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小平
【摘要】:目的:探討宮腔鏡對絕經后子宮出血的診斷和治療的臨床應用價值。方法:對我院收治的90例絕經后子宮出血患者進行宮腔鏡檢查,其中73例宮腔鏡下取到組織與病理對照,部分行鏡下手術治療。結果:萎縮性子宮內膜32例、子宮內膜息肉19例、宮頸息肉15例、子宮內膜癌2例、子宮內膜增生癥9例、粘膜下肌瘤8例、宮內節(jié)育器5例。90例患者,其中11例曾做診斷性刮宮檢查無異常,宮腔鏡檢查發(fā)現異常;對內膜息肉,宮頸息肉和粘膜下肌瘤經宮腔鏡手術切除治愈。結論:采用宮腔鏡診斷絕經后子宮出血原因,臨床效果顯著,優(yōu)于診斷性刮宮,選擇合適患者可同時行鏡下手術治療,結合病理檢查可以明顯提高診斷準確率,值得在臨床中推廣應用。
【關鍵詞】:子宮出血;宮腔鏡檢查;絕經;診斷;治療
【中圖分類號】R445【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5-0019(2015)01-0258-01
絕經后子宮出血指絕經1年后,子宮產生出血的情況[1]。絕經后子宮出血原因錯綜復雜,為防止發(fā)生誤診,準確、可靠的診斷病情具有十分重要意義。目前,診斷絕經后子宮出血的金標準是診斷性刮宮,但該方法具有不足之處:如在操作過程中,會造成患者身體損傷,有時也會漏刮[2]。因此尋找安全性高、有效率良好的診斷方法是目前研究的熱點。本研究選擇90例絕經后子宮出血患者,探討宮腔鏡對絕經后子宮出血的診斷和治療的臨床應用價值?,F報道分析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對我院收治的90例絕經后子宮出血患者進行宮腔鏡檢查。年齡:48~65歲,平均年齡:(54.23±2.45)歲;絕經時間:14~23個月,絕經平均時間:(16.34±4.51)個月。所有患者均經婦科檢查排除陰道、宮頸病變引起的出血。其中11例患者有過診斷性刮宮史。
1.2方法
1.2.1術前準備宮腔鏡檢查前,對患者行常規(guī)檢查,排除生殖道感染等疾病者。若患者宮頸極為細小,則檢查前2h內對患者陰道給予米索前列醇。
1.2.2診斷以生理鹽水為膨脹宮頸介質,壓力:110mmHg,灌流液速度:175mL/min。取膀胱截石位,消毒后采用探針檢查宮腔深度,擴張宮頸。置入宮腔鏡,對患者宮頸管、側壁、宮底部等部位進行檢查,觀察宮腔形態(tài)及病變。按照宮腔鏡下的指導,使用宮腔鏡取物鉗采集標本,將標本進行病理檢查。宮腔鏡退出時,應該仔細觀察宮腔、宮頸管情況,防止出現漏診。完成后給予患者抗生素等措施治療。
1.2.2治療根據宮腔鏡檢查結果,選擇良性宮腔內占位性病變患者實施宮腔鏡下手術。評估良性疾病方法:子宮內膜色澤亮,血管排列規(guī)則,檢查過程中不容易出血。評估惡性疾病方法:無光澤,血管怒張,內膜表面出現增生情況,檢查過程中容易出血。按照上述評估方法,選擇40例良性病變患者實施宮腔鏡下手術,通過息肉部位、數目等情況,22例患者采用刮匙等工具刮除子宮息肉,輸卵管口周圍息肉應該在宮腔鏡下使用活檢鉗取出,近子宮底部大息肉可使用電切割圈進行切除;15例選擇宮頸息肉切除,使用工具將其扭轉取下,再用刮匙刮除息肉底部;3例粘膜下肌瘤患者使用電切割圈進行切除。
1.3統(tǒng)計學分析:使用SPSS18.0統(tǒng)計分析數據,計量資料以(?±s)表示,均數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分析,計量數據采用X2檢驗,P<0.05認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果
2.1宮腔鏡檢查結果分析研究萎縮性子宮內膜32例、子宮內膜息肉19例、宮頸息肉15例、子宮內膜癌2例、子宮內膜增生癥9例、粘膜下肌瘤8例、宮內節(jié)育器5例。32例萎縮性子宮內膜患者,子宮內膜菲薄、色澤亮,宮腔寬大,輸卵管開口明顯;19例子宮內膜息肉患者,息肉呈指狀突出,直徑:0.6~2.5cm,表面光滑,表面具有小血管,質軟;9例子宮內膜增生癥患者,子宮內膜增厚,部分不規(guī)則脫落伴出血,大多數表現萎縮狀;15例宮頸息肉患者,質軟且表面具有小血管;8例均為有蒂粘膜下肌瘤患者,位于子宮側壁;2例子宮內膜癌患者,內膜表現顯著增生,部分存在出血,組織糟脆;6例宮內節(jié)育器患者均位置正常,且診刮無組織刮出;
2.2病理學檢查結果分析研究90例患者,其中4例萎縮性子宮內膜,通過宮腔鏡檢查發(fā)現內膜較薄未實施診刮外,86例實施診刮,共13例未刮出組織,其余73例患者標本送病理檢查。見表1。
表1病理學檢查結果分析研究
病理類型病理診斷例數宮腔鏡診斷例數萎縮型子宮內膜2032(6例未診刮,7例未刮出組織)子宮內膜息肉1819(1例內膜癌)宮頸息肉1515子宮內膜腺癌22子宮內膜增殖癥79(2例內膜結核)粘膜下子宮肌瘤78(1例內膜癌)子宮內膜結核20增殖期子宮內膜10分泌期子宮內膜103.3宮腔鏡治療結果分析研究宮腔鏡下手術摘除19例子宮內膜息肉、15例宮頸息肉及8例有蒂粘膜下肌瘤。采用靜脈麻醉,術中出血少,術后不留置導尿管;未出現感染情況;術后陰道出血少;術后隨訪半年~1年,盆腔無異常,無出血情況出現;7例通過病理診斷為子宮內膜增生癥,均采用孕酮治療半年后成功。
3.討論
絕經后子宮出血屬于婦女在老年時期的臨床中較為常見的疾病,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fā)展,人們壽命明顯延長。但因激素替代治療的不斷應用,婦女發(fā)生絕經后子宮出血的人數升高趨勢[3]。有關研究資料表明[4],55%以上的絕經婦女會產生子宮出血表現。造成絕經后子宮出血的因素較為復雜,主要原因包括子宮內膜息肉、宮頸息肉和子宮內膜增生癥等。婦女絕經后產生子宮出血情況,提示患者有發(fā)生惡性腫瘤的危險[5],因此在早期對患者進行及時準確的檢查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絕大部分學者采用宮腔鏡分析絕經后子宮出血的因素,大部分人認同以目前的醫(yī)學水平,采用宮腔鏡方法診斷絕經后子宮出血的準確率以及敏感度較高,而且與病理診斷結果一致性較高[6]。宮腔鏡屬于微創(chuàng)診斷治療技術,它能夠明確病灶部位、范圍及形狀,還能夠觀察其表面組織。另外可直視獲取病灶樣本或進行定位刮宮,明顯提高了診斷效率和準確率,避免了傳統(tǒng)常規(guī)診斷方法的不足,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質量。
本研究發(fā)現,萎縮性子宮內膜32例、子宮內膜息肉19例、宮頸息肉15例、子宮內膜癌2例、子宮內膜增生癥9例、粘膜下肌瘤8例、宮內節(jié)育器5例。90例患者,其中11例曾做診斷性刮宮檢查無異常,宮腔鏡檢查發(fā)現異常;對內膜息肉,宮頸息肉和粘膜下肌瘤經宮腔鏡手術切除治愈。綜上所述,采用宮腔鏡診斷絕經后子宮出血原因,臨床效果顯著,優(yōu)于診斷性刮宮,選擇合適患者可同時行鏡下手術治療,結合病理檢查可以明顯提高診斷準確率,值得在臨床中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陶彩霞.陰道超聲與宮腔鏡檢查在絕經后子宮出血診斷中的應用分析[J].中國醫(yī)藥科學,2012,02(10):124,126.
[2]呂超,陳敏,方向宇等.陰道超聲和宮腔鏡檢查診斷絕經后子宮出血的對比分析[J].醫(yī)學影像學雜志,2010,20(8):1235-1237.
[3].蔣珊珊,胡京輝,沈鶴萍.宮腔鏡檢查在絕經后子宮出血中的診斷價值[J].中國內鏡雜志2012,18(9):948.
[4].郭霞,陳亦成,絕經后子宮出血患者223例診刮病理分析[J].中國婦幼保健2012,27(31):4980
[5].韓金霞.老年絕經后子宮出血100例臨床病理分析[J].中國社區(qū)醫(yī)師:醫(yī)學專業(yè).2012,14(32):208.
[6].黎婧琳,羅謐睿,李玉玲.宮腔鏡檢查在絕經后子宮出血中的診斷價值[J].中國當代醫(yī)藥2013,20(35):186-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