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道榮
1983年,走上教師崗位的第二年,我便作為優(yōu)秀教師代表參加了全鎮(zhèn)教育教學工作總結暨表彰大會,這令我深感榮耀。獲獎的理由是,我所帶的初二、初三兩個班的物理學科,在全鎮(zhèn)統(tǒng)考中分別獲得第一名和第三名的好成績。更重要的是,教學經驗文章被當年的《洪湖教研》刊發(fā)。
在此提起這段舊事,并非想要炫耀什么,而是想表達:“一分耕耘一分收獲”,道理永不過時。
記得,初為人師的我,理論知識匱乏,實踐能力不足,但憑著對教育工作的一腔熱情,我總是虛心求教。有時利用晚自習,悄悄站在教室外面的角落靜聽同事講課,有時利用周末,到鄰近學校聽同行講課。在經年累月的模仿、借鑒、實踐、感悟中,我逐漸形成了自己的教育理念——“嚴師出高徒”。因為相信“嚴,即是愛”,我對學生總是嚴格要求,有時甚至不講情面。教材上的概念、定義、規(guī)律,即使學生暫時沒有理解,也要求學生務必牢記。在嚴格得近乎苛刻的教學方式下,我所帶的學生,考試成績總是排名靠前。在“分數(shù)至上”的年代,我也因此經常得到領導的肯定。1985年9月,新中國的第一個教師節(jié),我有幸再次成為表彰對象。我以為,我應該算一名優(yōu)秀的教師,學生們應該會喜歡我。
可是,后來不少學生以不同的方式告訴我:“老師,您的課是講得好,但總是一臉嚴肅,令人望而生畏。我們更喜歡您輕松愉快地講課”“老師,您要是能為我們多做一些演示實驗,我們會理解得更透徹,掌握得更牢固”……
漸漸地,這樣的“批評”和建議,引起了我的重視。隨著外出交流和考察頻率的增加,接觸新理念、新事物機會的增多,也促使我開始反思,重新思考課堂:對教育而言,是過程重要,還是結果重要?課堂是應該“以教師為中心”,還是應該“以學生為中心”?是傳授知識重要,還是關注人的全面發(fā)展重要?
后來,在新的教育理念的影響下,我嘗試走近學生,傾聽學生,試著與學生平等對話,課堂變得越來越民主、和諧、生動、活潑。再后來,我開始大膽嘗試“退居幕后”,將課堂的主導權交給學生,學生時而爭論得面紅耳赤,時而為探究不到正確答案而垂頭喪氣,時而為解出難題而手舞足蹈……我不再是“一言堂“的主角,學生則成了我課堂中靚麗的風景。
如今,雖然離開了教學一線,但我對教育的反思和探索從未止步。我發(fā)現(xiàn),“以學生為中心”的歡樂課堂,多了一些“教育”的元素,少了一些“應試”的色彩。隨著教研經驗的積累,我更加深刻地認識到,“教育”與“教學”其實是水乳交融,渾然天成的。當學生作弊、早戀,或遭遇父母離異,或沉迷游戲不能自拔,或同學之間友誼遭遇考驗……身為教師,我們應該幫助這些學生走出“青春的沼澤地”,讓他們學會理解、尊重、寬容、承擔、關愛、給予、分享、合作、交流……正如杜威先生教導我們的:“教育即生長”“教育即生活”,又如陶行知先生告誡我們的:“生活即教育”“教學做合一”。
如今,讓學生“快樂學習,健康成長”,便成了我矢志不渝的教育追求?!翱鞓穼W習”是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也是教師的教學目標;“健康成長”是學生的成長狀態(tài),更是教師的教育目標。
(作者單位:洪湖市教學研究室)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