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宋桂杰 王軍
帝王 鹽商 宗教
——解讀揚州傳統(tǒng)園林建筑的三重門
撰文/宋桂杰 王軍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lián)P州”,李太白膾炙人口的千古絕唱讓世人盡知風韻無限的揚州古城。這座古城中的傳統(tǒng)園林建筑,深受帝王、鹽商和宗教文化的影響,兼有南北兩地之長,既具北方之雄偉,又有南方之秀麗,不偏不倚,恰到好處。
何園
何園
帝王對揚州園林建筑的影響要從大運河的開鑿說起。自公元前486年吳王開邗溝、筑邗城起,揚州便成為咽喉之地。大運河的開通使揚州成為全國最重要的水陸交通中心之一,南北商人及物資多以此為集散地。江淮荊湖和嶺南的物產,特別是東南一帶的海鹽,大都在此集散。到唐朝中后期,揚州不僅成為一座鹽運、漕運重鎮(zhèn),而且成為一座商賈如織的國際大商埠,在當時有著“揚一益二”之說。宋元之時,揚州更與淮安、杭州、蘇州并稱“運河四大都市”。
運河的開通加速了南北文化的傳播和交融。當時,中原官民南遷,給東南地區(qū)帶來了大量的勞動力和先進的生產技術,促進了當地的經濟和文化發(fā)展,也帶動了以揚州為代表的運河沿岸城市的興起與繁榮。
運河開通也為帝王巡游疆土、體察民情提供了便利。從春秋時的吳王夫差、劉濞,到清朝的康熙皇帝、乾隆皇帝,都曾乘船沿運河而行。乾隆皇帝曾六下江南,六來揚州。他首次南巡就歷時五個多月,往返水路達5800余里。
為了迎接圣駕,運河沿線的各地紳商在園林別院的修建上,自然不敢懈怠和馬虎。當年為了迎接乾隆皇帝,揚州的鹽商們競相出資,沿水筑園造景,達24處之多。其中,瘦西湖“兩堤花柳全依水,一路樓臺直到山”,成為皇帝游覽的勝地。而在這個過程中,揚州園林建筑在保持傳統(tǒng)的基礎上又汲取了皇家園林雍容華貴、江南園林詩情畫意的風情,成為北雄南秀的巧妙融合體。
后因鹽業(yè)漸衰,皇上也不再南巡,揚州隨之中落,揚州園林亦趨向庭園化。
何園
大明寺
歷史上,揚州是我國最重要的鹽業(yè)運輸和交易的中心城市之一。鹽商在這座城市的政治、經濟、文化生活中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他們富甲天下,又崇文重教,廣交名士,營造、擴建園林,形成了獨特的地域文化。至今,揚州仍保留著一些由鹽商興建的別具特色、秀麗多姿的園林。
“揚州繁華以鹽盛”,揚州鹽商與園林的關系是經濟與文化之間關系的具體化。鹽商建造了精湛的園林,園林提高了鹽商的社會地位與公眾形象,兩者是一種相互依存的共生關系。這也是揚州傳統(tǒng)園林以私家園林為主,而私家園林又往往以鹽商園林為主的緣由之一。
揚州鹽商園林的格局多以“廳堂”為主。除了遵循嚴格的禮制外,鹽商在修建園林時還十分注重細節(jié)。為此,他們不惜錢財,雇用技藝最精湛的工匠修建雕琢,所用的一磚一木一石皆是上乘,陳設字畫、家具無不考究。
歷史上有許多政治家、文學家、藝術家曾在揚州為官,或慕名來揚州游訪,諸如以詩文名揚天下的白居易、杜牧、歐陽修、蘇東坡等,以及為世人所熟知的“揚州八怪”。中國古代造園專著《園治》的作者、明末造園家計成也曾在揚州進行了大量的造園實踐。
好儒的鹽商富賈們藏書、興學,不斷恢復和興修風雅園亭,使得“家家有花園,戶戶養(yǎng)盆景”的習氣一時蔚然成風。
“天下第五泉”
《過揚州》清·龔自珍春燈如雪浸闌舟,不載江南半點愁。誰信尋春此狂客,一茶一偈到揚州。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唐代大詩人杜牧的詩描寫了江南佛寺的盛況。身處淮揚地區(qū)的揚州,自然成為傳教布道的中心場所。唐代大明寺住持鑒真和尚東渡日本弘法,成為日本律宗的始祖,并把盛唐文化傳到日本。清末的江北刻經書聲名遠播至東南亞各國,時稱“揚州刻本”。宗教也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揚州園林的建造思路與實踐。在揚州寺觀園林中,行宮寺作為皇帝的行宮,規(guī)格最高,選址遠離喧囂俗世,環(huán)境自然清幽。揚州的高旻寺、天寧寺、大明寺就曾是康熙、乾隆皇帝駐蹕過的行宮寺。
大明寺是集園林建筑和寺院建筑為一體的綜合性寺觀園林,位于揚州蜀岡中峰,鑒真和尚東渡日本前曾在此傳經受戒。大明寺以大雄寶殿為主體宗教核心區(qū),分為東、西兩園。東園以棲靈塔為中心,分列鐘鼓樓、臥佛殿、藏經樓、齋堂等古建筑。棲靈塔曾供有佛舍利,是當時隋文帝修建的三十座供養(yǎng)佛舍利的塔之一。西園亦稱“御苑”,是乾隆皇帝多次南巡之地,赫赫有名的“天下第五泉”便在其中。
揚州傳統(tǒng)園林建筑在接受宗教文化熏陶的同時,也不可避免地受到皇家園林、私家園林的影響,通過造景元素的構成來營造神秘氛圍和意境。比如,揚州寺觀園林的鋪地主要模仿私家園林,多以磚石為主,但也裝飾有宗教特點的神秘紋飾圖案。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大明寺鑒真紀念堂是由我國著名建筑學家梁思成參照唐代鑒真和尚在日本的主要遺物唐招提寺金堂設計而成的。整座紀念堂典雅古樸,富有禪意的布景引人遐想。
何園月亮門
瘦西湖
《寄揚州韓綽判官》
唐·杜牧
青山隱隱水迢迢,
秋盡江南草木凋。
二十四橋明月夜,
玉人何處教吹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