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合忠
[摘要]將故事融于文言文教學中,有利于學生在聽故事、說故事、讀故事、寫故事的活動中,揚起興趣之帆,進而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關鍵詞]文言文興趣故事法語文素養(yǎng)
[中圖分類號]G633.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60582015)220010
初中文言文如《桃花源記》《與朱元思書》《岳陽樓記》等,都是經(jīng)典美文,充滿著神奇的美的力量。但多少年來,文言文基本的教學模式始終是“八字真經(jīng)”——“字字落實,句句清楚”。一篇血肉豐滿的美文,被肢解得支離破碎。這種模式遏制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創(chuàng)造能力,令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名篇淪為學生難以接受甚至拒絕接受的“殘羹冷炙”。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筆者認為,要激活文言文教學這潭死水,興趣就是源頭活水,故事就是最好的載體之一。將故事融于文言文教學中,能讓學生在聽故事、說故事、讀故事、寫故事的語文活動中,盡可能地提高文言文教學的實效性。
那么,文言文教學又該如何借故事之力揚興趣之帆呢?下面筆者以《傷仲永》為例談談具體做法。
一、聽故事——導入新課,創(chuàng)設情境
初中生從下課到上課,精神很不容易集中,教師更加需要一種及時有效的方式來帶領學生進入課堂。在進行文言文教學時采用故事導入,無疑是一種理想的方式,它既能引起學生的興趣,又能迅速地把學生帶領到相應的情境中去,為后面的學習營造良好的氛圍。
筆者在執(zhí)教《傷仲永》時,首先讓學生聆聽《程門立雪》的故事,使學生認識到南宋理學家楊時能夠學有所成,被奉為“程氏正宗”,成為國家有用之才,依靠的絕不僅是神童的聰明伶俐——四歲入書塾,七歲能寫詩,八歲能作賦,而是他平生求學的專誠——他在四十歲時,還專程跑到湖南向程頤求教,留下了“程門立雪”這樣尊
師重道的千古美談。借此引出另一故事,即所學課文《傷仲永》中另一神童方仲永的故事,從而在比較中引起學生對方仲永最終淪落為一個普通人的思考。
這樣,上課伊始就擰緊學生的心弦,把他們指引到一個美妙的故事世界里,既增強了教學的趣味性,又激起了學生的學習興致,使其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進入課堂學習中去,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二、說故事——復述課文,體驗情感
進入課文的正式學習后,故事的作用依然不可忽視。文言文學習不僅是理解課文,掌握文言知識,更為重要的應該是一種文學情感的體驗。對于一些故事性較強的文言課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完全可以將課文內(nèi)容以故事的形式呈現(xiàn)給學生。用復述故事的方式來理解課文,正是拋開文言文表層的語法、理論知識,直接深入課文情感的最具實效性的方式之一。
筆者在執(zhí)教《傷仲永》一文時,就要求學生結合注釋、工具書快速閱讀課文,抓住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等要素,按照事件發(fā)展的三個階段,復述課文故事。
學生通過復述從中獲得了情感的體驗:有“神童”之稱的方仲永,五歲就能指物作詩,卻因被父親當做造錢工具,“不使學”,十二三歲時才能衰退,到二十歲左右,竟淪落為一個普通人。其根本原因就是沒有接受后天教育。
在文言文教學中,教師如能適時適度地引導學生復述課文故事,就能使學生有一個明確的價值目標,有目的地品味和審視課文的每一個細節(jié),對于理解課文內(nèi)容,領悟課文意蘊能起到很好的作用。如此,學生就能處在“高屋建瓴”的位置,要突破教學的難點就顯得容易多了。
三、讀故事——拓展延伸,美麗心靈
學生對故事有極大的閱讀興趣,教師不妨配合課文補充一些相關的故事,讓學生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從而強化印象,加深體會。這些故事或許當時只在學生心中激起了一層小浪花,但日積月累,就可以大大豐富學生的知識面,可以塑造一顆美麗的心靈,可以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甚至可以啟迪學生今后的人生。
在執(zhí)教《傷仲永》時,筆者就讓學生品讀富有鄉(xiāng)土氣息的故事——《江郎才盡》。學生品讀之后展開了熱烈的討論,一致認為:江淹在浦城期間能夠“夢筆生花”,主要是在當時“蠻荒”僻遠的浦城吸收了營養(yǎng),激起了才思,才華得到充分發(fā)揮,因此詩文題材新穎別致,文辭絢麗多彩,音韻鏗鏘優(yōu)美,筆下自然生花。江淹離開浦城,結束放逐生涯,其后宦途得意,行文運筆大不如前,人們嘆息“江郎才盡”。其實并不是江淹的才華已經(jīng)用完了,而是他官位顯赫,政務纏身,應酬繁多,疏于動筆。
“江郎才盡”與方仲永“泯然眾人矣”有個共同點,都是忽視了后天的學習。學生從中得到“美”的教育——絕不可單純依靠天資而忽視后天的教育。
補充這樣的故事,講述人世的是非、人性的善惡、人事的曲直、人生的悲喜,給學生帶來了極其強烈的心靈震撼,使他們明白什么是美的善的,什么是丑的惡的,怎樣與他人相處,怎樣善待自然,怎樣面對人生,怎樣看待世界等??梢赃@么說,故事是最美的精神之花,能夠美麗學生的心靈。
四、寫故事——貼近生活,提升素養(yǎng)
任何一門學科的學習,最終目的都要轉化為能力的培養(yǎng),語文也不例外。文言文作為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當然要義不容辭地承擔起提升學生素養(yǎng)的責任。故事的編寫,是情感的遷移,更是能力的培養(yǎng)、素養(yǎng)的提升。
心理學研究表明,臨下課前的5分鐘左右學生較易疲勞,注意力分散,學習處于被動狀態(tài)。這時候,故事能再度喚起學生主動參與練習的激情,讓學生在故事中鞏固新知,產(chǎn)生意猶未盡的感覺。
筆者在執(zhí)教《傷仲永》的課末,就要求學生發(fā)揮想象,不改變原文情節(jié),續(xù)寫方仲永“泯然眾人矣”之后的故事。有學生就這樣寫道:
方仲永淪為普通人后,機緣巧合,竟穿越到三國,遇見了呂蒙。呂蒙告訴仲永:自己原本只是吳下阿蒙,后在吳王孫權的幾番勸說下,認識到讀書的重要性,才開始博覽群書,學習知識,經(jīng)過努力,終于學有所成,讓同僚刮目相看。仲永大受觸動,幡然悔悟,回到自己的時代后,從此脫胎換骨,每天都認真地學習,虛心向別人請教,最終成為一個不但精通文學,而且上懂天文,下曉地理,學富五車的人。
這樣的續(xù)寫,保留了故事的主要情節(jié),抓住了方仲永的言行特點,并運用了現(xiàn)代意識進行改造、生發(fā),使文本煥發(fā)出新的活力。當然,我們也可以引導學生在對文章的咀嚼、形象的理解、主題的領會的基礎上,抓住空白,進行細節(jié)補充,讓故事情節(jié)更生動,人物形象更豐滿;還可以引導學生換個角度,移個視角,在大膽想象的基礎上,貼近生活實際,巧妙地進行故事新編。
總之,故事貫穿于文言文教學的始終,從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到調(diào)動學生體驗情感,以及最終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能夠將文言文教學的實效性發(fā)揮到極致。每當學生聽故事時,他們旺盛的求知欲就會感到極大的滿足;學生說故事的過程,豐富了語言積累,培養(yǎng)了語感,發(fā)展了語言;學生品讀故事的過程,其實就是綜合培養(yǎng)分析、歸納、概括等能力;學生編寫故事的過程,本身就是一種聯(lián)想力、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的訓練。
當然,語文課不是故事會,教師在運用故事教學法時,為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搞活課堂氣氛,獵奇探秘是必要的,但切忌喧賓奪主、本末倒置,防止嘩眾取寵、以訛傳訛、過猶不及。
[參考文獻]
傅智紅.讓小故事“點靚”語文課堂[J].語文教學通訊,2011(10).
(責任編輯陳劍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