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案外人權利保護路徑
——基于案外人申請再審制度與第三人撤銷之訴的辯爭

2015-10-15 03:10:27謝瓊麗廣州市中級人民法院廣東廣州510030
探求 2015年4期
關鍵詞:判力案外人訴訟法

□謝瓊麗(廣州市中級人民法院,廣東廣州510030)

案外人權利保護路徑
——基于案外人申請再審制度與第三人撤銷之訴的辯爭

□謝瓊麗(廣州市中級人民法院,廣東廣州510030)

既判力相對性原則的弱化、既判力主觀范圍的擴張及既判力的反射效果共同發(fā)生作用,導致當事人之間的確定判決不可避免地向案外第三人發(fā)生輻射效果,第三人權利保護情勢迫切。案外人申請再審在保障案外人程序權利、規(guī)制虛假訴訟和實現(xiàn)實體公正上發(fā)揮了歷史性的重要作用,但無可避免地存在固有缺陷。新民事訴訟法規(guī)定第三人撤銷之訴,其具有遏制虛假訴訟和實現(xiàn)個案正義的功能預期。但對于案外人申請再審和第三人撤銷之訴的適用上,目前有共存說、選擇說、保留說、替代說等多種學說。案外人和第三人的內涵不同,案外人將第三人涵括在內。鑒于此,對于有獨立請求權第三人和無獨立請求權第三人可適用撤銷之訴,除此之外的案外人,仍適用申請再審,兩種制度共同救濟案外人的權利。

案外人;申請再審;撤銷之訴;既判力

近年來,在我國民事訴訟實踐中,案外人權益受生效裁判侵害的現(xiàn)象屢見不鮮。如物權糾紛中的本訴判決處分案外人財產的行為,在債權糾紛中的當事人惡意串通增加債權人受償風險,在代表訴訟中的代表人損害被代表人利益的行為等等[1],且在全國法院系統(tǒng)推進大調解的局勢下,“非對抗式”審判模式和自認的廣泛采用,勢必會導致案外人權益遭受侵害的現(xiàn)象愈演愈烈。司法實務界和理論界一致認為應加強對案外人的事后程序救濟,但在具體的救濟方式上,卻對構建“第三人撤銷訴訟”和“案外人申請再審”觀點不一,莫衷一是。2012年新民事訴訟法增設了第三人撤銷之訴,但司法實踐中對第三人撤銷之訴與案外人申請再審之間的銜接仍存爭議頻頻。

一、情勢之迫:案外人權利受損嚴重

本文將選取2010—2012年間的數(shù)據作為分析樣本,確保樣本數(shù)據具有代表性、穩(wěn)定性和可取性。[2]

(一)案外人權利受損現(xiàn)象頻發(fā)

表1 2010—2012年B市法院受理的案外人申請再審案件情況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客觀上,產權分離、高度流轉等因素相互作用,導致同一財物上的利益主體日益多元化,所發(fā)生的紛爭,往往涉及當事人以外主體之權益及地位,并非僅僅局限于原訴訟當事人;主觀上,為了達到高效運作司法制度,節(jié)省司法資源,即實現(xiàn)“糾紛的一次性解決”的理念要求盡量擴大確定判決所能產生拘束力的事項,并使該拘束力盡可能地擴及所有與此紛爭有關的當事人。加之現(xiàn)實中判決具有反射效力,“當事人以外主體雖不受確定判決既判力之拘束,但因實體法上法律地位從屬于訴訟當事人,致當事人因受確定判決既判力之拘束,使當事人以外主體亦必須受影響之稱謂?!保?]既判力相對性原則的弱化、既判力主觀范圍的擴張及既判力的反射效果共同發(fā)生作用,導致當事人之間的確定判決不可避免的向案外第三人發(fā)生輻射效果。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是處分了案外第三人的物權,包括所有權、用益物權、擔保物權等;二是訴訟當事人惡意串通,通過訴訟的方式逃避債務,損害債權人的利益。

反思之,從案外第三人的角度考察,我國事前的訴訟第三人制度因適用時的被動性,尚不足以為該判決效力的擴張?zhí)峁┝己玫某绦虮U虾蜋嗬葷?,加之事后的救濟制度供給不足,諸多因素共同作用,導致案外人權利受損現(xiàn)象頻發(fā)。

(二)虛假訴訟大行其道

表2 2010—2012年B市案外人申請再審案件的案由情況

圖1 2010—2012年A省B市案外人申請再審案由情況圖

從以上圖表可以看出:一方面,案外人對調解案件的申請再審率之所以達到近40%,是因為調解中雙方當事人是非對抗式訴訟,并可廣泛適用自認,只要雙方當事人自愿達成調解協(xié)議,法官并不對案件進行實質審查,因此,調解案件就為當事人締造虛假訴訟提供了可乘之機;另外一方面,案外人主要集中在對房地產開發(fā)經營類合同和借款合同糾紛申請再審。案外人對借款合同糾紛案件申請再審的理由集中體現(xiàn)為兩類情形:一是申請人認為原審據以認定借款關系成立的借條、借據等是偽造的;另一種是申請人認為原審認定雙方借款關系成立僅有借據、借條、簽名等單一證據,缺乏轉賬證明、交易記錄等輔助證據。案外人申請再審的理由可集中概括為原審雙方惡意串通,處分案外人的房屋或者通過虛構債務、惡意轉移財產,增加案外人債權的受償風險。這與最高院對實踐中因法院生效裁判文書侵害案外人權利的案件的類型化劃分不謀而言,即可劃分為為侵害物權類和侵害債權類。[4]此兩者均是通過虛假訴訟實現(xiàn)的。即形式上的訴訟雙方當事人共謀通過虛構實際并不存在的實體糾紛(包括雙方之前根本不存在實體法律關系以及雖存在實體法律關系,但并不存在爭議兩種情形),意圖借助法院對該訴訟的判決達到損害訴訟外第三人權利或者權益的訴訟。[5]

二、歷史之維:案外人申請再審的功能與局限

2007年《民事訴訟法》第204條,最高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審判監(jiān)督程序若干問題的解釋》第5條、第42條確立了案外人申請再審制度[6]。自2007年以來的五年間,案外人申請再審制度在對案外人權利保護的制度供給中居于主導地位,逐漸成為我國案外人權利保護的主要途徑。

案外人申請再審制度,是指在原審訴訟中,沒有現(xiàn)實地被賦予當當事人應有的實施訴訟之地位或機會,卻因確定判決效力所及遭受不利影響的原訴訟當事人以外的主體,認為生效的裁判文書有錯誤,而向人民法院申請對該案件再行審理的行為及其所引起的一系列程序的總稱。[7]

(一)程序保障功能

案外人申請再審制度每年對一大批案外人的權益進行救濟,通過賦予其啟動一定訴訟程序的權利和主體資格,使該案外第三人獲得對抗生效判決不利影響的“事后之程序保障”。一方面,案外人申請再審制度保障了案外人申請再審的權利。案外人作為主體參加到申請再審程序中來,以自己積極的行為來影響程序運行的走向;另一方面,申請再審制度向案外人提供了參與重新審判的機會與可能。正如美國學者富勒精辟的指出,“使審判區(qū)別于其他秩序形成原理的內在特征在于,承認審判所作決定將對之產生直接影響的人,能夠通過一種特殊的形式參與審判,即承認他們自己為了得到對自己的有利的決定而提出證據并進行理性的說服和辯論?!弊尠竿馊擞袡C會“按照標準和條件,公平地獲得法庭審判的機會,提出主張和辯護。”

(二)規(guī)制虛假訴訟功能

虛假訴訟中,當事人抓住民事訴訟制度的漏洞,或隱瞞真實事實,或捏造虛假事實和證據,或為不知情的案外人設定義務,或串通實施無權處分行為,其目的無非是逃避債務、損害他人利益、謀求私利的最大化。而在此過程中,堂而皇之的司法程序成為當事人天然的合法外衣,民事訴訟的產物——法院的判決、裁定、調解書所具有的既判力、拘束力,則為當事人侵害案外人利益謀求私利提供了正當化的藉口。[8]案外人申請再審對于規(guī)制虛假訴訟有重大意義:一方面,案外人申請再審是反映“虛假訴訟”雷區(qū)和多發(fā)區(qū)的晴雨表,通過對案外人申請再審案件進行統(tǒng)計和類型化分析,能夠便捷的鎖定虛假訴訟的多發(fā)點;另一方面,案外人申請再審案件進入再審后,能有效發(fā)揮糾錯功能,逐個將“烙餅翻轉”,讓“正義重回正軌”。正如肖建國教授所言,為利益受到侵害的案外人提供必要的救濟機制,正是案外人申請再審制度的核心價值所在。這一機制,不僅可以部分彌補刺激虛假訴訟的辯論主義之不足,減少二次糾紛出現(xiàn)的幾率,而且有助于凈化民事訴訟環(huán)境,純潔民事訴訟秩序,鼓勵誠信訴訟。

(三)實現(xiàn)實體公正功能

表3 B市案外人申請再審案件裁定進入再審的數(shù)據分析

表4 2010—2012年B市案外人申請再審案件裁定再審的審理結果跟蹤

案外人申請再審制度不僅可以為案外人提供程序保障,賦予案外人參與到審判程序以影響裁判形成的機會,保障案外人充分攻防、陳述意見、辯論的機會,并對案件裁判結果的形成做出有利于己方的努力,實質性的維護案外人的合法權益。誠如日本學者所言:“如判決之形成過程,訴訟主體或為裁判基礎的資料有重大瑕疵,或有可罰性行為介入等因素,致判決之正當性發(fā)生動搖時,為追求實質正義的實現(xiàn),自須有非常途徑予以救濟之必要,此即為再審制度”。[9]通過對案外人再審案件進行個案糾正,提高公眾對司法活動整體的期待與信心。

(四)固有缺陷

案外人申請再審制度有固有的缺陷。集中體現(xiàn)在三個方面:一是定位錯位。案外人申請再審制度的立法規(guī)定主要出現(xiàn)于舊民事訴訟法的執(zhí)行編中,其被正式提出是在最高院關于審判監(jiān)督程序若干問題的司法解釋中,該司法解釋不僅規(guī)定了執(zhí)行程序中的“按照審判監(jiān)督程序辦理”,還規(guī)定了執(zhí)行程序之外的“案外人申請再審”,屬于對民事訴訟法的擴張解釋。二是適用范圍過窄。在執(zhí)行程序中,案外人可以提出異議的對象是“執(zhí)行標的”,而在執(zhí)行程序外只有對“執(zhí)行標的物”有異議,才能申請進行再審。這也就意味著“案外人直接申請再審的生效裁判必須是具有給付內容的給付判決。進一步說,由于形成判決、確認判決沒有給付內容,無需執(zhí)行,也不存在所謂的‘執(zhí)行標的物’問題,因此,實際上排除了案外人在執(zhí)行程序外直接對確認判決、形成判決申請再審的權利”。[10]然而從長遠來看,形成判決的形成力和確認判決均可能會對案外第三人產生既判力的擴張。因此,案外人申請再審制度的適用范圍過窄,無法全面救濟案外人權利。三是集中表現(xiàn)為案外人申請再審的負效應,即不利于社會秩序的穩(wěn)定和司法公信力的建構。案外人申請再審搭乘“民事申請再審案件”的東風,夸大審查制度的功能,以“可能有錯”為啟動再審標準,則大量業(yè)已生效的案件通過審查程序進入審監(jiān)程序,則原審確定的權利義務秩序將重新處于懸而未決的狀態(tài),不利于交易安全和秩序,且會減損司法活動的權威性,導致公信力低下甚至疲軟,勢必會給社會公眾造成“法律判決”可輕易推翻的易變性和“翻烙餅”的僥幸心理暗示,進而導致申請再審案件數(shù)量暴增,加大社會管理成本和風險。

三、現(xiàn)實之選:第三人撤銷之訴的功能預期與價值比較

設立法律程序,首先應當為該程序進行功能定位,即明確該程序的功能是什么,準備回答諸如該程序到底是用來干什么的,它在社會生活中將要發(fā)揮什么作用等問題,不解決功能定位問題,設立的程序必然會因為沒有方向而混亂不堪。[11]2012年的民事訴訟法在第56條中新規(guī)定了第三人撤銷之訴。一石激起千層浪,引發(fā)了實務界和理論界的多輪辯爭。因此有必要對撤銷之訴的價值定位和預期功能作出分析與比較。

第三人撤銷之訴起源于法國的第三人提出取消判決的異議,后來意大利《民事訴訟法》、我國臺灣地區(qū)“民事訴訟法”,我國澳門地區(qū)《民事訴訟法》等少數(shù)國家或地區(qū)對其進行了規(guī)定。理論界有學者將第三人撤銷之訴劃分為再審型、上訴型、復合型、獨立型四種。但本文討論的第三人撤銷之訴嚴格依托2012年民事訴訟法的法律規(guī)定,指在法律上有利害關系的案外第三人,因不可歸責于己的事由而未參加原案審理,但原案生效判決使其權利受到損害或者損害威脅且無其他救濟手段,可以請求法院撤銷或者改變原案生效判決中對其不利部分的訴訟程序。[12]

(一)功能預期

第三人撤銷之訴的法理基礎是基于既判力相對性的的擴張。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客觀上,產權分離、高度流轉等因素相互作用,導致同一財物上的利益主體日益多元化,所發(fā)生的紛爭,往往涉及當事人以外主體之權益及地位;主觀上,為了擴大訴訟制度解決紛爭的功能,要求拘束力盡可能地擴及所有與此紛爭有關的當事人。既判力相對性原則的弱化、主觀范圍的擴張及反射效果共同發(fā)生作用,導致當事人之間的確定判決不可避免的向案外第三人發(fā)生輻射效果。如果事前保障程序不足以為該判決效力的擴張?zhí)峁┝己玫某绦虮U虾蜋嗬葷?,則事后的救濟制度的運行將必不可缺,第三人撤銷之訴作為第三人救濟自身權利的通道,第三人借此可以讓自身權益重新回歸到正常的秩序和穩(wěn)定的法律關系中。

就功能而言,第三人撤銷之訴,可以克服當事人主義訴訟模式的固有缺陷和遏制虛假訴訟。當事人主義訴訟模式以辯論主義和處分主義是其兩塊基石。辯論主義強調當事人對訴訟資料的收集負有最終責任,法官則保持中立。處分主義則“從訴訟的開始、限度、持續(xù)、訴訟請求等全部交由當事人主導”,法官則處于超然的消極的地位。這使得原被告雙方僅僅具有訴訟形式上的對立性,在實質利益上卻處于同一立場,訴訟程序淪為當事人用以掩蓋其意圖侵占案外人利益的“華麗外衣”,虛假訴訟大行其道,喧囂塵上。加之法官處于消極地位,未能較好地運行職權通知、釋明權、職權探知、賦予第三人參加訴訟的機會等審判手段加強對案外人利益的保護,因此,案外人在當事人主義的盛行下最終淪為虛假訴訟的“犧牲品”。第三人撤銷之訴是對當事人主義訴訟模式的補充性救濟程序,是客服虛假訴訟的有力工具。

當然,第三人撤銷之訴的根本目的在于實現(xiàn)公正。“訴訟作為解決爭議的活動,實際上也就是在當事人之間合理地分配程序性和實體性權利和利益的過程,它本質性地講公正作為其最高價值。”[13]第三人撤銷之訴是對第三人的特殊救濟機制,是基于對原判決既判力效力的突破,將利害關系人納入統(tǒng)一的程序中,在各方參與的情況下,將糾紛徹底地、一攬子地恰當解決,其目的均在于保護案外人的實體利益免受侵害。

(二)價值比較

與案外人申請再審相比,第三人撤銷之訴不僅可以糾正原確定判決中對當事人及利害關系人實體和訴訟權利義務的錯誤分配,其更大意義在于對第三人提供程序保障。只要第三人符合提出撤銷之訴的條件即啟動撤銷之訴。“使一個人之私法上權力地位受特定判決之某種約束力所及,其正當性之基礎原則上均應奠基在受該判決拘束之人,已被賦予參與該關涉其權利義務之程序的機會,并能合理地預測該程序所將發(fā)生拘束力之內容及范圍,借以提出足以影響該程序最后發(fā)生拘束力之判斷事項有關之攻擊防御方法及事實、證據?!保?4]誠如我國臺灣地區(qū)對第三人撤銷之訴的價值定位。我國臺灣地區(qū)依據其“民事訴訟法”第507條規(guī)定,有法律上利害關系之第三人,非因可歸責于己之事由而未參加訴訟,致不能提出足以影響判決結果之攻擊或防御方法者,得以兩造為共同被告對于確定終局判決提起撤銷之訴,請求撤銷對其不利部分之判決。我國臺灣地區(qū)設立這一制度“旨在提供受判決效力所及之第三人(事后之程序保障),而與新民訴法第67條之一所增設之法院依職權為訴訟告知之制度相結合,共同配套形成糾紛解決一次性及程序保障之調和機制”。

鑒于第三人撤銷之訴作為新制度,目前尚無全面而準確的數(shù)據顯示撤銷之訴的運行結果,因此,從理論上而言,第三人撤銷之訴原則上僅推翻對第三人不利的部分,其他部分在原審當事人之間繼續(xù)有效,有利于維護司法裁判的穩(wěn)定性。誠如我國臺灣地區(qū)“民事訴訟法”第507條之4規(guī)定:“法院認第三人撤銷之訴為有理由者,應撤銷原確定終局判決對該第三人不利部分,并依第三人之聲明,于必要時,在撤銷之范圍內為變更原判決之判決。前項情形,原判決于原當事人之間仍不失其效力。但訴訟標的對于原判決當事人及提起撤銷之訴之第三人必須合一確定者,不在此限?!?/p>

四、銜接之困:案外人申請再審與第三人撤銷之訴的協(xié)調

新民事訴訟法將第三人撤銷之訴規(guī)定在第56條,而沒有規(guī)定在審判監(jiān)督程序中,也沒有對07年民事訴訟法第204條進行修改。因此,關于案外人申請再審與第三人撤銷之訴如何協(xié)調的問題,涌現(xiàn)出諸多學說:第一,共存說。有學者認為,兩項制度的差異決定了案外人撤銷之訴制度不能簡單取代案外人申請再審制度。應充分發(fā)揮兩者各自的優(yōu)勢,最大限度的滿足案外人維護自身合法權益的需要;[15]第二,取代說。最高院公布的《關于案外人撤銷之訴的理解與適用》中對案外人申請再審做出了限制解釋,同時將撤銷之訴擴大到了“遺漏的必要共同訴訟人”的“案外申請人”,同時表示“這次修法確立撤銷之訴的立法目的意在取代《審監(jiān)程序司法解釋》依據修改前民事訴訟法第二百零四條規(guī)定解釋而成的案外人申請再審制度”;[16]第三,選擇說。認為在現(xiàn)有的規(guī)定下,案外第三人同時享有兩種程序權利來保護自己的權利,但不能同時適用兩種程序,不能既提起再審之訴,又提起撤銷之訴,兩者之間只能選擇其一行使,不得并用。一旦選定,則不允許反悔;[17]第四,保留說。部分學者認為第三人撤銷之訴僅僅撤銷對第三人不利的部分,則牽一發(fā)而動全身,原審當事人仍需針對該訴訟標的進行重新分配,又涉及到另訴的問題,不符合我國“糾紛矛盾一次性解決”的傳統(tǒng)。且撤銷之訴“容易引起程序適用的混亂,不適應我國目前的審級制度配置”。[18]因此,建議保留案外人申請再審制度。此外,也有學者認為此兩者制度并存,是“屋上架屋”,是立法的疏忽。[19]因此,為了防止案外人權利保護時的制度混亂與“打架”的情形,有必要對兩種制度的適用條件和主體范圍進行合理的辨析。

(一)案外人的適格與范圍

最高院的司法解釋中,規(guī)定申請再審的適格案外人,必須符合兩個實質條件:第一,須對原判決、裁定、調解書確定的執(zhí)行標的物主張權利;第二,須無法提起新的訴訟解決爭議。這兩個條件看似明晰,實則模糊,導致理解上的分歧、操作上的混亂。因此對于案外人適格的判斷標準不一,眾說紛紜。有學者認為,案外人適格的標準為,只有判決效力擴張所及的第三人,才可能成為申請再審的適格案外人。既判力所及的第三人原則上無案外人適格,僅特定情形下的第三人除外;人事訴訟判決形成力所及的部分第三人具有案外人適格,而公司訴訟判決形成力所及的第三人則完全不可能成為適格案外人;反射效力所及的第三人通常也無案外人適格,但當事人詐害訴訟的情形除外;[20]有學者從虛假訴訟的分類中導出案外人適格的四種類型,如捏造事實型、隱瞞事實型、設定義務型和無權處分型四種虛假訴訟中的案外人;[21]還有學者從案外人所享有的物權種類進行的權利類型劃分法,據此可分為所有權人、共有物之共有人、抵押權人、質權人、留置權人、典權人、占有人、其他于裁判的特定標的物有合法權利的人;[22]以上分類均是基于因利益受侵害而主張權利的基礎事實為標準而進行的事實類型劃分法,未對案外人適格的標準進行理論概括和抽象,因此無法窮盡實務中的各種可能情況。

筆者認為,我國法律語境中的“案外人”,更接近于法國和臺灣法律中的“第三人”的定義。法國《民事訴訟法》第583條規(guī)定,提起第三人撤銷判決的原告,應是與要求撤銷的判決存在利益的人,即由于違法判決對第三人損害的利益。還包括在原判決訴訟程序中作為當事人或被代理人參與該訴訟的人。[23]我國臺灣地區(qū)的“民事訴訟法”第507條第1款規(guī)定,第三人指的是有法律上利害關系之第三人,非因可歸責于己之事由而未參加訴訟者。鑒于此,我國案外人適格的標準為,即與原判決具有法律上的利害關系,即受原審判決所及并有不利影響,或受判決的既判力擴張或反射效力或形成判決的對世性形成效力所及的,因不可歸責于己之事由未參加原訴訟的非當事人。

司法實務中對案外人適格進行了劃分,最高院在相關文書中對案外人進行歸類劃分為以下幾類:原審遺漏的必要共同訴訟當事人、有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無獨立請求權第三人、債務人因本案訴訟財產減少,債務可能受損之案外人。[24]可見,案外人申請再審適用于所有受原審判決所及并有不利影響的當事人之外的人,不僅包括有獨立請求權第三人、無獨立請求權第三人,還包括其他類的受案件不利影響的非當事人。

(二)第三人的適格與范圍

第三人撤銷之訴與第56條前半段規(guī)定的有獨立請求權第三人制度和無獨立請求權第三人制度相互呼應,前者是事后補救措施,后者是事前的程序保障措施,兩者雙劍合璧,共同構筑第三人權益保護的堡壘。因此,第三人的內涵可從法條的規(guī)定中自然引申出來。提起撤銷之訴的主體限于第56條規(guī)定的第三人,即有獨立請求權與無獨立請求權第三人。[25]實務中,對于有獨立請求權第三人,因其對訴訟標的具有獨立的請求權,因此,無論從實體要件還是形式要件均較容易判斷。但對于無獨立請求權第三人的標準卻存在以下兩種爭議,一種為案件關聯(lián)說,認為只有與案件所涉法律關系有密切聯(lián)系,無論是否判令其承擔全部或者部分民事責任的,均能成為無獨立請求權第三人。另一種觀點認為需案件的處理結果影響其利益,而無須考慮該第三人與案件法律關系是否具有關聯(lián)性。筆者認為,無獨立請求權第三人可細分為輔助型第三人、被告型第三人和原告型第三人,判斷無獨立請求權第三人是否可以提起撤銷之訴的標準在于原審判決是否判令第三人承擔責任,即依據責任說。

(三)案外人申請再審與第三人撤銷之訴的適用

對于一項制度設置是否有其必要,首先應當對現(xiàn)行或已經存在的制度是否能夠滿足人們對其訴求或解決問題的需要,如果已經能夠滿足,就沒有必要增設新的制度,不僅因為沒有意義,且新制度的運行也是有成本的。[26]第三人撤銷之訴和案外人申請再審制度具體幾近相同的價值和功能。在司法實踐中應如何取舍和適用,學術界眾說紛紜,實務界則均對最高院的司法解釋翹首以待。筆者認為,結合以上對案外人和第三人的分析,兩者制度可以在先行制度框架中自行其道,在各自的適用范圍內發(fā)揮作用。

誠如張衛(wèi)平教授所言,為保障第三人權利救濟,單純開放再審申請主體有可能導致第三人濫用再審申請權,增加原訴訟當事人的訴累、耗費司法資源,并影響法的安定性。如此一來,第三人撤銷判決訴訟程序也就形成了。[27]因此,在案外人申請再審和第三人撤銷之訴的適用上,對于有獨立請求權第三人和無獨立請求權第三人,應直接適用撤銷之訴,對于前者,判斷的標準在于對原審訴訟的標的是否有獨立的請求權,對于后者,判斷的標準在于原審裁判是否判令其承擔責任。而對于第三人之外的案外人,如原審遺漏的必要共同訴訟當事人、債務人因本案訴訟財產減少,債務可能受損之案外人等,仍應適用案外人申請再審。結合我國司法實踐來看,案外人申請再審已然形成路徑依賴優(yōu)勢,經歷五年的沉淀,案外人申請再審制度依托民事再審審查制度,日漸成熟,且最高人民法院出臺了諸多司法適用指南如《最高人民法院第一次民事再審審查工作紀要》等細則規(guī)定日益充盈再審審查的工作機制。因此,有利于實現(xiàn)兩種制度的順利過渡和銜接。

五、結語

在解決案外第三人的權利救濟路徑問題上,新的民事訴訟法選擇了第三人撤銷之訴作為主要的途徑,因此第三人撤銷之訴被寄予厚望。但第三人撤銷之訴的性質是否僅定位為形成之訴,撤銷之訴的審判組織應如何設置、撤銷訴訟后是否可以提起上訴、如何防止撤銷權的濫用等問題亟待解決。因此,第三人撤銷之訴的構建和完善仍將其路漫漫。

[1]最高人民法院審判監(jiān)督庭編著.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民事訴訟法審判監(jiān)督程序司法解釋理解與適用[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8.56.

[2]B市地處我國的沿海發(fā)達地區(qū),經濟的活躍與繁榮引致案件的多樣性和代表性。B市法院案外人申請再審案件審查對象是本市轄區(qū)內各基層法院一審審結生效的民事案件。B市法院自2009年成立專門的合議庭,負責審查當事人和案外人提出的申請再審案件。對全部案件均調閱原審卷宗結合當事人申請再審的理由進行審查;如需調查案件事實,則傳喚當事人進行聽證,2009-2011年B市法院的平均聽證率約為70%,審查程序有效規(guī)范的運行。

[3]呂太郎.民事訴訟之基本理念(一)[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3.361.

[4]最高人民法院民事訴訟法修改研究小組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修改條文理解與適用[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12.97.

[5][23][26][27]張衛(wèi)平.第三人撤銷判決制度的分析與評估[J].比較法研究,2012,(5).

[6]案外人申請再審分為兩種情形,一種是在執(zhí)行中提出異議,一種是對原審裁判提出異議。本文的案外人申請再審僅指后者.

[7]卓丹紅.案外人申請再審制度研究[D].中國政法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

[8][21]肖建國.論案外人申請再審的制度價值與程序設計[J].法學雜志,2009,(9).

[9]陳計男.民事訴訟法論[M].臺北:三民書局,2000.379.

[10]肖建國.案外人申請再審的理論與適用[N].人民法院報,2009—3—17.

[11]譚秋桂.我國民事再審程序的功能定位與制度重構[A].月旦法學評論——民事訴訟法之變革[C],2005.83.

[12]胡軍輝、廖永安.論案外第三人撤銷之訴[J].政治與法律,2007,(5).

[13]陳桂明.訴訟公正與程序保障——民事訴訟程序優(yōu)化的法哲學探討[J].政法論壇,1995,(5).

[14]黃國昌.民事訴訟理論之新開展[M].臺北:元照出版社,2005.288.

[15]汪暉.案外人撤銷之訴制度與案外人申請再審制度之比較[N].人民法院報,2013—5—22.

[16]高智民.關于案外人撤銷之訴的理解與適用[N].人民法院報,2012—12—11.

[17][25]奚曉明.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修改條文理解與適用[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12.110.104.

[18]趙鋼、劉學在.民事審監(jiān)程序修改過程中若干爭議問題之思考[J].中國法學,2009,(4).

[19]奚曉明、張衛(wèi)平主編.民事訴訟法新制度講義[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2.63.

[20]盧正敏.論案外人申請再審制度中的適格案外人[J].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1).

[22]潘盛禮.再審程序中應建立第三人異議制度[J].法律適用,2003,(6).

[24]最高人民法院審判監(jiān)督庭編.審判監(jiān)督指導[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9.117.

□責任編輯:李書耘

D915.15

A

1003—8744(2015)04—0060—09

2015—3—21

謝瓊麗(1986—),女,廣州市中級人民法院立案二庭書記員,主要研究方向為民商法、公司法。

猜你喜歡
判力案外人訴訟法
既判力抗辯與禁止重復起訴制度的區(qū)分
法制博覽(2022年15期)2022-11-23 03:32:27
仲裁案外人執(zhí)行異議存在的問題及完善建議
法制博覽(2022年1期)2022-11-21 13:36:45
案外人何以排除執(zhí)行
法大研究生(2020年2期)2020-01-19 01:43:00
淺析民事判決既判力主觀范圍的擴張
虛假仲裁中案外人權益之侵權法救濟(上)
仲裁研究(2019年3期)2019-07-24 07:39:04
也論我國行政公益訴訟制度
淺論民事證據中的虛假自認
法制與社會(2017年6期)2017-03-11 06:38:25
合同繼續(xù)履行判決實現(xiàn)障礙之解決——兼論2015《民事訴訟法解釋》“一事不再理”之適用
擺脫既判力理論在民事訴訟司法實踐中適用存在困境的合理途徑
國際商事仲裁案外人權利救濟研究——以案外人加入仲裁程序為視角
仲裁研究(2015年4期)2015-04-17 02:56:44
萝北县| 北安市| 南靖县| 广元市| 平邑县| 北票市| 萨迦县| 介休市| 凭祥市| 微山县| 合作市| 崇仁县| 封开县| 定边县| 崇礼县| 清河县| 玉龙| 五家渠市| 靖州| 和龙市| 十堰市| 株洲县| 徐汇区| 板桥市| 二手房| 来凤县| 封丘县| 广灵县| 新和县| 曲水县| 鹤岗市| 韶山市| 藁城市| 衡南县| 景谷| 苍山县| 红原县| 乃东县| 罗江县| 涪陵区| 边坝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