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時位
農歷五月初五,端午節(jié)。
我自小迄20歲離開鄉(xiāng)下老家時止,年年過的都是五月節(jié),從不叫端午節(jié)。當然,也從未留意,這個節(jié)跟屈原的那些個瓜葛。至于賽龍舟,就壓根不曉得有這檔子事情了。
即便到了今天,我還是愿意叫五月節(jié)。以為端午節(jié)其名,似乎有些文氣和肅然,甚至有些疏離感。
看來,一個記憶,一個習慣,一份感情,一旦沉淀下來,是很難磨滅的。大概這便是一種鄉(xiāng)情,或曰鄉(xiāng)愁吧。
我的家鄉(xiāng)在遼寧中南部的一個陬落。村子東西各二里之遙,分別是渾河跟遼河支流。向南十幾里,是渾河、太子河、遼河支流的交匯處。三河為一,此為結點,名曰三岔河。亦為大遼河之起點。河寬如海,水深不測,濤怒流急。早年能走輪船。大遼河一路向南,就從營口入海了。
有野史稱,我們村的村名,就與這三岔河有關。相傳唐王李世民率兵征東時,走到三岔河邊。時值夏季,洶涌的河水攔住去路。大軍便在河北十幾里處,選一村莊安營扎寨。
一天夜里,李世民做一夢,夢見河水封凍,冰堅可履。于是,他連夜派一文官前去探察。文官回稟,說河水如常,并未封凍。唐王怒,立斬文官。接著,連派八個文官,結果如前。
唐王復睡,奇夢依然。
于是,特派大刀王君可,往三岔河再看。
王君可以為,前九位才子文官,因實話而死,此去亦兇多吉少。說實話死,說假話也死。于是,他相左于前九人,違心說“河已封凍,兵馬可行”。
唐王大悅,立時率軍南下,披星過河。
王君可,為鎮(zhèn)后督軍,不禁疑竇百生。走近對岸時,他回頭一望,但見飛架南北之浮橋闊路,皆為鋪天覆地般的螃蟹聚結所為。然剎那間,轟然巨響,蟹橋崩解,河水如常。王君可,隨蟹陣而去。
因之,后人所見,蟹殼上,均有一馬蹄印。蟹殼內,頭上之硬核,細品,如舉刀之人形。據(jù)說,馬蹄印,便是李世民大軍踩踏的。舉刀人形,便是大刀王君可。
唐王駐扎的村,因厚葬過九位文官才子,故取名九才臺。這村,便是我的故鄉(xiāng)了。
村子老,家族大戶結為鄉(xiāng)黨,五服內者成眾,血脈薪火承傳。生活上的老套習俗,也就自然延旦下來。
每年節(jié)日不少,陰歷的,陽歷的,都過。我記得,人們最看重的兩個節(jié)日,一是春節(jié),叫過年,再就是五月節(jié)了。為啥呢?我也說不清,反正從小就是這么個過法。等到年齡大一些,就品出點門道來。
過大年的隆重程度,自不待言。正月十五,即元宵節(jié),因吃的、穿的、玩的,高潮剛過,屆時單是吃幾個元宵,不夠刺激,缺少豐厚的滿足感。
只有一個活動,似乎能吊起孩子們的胃口,便是“送燈”。家家戶戶乘著朦朧夜色,把點火的蠟燭,送到自家或族群的墓地,擱在墳前。
墳地,在村外偏僻荒蕪之處。月夜茫茫,四野沉沉。送燈的活兒,一般大人不干,多由大些的孩子們操持。有的墳地,常有“鬼火”游動,就更加陰森恐怖。誰敢去?反正我是一次沒敢送燈。因此,對元宵節(jié)就沒多大興趣。
二月二,龍?zhí)ь^。只是,清晨有好事者,從灶膛掏出些草木灰,從家門口撒到井臺。是為“撒灰引龍”。算是盡了義務,了卻一樁心愿。
八月十五,中秋節(jié),好像從沒正經過過,甚至連頓好飯也沒吃過?!扒锉臁?,似乎無從抓起,全然沒有節(jié)的意思。
至于陽歷的節(jié),像“五一”“十一”“新年”等等,基本是一筆代過。在小孩子看來,沒有美食佳饈,實在是算不上過節(jié)的。
五月節(jié),就完全不同了。過得有滋有味,名實俱在,很是有一些氣象的。
五月節(jié)被格外看重,從備節(jié)的瑣事上可窺一斑。不少籌措,其實從上一年便開始了,一切是自然的,不動聲色的。其中不少內容,就裹攜在日常的生活之中了。這個過程和形式,年復年,從不斷脈。我想,這一定是祖宗霑溉后人的一種文化血液。
農歷五月,正是柳綠桃紅的仲夏時節(jié),草木扶疏,生機滿地。因此,五月節(jié),人的精氣神,似乎也格外充裕和飽滿。
大約在節(jié)前的五六天,家里就有人行動,或爹或媽,更多的是十七八歲的哥哥姐姐。結伴到偏遠的葦塘去,劈葦葉,俗稱打粽葉。
打粽葉,是需要付出一點辛苦的。越是偏遠人稀的葦塘,尤其是廣闊的濕地,葦子長得旺,葦葉又寬又嫩,是頂好的粽葉。
葦葉好壞,決定粽子的質量,也決定主婦的手藝和名氣。因此,母親很重視這次行動。
天不亮,母親便給打粽葉的孩子們打點行囊,準備午飯?;蚶訋讖埌酌嫣秋?,或蒸一盒大米飯,也許再煮幾個雞蛋。
五十多年前,這等伙食,就像過年一樣,是平時可想不可及的。對小孩子,就有著相當大的誘惑力。
因這,我十來歲時,就常跟著哥哥姐姐去打粽葉。其實,小孩子個矮,打不到葦尖上的嫩葉。這不重要,因為大家明白,本意是來混一頓吃喝罷了。
也另有企圖。有時運氣好,可在蘆葦蕩里,揀到野鴨蛋或鳥蛋。就地拾柴,烤熟。其味之鮮美,至今再沒見過。
有一年打粽葉,堂哥帶上一捆麻繩。眾人不解,就有些神秘色彩。堂兄是公認的“智多星”,常有舉動出人意料。
到了葦塘,堂兄抖開麻繩。繩長約百米。命四個小伙兒,兩人一組,各拉一繩端,橫向出發(fā),拉網式前行。
突然,麻繩過處,撲棱棱飛起兩只野鴨。近前看,眾人驚喜,見滿滿一窩野鴨蛋,淡淡的藍色,晶瑩可人。那時,我就相當佩服堂兄,出奇制勝,神了。
粽葉好,捆扎物也好,才能包出上等的粽子來。用什么呢?先人傳下來的規(guī)制,必用上好的馬蘭草,不用別的。這馬蘭草是上年留下的。馬蘭草有野生的,通常長在鄉(xiāng)路邊,葉短且厚,韌勁小。精細之人家,種在園子里的馬蘭草,葉長,也瘦,韌性極好。等到秋天,蘭花謝了,其草見黃,割下收藏,結捆掛在房梁上,陰干,待明年之用。
包粽子的材料備好。嫩綠色、寬寬肥肥的葦葉,齊整整地捆扎成沓,就像嶄新的紙幣一樣,工整好看。纖細長長的馬蘭草,分結成捆。葉與草,便放在鍋上蒸,待改日使用。每到這時,那新鮮的葦葉、青黃的馬蘭草,其獨有的清香,隨著蒸氣,彌漫屋里屋外。人們的心緒,便全在這節(jié)日的氛圍里了。
先前老家的粽子,最富特色之處,就算是大黃米了??梢哉f,我在離開故鄉(xiāng)的四十多年里,從沒見過,更沒吃過老家那種大黃米粽子。
當然,新鮮的葦葉和青黃的馬蘭草,也只是遙遠的記憶了。
我到現(xiàn)在也說不清,家鄉(xiāng)大黃米,源于怎樣的糜子品種呢?反正是絕好的,可能是唯一的。那種大黃米,無論是包粽子,還是燜飯,抑或煮粥,皆品味奇絕。米粒金黃閃亮,黏糯綿長可口,香氣如音繞梁,堪稱美食之上品。我斗膽說,家鄉(xiāng)的大黃米,可與任何糯質食物媲美。
我為什么偏愛家鄉(xiāng)的大黃米呢?可能還與糜子的生產過程有關。
早先人民公社的生產隊,是集體勞動之群體性組織。它的利益指向,只是旗下的社員。生產隊每年劃出上好的耕地,種糜子。自產自用,從不外賣,也不交公糧。因此,糜子,屬自給自足雜糧。
雖為雜糧,因其重要,就格外為人看重。糜子七成熟到收獲這段時間,要派人看護,嚴防鳥食。于是,鄉(xiāng)村少年,就有一段頂美好的生活經歷了。
糜田,三面是望不到盡頭的玉米地,一面靠著鄉(xiāng)道。也不知道為什么,七八成熟的糜子,是麻雀最喜歡的食糧。于是,每年八九月,生產隊選定三五個小伙子,專門看護糜田。
看糜田是俏活兒,只出眼神,不必出力。入選者十分得意,如遴選入宮一般,很看重這大約一個多月的差事。
看糜田既是俏活兒,又充滿樂趣。我總以為那不是干活,是玩??疵尤怂坪跻灿型校蠉彆r,個個精神抖擻,精心備戰(zhàn)。
生產隊給每個看糜人,劃定責任范圍。糜田按橫縱兩向,分割成網狀區(qū)塊。區(qū)間踩出過道,筆直溜光,機器軋過一般。
每人尋來拳頭粗木桿,備些稻草、高粱橘柑,以及別的遮陽、防雨材料。自我設計,自我施工,搭建一人高的架棚。其功能,類似瞭望塔。在我的印象里,那架棚,儼然邊防崗亭一般,威武雄壯。
震懾、驅趕麻雀的辦法約三種。一是放聲高喊。二是每人在防區(qū),布置網壯細繩,上掛數(shù)枚鐵制罐頭盒子。麻雀來犯,拉動繩端,鐵盒叮當山響,麻雀奮飛逃遁。第三種辦法,挺原始的,技術含量蠻高,是長鞭。用麻,搓制約兩米左右的大鞭子。鞭的根部粗若茶碗,至鞭稍,逐次漸細,鞭梢如絲。鞭桿,為活柳獨枝制成,長逾一米,粗似面杖,精光錚亮,韌性極好。
這鞭,足有四五斤重。鞭與桿拉直,有三四米長。小孩只能看,無法甩動。展其鞭,非成人不可。
用鞭時,起動甩直,由慢而快,虎虎生風??罩兴懀嗔翢o比,鳴如炸雷,一二里地可聞其聲。凡偷食之麻雀,聞聲皆逃之夭夭。
看糜田的小伙子,多為腦瓜靈活者。其有好事者,閑暇時躲在棚里,看小人書,制木手槍,或做些家里零活。好樂者,拉二胡,吹笛子。勞逸兩利,其樂融融,悠哉悠哉。
這便是先前我最為向往、渴望的,看糜人的生活情態(tài)了。
遇有族親同黨哥們兒執(zhí)業(yè),我就常去糜田。聽笛聲胡聲,玩耍取樂。運氣好,還能蹭吃蹭喝,分享香瓜、毛桃、青棗什么的。
清芬、簡約、快活的看糜人生活,實在是溫馨和迷人。因此,那時我曾立志,長大就做一個看糜人。
如果現(xiàn)在評估,以為當年的想法,那意境,仍是彌足珍貴的。
看糜人生活,自然給五月節(jié),注入不少文化內涵。
等到五月初五的早晨,母親履行一系列例行程序。那份專注和凝重,不亞于一次圣禮。
母親或姐姐,把頭天精心做成的五彩小巧的紙葫蘆,分別系在新采的艾蒿上。把艾蒿依次插在房門、大門、房檐、雞窩等地方。給孩子們手脖腳脖系上彩線。把吉祥圖案剪紙,貼在窗楣上。
早飯開始。大號瓦盆盛了清水,剛出鍋的粽子鎮(zhèn)在盆中。剝了皮的粽子,幾大碗擺上餐桌。備上綿白糖。立時,粽味飄散,滿堂生香。母親又分給孩子們剛煮的雞蛋。桌上,亦有孟春的野菜,鮮嫩脆爽。父親就燙一壺老白干。闔家團圓,其樂不窮,其情也重。
五月節(jié),幾乎濃縮了故鄉(xiāng)人最醇厚的情愫。人們把簡約、淡雅、豐盈的生活,表達到了極致。這便構成了一種延續(xù)綿遠的鄉(xiāng)情與鄉(xiāng)愁。
我懷念故鄉(xiāng)的五月節(jié)。
責任編輯 郝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