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虹妃 楊露 任大成
【摘要】藏區(qū)“9+3”學生從藏區(qū)來到內地,其獨特的成長環(huán)境促使他們有獨特的人格特點,使其對新環(huán)境產(chǎn)生不適應,在獨立成班和混合成班等不同的教學管理體制下,形成不同的心理健康問題。因此,了解和掌握藏區(qū)“9+3”學生的整體人格特點、分析在不同的教學管理模式下產(chǎn)生的心理問題和原因,并探索解決這些心理問題的干預措施,促進藏區(qū)“9+3”學生健康成長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藏區(qū)“9+3”學生 人格特征 心理問題 干預措施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3年度四川省教育科研資助金項目重點課題“藏區(qū)‘9+3學生獨立成班與混班管理比較研究”(川教函2013〔395〕號)的階段性成果,課題負責人:楊露,高級講師。
【中圖分類號】G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09-0016-02
藏區(qū)“9+3”學生是較為獨特的群體,其對內地的生活、教學和管理模式會產(chǎn)生不適應,引發(fā)心理問題,如:學習困難、人際關系緊張、攻擊性行為等,這必然影響其在內地的學習和生活,也會增加接受藏區(qū)“9+3”學生的中職學校管理的難度。我校對藏區(qū)“9+3”學生實行獨立成班和混合成班的管理,藏區(qū)“9+3”學生在這兩種模式下綜合素質和專業(yè)技能得到提高的同時,也出現(xiàn)嚴重不等的心理健康問題,分析和對比在這兩種模式下出現(xiàn)的心理健康問題,研究出適合藏區(qū)“9+3”學生心理發(fā)展的教學管理模式,對提高我校的教育和管理水平,促進藏區(qū)“9+3”學生身心健康成長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一、藏區(qū)“9+3”學生人格特點分析
一個人的人格特點對其心理和行為的發(fā)展有重要的影響,研究表明,人格的發(fā)展除了受遺傳因素的影響外,成長的環(huán)境、社會化、認知結構等因素也會對人格的形成有重要的影響,我校的藏區(qū) “9+3”學生都是來自甘孜農(nóng)牧區(qū),其獨特的宗教信仰、風俗習慣使他們有著豪放的性格、極強的自尊心和集體榮譽感,但由于經(jīng)濟水平相對落后、生活習性差異大、教育水平相對滯后,以及自身的語言、思維差異較大,情緒管理能力弱,存在一定的適應矛盾(見表一)。
二、藏區(qū)“9+3”學生在獨立成班和混合成班管理中存在的心理問題
我校從2009年實施藏區(qū)“9+3”免費職業(yè)教育計劃,并對2009級85名藏區(qū)“9+3”學生實行獨立成班,享受專門的班主任和科任老師,與內地學生分開教學和管理,在這種模式下,藏區(qū)“9+3”學生適應能力和學習成績增長較快,但與內地學生融合率較低,人際交往互為獨立。我校在2009年以后,探究出混合成班模式,將藏區(qū)“9+3”學生與內地學生混合編班,每個班藏區(qū)“9+3”學生占三分之一,在這種模式下,藏區(qū)“9+3”在人際交往上得到改善,自我認知得到調整,但容易出現(xiàn)學習焦慮、自卑、攻擊性行為等問題。為了明確藏區(qū)“9+3”學生在獨立成班中和混合成班中所出現(xiàn)的心理問題,我們采用我國中小學普遍采用的《心理健康診斷測驗(MHT)量表》,分別對2009級(獨立成班)85名同學,2011級和2012級(混合成班)85名同學進行問卷調查。2009(獨立成班)級藏區(qū)“9+3”學生,實際發(fā)放問卷85份,收回85份,回收率100%,篩出5份無效問卷,實得有效問卷80份。2011級和2012級(混合成班),實際發(fā)放問卷85份,收回84份,回收率99%,篩出4份無效問卷,實得有效問卷80份。
數(shù)據(jù)處理后,發(fā)現(xiàn)藏區(qū)“9+3”學生在獨立成班中其心理健康總體水平良好(表二),但仍有18.6%的同學總分超過65分(標準常模65分),存在心理健康問題,其主要心理問題依次表現(xiàn)為:(1)過敏傾向,多數(shù)藏區(qū)“9+3”學生由于生活習慣在差異,容易為一些小事煩惱,情緒波動較大。(2)對人焦慮,害怕與人交往,缺乏人際交往的技巧。(3)學習焦慮,學習能力較弱、學習方法單一、學習動機不明確,對考試充滿恐懼。
藏區(qū)“9+3”學生在混合成班中總體心理健康水平較良好,但22.2%同學總分超過65分,存在心理問題,依次主要表現(xiàn)為:(1)學習焦,慮藏區(qū)“9+3”學生基礎差、在學習上力不從心,形成嚴重考試焦慮。(2)孤獨傾向,藏區(qū)“9+3”學生在混班中人數(shù)較少,更愿意一個人獨處,不主動交朋友,性格靦腆、害羞,害怕與人交往,自我封閉。(3)對人焦慮。
經(jīng)過對比發(fā)現(xiàn), 兩種管理模式都會對藏區(qū)“9+3”學生的心理問題造成影響,只是在維度和嚴重程度上有差異,討論和分析出其原因,對藏區(qū)“9+3”學生的發(fā)展和中職校的管理,有重要的意義。
三、藏區(qū)“9+3”學生心理問題原因分析
(一)不同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差異碰撞的結果
民族之間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方面存在差異,各個民族在心理上的認同感和歸宿感是不同的。少數(shù)民族無固定的居處區(qū)域,無穩(wěn)定的收入來源,生活節(jié)奏較慢,并有特殊的生活風俗和相對完善的宗教體系,藏區(qū)學生形成了較為獨特的心理狀態(tài)。且處于心理 “斷乳期”,是人格形成的關鍵期,其身心的發(fā)展具有不平衡性和社會性。
(二)藏區(qū)“9+3”學生與內地學生人際關系較緊張
在中職校中,藏區(qū)“9+3”學生人數(shù)相對較少,我校藏區(qū)“9+3”學生與內地學生的比例為1:49,和諧的人際關系是融入社會的基礎,在與他人的交往中,都希望被他人認可,并能與他人保持親密感和安全感。相反人就會出現(xiàn)無助感,最終導致心理失衡。由于藏區(qū)“9+3”學生有獨特的溝通、認知和互動方式,在性格、習慣、愛好等諸多方面也存在差異。
(三)藏區(qū)“9+3”學生缺乏科學的家庭教育方式
大部分藏區(qū)“9+3”學生的家長所受的教育少、文化水平差,無法對子女及時進行科學的教育,學生的家庭教育長期缺失,在面對實際情況時缺乏科學、有效的處理問題的能力。藏區(qū)部分家長持讀書無用論,對孩子的學習抱任其自然的態(tài)度,且藏民更崇尚宗教信仰,對學習與科學的追求存在順其自然的看法,讓藏區(qū)“9+3”學生缺乏學習動機并出現(xiàn)厭學心理。
四、藏區(qū)“9+3”學生心理問題的干預措施
(一)根據(jù)藏區(qū)“9+3”學生人格特點,寬嚴有度
尊重和關心學生是教師最基本的職責,應了解其興趣愛好,培養(yǎng)共同話題,并且要尊重其民族習慣,如在飲食、風俗、節(jié)日上都要給予充分的理解和支持。但為了他們能更好的適應內地的生活和學習,也要嚴格要求。
(二)促進人際交往,完善人格全面健康發(fā)展
良好的人際關系是適應社會的基礎,健康的人際交往能緩解自卑感和孤獨感,建立自信,培養(yǎng)健康的興趣愛好,形成科學的人生價值觀,建立完善的自我意識系統(tǒng),形成健康的人格。人際交往的發(fā)展不僅依賴于學校領導的重視,還依賴于整個學校的文化氛圍,學校要把藏區(qū)“9+3”學生的人際溝通能力放在重要的位置,不僅要開設人際溝通的課程,還要組織相關的人際文化活動。
(三)優(yōu)化藏區(qū)“9+3”學生的家庭教育環(huán)境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家庭的教育環(huán)境對學生的心理發(fā)展影響最為深刻,學校應加強與藏區(qū)學生家長的聯(lián)系,共同探討出適合該學生的教育方式,把孩子放在第一位,改變家長原有的人生價值觀,把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有效結合,學??擅繉W年召集家長舉辦心理健康講座,舉辦親子心理健康周,觀看親情、教育電影。
(四) 探索適合藏區(qū)“9+3”學生身心發(fā)展的管理模式
對藏區(qū)“9+3”學生人格特點及兩種管理模式下心理問題和分析和對比,我們可以很容易得出這樣的結論:對于藏區(qū)“9+3”學生既要讓其融入內地學生學習、生活,又要適時地基于他們針對性的教育與關懷,這就要求我們要汲取藏區(qū)“9+3”學生獨立成班管理和藏區(qū)“9+3”學生與內地學生混合成班管理兩種管理模式的優(yōu)點,促進其形成健康完整的人格,在心理發(fā)展的第二關鍵期實現(xiàn)完美的過渡,著眼于心理素質的培養(yǎng),探索出更適合藏區(qū)“9+3”學生成長的管理模式——藏區(qū)“9+3”學生與內地學生混合成班教學和集中教學相結合的管理模式。
參考文獻:
[1]張?zhí)m君.芻論當代大學生健全人格的塑造[J],理論導刊,2009,3.
[2]蒙家宏.水族小學生心理健康狀況調查[J],湖南中學物理·教育前沿,2009,16.
[3]馬鳳龍,閆莉,劉洪蕾.提高民族心理素質是和諧社會的本質要求[J],西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4.
[4]潘世華.青少年社會適應的相關研究[J],技術與市場,20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