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科
客家文化是中華文化中的重要一脈,具有久遠的歷史和厚重的底蘊??投济分菹騺碛?文物由來第一流"之美譽,是客家文化繁衍生息的地方之一。作為生于斯,長于斯,學于斯,在客家文化滋養(yǎng)下成長起來的一名教師,弘揚客家文化義不容辭。那么,在語文教學中應如何對學生進行客家文化教育,實踐證明,在聽、說、讀、寫四大語文能力訓練中巧妙滲透是最實用最有效的途徑。
聽,即在授課過程中,教師適時滲透帶有客家文化特色的內(nèi)容,讓學生在聆聽過程中,受到熏陶和感染。客家人有著濃重的家國情懷,在歷史上涌現(xiàn)出無數(shù)讓人敬仰的優(yōu)秀人物。根據(jù)這個特點,在講授課文時適當穿插這方面的內(nèi)容,可以起到讓人意想不到的效果。如講授《魯迅自傳》一文時,除了讓學生了解魯迅先生為國為民,積極正直的人生態(tài)度和思想品格之外,還可以聯(lián)系到客家人中大批像魯迅先生一樣憂國憂民的仁人志士,如鐵骨錚錚的文天祥,推翻帝制的孫中山,力挽狂瀾的葉劍英等,這樣,在“聽”的過程中,學生潛移默化受到教育,對客家人文的自豪感也油然而生。
又如在講授詩歌知識時,可有意識地補充出自本土的,題材近似的詩歌,以深化課堂教學的文化內(nèi)涵。如講授陸游《游山西村》時,補充流傳于興寧民間的,吳中四大才子之一祝枝山的《游神光山》:“出郊西南五里強,翰林留得讀書堂。漫漫古岫云煙簿,寂寂閑陂草樹荒。幾點遠村依野水,一間空殿鎖斜陽。山靈為我鄉(xiāng)人問,更許何年會有光?”,這兩首詩雖然意境不同,情趣有異,但詩的結構特點,詩意的鋪陳延展是相仿的。且祝詩中所詠的是學生熟悉的風景勝地,因此學生在聽完教師的講解之后,會倍感親切自然,進而對詩的興趣大增,熱愛家鄉(xiāng)的感情也在心中潛滋暗長起來。當學生的興趣被激發(fā)出來后,再適時補充詩歌知識,這樣就達到了一石擊多鳥的課堂效果。
說,即把口語表達能力訓練與講述客家故事,介紹客家特色結合起來??图胰宋娘L物繁盛,可說可傳的故事不勝枚舉。在具體操作上,可在不同的時間段里指定不同的主題,布置學生去搜集有關的客家故事、圍龍屋趣聞、家鄉(xiāng)名山勝景傳說等,然后在班上舉行“客家故事會”,進行講故事比賽。此外還可以結合社會上影響比較大的時政熱點,比如去年6月梅州市委市府倡導的“我?guī)Т蠹矣蚊分荨被顒?,在班上組織小導游評比活動,要求學生用生動得體的語言向大家介紹自己熟悉的地方風景名勝。通過這些活動,既鍛煉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另一方面也有效地促進了客家特色文化的普及。
讀,即通過誦讀文質(zhì)兼美的客家詩詞歌賦,激發(fā)學生愛國愛鄉(xiāng)的思想情懷。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鐘靈毓秀的客山嘉水孕育出無數(shù)的文人騷客,他們的作品或壯懷激烈,抒豪邁之氣,發(fā)愛國深情;或沉郁頓挫,哀家國之傷,嘆世事茫茫;或靈動秀氣,歌山水之美,頌男女情愛,給后人留下了極為寶貴的精神財富。
在燦若星辰的客家詩人中,蕉嶺人士丘逢甲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個,其詩作《春愁》:“春愁難遺強看山,往事驚心淚欲潸。四百萬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臺灣?!?,詩中熾熱可感的赤子情懷無不讓人動容。在講授臺灣詩人余光中的《鄉(xiāng)愁》時,我特地選擇了《春愁》這首詩,我給學生講解詩歌的創(chuàng)作背景,然后指導學生帶著感情反復進行吟誦,在吟誦中引領感悟,在感悟中引領他們把握這兩首詩中流露出來的,雖相距半個多世紀但一樣血濃于水的家國情懷。
“熟讀唐詩三百首 不會作詩也會吟”,這句話強調(diào)了誦讀在詩詞學習中的重要性。對于初中生而言,客家詩詞天地還是一個充滿神秘色彩的花園,因此,在教學過程中適時引導誦讀,或者有計劃地組織專門的客家詩詞朗誦會,這也就幫助學生找到了一把開啟花園大門的鑰匙,或者說為他們創(chuàng)造了一個可以觸摸客家先賢精神空間的契機。
寫,是語文學習能力的重要體現(xiàn),在教授寫的方法時,同樣可以滲透客家文化教育。
初中生由于年齡尚小,知識積累貧乏且社會閱歷有限,作文時往往感到無話可說,無從下筆,因此害怕作文。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可以從培養(yǎng)觀察能力和寫作興趣入手,利用節(jié)假日的時間,帶領學生走出課堂,到周邊鄉(xiāng)鎮(zhèn)去感受濃濃地客家文化氛圍。
興寧被譽為“中國圍龍屋之鄉(xiāng)”,有著令人嘆為觀止的圍龍屋建筑藝術,走在興寧的鄉(xiāng)鎮(zhèn)上,舉目所見到處是各式各樣的圍龍屋,或古樸典雅,或氣勢恢宏,與現(xiàn)代建筑交相輝映。我們可以把學生帶進圍龍屋,教他們從多個角度去觀察圍龍屋,了解它們的構造和各種功用,去聽當?shù)氐睦先酥v圍龍屋背后的故事,從故事中感受祖輩的勤勞和智慧……,對于從水泥森林中長大的學生來說,這一切無疑充滿著巨大的誘惑力。
在激發(fā)起學生的興趣之后,還要趁熱打鐵,指導學生查閱相關資料,豐富寫作素材,然后再指導他們謀篇布局,斟酌字句,待寫成文章后,再把挑選出來的優(yōu)秀作文進行張貼,讓學生互相觀摩學習。
通過以上方法,一方面培養(yǎng)了學生觀察事物、積累素材的習慣,懂得了文章的創(chuàng)作之“道”,從而愛上了作文;另一方面也使學生對客家建筑藝術特色有了進一步的認識。教師在教學中,如能堅持把這種做法貫穿到教學中去,定能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也使他們更有興趣去了解本土文化,并自覺地從中吸收有益的養(yǎng)分。
文化是根,文化是魂。在聽、說、讀、寫能力訓練中滲透客家文化教育,使學生充分認識客家文化的博大精深,這既是提升學生人文素養(yǎng)的需要,也是豐富課堂文化色彩的需要。今后,我將不斷探討新思路和新方法,努力使客家文化之花在語文課堂這片沃土中,常開不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