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現樂
摘 要:高中化學的有效性教學已經成為當今教育的新課題,應該引起每一位師生的共同重視,教師應該付諸實踐和努力提高高中化學的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讓學生能夠更好地將化學課堂上學習到的知識應用于生活實際中,解決生活中的問題?,F針對這一問題提出幾點意見和建議。
關鍵詞:高中化學;有效性教學;策略探究
所謂高中化學的有效性教學,就是指在教師的教育引導下,幫助學生提高化學學習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提高學生化學學習的自主學習能力,不斷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潛能和求知欲望,讓學生在化學課堂上收獲更多的知識,收獲解決問題的技巧和方式方法。但是,目前高中化學教學過程中仍然存在一定的問題,仍然有很多障礙阻礙了學生的學習和進步,因此,我們應該尋找恰當的方法,不斷提高高中化學教學的有效性。
一、影響高中化學有效性教學的主要問題
1.學生不能將化學學習與生活實際相聯系,化學學習不能應用于解決實際問題
目前,學生的化學學習存在的重要問題就是學生不能有效地將化學學習與生活實際密切聯系起來,化學學習與生活實際嚴重脫節(jié),這樣必然會在無形中加大學生學習化學的難度系數,使學生難以理解高中化學中離子、物質的量等專有名詞的真正含義,嚴重阻礙了學生的化學學習。另外,學生在課堂上學習的化學知識不能應用于解決實際問題,無異于紙上談兵,很難加深學生對于化學知識的理解和把握,對于化學的有效性教學來說是一個很難解決的問題。
2.化學知識的積累不能與實驗相結合,化學知識的理解存在偏差
教師在組織學生進行化學實驗時,學生往往不能與化學課堂上學習的理論知識很好地結合起來,甚至兩者產生嚴重的脫節(jié)現象,這樣對于化學教學來說不僅嚴重影響了化學教學的質量,更影響教學效率,學生對于知識的理解不夠深入,存在一定的偏差,又怎能緊跟教師的教學思路,在課堂上積極配合教師教學,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呢?因此,這一問題應該引起我們的充分重視。
3.學生對于化學學習的積極性不高,甚至存在畏難情緒
高中的化學學習相對來說比較抽象,難以理解,因此,學生往往對于化學學習沒有很強的積極性和探究精神,有的甚至產生畏難情緒,對于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開發(fā)和學習潛能的激發(fā)來說同樣造成了不容忽視的困擾。學生不愿意將學習時間用于化學學習,不能在化學學習中找到自信,收獲快樂,更不愿意潛心鉆研化學知識,對于知識的理解和把握沒有條理性和系統性,種種原因都影響了學生學習化學的積極性,更影響了化學教學的有效性。
二、提高高中化學有效性教學的策略
1.創(chuàng)設相應的生活情境,讓化學服務于生活,方便人們的生活
在化學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創(chuàng)設相應的生活情境,讓學生正確看待化學知識與生活的密切聯系。比如,在學習鐵離子這一問題時,就要引導學生積極聯想生活中鐵的顏色、狀態(tài)等等,這樣能夠讓化學知識有效服務于生活實際,方便人們的生活。因此,為有效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教師可以充分運用多媒體等教學工具,讓學生更加直觀的通過圖片、視頻理解化學知識。畢竟,化學知識來源于生活實際,只有對生活中的化學知識有所了解,才能有效開展教育教學工作,提高高中化學教學的有效性。
2.通過化學實驗增強學生對化學知識的理解
正所謂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作為一名新時期的高中化學教師,就應該適當地學會放手,把課堂交給學生,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成為學習的主體,與此同時,應該積極引導學生進行化學實驗,讓學生意識到化學實驗與知識理解的重要關系,另外,應該組織、引導學生把握教材內容,在教學過程中積極思考、探究,從而自己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才能不斷提高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和想象力,這樣才能從根本上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要知道,實驗與知識是不可分割的整體,只要兩者相結合,一定會收獲可喜的進步。
3.采用多種教學方法,激發(fā)學生對化學學習的積極性
作為化學教師,只有提高學生對化學學習的積極性,才能真正意義上提高學生的化學學習質量和效率。為此,教師應該豐富自己的教學方法,豐富自己的教學語言和表情,讓化學教學更具有吸引力,更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對于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來說至關重要。例如,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選擇不同的教學方式,讓學生通過合作、討論、探究等形式得出問題的結論,這樣不僅會使學生的印象更深、效果更佳,更能培養(yǎng)學生的競爭意識、合作意識,能夠有效提高化學教學的有效性。與此同時,教師應該處理好與學生之間的關系,及時與學生交流,這樣才能更了解學生的特點,組織教學,因材施教。
高中化學有效性教學的順利實施與開展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還需要全體師生的不斷努力,并積極探究有效的方法解決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力爭早日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和教學的有效性,讓學生的化學成績得到質的飛躍。
參考文獻:
楊紅艷.高中化學有效性教學的探析[J].新課程·中學,20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