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華
帛書《二三子》“卑謙易告”試解
高中華
“卑謙易告”出自帛書《二三子》對《乾卦》九二爻的解說。該條解說一直沒有貫通的解釋。這與未能準(zhǔn)確理解“卑謙易告”尤其是其中“告”字的意義大有關(guān)系。由于該條解說關(guān)系到對《二三子》全篇主旨的理解,并涉及對帛書《易傳》學(xué)派歸屬的認(rèn)識,值得討論。為便論述,現(xiàn)將相關(guān)內(nèi)容移錄如下:
《卦》曰:“見龍在田,利見大人?!?/p>
孔子曰:“‘見[龍在田]’,□□□回。卑嗛(謙),易告也;就民,易遇也。圣人、君子之貞也,度民宜之,故曰:‘利以見大人。’”①
“卑謙,易告”,鄧球柏先生《白話帛書周易》譯文作:“以謙虛的態(tài)度跟別人講話,別人容易接受你的講話。”②這一解釋看似可通,其實意指不明。仔細(xì)分析,更知其誤。問題的關(guān)鍵對句中“告”字的理解上。結(jié)合鄧氏在其他地方的論述,知譯文中的“別人”與“你”,指涉對象為執(zhí)政者與普通民眾。③換言之,鄧氏將“易告”的“告”,理解為“上告下”。類似的意見又見于趙普先生等。④
按:將“告”理解為“上告下”,事實上是讀“告”為“誥”,取為上者誥教下民之義。⑤依照這一訓(xùn)釋,“卑謙,易告”的涵義是:“(為上者)卑謙,則易于誥教(民眾)?!边@一解釋對于“上”、“下”行事準(zhǔn)則的說明與古代為政理念相悖。依古人觀念,君子為民父母,君上的行為足以表率萬民?!墩撜Z·顏淵》“君子之德風(fēng),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fēng),必偃”,即是對這一為政理念的形象表述。故將《二三子》“易告”的“告”理解為“上告下”,不合古人觀念,不能成立。事實上,帛書《二三子》“易告”的“告”當(dāng)依《玉篇》讀如字。以下試述之。
《玉篇》:“告,語也?!薄抖印贰案妗庇?xùn)為“告語”,其具體意指,為“下告上”⑥,或曰“臣告君”。這一用法在先秦傳世及出土文獻(xiàn)中多見。如下舉諸例:
敢敬告天子。(《尚書·康王之誥》)⑦
示告余顯德之行。(清華簡《周公之琴舞》)⑧
告余先王若德。(毛公鼎《集成》2841)⑨
以上三例中,《尚書》“告天子”文義明顯。此外,清華簡《周公之琴舞》“示告余顯德之行”,系成王口吻,命諸臣告己以前人明德。⑩毛公鼎為西周晚期銅器,載周天子冊命毛公的命辭?!案嬗嘞韧跞舻隆?,述周王命毛公將先王的美德告訴自己??傊?,上舉諸例“告”作用下告上、臣告君之詞。帛書《二三子》“易告”的“告”即當(dāng)作如是解。
從文義上看,《二三子》“卑謙,易告”,強(qiáng)調(diào)“卑謙”是“告”的前提,為上述判斷提供了有力支持。檢諸文獻(xiàn),“卑謙”與“告”往往施諸人君與賢者之間。試看以下文例:
色盛者驕,力盛者奮,未可以語道也……故自奮則人莫之告。人莫之告,則孤而無輔矣。(《列子·說符》)?
賢者見其好善,美其共(恭)順,言己寡知,復(fù)何以告之?(《左傳·定公九年》孔穎達(dá)疏)?
上舉兩例均強(qiáng)調(diào)卑謙系告語的前提,只是分別從正反兩方面立說?!读凶印肪头疵嬲f,謂驕則人不告;孔《疏》從正面說,言恭順則人樂告。從《列子》“孤而無輔”等語不難推斷,其所說著眼于人君與賢者之間的關(guān)系,“告”指賢人告語君子。兩相比較,可知帛書“卑謙,易告”之“告”正是在這一意義上使用的。
不難看出,上舉文例中的“告”,與該字常訓(xùn)“告語”有聯(lián)系,但也有區(qū)別。區(qū)別在于,當(dāng)“告”被施用于君臣語境之中時,多強(qiáng)調(diào)賢者告君以美德善道。這與古人對君臣政治倫理的基本認(rèn)識有關(guān)。據(jù)《詩》、《書》等經(jīng)典文獻(xiàn)記載,可知君王聽取臣下“告語”是政治倫理中的重要內(nèi)容。上引清華簡《周公之琴舞》所說“告”字即是明證。按《周公之琴舞》錄周公和成王所作歌詩十篇,性質(zhì)與今本《詩經(jīng)·周頌》相類。?詩篇以天子的口氣強(qiáng)調(diào)諸臣“告余(成王自稱)顯德之行”,可以作為周人上述政治倫理的經(jīng)典表述。毛公鼎銘“告余先王若德”,意義與之相類。仔細(xì)推求,“告”字的這一特殊意蘊(yùn)與該字始源有關(guān)?!案妗?,從口從牛?,甲骨文作?,金文、小篆同。卜辭中,“告”多用為祭名。?高田忠周曾指出:“告字本義,當(dāng)為祭告。祭必獻(xiàn)牛羊,又必具冊詞?!墩撜Z》‘告朔之餼羊’可證?!?饒宗頤先生據(jù)卜辭“告于大室”等推測古代“巡狩、遷廟、征伐諸大事,皆告于宗廟(及百神)”?,兩說均可信據(jù)??傊?,“告”字初義與祀典相關(guān),“告”的對象為上帝或先祖,故“告”所用言辭往往具有神性。后世神事漸退,人事漸興。告辭不再主于事神,但其莊重意味仍然得到保留,并體現(xiàn)在古人的政治倫理之中。
“卑謙,易告”指向君臣關(guān)系,還可由《二三子》上下文勢推知。《二三子》中,“卑謙,易告”與“就民,易遇”并舉。如所周知,“遇”字是言說君臣關(guān)系的重要語詞。該字在《周易》經(jīng)文中多次出現(xiàn)。如“遇主于巷”(《睽·九二》)、“遇其配主”(《豐·初九》)、“遇其夷主”(《豐·九四》)等。上引“遇”字多被理解為君臣接遇之道。?戰(zhàn)國傳世文獻(xiàn)及出土簡帛文獻(xiàn)中例證亦多。舉其顯明者,如《孟子·公孫丑下》“千里而見王,不遇故去”?、《荀子·宥坐篇》“遇不遇,時也”?、郭店楚簡《窮達(dá)以時》篇“遇不遇,天也”等?。總之,“就民,易遇”就君子與賢人關(guān)系說。這與“卑謙,易告”的性質(zhì)完全相類,可以進(jìn)一步證明我們對“告”字性質(zhì)的分析。
人們可能會注意到,“卑謙,易告”之“告”,在此為被動用法,即“人君卑謙,則易見告(于賢者)”。動詞的被動用法在古代典籍中常見。即以“易X”這一句式而言,亦不乏其例?!抖Y記·緇衣》“為上易事也,為下易知也,則刑不煩矣。”孔穎達(dá)疏:“為上謂君,君上以正理御物,則臣事之易也。為下謂臣,臣下無奸詐,則君知其情易也。君易事,臣易知,故刑辟息止,不煩動矣。”?可知《緇衣》“易事”指“(君)易于被(臣)事”,“易知”指“(臣)易于被(君)知”,“事”與“知”均為被動用法。又《儒行》篇述儒者“難得而易祿也,易祿而難畜也”,“得”、“祿”、“畜”均就人臣為人君所得、所祿、所畜而言?,亦均為被動用法。帛書“易告”之“告”用法與上舉諸例同。
總之,“卑謙,易告”,所述為人君與賢者的關(guān)系。其要旨在君子卑身以致賢。這正是《二三子》對《乾卦》九二爻解說的核心。分析該條解說的行文與結(jié)構(gòu),更可確知這一點。新近出版的《長沙馬王堆漢墓簡帛集成》(以下簡稱“集成”)所錄帛書《易傳》部分就本文開篇所引釋文有所補(bǔ)正,有助于我們的分析。新釋文作:
《卦》曰:“見龍在田,利見大人。”
孔子曰:“此[言君子]卑謙就民。卑謙,易告也;就民,易遇也。圣人、君子之貞也,度民宜之,故曰‘利以見大人’?!?
依照新的釋文,該條解說敘次井然,文意明晰。首句“言君子卑謙就民”,總括大意,領(lǐng)起下文?!氨爸t,易告”、“就民,易遇”分別承接上文,并予以申說。其中“卑謙”、“就民”就“圣人君子”說,“告”、“遇”就“民”(按:此指俊民即賢者,?非庶民)說。最后以“圣人、君子之貞也,度民宜之”呼應(yīng)上文??傊?,“卑謙”與“就民”是本條解說的核心,強(qiáng)調(diào)二者作為“易告”、“易遇”的前提。如上文所述,“就民易遇”在句法及性質(zhì)與“卑謙易告”均相類,所述正是“卑身致賢”的主題。
可與《二三子》對《乾卦》九二爻解說相比較的,是同篇對《乾卦》九五爻的解說:
《卦》曰:“飛龍在天,利見大人?!?/p>
孔子曰:“此言君子□□□□□□□□。君子在上,則民被其利,賢者不蔽。故曰:‘飛龍在天,利見大人。’”?
上引文句雖然前半部分殘缺,但主要內(nèi)容清晰可見。所謂“君子在上,則民被其利,賢者不蔽”,所述正是君子與賢者之間的關(guān)系。事實上,怎樣處理與賢者的關(guān)系,正是《二三子》的核心主題之一。相關(guān)表述另有“諱賢”(“戒事敬命,精白柔和,而不諱賢”)、“害賢”(“日中而盛,用賢弗害,其亨,亦宜也。黃帝四輔,堯立三卿,帝王者之處盛也,當(dāng)此卦也”)、“求賢”(“此言人君高志求賢。賢者在上,則因尊用之”)等。李學(xué)勤先生曾據(jù)帛書《周易》經(jīng)傳諸篇體例及編排次序指出“帛書《周易》是一部有自己體系的完整書籍”。?從本文的分析來看,就《二三子》單篇而言,也有其內(nèi)在邏輯的一貫性。
綜上所述,帛書《二三子》“卑謙易告”當(dāng)理解為“君子卑謙,則易于見告”?!抖印方庹f《乾卦》九二爻的核心要旨為“君子卑身以致賢”。陳松長等先生主張《二三子》當(dāng)屬儒家學(xué)派之作。?從本文的分析來看,這一說法可以信據(jù)。
【作者單位:中國傳媒大學(xué)中國語言文學(xué)博士后流動站(100024)】
①釋文據(jù)廖名春《帛書〈周易〉論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372頁。
②鄧球柏《白話帛書周易》,岳麓書社1995年版。
③在《講解》部分,鄧先生說道:“‘見龍在田’,是君王圣賢‘謙民’‘就民’的方式,是上對下的態(tài)度。出訪田野山村,勤政愛民?!编囀险J(rèn)為“謙”的主體是“君王圣賢”,與之相對的是“田野山村”中的“民”。由此可知,鄧氏所說的“以謙虛的態(tài)度跟別人講話”云云,指“君王圣賢”對山野村民的講話。在《帛書周易校釋(增訂本)》中,沿襲了這一表述(氏著《帛書周易校釋(增訂本)》,湖南出版社1996年版,第361-362頁)。
④趙普《帛書〈二三子〉新校新釋》,曲阜師范大學(xué)2013年碩士學(xué)位論文,第26頁。與鄧氏不同的是,趙普先生將“告”讀為同聲假借的“覺”字,又引申為“教化”,雖然訓(xùn)釋上有所區(qū)別,但在將“告”理解成“上告下”這一點是相同的。
⑤李道平《周易集解纂疏》,中華書局1994年版,第402頁《易·姤·象傳》“后惟施命誥四方”,《集解》引翟玄曰:“君以施令,告化四方之民矣?!闭浴案妗薄ⅰ罢a”互訓(xùn)。
⑥如《周易·益卦》六四“告公從”、《詩經(jīng)·齊風(fēng)·南山》“必告父母”等。不難判斷,“告公”、“告父母”,所“告”對象均較“告”者或身份為高,或輩份為長。
⑦阮元《十三經(jīng)注疏》,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244頁。
⑧李學(xué)勤主編《清華大學(xué)藏戰(zhàn)國竹簡(叁)》,中西書局2012年版,第133頁。
⑨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考古研究所編《殷周金文集成》(修訂增補(bǔ)本)第二冊,中華書局2007年版,第1541頁?!叭簟?,前人一般訓(xùn)為“順”?!叭舻隆保颂幱忻赖轮x。
⑩王克家《清華簡〈敬之〉篇與〈周頌·敬之〉的比較研究》,《中國詩歌研究》第十輯,社會科學(xué)文獻(xiàn)出版社2014年版。
?楊伯峻《列子集釋》,新編諸子集成本,中華書局2013年版,第256頁。
?阮元《春秋左傳正義》,《十三經(jīng)注疏(附??庇洠罚腥A書局1980年版,第2144頁。按《詩經(jīng)·鄘風(fēng)·干旄》篇:“彼姝者子,何以告之?”《毛傳》:“姝,順也。”《詩序》:“《干旄》,美好善也。衛(wèi)文公臣子多好善,賢者樂告以善道也。”孔穎達(dá)《疏》語本此。
?李守奎《清華簡〈周公之琴舞〉與周頌》,《文物》,2012年第8期。
?許慎《說文解字》,中華書局1963年版,第30頁。見《說文·告部》“告”字條。
?徐中舒主編《甲骨文字典》,四川辭書出版社1989年版,第85頁。
?陳夢家《古文字中之商周祭祀》,《燕京學(xué)報》,1936年第19期。
?李圃主編《古文字詁林》第一冊,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756頁。高田忠周:《古籀篇》五十一。
?饒宗頤《殷代貞卜人物通考》卷十五,《饒宗頤二十世紀(jì)學(xué)術(shù)文集·甲骨卷》,人民大學(xué)出版社2009年版,第573頁。
?程頤《周易程氏傳》,中華書局2011年。
?楊伯峻《孟子譯注》,中華書局1960年版,第53、108頁。
?王先謙《荀子集解》,中華書局1998年版,第527頁。
?荊門市博物館編《郭店楚墓竹簡》,文物出版社1998年版,第145頁。
?阮元《禮記正義》,《十三經(jīng)注疏》,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1647頁。
?阮元刻《十三經(jīng)注疏》,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1669頁。詳《禮記正義》孔穎達(dá)疏。
?裘錫圭主編《長沙馬王堆漢墓簡帛集成(叁)》,中華書局2014年版,第46頁。按:方括號中“言君子”之“君子”二字原用□□表示,今據(jù)整理者說逕補(bǔ)。又原釋文“曰見[龍在田],□□□回”,《集成》新釋為“曰此[言□□婢(卑)嗛(謙)就民]”,整理者注:“所謂‘見’字與殘形不合。對比13下‘曰此’,可知此處‘曰’下殘形也是‘此’字。其下可據(jù)本篇文例擬補(bǔ)為‘言’字。下半段開頭之字據(jù)前新綴入小片和下文‘卑’字,知應(yīng)釋為‘婢’讀為‘卑’;所謂‘回’字殘形與‘民’合,反印文其形尚完整可辨;‘民’上之字原已全殘,據(jù)下文‘就民’可知應(yīng)為‘就’字,反印文尚存其末長斜筆;再上‘嗛’字其左上角‘口’旁部分反印文尚存,故皆逕釋?!搜浴轮秩蔽囊僧?dāng)補(bǔ)為‘君子’。下兩章于解釋爻辭之開頭皆云‘此言君子……’。殘片中正有‘君子’小片,寫法與下文15下‘君子’二字甚為接近,疑本應(yīng)在此處?!卑醋⒅小?3”、“15”指該篇帛書行數(shù)。
?阮元刻《十三經(jīng)注疏》,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192頁。按:“俊民”語出《尚書·洪范》。其曰:“歲月日時無易,百穀用成,乂用明,俊民用章,家用平康。日月歲時既易,百穀用不成,乂用昏不明,俊民用微,家用不寧?!?/p>
?裘錫圭主編《長沙馬王堆漢墓簡帛集成(叁)》,中華書局2014年版,第47頁。
?李學(xué)勤《周易溯源》,巴蜀書社2006年版,第320頁。
?參陳松長《帛書〈二三子問〉初論》(《馬王堆漢墓研究文集——1992年馬王堆漢墓國際學(xué)術(shù)討論會論文選》,湖南出版社1994年版)。按:關(guān)于《二三子》的學(xué)派歸屬,學(xué)界有儒家與道家之爭。陳鼓應(yīng)先生主張屬道家學(xué)派。參陳鼓應(yīng),《〈二三子問〉、〈易之義〉、〈要〉的撰作年代及其黃老思想》(朱伯崑主編《國際易學(xué)研究》第一輯,華夏出版社1995年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