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碧青(中國傳媒大學,北京100024)
論"剎那"的內(nèi)在性
何碧青
(中國傳媒大學,北京100024)
若一念覺悟,筆者認為"剎那"內(nèi)在性即"永恒"。剎那一念含種種念,一念一切念。吾甚覺得:一念一切念,乃無念也。無念,無來無去生滅如幻。在無念間,突破時空的裂口,進入到無古無今之境,眼前唯有一朝風月,剎那間,不受時所縛。不著一念,自在漂游,故不知斯世何世。一切自在興觀,生命的本來面目便在當下的一朝風月中顯現(xiàn),乃是剎那永恒也。如此這般,一朝風月乃萬古長空哉!
越剎那;無念;空
佛教經(jīng)典《仁王經(jīng)》中提到:“一彈指六十剎那,一剎那九百生滅”。算得實相的生成消滅率為每秒216,000次,或說每次生滅約4.6微秒;和目前科技所能達的飛秒時間尺度相比,或者和物理理論上真空漲落的時間尺度相比,也算是相當大的。一些佛教界人士認為《仁王經(jīng)》的說法是釋迦牟尼的“方便說”,不是“真實說”?!耙怀比粞浴皠x那”,其乃時間概念否?“萬古”若言“永恒”,其乃撕破世俗時間概念否?在“一朝風月”的剎那,究竟如何呈現(xiàn)“萬古長空”永恒之境?剎那的內(nèi)在性需如何解讀?
宋代禪宗有“三境”說,一境曰:落葉滿空山,何處尋行跡;二境曰:空山無人,水流花開;三境曰:萬古長空,一朝風月。筆者認為此“三境”誠如宋代青原惟信禪師所言的三個階段:“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睆膱?zhí)迷于世俗外物到否定世俗而執(zhí)迷于佛法,最后拋卻執(zhí)著,臻于領(lǐng)悟佛法的境界。筆者認為第三境的“萬古長空,一朝風月”中的“萬古”與“一朝”的融合同一,就是一種對有限時空的超越。
一朝悟萬古。禪宗所言之“悟”,吾覺乃剎那即永恒之形而上體悟?!拔颉笔莿x那的證入,剎那的妙悟。①然“剎那”之片刻若是覺悟,吾覺“剎那”實則“臨界點”。斯是時與非時之界限,由有時之感切入無時之感的“一念”。故一朝何其短,卻涵蓋遙遙古今;眼耳何其微,卻囊括茫茫長空。故吾覺,一朝風月內(nèi)在性非一朝風月。若念在此朝風月,便為時所縛,為一切有為法所縛,生命內(nèi)在性便無法呈現(xiàn)。住在剎那,便是執(zhí)著于虛妄。然,何為“一朝風月”的內(nèi)在性呢?
“剎那”在“一念”之間。“無邊剎境,自他不隔毫端,十世古今,始終不離于當今?!雹诙U宗古德之思便是:一念一切念,一月一切月,一塵一切塵,一時一切時,剎那即圓滿。如此了悟生命的意義,獲得一種形而上的禪悅,所以便有一種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的去執(zhí)。當下,乃去執(zhí)也。③一念便是當下,便是全部。故當下,就空間而言,一塵一切塵,一月一切月,纖毫之處,乃無邊法界;就時間而言,當下是不執(zhí)著過去將來,截斷時間之流,妙悟的瞬間是無時間的,妙悟在“當下”。一朝風月即萬古長空的頓悟雖只是一剎那,但卻是一個將無限時間歸于有限的剎那。無限的時間,本無始無終,如環(huán)無端。當下,起點亦是終點;終點亦是起點。故曰:瞬間即永恒,當下即全部??尚η晔?,能將一念通,大千世界不出一念之間。一念即是萬年,轉(zhuǎn)眼便是千古。故一念一切念,故一念即無念;一時一切時,故一時即無時。無念無時非無物無時,乃是悟后觀物,皆自在之物?;ㄗ燥h,水自流。諸行無常,無物常住。世界非“空”,唯吾念“空”罷。
然,何者為“空”?
空是空無一物,抹煞一切,空空如也嗎?空的內(nèi)在性究竟為何?雖然釋尊的原始教說,實際上并沒有以空為主題宣揚,但佛教的特性,確乎可以用“空”來表達。阿含的空時重于修持的解脫道④;部派的空,漸傾向于法義的論究;般若的空,是體悟的深奧義⑤;龍樹的空,是《般若經(jīng)》的假名、空性,與《阿含經(jīng)》緣起、中道的統(tǒng)一。大乘佛法的一切法空,不離佛法,緣起中道的根本立場,是中論,也是中觀。由此可見,佛乘的空義,本以生命為中心,擴而至于一切法空。故吾覺,不以執(zhí)念觀色,以“空”觀色,物物本性自在呈現(xiàn)之剎那。實相切斷了時間糾纏和空間的聯(lián)系,直接于其“色”中領(lǐng)悟其微妙至深的“空”。此乃以“空”直觀感相之“色”,體本真之活躍生命,悟最高靈境啟示。筆者對剎那悟“空”的啟示乃為:
宇宙如塵,天地如芥,萬物如剎。
色即空,空即色。
剎那之一念間,剎那永恒也。
萬物本性皆清凈,皆足具,皆萬法;
皆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
若言“剎那”的內(nèi)在性是“永恒”,那么何謂之“永恒”?永恒的內(nèi)在性又何在?禪宗認為,一切眾生都有共同的“真性”,它是世間和出世間一切事物的本原,也是眾生成佛的根據(jù),故“真性”也就是“佛性”亦稱“實相”?!缎慕?jīng)》中所言“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筆者認為此乃其真正的內(nèi)在性。
然而,由于受外部事物的誘惑,人們產(chǎn)生了種種見解,這些因與外物發(fā)生聯(lián)系而產(chǎn)生的“妄念”,像浮云一樣遮蓋了人的清凈自性,使它不能得到顯現(xiàn),因而需要去掉意念,使佛性實相顯現(xiàn)出來。正如《壇經(jīng)》所言“自性常清凈,日月常明,只為云覆蓋,上明下暗,不能了見日月星辰,忽遇惠風吹散卷盡云霧,萬象森羅,一時皆現(xiàn)”。去除“妄念”,豁然開悟,剎那即可“見性”而入“佛地”。禪宗不立文字,實相無相,微妙法門。筆者認為實相乃是隱于現(xiàn)象背后的那個不變不滅的本體,沒有語言可以解讀它,而是要以一種極端的手段警醒人們的迷誤,打斷人們的正常思維邏輯,使之進入非理性、非邏輯的直覺狀態(tài),抓住常理所不能及的玄奧意蘊,才能在幽暗處豁然開朗。若言剎那內(nèi)在性是永恒,則剎那乃一念,一念一切念,乃無念,無念乃無來無去生滅如幻,皆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雜阿含經(jīng)》卷一三(大正二·九二下)有言:“眼(等),生時無有來處,滅時無有去處?!雹扪鄣仁巧謩x那滅去的,雖已成為過去,不可能再生,但有生起后果的作用,不可能說沒有。不管是《雜阿含經(jīng)》中所言的散滅,還是玄奘譯的“有已還去”⑦,都不是沒有。如此,從緣生滅的眼根來看,有三世可說,而實是來無所從,去無所至。所以我們可以剎那生滅中,可見出“生時無所從來,滅時無有去處”——無來無去生滅如幻之觀。
彈指剎那,九百生滅。一念一切念,念念相續(xù),以空觀色,念念是色亦是空,剎那便是無念。若是無念,又何來剎那與永恒之分呢?所以,筆者認為剎那的內(nèi)在性實則永恒也,一朝風月內(nèi)在性即萬古長空也。故曰:“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下曾不能為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⑧正因其無,故其有;正因其虛,故有實,此亦是“空”的妙悟;正因其是無時間,所以包含了無所不在的時間。變者,色也;不變者,空也。色即空,空故納萬境,萬境即當下。以空觀色,于長空中明心,在風月處見性。故剎那即永恒,何須悲嘆哉?
注釋:
①《大般若經(jīng)》卷347所言:一日夜、一日、半日、一時、食頃、須臾、俄爾、瞬息頃等順序,一剎那大約相當于一食頃之時間?!秹?jīng)》上說:“迷來經(jīng)累劫,悟則剎那間?!薄度A嚴經(jīng)探玄記》卷十八云:“剎那者此云念頃,于一彈指頃有六十剎那?!?
②《華嚴經(jīng)》(李通玄注疏).
③《維摩經(jīng)·菩薩品》曰:“若過去生,過去生已滅;若未來生,未來生未至;若現(xiàn)在生,現(xiàn)在生無住?!?
④《雜阿含》八0經(jīng)(依《大正藏》經(jīng)編次):心樂清凈解脫,故名為空.
⑤《心經(jīng)》:照見五蘊皆空;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⑥《相應部》(一二)“因緣相應”(南傳一三·四)?!峨s阿含經(jīng)》卷一三(大正二·九二下).
⑦玄奘譯《阿毗達磨順正理論》卷五一(大正二九·六二五下——六二六中)言:“眼根生位,無所從來;眼根滅時,無所造集;本無今有,有已還去?!?
⑧宋·蘇軾《前赤壁賦》.
[1]釋印順.性空學探源[M].北京:中華書局,2011.
[2]釋印順.空之探究[M].北京:中華書局,2011.
B948
A
1005-5312(2015)23-025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