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超++葉夢如++鹿璐
摘 要: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一脈相承,古典園林也不例外,然而當放眼幾千年這樣大的時間尺度,園林的變也就成了必然。然而說到變,主要就是兩方面,已有認識的更新以及其他元素的摻入。而新的元素,有人,有思想,有文化,有宗教。而這種變化,也隨著傳統(tǒng)園林的服務對象群的擴大而變化。因而作為傳統(tǒng)園林主導的皇家園林有其自身的發(fā)展流變,同時到了后期也受到愈發(fā)成熟的私家園林影響。換言之,想要梳理好中國皇家園林的流變走向,了解歷史背景于文化十分必要。而對皇家園林的流變的解讀,也有助于給今天中國的風景園林發(fā)展提供一些參考和方向指導。
關鍵詞:中國皇家園林;流變;歷史;文化;私家園林
中圖分類號:TV-098.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70631068
前言
流變,指的是事物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變化。園林是在一定地段范圍內(nèi),利用并改造天然山水地貌或者人為的開辟山水地貌,結合植物的栽植和建筑的布置,從而構成一個供人們觀賞、游息、居住的環(huán)境。華夏文明源遠流長,幾千年的風云變化,朝代更迭,自然文化存在著流變;從中孕育的傳統(tǒng)園林代表皇家園林,今天看來雖然或多或少已形成一種格局,但仔細比較,流變依然貫穿其中。什么是這一系列流變的推手,中國皇家園林的流變的方向是什么,其意義何在。
這一系列問題要從中國古典園林的發(fā)源入手,并要好好審視自秦就開始的中央集權封建制度。中國古典園林誕生于商“囿”(那時的古典園林僅限于皇家園林),就是把自然景色優(yōu)美的地方圈起來,放養(yǎng)一些禽獸,供帝王去狩獵,所以也叫游囿。天子還有諸侯都有囿,只是范圍和規(guī)格等級上的差別,“天子百里,諸侯四十”。也就是說,由于早期的自然生態(tài)還比較美好,園林其實就是第一自然本身。而像清代修建的著名宮苑圓明園、頤和園,就顯得多了太多人工的痕跡,之所以舉這2個時間點,是因為一頭一尾,能更清晰地看到一種變化,而概括來說就是有第一自然的一部分變成了某種形態(tài)。這個某種形態(tài)不能歸結為第二自然,因為法國的凡爾賽宮也是第二自然,當代的林肯公園也是第二自然。用這個詞就太泛泛,可以肯定,流變后形成的形態(tài)是在原有的第一自然進行了一道加減法。加是增加的元素,減是抽象淡化乃至抹去的元素。而由于中國地域遼闊,流變的方向也就出現(xiàn)的地域變化,不過由于每個時期的人們還都彼此來往,且國家對思想統(tǒng)一的推行一直比較處在高水平,也因而大體來看,每個時期的新的流行樣式還是能夠推廣開來,換言之,僅以時代主流(忽略地域差異)的流變代表中國皇家園林的流變的探討還是存在合理性。
1 流變的脈絡
流變的一大脈絡是貫徹始終的皇家園林自身特質,一直都是在彰顯一種至高無上的地位,無疑神仙成了這種概念的代表。神仙居住的地方就成了一直的模仿主題。而流變體現(xiàn)在的地方我認為就是越來越精細具體,越來越精致。以上林苑為代表秦漢的宮苑,是在圈定的一個廣大地區(qū)中的囿和宮室的綜合體。苑中又有宮與觀等園林建筑作為主題,并形成“—池三山”的皇家園林的主要模式。宋徽宗建造的艮岳是在平地上以大型人工假山來,仿創(chuàng)中華大地山川之優(yōu)美的范例,也是寫意山水園的代表作。以北海、清漪園(頤和園)、圓明園、避暑山莊為代表的皇家園林,構成了大內(nèi)御苑、離宮御苑、行宮御苑交相輝映、蔚為壯觀的局面,使皇家園林盛極一時就像人類生活越來越豐富,王宮貴族也如此,需要的空間類型自然也就更多,想北京現(xiàn)存的五壇就是明確帝王的一大舉措,當然像天壇祈年殿這樣復雜精致的木結構建筑也唯有長時間的積淀才能完成。總之皇家園林的流變方向是由簡到繁,愈發(fā)多元化的進程,在這里能看出的是社會的進步以及統(tǒng)治者愈發(fā)豐富的文化追求。
然而園林的受眾群體由皇家貴族也逐漸普及到官宦士大夫乃至富商百姓,但私家園林的發(fā)展也反過來會影響皇家園林。一個園林發(fā)展分水嶺的時間在魏晉,這個時候的文學提倡一種精神層面的灑脫于放達。隱逸文化的鋪開使得士大夫園林有了一種人格矛盾的心靈歸宿,因而自這時起,文人文學上的比興手法就借到了現(xiàn)實中,意境的追求出現(xiàn)了前所未有的放大。陶淵明一詩《飲酒》:“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就是這真實寫照。梅蘭竹菊雖然栽培歷史應更為久遠,園林應用上也有著更長的淵源,但是說士大夫們能夠達成共識的認為這四君子作為庭居植物有提升品位之效用,魏晉的文化影響功不可沒。就像陶淵明作為菊文化的祖師爺一樣,魏晉人物開創(chuàng)的天地成了后世發(fā)展的基石,乃至今日,我國的菊花應用形式已經(jīng)到了一個可喜的境地。
之后的流變拋開朝代不談——畢竟改朝換代也不會中斷人們審美意趣的延續(xù),流變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國力的興衰伴生的儒家與道家文化的影響拉鋸,以及不斷引入的外來文化,比較典型的是佛教和西方殖民擴張之后的一些西洋文化侵入。先談談文化滲透,這種碰撞一開始一定就是一種激烈的碰撞,但考慮到外來文化本身會被排斥,其滲透過程就是一個逐漸的本地化進程,人們能看到,從漢到南北朝再到唐宋,寺廟的佛像都有著變化,這其實就是不斷的本地化進程,到今天來看,儒家的國子監(jiān),佛家寺院還有道觀這些園林,雖然彰顯不同的文化以及信仰,但做法上有很多相似性。但毋庸置疑,外來文化作為補充豐富了傳統(tǒng)園林的原有認識。何況中國文化的極強包容性是很容易把外來文化的滲入包含在其本身運行機制的框架內(nèi)的。
2 儒家與道家的“拉鋸”
儒家與道家的拉鋸影響很有意思,一個入世,一個出世,但文人身上兼?zhèn)洌拖袢胧老笳鹘蛹{,出世象征躲藏,園林就出現(xiàn)了一些直接的做法和一些曲折的做法。前者的代表是唐代的著名建筑西安大雁塔,雖然是佛家建筑,但由于盛世的影響,這個園林有著明顯的中心軸線,給人一目了然的直接感。軸線中間形成的穿透空間可以一眼忘穿。大尺度中軸對稱園林明顯就是那種耗資和動工量都巨大的,因而園林僅從做法上也要根據(jù)財力量入為出。不過到了明清,由于文人畫的興起,一些有錢的士大夫也采取了出世的做法,今天在江南乃至嶺南一帶仍可找到諸多代表。比如現(xiàn)存于東莞市的可園,是為清代廣東四大名園之一, 也是嶺南園林的代表作,前人贊為“可羨人間福地,園夸天上仙宮?!笨蓤@的特點是面積小、設計精巧,把住宅、客廳、別墅、庭院、花圃、書齋,藝術地揉合在一起。在三畝三的土地上,亭臺樓閣,山水橋榭,廳堂軒院,一并俱全。雖是木石、青磚結構,但建筑十分講究,窗雕、欄桿、美人靠,甚至地板亦各俱風格。它布局高低錯落,處處相通,曲折回環(huán),撲朔迷離?;{(diào)是空處有景,疏處不虛,小中見大,密而不逼,靜中有趣,幽而有芳。像這樣的做法南方還有不少。儒家一直作為統(tǒng)治者的工具,道家則給了勞命奔波的讀書人一個松弛的理由,或許這中的誘惑要比入世大得多,只不過個人命運所迫,這種愿望只能通過園林得以彰顯。我認為入世的高峰期在唐代,最多算到宋代,而不論后來出現(xiàn)了什么樣的盛世,出現(xiàn)了什么樣的萬園之園,民間已經(jīng)越來越把園林同出世聯(lián)系在了一起——盡管矛盾的是,有能力修建園林的人本身已是官宦顯達。因而傳統(tǒng)園林的流變方向也逐漸符號化,它并不注重空間劃分,使用感受,而是更為抽象的概念。之所以這樣還是因為儒家重思想的情結,因為精神層面的極大誘惑,士大夫們用幾近攀比的方式在古典園林發(fā)展階段后期用私家園林這一形式把并不實用的園林做法推到極致,難怪乾隆帝也要在承德打造小江南??傊?,皇家園林由于勢不可擋的私家園林發(fā)展也受到了深刻影響而產(chǎn)生流變。
3 結論
新事物必將取代舊事物。而中國古典園林雖然幾度遭到浩劫,但都以一種螺旋上升的姿態(tài)愈發(fā)豐富美好,這也給了今天中國的風景園林師以信心,那就是一定會有一條適合中國人自己文化特質的園林發(fā)展之路存在,而為了中國園林的發(fā)展,流變更新是必經(jīng)之路。
參考文獻
[1]周維權.中國古典園林史[M].清華大學出版社,1999.
[2]楊鴻勛.中國古典園林的基本理念:人為環(huán)境和自然環(huán)境的融合[J].風景園林,2006(6).
[3]王其鈞.解讀中國傳統(tǒng)建筑:中國園林[M].中國電力出版社,2012(2).
[4]童寯.江南園林志[M].中國建工出版社,1984.
[5]夏建統(tǒng).夢中的天地-中國傳統(tǒng)園林藝術[M].云南大學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