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曉麗,郭 帥
隨著政府向社會組織購買公共服務的進一步推廣,體育社團開始承接越來越多的公共體育服務內(nèi)容,而承接服務能力不足也已經(jīng)成為體育社團發(fā)展的扼喉之痛。一個組織要想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生存并發(fā)展,知識無疑是其獲得持續(xù)競爭優(yōu)勢的源泉。但知識本身并不能直接為組織帶來競爭優(yōu)勢,組織必須通過一系列復雜的知識運動過程,將其應用于組織自身能力的提升,才能適應不斷變化的競爭態(tài)勢和“客戶需求”。組織首先要識別知識,然后消化它們,并且最終把它們應用于滿足組織自身的需求,L.NONAKA等[1]將這稱之為“吸收能力(absorptivecapacity)。體育社團作為非營利社會體育組織,其吸收能力越好,能夠掌握和利用的知識就越多,其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占據(jù)優(yōu)勢的幾率也就越高,因此吸收能力很大程度上將會決定社團承接服務能力。在當前政府深入推進向社會力量購買公共服務、充分發(fā)揮市場機制的宏觀背景下,體育社團要想在市場化的競爭中取得優(yōu)勢,滿足公眾體育需求,提高承接服務能力,不僅需要本社團內(nèi)部成員之間相互信任、攜手合作,以實現(xiàn)對已有知識的共享和應用,而且還需要借助嵌入在外部社會資本中的新知識。體育社團及其成員能否有效地識別、獲取新知識,并實現(xiàn)共享和應用還依賴于其所擁有的外部社會資本。因此,體育社團外部社會資本對于提高其承接政府購買公共服務能力至關重要?;谝陨戏治?,本研究提出以下問題:體育社團外部社會資本與吸收能力的關系如何;外部社會資本、吸收能力又如何對社團承接服務能力產(chǎn)生影響。
自P.BOURDIEU[2]和W.M.COHEN等[3]相繼提出社會資本和吸收能力的概念以后,社會資本和吸收能力的研究成為國內(nèi)外社會學、管理學和經(jīng)濟學等不同領域?qū)<覍W者的研究熱點,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以營利為目的的企業(yè)社會資本、吸收能力的作用機制,它們對知識獲取、技術創(chuàng)新、競爭力影響進行研究[4-5],而關于非營利組織社會資本、吸收能力的研究則相對較少,且局限在非營利組織社會資本領域[6-7],而作為非營利組織的體育社團社會資本、吸收能力的相關研究更為鮮見。因此,本研究在政府深入推進向社會組織購買公共服務、體育社團急需提升自身承接服務能力的大背景下,基于吸收能力的視角建立體育社團外部社會資本與承接服務能力之間關系的理論模型,以上海市各級體育社團為研究對象,運用結構方程模型進行實證研究。
社會資本的結構理論將組織社會資本分為2部分:(1)“內(nèi)粘式”社會資本,即組織內(nèi)部成員在一致價值觀、共同規(guī)范基礎上形成的成員內(nèi)部聯(lián)系能力給組織帶來的可利用資源;(2)“橋梁式”社會資本,即組織成員與外部相關機構或個人的聯(lián)系能力給組織帶來的可利用資源[8]。本研究探討的體育社團外部社會資本即體育社團的“橋梁式”社會資本。J.NAHAPIET等[9]提出社會資本包括結構、關系和認知3個維度,以此為基點,后續(xù)的學者[10-11]多使用這3個維度進行社會資本的相關研究,并且賦予每一個維度不同的具體內(nèi)容。王國順等[12]在總結眾多研究的基礎上選取外部社會互動、基于認知的信任、共同語言分別為外部社會資本結構、關系、認知3個維度的具體內(nèi)容,不僅保留了外部社會資本的3個維度,而且給每個維度賦予一項具體內(nèi)容,為實證研究帶來操作上的簡便性。因此,本研究承襲王國順等的觀點,在結構、關系、認知3個維度的基礎上,將體育社團外部社會互動、基于認知的信任、共同語言作為社團外部社會資本的觀察指標。W.M.COHEN和D.A.LEVINTHAL于1990年首次提出企業(yè)吸收能力的概念,即組織識別、獲取、消化外部的新知識并將其應用在滿足組織自身需求的能力。S.A.ZAHRA和G.GEORGE[13]基于企業(yè)動態(tài)能力的視角,將吸收能力內(nèi)分為潛在吸收能力和現(xiàn)實吸收能力,潛在吸收能力包括知識識別和獲取,現(xiàn)實吸收能力包括知識共享和應用,并指出只有將潛在吸收能力和現(xiàn)實吸收能力相結合,才能帶來組織能力的提升。基于這些觀點,本研究將知識識別、知識獲取、知識共享和知識應用作為體育社團吸收能力的觀察指標。
體育社團外部社會資本實際上是指,社團成員與外部相關機構或個人的聯(lián)系能力給自己所在社團帶來的可利用資源。前蘇聯(lián)心理學家維果茨基的社會互動理論和以色列心理學家費厄斯坦的“中介作用”理論都指出,個體可以通過與他人或社會的互動來吸取適當?shù)奈幕瘜嵺`經(jīng)驗,從而取得學習和認知的發(fā)展[14]。因此,體育社團成員積極地與外部相關機構或個人進行聯(lián)系和交往,有助于其識別外部新知識的存在方位和對本社團的潛在價值,為進一步獲取知識奠定基礎,并實現(xiàn)知識共享和應用。在這一過程中,基于認知的信任和共同語言也發(fā)揮著重要作用。D.J.MCALLISTER[15]認為,信任的基礎包括情感和認知,基于認知的信任,即信任者相信被信任者有能力達成其所預期的目標,這種信任源自于被信任者所掌握的知識和能力。有了這種信任,社團成員在與外部機構或個人的交往中就會有較高的預測度,預測外部新知識對本社團的價值,評估外部新知識擁有者的可信度,從而促進外部新知識識別和獲取。共同語言可以幫助組織成員實現(xiàn)與外部機構或個人的有效溝通,從而為外部新知識的獲取創(chuàng)造機會[16]。本研究所使用的共同語言主要指,體育社團成員與外部新知識擁有者享有的共同語言,包括相關術語、符號和共同認知等。以相關術語和共同認知為基礎,共同語言將促使體育社團及其成員更容易發(fā)現(xiàn)外部新知識,識別外部新知識擁有者和新知識的價值,并進一步獲取新知識,實現(xiàn)知識共享和應用??傊w育社團外部社會資本對吸收能力具有促進作用。基于此,本研究提出假設H1:體育社團外部社會資本正向影響吸收能力。
社會組織承接政府購買公共服務的能力體系包括社會組織責任承擔能力、服務提供能力和信譽維系能力3個層級[17]。體育社團及其成員經(jīng)常與政府部門、監(jiān)管機構和社會公眾進行聯(lián)絡交流,可以幫助體育社團了解政府扶持政策、最新監(jiān)管動態(tài)和公眾的體育服務需求,以提升其責任承擔能力。同時,與贊助商、合作單位、其他社團之間基于認知的信任,可以幫助體育社團獲取這些單位在資金、技術和人力資源上的支持,打造自我品牌,提高自我監(jiān)督能力,實現(xiàn)體育社團服務提供能力和信譽維系能力的提升。因此,本研究提出假設H2:體育社團外部社會資本正向影響承接服務能力。
體育社團吸收能力是指,體育社團及其成員識別、獲取、共享外部新知識并將其應用在滿足自身社團需求的能力,包括知識識別、知識獲取、知識共享和知識應用4個部分。知識識別是知識獲取的前提,體育社團成員必須在了解外部新知識對本社團的價值和外部新知識擁有者的基礎上才能采取行動去獲取知識。而社團成員獲取的外部新知識需要融入到本社團中才能發(fā)揮其特殊的價值,知識共享和知識應用就顯得尤為重要。同時,外部新知識的應用(政府相關政策)可以促使體育社團在政策法規(guī)的范圍內(nèi)發(fā)揮其自主性,積極探索利用相關資源,努力提升其運營能力;外部新知識的應用(先進技術)可以促使體育社團不斷提高其專業(yè)技術水平,增強服務提供能力;外部新知識的應用(公眾需求)可以促使體育社團了解公眾需求,依公眾需求而定做服務、設置方案,打造自身品牌,提升公信力;外部新知識的應用(先進制度)可以促使體育社團不斷完善其發(fā)展理念、管理制度,為承接服務能力的提升創(chuàng)造條件。總而言之,體育社團吸收能力有助于其承接服務能力的提升。因此,本研究提出假設H3:體育社團吸收能力正向影響承接服務能力。
在已有研究的基礎上,本研究以吸收能力為中介變量,闡釋了體育社團外部社會資本與社團承接服務能力之間的關系,并提出相關假設,從而得出本研究的理論模型(見圖1)。
圖1 理論模型
體育社團外部社會資本、吸收能力對社團承接服務能力影響的問卷在設計之初,邀請12位體育社團研究的專家、學者進行審閱,他們關注問卷題項的代表性、相關性的評判,并提出意見與建議。根據(jù)專家建議對問卷進行修改和完善,修改后的問卷主要包括3個部分:(1)外部社會資本,由8個題項組成,涉及體育社團外部社會互動、基于認知的信任和共同語言,參考國內(nèi)外眾多相關文獻;(2)吸收能力,由11個題項組成,涵蓋體育社團知識識別、知識獲取、知識共享和知識應用,借鑒史江濤和A.JANTUNEN等人的研究;(3)體育社團承接服務能力,包括5個題項。所有題項均采用李克特5點評分法,1為完全不符合,5為完全符合,其中有6個題項為反向計分。除此之外,問卷還包括被調(diào)查組織和問卷填寫者的基本情況,如組織成立時間、業(yè)務掛靠單位、承接服務數(shù)量,問卷填寫者年齡、性別和社團身份等。
在正式調(diào)研之前,隨機選取上海市36家體育社團進行預調(diào)研,預調(diào)研結果顯示:問卷總體的克朗巴赫系數(shù)為0.723,>0.70,說明問卷的信度較好;外部社會資本的8個條目中有4個條目的CITC<0.5,吸收能力有7個條目的CITC<0.5,體育社團承接服務能力有3個條目的CITC<0.5,刪除這14個條目,而獲得保留的10個條目的因子共同度均在0.6以上,形成3個因子的方差累積貢獻率達到81.432%,說明3個因子對本問卷的解釋程度較高,適合進行因子分析。
在進行信度檢驗刪除14個條目后,正式調(diào)研問卷由10個題項組成,包含外部社會資本、吸收能力和承接服務能力3個變量。本次問卷采用現(xiàn)場發(fā)放和電子郵件發(fā)放相結合的方式進行,調(diào)研對象為上海市登記注冊的各級體育社團。由于問卷的特殊性,在本次調(diào)研過程中同一組織只發(fā)放一份問卷,通常由組織常務負責人或主席填寫。研究者本人先后對上海市市級、區(qū)級、社區(qū)級的體育社團進行了現(xiàn)場調(diào)研,與社團負責人進行了簡單訪談,并發(fā)放問卷。另外,研究者本人通過相關專家的推薦和介紹,獲知一部分社團負責人的聯(lián)系方式,并逐一致電或發(fā)送信息以尋求社團負責人的幫助和郵箱地址,然后將問卷以電子郵件的形式發(fā)放給被調(diào)查者。
正式調(diào)研共發(fā)放問卷150份,收回135份,經(jīng)過篩選剔除后得到126份有效問卷,問卷的回收率為90%,有效率為93%。從整體上看,本次調(diào)研樣本涵蓋各單項體育協(xié)會、行業(yè)協(xié)會、大學生體育協(xié)會等,包括一級體育社團、社區(qū)體育組織和草根體育組織,對上海市不同層級的體育社團都實施了調(diào)研,因此樣本具有較好的代表性。
正式調(diào)查中,總量表和各因子量表的克朗巴赫系數(shù)分別為0.881、0.806、0.884和0.711,>0.7,說明總量表和各因子量表均具有較高的信度;總量表的KM0值達到0.835,各因子量表的KMO值也均>0.500,說明因子內(nèi)的各項指標相關度較高,適合進行因子分析;按照主成分>1,得出總量表的可聚斂因子數(shù)為3,而各潛在變量量表的可聚斂因子數(shù)均為1,且總量表和各因子量表的方差貢獻率均>60%,說明總量表和各因子量表中的各項指標能較好地解釋潛在變量(見表1)。
表1 總量表和各因子量表的克朗巴赫α檢驗和KMO檢驗
對體育社團外部社會資本、吸收能力、承接服務能力3個潛在變量的全部觀察變量進行因子分析(見表2)。從因素的收斂結果可以看出,因子1表達了體育社團外部社會資本,因子2表達了體育社團吸收能力,因子3表達了體育社團承接服務能力。這3個因子解釋問卷的總體方差貢獻率達到72.756%,說明本套問卷調(diào)研的質(zhì)量較好。根據(jù)因子指標的構成,本研究定義3個潛在變量,包括體育社團外部社會資本和吸收能力2個外生潛在變量,體育社團承接服務能力1個內(nèi)衍潛在變量。
表2 3個潛在變量的總體觀察變量旋轉后因子構成
為了檢驗前文提出的各項假設及理論模型,本研究采用AMOS21.0進行結構方程模型分析(見圖2)。整體模型適配度的各 項 擬 合 指 標 值 分 別 是 χ2/df=1.511、GFI=0.942、NFI=0.913、IFI=0.945、CFI=0.942、RMSEA=0.05,這些指標值均達到可接受范圍,說明模型的擬合度較好,假設模型與實際觀察數(shù)據(jù)適配良好。體育社團外部社會資本對吸收能力影響的路徑系數(shù)為0.67,外部社會資本對承接服務能力影響的路徑系數(shù)為0.17,吸收能力對承接服務能力影響的路徑系數(shù)為0.63,三者系數(shù)均達到顯著水平,說明假設H1、H2和H3在研究中均得到證實,假設成立。
圖2 結構方程模型分析結果
3.3.1 體育社團外部社會資本與吸收能力、承接服務能力的關系體育社團外部社會資本對吸收能力和承接服務能力影響的路徑系數(shù)分別為0.67和0.17(見圖2),體育社團外部社會資本對社團吸收能力、承接服務能力具有促進作用。另外,A1、A2、A3的載荷量均達到0.7以上,說明體育社團與政府部門、群眾、科研院所、贊助商和其他社團等建立的良好互動和信任對外部社會資本影響的強度較大。正如崔志等[20]人研究發(fā)現(xiàn),組織外部社會資本能夠創(chuàng)造和加強知識流通渠道,擴大外部新知識的來源范圍,提高知識流動的密度和張度,促進知識共享,進而提高組織知識吸收效率。E.SIVADAS和R.F.DWYER[21]也證實,組織與外部相關機構或個人之間建立良好的互動和信任關系,能促使組織更有效地利用外部資源,提高組織運作和創(chuàng)新能力,提升組織競爭力。體育社團與政府部門、科研院所和高校保持密切的交流,并且與社會大眾、贊助商、其他社團經(jīng)常性地開展聯(lián)絡和會面有助于社團更好地識別外部新知識,促進外部新知識獲取,幫助社團成員將獲取的新知識及時轉移至自己所在的體育社團。同時,社團成員與外部機構或個人之間建立的信任和共同語言也有助于識別外部新知識及其價值;體育社團成員與外部相關機構或個人開展經(jīng)常性的交流和互動,并且建立良好的信任,可以為社團提供資金、設備和技術人才上的支持,為體育社團承接服務能力的提升創(chuàng)造條件。因此,體育社團外部社會資本對吸收能力、承接服務能力具有正向促進關系。
3.3.2 體育社團吸收能力與承接服務能力的關系 結構方程模型的檢驗結果顯示,體育社團吸收能力對承接服務能力影響的路徑系數(shù)達到0.63,體育社團吸收能力對社團承接服務能力具有顯著的促進作用,并且B2、B3和B4 3個觀察指標的載荷量均超過0.8,B1的負荷量也在0.7以上,說明體育社團成員識別外部新知識價值、開展群眾體育需求調(diào)研活動、舉辦講座獲取知識以及在社團中應用新知識對另外社團吸收能力影響的強度較大。P.PAVLUZ[22]指出,組織的吸收能力可以對新知識進行識別、獲取、整合和利用,識別并獲取對本組織有價值的新知識,把這些新知識運用到組織新產(chǎn)品的開發(fā)、流程改善、組織決策和組織創(chuàng)新等方面,提升組織整體實力。在吸收能力中,知識識別是對外部新知識的存在位置及其價值的初步判斷,是知識獲取的前提,社團成員通過經(jīng)常性的公眾需求調(diào)研活動、參加專門會議等方式努力獲取足夠多的外部新知識,并將這些新知識應用在自己所在的體育社團,在社團內(nèi)部廣泛傳播,實現(xiàn)外部新知識與本社團實際情況的緊密結合,這將會極大地提升社團的組織能力和執(zhí)行能力,從而提高體育社團承接服務能力[23]。因此,體育社團吸收能力對承接服務能力具有正向影響的作用。
3.3.3 體育社團吸收能力的中介作用 另外,結構方程模型的輸出結果還顯示,體育社團外部社會資本對吸收能力影響的路徑系數(shù)達到0.67,對承接服務能力影響的路徑系數(shù)僅為0.17,而社團吸收能力對承接服務能力影響的路徑系數(shù)達到0.63,這說明體育社團外部社會資本通過吸收能力影響承接服務能力的效果顯著,社團吸收能力實際上起到了一個中介作用。在考慮吸收能力的作用下,體育社團外部社會資本對承接服務能力提升的直接影響相對較弱。這一結論還得到了很多其他研究的支撐,如韋影[24]發(fā)現(xiàn),吸收能力在企業(yè)社會資本正向影響企業(yè)技術創(chuàng)新績效的過程中發(fā)揮中介作用,企業(yè)要加強各種聯(lián)系,提高信任度,以創(chuàng)造更多獲取和利用知識的能力,提升自身的吸收能力。因此,體育社團應重視與外部相關機構的交流與互動,并建立信任關系,以獲取和應用對本社團有價值的外部新知識,實現(xiàn)社團承接服務能力的提升。
(1)體育社團外部社會資本對社團吸收能力、承接服務能力具有正向的促進作用,外部社會互動、基于認知的信任和共同語言對外部社會資本影響的強度較大;(2)體育社團吸收能力對社團承接服務能力具有正向的促進作用,知識識別、知識獲取和知識應用對社團吸收能力有較強的影響;(3)整體上,體育社團外部社會資本主要影響吸收能力,吸收能力主要影響體育社團承接服務能力,吸收能力實際上在體育社團外部社會資本對承接服務能力的影響中起中介作用。
(1)從外部來說,首先體育社團要與政府部門、監(jiān)管部門、社會大眾保持良好的溝通,了解政府扶持政策、監(jiān)管動向以及公共體育服務需求;其次,要與贊助商、合作單位、其他社團建立良好的信任關系,嚴格自律、信守承諾、利益共享;最后,應努力完善監(jiān)督機制,加強自我監(jiān)督能力,提升公信力。(2)從內(nèi)部來說,體育社團應鼓勵社團成員積極地、有意識地搜集、識別、應用外部新知識;其次,要定期組織成員深入基層開展調(diào)研活動,了解公眾最真實的公共體育服務需求;最后,應定期舉辦專家講座、專門會議,建立共享機制,大膽創(chuàng)新,提升知識成果轉化為體育社團承接服務能力的效率和效果。
[1]NONAKA L,TAKEUCHI H.The Knowledge creating company:How Japanese companies creat the dynamics of innovation[M].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
[2]BOURDIEUP.LeCapital Social:Notes Provisoires[J].Actes Rec Sci,1990(8):30.
[3]COHENWM,LEVINTHAL D A.Absorptive capacity:A new perspective on lerning and innovation[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1990,35(1):128-152.
[8]陸紅英,董彥.高管團隊社會資本量表開發(fā)及信效度檢驗[J].經(jīng)濟論壇,2008(9):96-102.
[9]NAHAPIET J,GHOSHAL S.Social capital,intellectual capital,and the organizational advantage[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98,23(2):242-266.
[12]王國順,楊昆.社會資本、吸收能力對創(chuàng)新績效影響的實證研究[J].管理科學,2011,24(5):23-36.
[13]ZAHRASA,GEORGEG.Absorptivecapacity:Areview,reconceptualization,and extension[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002,27(2):185-203.
[14]李姿姿.國家與社會互動理論研究述評 [J].學術界,2008(1):270-277.
[15]MCALLISTER D J.Affect and cognition based trust as foundations for interpersonal cooperation in organizations[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995,38(1):24-59.
[16]CHIU C,HSU M,WANG E T G.Understanding knowledge sharing in virtual communities:An Integration of Social Capital and Social Cognitive Theories[J].Decision Support Systems,2006,42(3):1872-1888.
[17]曾維和,陳巖.我國社會組織承接政府購買服務能力體系構建[J].社會主義研究,2014,(3):113-118.
[18]史江濤.員工關系、溝通對其知識共享與知識整合作用的機制研究[D].杭州:浙江大學,2007:109-110.
[19]JANTUNEN A.Knowledge-processing capabilities and innovative performance:An empirical study[J].European Journal of Innovation Management,2005,8(3):336-349.
[20]崔志,于渤,崔崑.企業(yè)知識吸收能力影響因素的實證研究[J].哈爾濱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10(1):127-132.
[21]SIVADAS E,DWYER F R.An examination of organizational factors influencingnewproduct successin internal and alliance-based processes[J].Journal of Marking,2000,64(1):31-49.
[22]PAVLUPA.IT-enabled dynamic capabilitiesinnewproductdevelopment:Buildingacompetitiveadvantageinturbulentenvironments[M].Riverside:University of California,2004:102-103.
[23]鮑東東,張華倫,宋偉.社會資本視角下群眾體院社團組織發(fā)展路徑[J].上海體院學院學報,2014(4):31-34.
[23]韋影.企業(yè)社會資本對技術創(chuàng)新績效的影響:基于吸收能力的視角[D].杭州:浙江大學,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