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陽
自趙春安等先生勉力搜藏整理宋遼金元上品銅鏡,銅鏡收藏的局面從漢唐統(tǒng)攝,而變得更為多元。此銅鏡收藏史之大事,不可不察。本鏡為吉泉齋黃旭兄舊藏,當時黃兄叮囑老夫探求含義,于是回家揣度,落筆交付,后來此鏡在嘉德拍過(直徑260mm,重1950g)。目前花落誰家不知,寫文借圖,就此作揖了。
此鏡菱花邊緣,線條流暢,布局大氣沉著。鏡子畫面中右下方為一男子,身穿重孝斬衰喪服,括發(fā)以麻,身披粗生麻布制成之斬衰之服,斷處外露不緝邊,手持哭喪棒(苴杖),守喪結(jié)廬邊,一邊向左上方招手致意,左上則為重層祥云,云頭上主婦女尊神靈端坐,左右為持鳳儀兩女脅侍,鏡子中間飾以蟾蜍鈕,鏡子上方鸞烏對翔,祥云辰星之間,月兔在焉。
此鏡表現(xiàn)的是董永賣身葬父、成就人生姻緣的故事。
董永,相傳為東漢時期千乘人,少年喪母,因避兵亂遷居安陸。其后父親亡故,董永賣身至一富家為奴,換取喪葬費用。上工路上于槐蔭下遇女子,自言無家可歸,二人結(jié)為夫婦。女子以一月時間織成三百匹錦緞,為董永抵債贖身,返家途中,行至槐蔭,女子告訴董永:自己是天帝之女,奉命幫助董永還債。言畢凌空而去。因此,槐蔭改名為孝感。董永故事最早刻于石碑上的是立于東漢嘉元年的山東省嘉祥武梁祠,河南洛陽出土北魏孝子石棺和寧懋石室上,就刻畫有董永的故事畫。劉向《孝子傳》有載,《古賢集>也云:“董永賣身葬父母,感得天女助機絲?!薄抖雷兾摹烦拈L達百三十四句,其中亦有董永拜別仙女事。唐末五代時,董永傳說極盛,至宋代時又有小說《董永遇仙記》,宋金墓葬雕、繪圖像則是抓住了故事的關(guān)健情節(jié),即織女告別董永升天而去的場面,極富代表性。這也是董永故事的高潮。后人把這故事演化為“天仙配”的戲曲,正是將這一高潮發(fā)展成人仙相愛卻被迫分離的悲劇,從宋金墓葬磚雕壁畫看來,可能宋代民間就已經(jīng)醞釀了這種劇情的萌芽。
而此鏡子的圖形含義,則更多涉及賣父一節(jié),不唯在渲染市井的傳奇情感,更多著墨在孝感動天的關(guān)節(jié)上,從流行時期看,應(yīng)是北宋早期的話語內(nèi)涵。
董永故事,自漢代肇始流布,為政府推廣孝義張本,至六朝,逐漸演變?yōu)樾⒆痈袘?yīng)的靈驗故事,孝道故事已從宣揚道德而轉(zhuǎn)變?yōu)殪`驗要素。漢代董永故事的布局要素,是董永在一側(cè),七仙女在云頭,底下為坐著鹿車的董永父親,因為董永故事的基本構(gòu)架是董永賣身葬父,這份孝道感動了七仙女而已。宋金社市民會風(fēng)俗大變,董永故事的價值要素,也從漢代以來強調(diào)葬父要素的孝義內(nèi)涵,演變?yōu)槎琅c七仙女二人世界的傳奇情感俗本,世俗的趣味變化了。
此鏡中,無論蟾蜍、月兔、鸞鳳,都在暗喻西王母的存在,西漢之時,西王母曾經(jīng)擔任過元大神,后逐漸與東王公分理二元,宋代西王母作為天界女仙的管理者,在此代替上天既表彰董永的孝義,也承接了安排七仙女與董永婚姻的獎賞,漢代以來,董永賣身葬父故事中,感動的那個仙女,到了六朝以后逐漸轉(zhuǎn)變?yōu)榭椗?,因為只有織女更適應(yīng)替董永織布賣錢的情節(jié),由此,牛郎織女的某種故事要素與情調(diào),也被暗暗與董永故事進行著某種滲透與勾兌,這個在西王母要素上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