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帆
摘要 十八屆三中全會從“五位一體”和中國共產黨建設制度協(xié)調方面深化改革,突出全面深化改革的全面性。全面深化改革必須解決改革動力問題,改革中必須處理好個人、群眾、個人與群眾的關系問題,訴諸社會的合力全面深化改革。
關鍵詞 全面深化改革 動力 個人 人民群眾
中圖分類號:D6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5.08.068
Power Problems of Comprehensively Deepen Reforms
QIN Fan
(School of Philosophy and Social Development, Huaqiao University, Xiamen, Fujian 361021)
Abstract To deepen the reform of the Third Plenary Session of the eighteen from the "five in one"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system coordination, focus on comprehensive deepening reform. Comprehensive deepening of reform must reform to solve the problem, must deal wit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ndividual and the masses, and the masses of the people in the reform, resorting to the social force of comprehensive deepening reform.
Key words comprehensively deepen reforms; power; individual; people
1 改革中的個人
歷史首先是勞動群眾的歷史。個人在歷史創(chuàng)造中的作用亦不可忽視。全面深化改革亦如是。要探究改革的動力問題,就必須正視改革中的個人、人民群眾的作用及二者的關系。在處理這些關系之中找到改革的真正動力、合力。
個人,是改革中的關鍵力量,主要是執(zhí)政黨——中國共產黨和重要領導人物,同時也不忽視普通個人在改革中的作用。對于個人的歷史作用,總體說來,歷史發(fā)展過程中有兩種相互對立的觀點。一派夸大個人的歷史作用尤其是杰出人物的作用。由于他們不了解歷史發(fā)展的內在規(guī)律性,把一切都視為人的自覺的活動,這就是所謂的“英雄造時勢”。另一派則過分強調社會歷史發(fā)展的規(guī)律性,而打壓甚至是抹殺個人的作用,即認為“時勢造英雄”。二者都看不到個人和歷史活動規(guī)律的橋梁——實踐活動。馬克思的歷史觀中,個人的歷史作用,是在一定的歷史時期,一定的條件下會發(fā)揮著相當?shù)闹匾饔?。全面深化改革是我國社會發(fā)展至今的必然趨勢,要改革就必須認識、把握這一關鍵。
關于個人,歷史、改革中的個人,列寧指出:“歷史必然性的思想也絲毫不損害個人在歷史上的作用,因為全部歷史正是由那些無疑是活動家的個人的行動構成的?!眰€人在改革中的作用,尤其是中國共產黨在改革中的作用,在全面深化改革中不可小覷。同時,改革中也要有改革精神的領導人物出現(xiàn)。但這不是無條件的,只有改革、改革的對象有這種需要,這種人物才能出現(xiàn)。中國共產黨和改革的領導人物的活動不是隨心所欲,想改就改的,而要按照改革的規(guī)律辦事、遵歷史發(fā)展的必然性、行社會現(xiàn)實生活變遷之客觀性。離開這一實際,也就無所謂改革中個人的作用問題。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必須堅持以人為本,尊重人民主體地位,發(fā)揮群眾首創(chuàng)作用,緊緊依靠人民推動改革,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彰顯勞動群眾,人民群眾才是改革的動力所在。只要我們準確的把握住人民群眾是改革的動力,是根本,勢必改革工作就要依靠群眾,多聽取群眾的意見,理應用改革是否有利于人民群眾的發(fā)展和幸福來衡量改革成效。
2 改革中的人民群眾
人民群眾是改革的動力、主體。歷史上所謂的“英雄造時勢”,認為有英雄人物就夠了,人民群眾不過是陪襯,是可以任意貶低和踐踏的。從歷史看現(xiàn)實,放眼當下,在某些地方,人民群眾的主體性何在? 改革理應認識、發(fā)揮人民群眾的動力作用、主體地位。
改革的真正動力,正如恩格斯指出的那樣,即“歷史人物的動機背后并且構成歷史的真正的最后動力的動力,那么應當注意的,與其說是個別人物、即使是非常杰出的人物的動機,不如說是使廣大群眾、使整個的民族以及在每一民族中間又使整個階級行動起來的動機”。這種動機、動力“不是短暫的爆發(fā)和轉瞬即逝的火光,而是持久的、引起偉大歷史變遷的行動”。歷史發(fā)展、促進改革最根本的動力,是廣大人民群眾,只有他們才是真正的改革動力。社會主義改革是以無產階級為核心的人民群眾自己的事業(yè)。人民群眾是社會賴以生存的社會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創(chuàng)造者,同時是實現(xiàn)社會改革的決定力量。作為人民群眾主體的勞動群眾,生產和再生產社會物質生活資料、各種社會關系,在全面深化改革之際,人民群眾的動力、主體地位愈加突顯。列寧指出“革命是被壓迫者和被剝削者的盛大節(jié)日。人民群眾在任何時候不能夠像在革命時期這樣以新社會秩序的積極創(chuàng)造者的身份出現(xiàn)?!睔v史上真正的革命都是人民群眾起來推翻腐朽的社會制度的結果。人民群眾在社會改革的動力也展現(xiàn)在社會心理和思想觀念層面。人民群眾是社會精神文化的創(chuàng)造者,改革是人民反映時代精神的需求,人民群眾的動力不僅在于物質動力,更在于精神動力。改革越是符合人民群眾的需求,越是符合社會發(fā)展的必然性,便越能取得人民的擁護,越能取得成功,正所謂“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改革,尤其是全面的深化的改革,更應緊緊依靠人民群眾的力量,依靠人民推動改革深化,堅持群眾路線推進改革深化,這才是唯一方法。而不是某些玄想家頭腦中的游戲,更不是語詞、文本游戲,而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實踐活動。
3 改革中的個人和人民群眾
個人和群眾的關系,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關鍵性問題,更是歷史發(fā)展的重要問題?!爸挥邢嘈湃嗣竦娜耍挥型度肴嗣裆鷼獠膭?chuàng)造力泉源中去的人”才能成為人民群眾中的個人,個人于人民群眾中,到底是滄海一粟;個人,只有正確地表達、顯現(xiàn)人民群眾所意識到的東西時,個人才能成為改革、管理中的個人。個人和人民群眾的關系,中國自古就有“水”與“舟”之比,中國共產黨自成立時就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重視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歷史作用。
全面深化改革,尤其改革進入深水區(qū)、攻堅期,更應警惕歷史上種種錯誤的做法,正確處理個人與人民群眾的關系問題。改革實踐必須始終堅持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企圖拋開人民來搞改革,勢必會失敗,甚至是被人民群眾拋棄。在歷史的長河中,不乏偉大的個人取得巨大成功,但他們成功的背后,不僅是時代的需要和他們具備的自身條件,更重要的是他們懂得順勢而為,懂得“失道寡助,得道多助”。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完善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總目標從國家的“管理”轉為國家“治理”,這一轉變,突出了國家治理主體的變化。管理是政府管人民,管一切。治理則是主體為政府,人民,社會等。讓多種主體共同參與,共同治理國家。要實現(xiàn)這一戰(zhàn)略轉型,必須要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統(tǒng)性、整體性、協(xié)同性,協(xié)調各方力量,尤其是處理個人與人民群眾的關系。人民群眾是個人,是改革領導人物產生的源泉,改革的領導人物是由人民群眾中的普通個人發(fā)展而來的。必須充分重視個人在改革中的重要作用,但不能脫離改革的實際和規(guī)律。凡是脫離了時代需求,背離人民愿望,違背改革發(fā)展必然性,個人注定要被歷史拋棄,被人民拋棄,注定成為全面深化改革的絆腳石。
4 改革的合力
改革,處理個人與人民群眾的關系,是厘清改革阻力與推力,形成有效、正合力的關鍵。歷史是由“許多單個的意志相互沖突中產生出來的”,是由“無數(shù)相互交錯的力量,有無數(shù)個力的平行四邊形”,在特定的生活條件下形成的總的結果即歷史事變。而這個結果“又可以看作一個作為整體的不自覺地和不自主地起著作用的力量的產物?!?而在形成相互交錯時,個人相互影響另一個人,而“最后出現(xiàn)的結果就是誰都沒有希望過的事物。”因此,歷史的發(fā)展結果“是像一種自然過程一樣地進行,而且實質上也是服從于同一運動規(guī)律的。”歷史發(fā)展這般,改革進程亦如是。雖然每個個人都不能按照自己的愿望實現(xiàn)改革的推進的,但每個個人相互“融合為一個總的平均數(shù),一個總的合力,然而從這一事實中絕不應做出“這些意志等于零”的結論。相反地,每個意志都對合力有所貢獻,因而是包含于合力里面的。”歷史就是這樣創(chuàng)造的,全面深化改革不是單打獨斗,而是如歷史創(chuàng)造的合力推進的。《決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必須“廣泛凝聚共識,形成改革合力”。只有在個人與人民群眾的有機、辯證統(tǒng)一中,在全社會的合力下,在各領域正向前進中,全面深化改革才能涉險灘,破難題,啃硬骨頭。
改革,最高價值是人民的幸福,人的自由全面的發(fā)展。要實現(xiàn)這一目標就要形成改革合力,就要在物質生活條件和精神生活條件中吸收正合力。堅持“五位一體”和黨的自身建設的協(xié)同改革,不能偏廢一隅。全面深化改革不能只從某一方面下手,而要“十個指頭彈琴”。既要改革物質生活,也要改革精神和思想觀念,不能成為“跛子”改革,既要改革局部問題,也要改革全局問題,不能“一葉障目,不見泰山”。
全面深化改革的動力來源于人民群眾,改革中正確處理好個人和人民群眾的關系,真正做到改革為了人民,依靠人民,改革成果惠及全體人民群眾。
參考文獻
[1] 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M].人民出版社,2013.
[2] 列寧選集(第1 卷)[M].1894.
[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四卷)[M].人民出版社,1995.
[4] 斯大林全年(第7卷)[M].
[5] 列寧全集(第7卷)[M].
[6] 馬恩列斯論歷史人物評價問題[M].上海市黃浦區(qū)教育信息中心.海納百川藏書博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