)的戲劇矛盾效果。
總而言之,道具要依附于舞臺而存在,道具也是人物內(nèi)心活動體現(xiàn)的借助之物,是戲曲夸張和矛盾沖突的線索,也是從生活到舞臺藝術(shù)蛻變的一個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