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曉斌
一、借助情境歸納概念
師:今天我們繼續(xù)學習除法的有關知識,大家先算算草地上有幾只什么動物?
生:草地上有3只兔子和3只小猴。
師:大家觀察得很仔細。它們是來采摘自己喜歡的食物,兔子能采到幾個蘑菇?
生:6個。
師:3只兔子采了6個蘑菇,你能提出什么數(shù)學問題?
生:平均每只兔子能采到幾個蘑菇?
師:怎么算?
生:6÷3=2。
師:3只小猴來摘桃子,可樹上一個桃子都沒有,每只小猴能摘到幾個桃?
生:0÷3=0。
師:4只小猴呢?誰能再舉例說一說嗎?
生1:0÷4=0.
生2:10只猴每只猴摘到0個桃,所以0÷10=0。
生3:100只猴每只猴還是摘到0個桃,所以0÷100=0。
師:(板書算式)0÷0呢?
學生理解除數(shù)0表示沒有猴來摘桃,也就算不出每只猴能摘到幾個桃,所以這樣算是沒有意義的,因此0不能作為除數(shù)。
觀察比較這幾道算式,發(fā)現(xiàn)并概括出“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數(shù)都等于0”。
設計思路:創(chuàng)設學生熟悉的卡通情境,以兔子采蘑菇為引子,由一般除法6÷3=2做鋪墊,引出小猴分桃,學生發(fā)現(xiàn)由于樹上1個桃都沒有,每只猴摘到0個桃,因此0÷3=0、0÷4=0,在舉特殊例子過程中發(fā)現(xiàn)“0除以任何一個數(shù)都等于0”,理解了把0個桃平均分給0只猴沒有意義后完善規(guī)律—“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數(shù)都等于0”,自然地解決了學生對于0為什么不能作為除數(shù)的疑問。
二、探索商中間有0的計算方法
師:我們再到養(yǎng)雞場看看。(出示例題)
生:306÷3。
師:結果是多少呢?先估計一下。
生:結果是100多。
師:你會分步口算嗎?
生:300÷3=100,6÷3=2,100+2=102。
學生回答,教師評價。
師:用前面學習的除法筆算方法可以做這一題嗎?試試看。(學生試做)
師:比較這兩種算法,哪種步驟少些,少了哪幾步?(教師出示簡化豎式)
學生在比較中認識簡化算法。
生1:前面算式把0移了下來。
生2:算出來都是0,不寫也可以。
生3:反正都是0,將它們省掉,沒有什么影響,反而簡便。
師:這里不起作用,可以省略,計算起來既方便又快捷。
生4:商中間的0不寫更簡便。
生5:中間的0不能不寫,不寫0商102就變成了12。
師:那這里的0一定要寫,0在這里起什么作用?
生6:0有占位的作用。
師:對,0在十位上,起占位置的作用。你現(xiàn)在能說說簡便的計算過程嗎?
生:306除以3,當用0去除以3時,0不要移下來,直接商0,寫在商的十位上,但0一定要寫,商0后,0不用再去乘除數(shù),把個位上的6移下來繼續(xù)除。
師:這就是我們今天要掌握的商中間有0的除法的簡便計算方法。
練習:804÷4 ?402÷2
設計思路:學生嘗試用前面學過的三位數(shù)除以一位數(shù)的方法計算306÷3,再和簡便算法過程比較,學生通過觀察、交流后發(fā)現(xiàn)因簡寫而省略的步驟及注意點,進而掌握商中間有0的除法的簡便計算方法。
教后小記:
學習本節(jié)課內(nèi)容之前學生已經(jīng)學會了三位數(shù)除以一位數(shù)的筆算方法,在此基礎上繼續(xù)學習商中間有0、商末尾有0的除法,和推廣到商0的除法的另一種情況,就是遇到被除數(shù)某一位不夠商1時,也要在這一位上商0。本節(jié)課需要學生先知道0除以任何一個不是0的數(shù)都得0,涉及被除數(shù)是0的除法,這一點學生們結合例1的小猴分桃圖能夠很好理解。所以教師接著前面幾道算式列出了0÷0,讓學生討論這道算式有沒有意義。從意義上來看,是把0個桃分給0個猴,這是不切實際的,所以學生們就理解了除數(shù)不能為0這一點。
在教學商中間有0、末尾有0的除法時,因為考慮到學生對于這種簡便算式在格式上、理解上存在的困難,教師先讓學生采用不省略的算法來做,然后再出示簡便的寫法,把這兩種寫法做一個對比,大多數(shù)的同學能夠知道為什么可以簡便,也就較好地理解了算理。
反思以改進:
在例題2的學習中,簡化豎式是在學生嘗試計算的基礎上就直接以介紹的形式傳給學生,這樣節(jié)省下了不少寶貴的課堂時間,課堂看起來更高效。但對這段教學過程反思后,我發(fā)現(xiàn)沒有體現(xiàn)出經(jīng)歷過程、體驗需要的理念,假如在學生按照基本方法一位一位地除完后,再讓學生繼續(xù)計算兩題:309÷3 603÷2,引導學生觀察3道豎式中0的計算部分,討論:對這一部分計算,你們有什么看法?學生經(jīng)過3次重復計算,會感受到這一部分計算的異樣——啰嗦、無效,簡化豎式的要求由此而生、由衷而生。接著教師和學生共同完成簡化豎式,在考證直接商0的正確性的同時,讓學生對簡化豎式“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這看似低效的做法,雖然少了些練習的強度,但有了理念的支撐,相對于通過觀察、比較、討論、發(fā)現(xiàn)方法的教學思路卻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學生對算法的掌握也會更加扎實、有效。
◇責任編輯:徐新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