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壯
作者:張家壯,福建師范大學文學院副教授,350007。
1981 年1 月《草堂》雜志創(chuàng)刊,1988 年刊名改為《杜甫研究學刊》 (此下簡稱“學刊”),且由原來的雙季刊變?yōu)榧究愣瘢瑢W刊已有三十五年矣。三十五年,在歷史的長河里,當然誠不過一瞬,但對一本刊物尤其是一本專刊而言,由拓荒而風生水起而波瀾老成,此間的歷歷往往,卻足以讓每一位寢食以之的學刊中人“感慨系之矣”!
我非學刊中人,由于自己的隘陋,知道學刊已是遲遲晚矣的事。十多年前,借著作論文的機緣,我集中精力按著順序翻讀了自創(chuàng)始以來的每一本學刊,像是置身在高天崇阿之間,真有“維云茫茫”之感,那里頭大家名手之多、思想內(nèi)容之豐富與學術(shù)視野之多維,讓我倍受震動。因了其中的文章,我得以叩訪許多老一輩學者的學術(shù)之魂。在流觀泛覽幾成我這代讀書人流行病的時候,成善楷先生的《讀〈北征〉札記》《杜甫兩川詩箋記》、程千帆先生的《〈杜詩鏡銓〉批鈔》、劉開揚先生的《杜文窺管續(xù)篇》,等等諸大篇什,其由沉潛而來的極深研幾、廣闊精微,是那樣深深地感染著我,我由此領(lǐng)受到了與杜詩一樣“渾涵汪?!钡淖x杜體驗,還有隱蔽于其中的“學者情懷”。正賴有像如上諸位以及繆鉞、傅庚生、屈守元、王仲鏞等學界宿將預于其中,使得學刊在其創(chuàng)辦之伊始,便已然巍乎高哉!當然,學刊所以引人入勝,還在于前前后后組織了一批批新時期以來活躍于學界的中堅學者,他們身上,有老一輩學者的流風馀韻,又能與古為新,吸納新時期學術(shù)思想中的有益因素,融會新時期學人的悟性與體驗,探討問題的方式與趣味,都別開了許多生面,成為杜學領(lǐng)域新的高標——無庸置疑,學刊提供了其時,當然也是迄今人們讀取杜甫及其一部詩史最多維豐富的視域,扮演著杜詩學界引領(lǐng)風向的角色。
我們這個年齡的人讀杜與研杜,追隨老師杖履的同時,有許多正是經(jīng)了學刊的導引與扶植而慢慢走近或走進了杜詩學界——至少就我個人言,這么說絕不為過:我的關(guān)于明末清初杜詩學的幾篇小文,多蒙了學刊的不棄才得以面世。從學刊編輯就稿子格式、校對等事宜傳來的簡短郵件中,我總能感受到其中的友善與熱情。學刊的開放,尤其是對并無資歷者的接納與汲引,其間所映現(xiàn)的,不正是學刊有如杜詩般海涵地負的廣闊胸襟嗎?我因而對學刊同時也有了老杜之于韋左丞丈一般的感懷:甚知其真而甚愧其厚也!
“杜詩含變態(tài),一讀一回新”,這是馮至先生在學刊(《草堂》)創(chuàng)刊號上言說的讀杜體驗。確實,正是杜詩的“一讀一回新”,使學刊歷三十五年而不止的吧!也正是“一讀一回新”的召喚,如今學刊正改版增容邁向她新的征程,此計長往,一切又才剛剛開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