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園園
【摘要】 ?課堂教學的成敗立足于完成教育教學目標的程度,即有效程度。真正的有效課堂是要求讓學生接受體驗,觸動學生的分析與思維,也激發(fā)學生探究的熱情,更促進學生的聯(lián)想與知識的應用,從而形成以“體驗、探究、思考”相互結合的基本“三角”,并在此構架中聯(lián)想,激活生活體驗,激發(fā)情感觸動,最終形成以體驗探究、思考解疑、聯(lián)想激活交融的有效課堂教學“完美三角”。策略是: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在體驗中求知;有效設問,讓學生在思考中求解;適時探究,讓學生在比較中求真;舉例應用,讓學生在聯(lián)想中求活;切入情感,讓學生的價值觀在感觸中提升。
【關鍵詞】 ?體驗 探究 思考 有效課堂
【中圖分類號】 ?G632.3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 ? ? ? ? ? ? ? ?【文章編號】 ?1992-7711(2015)07-028-01
課堂教學的成敗立足于完成教育教學目標的程度,即有效程度。我們的出發(fā)點是改進我們的課堂,我們的策略是策動學生的有效學習,我們的落腳點是學生的成長。
而基于新課程的目標要求,既要給學生以知識技能,又要讓學生掌握過程和方法,更要使學生在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上得到發(fā)展。在這一指導思想下,需要我們的課堂是師生共同成長的陣地,是實現(xiàn)培養(yǎng)目標的地方,是學生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基地。
一、“完美三角”的作用機理
有效課堂的真正體現(xiàn)是學生“三維目標”的落實。而有了體驗,學生才有認知知識與情感認同的可能;有了探究,學生才能有過程的參與和能力的提升;有了思考,才能促進學生的積極思維,方法的把握和良好學習品質(zhì)形成的可能。
我們將以“創(chuàng)設情境”、“有效設問”、“適時探究”作為策略,以“體驗、探究、思考”作為策動的作用點,以追求有效的課堂作為方向。
二、“完美三角”的運用策略
1. 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在體驗中求知
“百聞不如一見”。有了親身的體驗,抽象的知識就變得直觀,難以表達的事物就變得簡單。聯(lián)想更多的是概念教學,如能設計出一些較直觀可感的體驗活動和實驗,就更有利于學習知識的構建,更能對知識的理解有廣度與深度,更能觸及認知中的一些相關問題,也更能引起深層次的思考與探究,讓學生對知識的興趣得以持久。
如學習大氣壓時,我們雖生活在大氣中,但大氣壓強的存在卻難以感受到,所以在新課引入時,不妨先設計一系列源于學生生活中熟悉的、與大氣壓強有關的現(xiàn)象。為了有效地刺激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機,可采用表演賽,各請兩位同學:①用吸管喝瓶中的飲料,看誰喝得快。(飲料瓶分帶蓋與不帶蓋兩種)②用果凍空殼吸玻璃片和棉布,看誰能成功。③把兩塊玻璃分開,看誰更容易(兩塊中間干,兩塊中間濕)。通過學生真實的感受和體驗,引導學生分析、討論上述產(chǎn)生不同結果的原因是什么?有何共同之處?這樣會使學生不僅解決大氣壓真實存在的知識,同時還讓學生體會到科學就在身邊,從體驗中獲得知識與規(guī)律,就更有說服力和可信度。
2. 有效設問,讓學生在思考中求解
孔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舉一隅不以隅三反,則不復也”。
學習大氣壓很大時,在介紹馬德堡半球實驗的同時,讓兩學生來體驗“馬德堡半球實驗”,并層層設問:為什么在抽去空氣前很容易拉開?為什么在抽去空氣后不容易拉開?馬德堡半球實驗證明了什么?將“現(xiàn)象”與“問題”糾集在一起,以設問將學生的思維引向解決問題的過程。從而就不難解釋如大氣壓很大,為什么沒有把我們的房子壓塌、把我們的身體壓癟的現(xiàn)實,讓學生從“動手”到“動腦”,充分調(diào)動學生積極主動參與課堂的意識,從問題中來,到問題中去,提高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 適時探究,讓學生在比較中求真
科學課新課標的總目標是提高每個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探究既是科學課學習的目標,又是科學學科學習的方式,親身經(jīng)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是學生學習科學的主要途徑,因此,科學教師在教學中要合理設計科學探究教學情境,讓學生體驗科學發(fā)現(xiàn)的過程,逐步領會科學的本質(zhì)和提高科學探究的能力,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
如在探究流速與壓強的關系時,讓學生用乒乓球這熟悉的工具展開系列實驗:用細線把兩個球吊在空中,相隔適當距離,對準兩球中間吹氣;用電吹風對著乒乓球向上吹強風;又把它放在玻璃漏斗里,對著漏斗嘴向下吹氣。學生通過對現(xiàn)象猜測、嘗試以及“出乎意料”的實驗結果,會感到新奇和興奮。教師因勢利導,引導他們思考與比較: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種現(xiàn)象?從而使學生的興趣不斷地提升和發(fā)展,最后導出氣體流速與壓強的關系;再進一步分析課本中當列車駛過時,為什么不允許旅客站在標志線內(nèi)?然后引申推廣到液體也跟氣體一樣,液體的壓強也隨流速的增大而減小,讓學生追查兩船相撞使船長蒙冤事件的真相,發(fā)展學生的發(fā)散思維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通過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創(chuàng)設情景、有效設問、讓學生適時探究,從而促使學生更好地進行體驗、思考、探究,至此,我們似乎就完成了大多數(shù)人認為的較有效的課堂教學行為。倘輔之以聯(lián)想、情感等教學因素的切入,以此激活學生的生活體驗,將學生在科學課中的知識技能目標升華到態(tài)度、價值觀等情感目標,提升教學目標的實現(xiàn)程度,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這是有效課堂應當基本具備的內(nèi)在“三角”與外在升華的“完美結合”,既是新課程標準課堂教學人文性的體現(xiàn),是全體教師應共同追求的目標,也正是本人寫成本文的動力。
[ 參 ?考 ?文 ?獻 ]
[1]《科學》教材第三冊,朱清時主編,浙江教育出版社.
[2]《中學化學》2007年第六期第五頁《對新課程背景下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思考》.
[3]《物理教師》2007年第十期第十五頁《談物理教學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