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先國
一、 關鍵:判定“問題”的研究價值
判定該“問題”有無研究價值,有價值才研究,是有效選定研究“問題”的關鍵所在。一個“問題”有無研究價值,可通過如下“四有”予以判定。
1.有需要
這是“問題”具有研究價值的根本性所在。一個“問題”值得研究,或者具有學術價值,即它符合教育科學本身發(fā)展的需要,能夠在教育理論上有新突破,為提出、檢驗、修正和發(fā)展教育理論有所貢獻;或者具有應用價值,即對人們的教育教學實踐具有指導作用。如果這個“問題”兼具學術價值與應用價值,那就是上佳之選。
2.有基礎
產(chǎn)生了一個“有需要”的問題,接下來是判定有無研究基礎。有研究基礎的問題需要同時具備三個條件:一是有理論基礎,即一定的教育科學原理依據(jù);二是有實踐基礎,即一定的事實依據(jù);三是有資料基礎,即一定量的相關研究成果。
3.有創(chuàng)新
產(chǎn)生了一個“有基礎”的問題,接下來是判定有無研究創(chuàng)新。有研究創(chuàng)新的問題至少具備下列三個條件中的一個:一是觀念創(chuàng)新,即提出具有理論意義或?qū)嵱脙r值的新觀點或新結(jié)論;二是路徑創(chuàng)新,即對別人研究過的問題用新的策略或方法展開探究,得出新意向或新趨勢;三是角度創(chuàng)新,即從新的角度切入去研究別人研究過的問題,得出新體系或新方法。
4.有條件
產(chǎn)生了一個“有創(chuàng)新”的問題,接下來是判定有無研究條件。有研究條件的問題需要同時具備三個條件:一是主觀條件,即研究者具備解決問題的知識、能力、基礎、經(jīng)驗與專長;二是客觀條件,即具備解決問題的資料、設備、時間、經(jīng)費、技術、人力;三是時機條件,即解決問題的主客觀條件成熟,解決該問題的外在環(huán)境諸如政策、社會需求與社會輿論等都支持,過早或過晚研究都不是很恰當。
二、 重點:確定“問題”的研究落點
當產(chǎn)生了一個有研究價值的“問題”之后,研究者必須要確定“問題”研究的落點,即在“問題”的哪個點上開展研究,這個研究“點”必須明確,這是有效選定研究“問題”的重點所在。確定“問題”的研究落點,一般要明確兩個方面的內(nèi)容,即問題受體與問題指向。
1.問題受體,即研究“問題”的承載者
一般說來,可分為如下三類:
(1)個體。主要以學生個體或教師個體為受體,通過對個人的調(diào)查、分析來解決“問題”。在學校實踐中,更多的時候是進行一些個案研究,通過個案研究來了解這個個案所代表的某個群體的共同特征。
(2)群體。不是以個人為受體,而是以特定群體為受體,通過對特定群體的調(diào)查、分析來探討“問題”的解決。常見群體受體有學生群體、教師群體、家長群體、教育決策者群體、學校、班級、學校社團組織等。
(3)行為。既不以個體為受體,也不以群體為受體,而是以他們的行為為受體。在學校情境中,學生與教師的互動、學校與社會的互動、學校與家庭的互動,必定產(chǎn)生各種各樣的社會行為,這些行為對教育教學都有著一定的影響。研究教育活動中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及由這些社會關系所產(chǎn)生的社會行為,在學校研究中占據(jù)越來越突出的地位。
2.問題指向,即研究的著力點指向受體身上的哪個“點”
一般說來,可分為如下三類:
(1)狀態(tài)。對個體而言,可包括性別、年齡、身高、體重等;對群體而言可包括規(guī)模、結(jié)構(gòu)、概括性特征等;對行為而言可包括某一或某些行為在何時何地發(fā)生、涉及哪些人等。
(2)意向。對個體而言,可指向態(tài)度、信仰、個性特征、偏見、素質(zhì)等;對群體而言,可指向其目標、規(guī)范、過程及其成員的集體意向等;對行為而言,可從動機、態(tài)度等方面進行探討。
(3)行為。直接對個人、群體的社會行為進行研究,如學生失學、課堂上出現(xiàn)的學生對抗行為、家校之間的矛盾行為等。
三、 力點:厘清“問題”的研究范圍
研究者在確定了“問題”的研究落點以后,接下來要厘清“問題”的研究范圍,即研究者應該從“問題”受體的哪個“點”上著力展開探究,這是有效選定研究“問題”的著力點所在。只有清楚、明了“問題”的研究范圍,才有可能取得有效性強、可信度高的研究成果,如果研究范圍含糊籠統(tǒng),就會影響到資料的收集與研究結(jié)論的效度與信度。這里,主要應做好如下兩個方面的工作,即概念術語的界定和研究范圍的限定。
1.界定概念術語
界定概念術語,主要是指對研究“問題”中有關的重要概念和一些不常見的、容易誤解的術語作出操作性定義。例如,“在語文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的實踐策略研究”這一選題,研究“問題”是在語文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的有效策略是什么、有哪些?在這個研究“問題”中,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比較抽象,不易把握,其主要表現(xiàn)是發(fā)散性思維,故其操作性定義可表述為:“對同一事物的多種用途和功能的設想能力”。這樣,經(jīng)過界定,較為抽象的或不明確的概念術語就變得較為清晰和具體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進行觀察和操作了。
2.限定研究范圍
限定研究范圍,主要是指對研究“問題”的范圍和變量加以限定,為研究活動提供一個聚焦點,以此明確“問題”研究的角度。因為對一個問題的研究完全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去進行,每種角度都規(guī)定了自己的研究對象范圍。如上例“在語文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的實踐策略研究”就可以進行兩次限定:一次是明確受體角度的限定,語文教學涵蓋面廣,有閱讀、有寫作、有聽說、有綜合性學習等等;對象是小學、是初中、是高中等等。一次是研究路徑切入角度的限定,研究“語文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的實踐策略”,既可以從已有的教學經(jīng)驗出發(fā),通過經(jīng)驗總結(jié)得出有關認識;也可通過對學生的實際調(diào)查和訪談來進行;還可以從有關的理論角度去探討。對于一個研究“問題”來說,只有通過以上兩次有效限定,才能讓研究“問題”更明確、更清晰、更具操作性。
【責任編輯:白文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