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小燕
[摘 要]閱讀教學中,教師的指導點撥應(yīng)合理、恰當。教師應(yīng)找準課堂的引導時機,充分尊重學生,并結(jié)合教材的特點,在學生理解的關(guān)鍵處進行點撥,把學生的思想、認知、情感等引領(lǐng)到正確的軌道上來,從而突破教學難點,提高課堂實效。
[關(guān)鍵詞]引導 時機 課堂 實效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5)01-052
葉圣陶曾經(jīng)說過:“教師之為教,不在于全盤授予,而在于相機誘導?!薄读x務(wù)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也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薄敖處煈?yīng)加強對學生閱讀的指導、引領(lǐng)和點撥,但不應(yīng)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不應(yīng)以模式化的解讀來代替學生的體驗和思考?!庇纱丝梢娊處熞龑У闹匾?。那么,教師在課堂中應(yīng)怎樣引導學生,何時引導才能更有效呢?
一、在學生理解困難時引導
“學貴有疑?!睂W生的學習過程是一個不斷探究發(fā)展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難免會出現(xiàn)對課文感到疑惑的時候。學生有了疑惑,則說明學生的思維正處于“憤悱”之中,教師只要抓住學生的“憤悱”點,有效引導,就可以搖身一變,使學生的困惑點轉(zhuǎn)變?yōu)樾碌膶W習起點,從而點燃學生的探究熱情,提高閱讀效果。
如教學蘇教版語文第八冊《宋慶齡故居的樟樹》一課時,這是一篇以物喻人的文章,主要描寫了宋慶齡故居前兩棵樟樹的外形、生長特點,以及它具有拒蟲的香氣并且可以永久保持。這一方面體現(xiàn)了作者對兩棵樟樹的贊美,另一方面也表達了作者對宋慶齡深深的懷念之情。對于學生來說,理解樟樹的象征意義是一個難點。在教學時,我的處理方法是:首先從樟樹的品質(zhì)入手,讓學生說說樟樹的內(nèi)在美是什么?(拒蟲香氣、永久保持、既使……仍然、只要……就) 在學生對樟樹有了初步感知以后,我引導學生:“你知道宋慶齡和兩棵樟樹之間有什么相似之處嗎?”在問題的引導下,學生從“樟樹蓬蓬勃勃——宋慶齡的精神蓬蓬勃勃”“樟樹拒蟲,香氣永久保持——宋慶齡堅強不屈,一生正氣”“樟樹有高貴的木質(zhì)——宋慶齡有高貴的品質(zhì)”這幾方面入手,感受到了這兩棵樟樹在作者心中已經(jīng)不是普通的樟樹,它們與宋慶齡的崇高品質(zhì)已融為一體。這樣教學,學生理解起來就簡單、輕松多了。
在這個教學環(huán)節(jié)中,教師充分尊重學生,從學生的已有知識經(jīng)驗出發(fā),結(jié)合教材特點和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接受程度,在學生理解困難時進行引導,促使學生找到了解決問題的途徑,讓學生自然而然地理解了樟樹的象征意義,突破了教學難點。
二、在學生情感共鳴處引導
“情動而辭發(fā)。”學生是感性的,語文教材中有許多情感豐富的文章,其中蘊涵著作者深刻的情感。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認真鉆研教材,找出文本情感和學生情感共鳴的地方,引導學生感受體驗。這樣教學,不但可以加深學生對課文內(nèi)容的理解,而且可以有效提高課堂閱讀效果。
如在教學蘇教版語文第十一冊《船長》一課時,文章主要記敘了哈爾威船長在輪船受到撞擊即將沉沒之前鎮(zhèn)定自若,指揮船上人員順利脫險的故事。教學時,在讀到“船長哈爾威屹立在艦橋上,一個手勢也沒有做……隨著輪船一起沉入了深淵”這段話時,學生們的眼眶紅紅的,都被哈爾威船長舍己救人的品質(zhì)所感動。此時,學生的心與作者的心、與哈爾威船長的命運緊緊的聯(lián)系在一起。為了激起學生的情感體驗,使學生的情感得到升華,我引導學生:“同學們,此時此刻,面對這無情的大海,面對哈爾威船長即將消失的身影,你有什么感受,你最想說些什么?把此刻你最真實的想法說給大家聽。”在這種教學情境下,有的學生說:“哈爾威不顧個人安危,一心為別人著想,真是一名稱職的好船長?!庇械膶W生說:“我不想讓船長離開?!边€有的學生說:“船長,你放心吧,你的家里我們會替你照顧好的?!边@些都表達出了學生內(nèi)心最真實的想法。
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針對課文特點,為學生創(chuàng)設(shè)恰當?shù)慕虒W情境,渲染課堂氣氛,引起學生共鳴。在學生情感被調(diào)動起來以后,教師再進行適時、有效的引導,這樣就可以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深化學生的情感體驗,提高學生的閱讀效果。
三、在學生意見分歧時引導
莎士比亞曾經(jīng)說: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并且這些哈姆雷特的形象各不相同。在語文教學中,由于學生生活閱歷和知識背景不同,因此,即使是對同一篇課文、同一個人物,學生的理解感悟也不盡相同,經(jīng)常會產(chǎn)生意見分歧、各執(zhí)一詞的情況。這時,教師巧妙的引導就能使學生產(chǎn)生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進而提高閱讀教學效果。
如在教學蘇教版語文第五冊《掌聲》一課時,本文的主要目標是讓學生知道人與人之間都需要關(guān)心、鼓勵,懂得要主動地關(guān)心、鼓勵別人,也要珍惜別人給予的關(guān)心和鼓勵。在教學時,為了達到這一教學目標,在學完課文以后,我讓學生說說小英在發(fā)言前后有什么變化,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種變化。有學生說,正是因為有了兩次掌聲的鼓勵,才使小英變得樂觀、堅強、自信。但就在這時,有學生卻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認為這掌聲來得太遲了,如果這掌聲早點到來,小英就不會變成這個樣子了,說明同學們平時對小英并不好。這個大膽的見解讓全班學生心中立刻產(chǎn)生了兩種不同的看法,一種認為掌聲來得及時,一種認為掌聲確實來得有點遲。這時,學生都把眼光投向了我,想知道我的看法。面對學生詢問的目光,我展開了循序漸進的引導?!罢坡暿窃谑裁辞闆r下產(chǎn)生的?”“新老師不了解情況,小英以前沒上臺發(fā)過言?!薄皬闹心愀惺艿搅耸裁??”“同學們平時對小英關(guān)心不夠,小英在班里不受重視?!薄耙簿褪切吕蠋煹囊淮螣o意提問改變了小英的一生,你們說這掌聲晚嗎?”“不晚?!痹谖业囊龑?,學生對文本的感悟逐漸從模糊走向了清晰,由膚淺走向了深刻,提高了閱讀效果。
在閱讀教學中,學生意見的分歧點,就是學生對文本認真思考后的疑惑點。在這時,教師予以恰當?shù)囊龑?,如牧童牽牛,蜜蜂引路,就可以使學生在教師的逐步引導下領(lǐng)悟文本的真正內(nèi)涵。
四、在學生認知錯誤時引導
學生是人,而不是神,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有時難免會對文本的感知產(chǎn)生錯誤的解讀。教師要善待學生的錯誤,在學生認知錯誤時,巧妙地引導他們對錯誤進行剖析,肯定其理解正確的地方,使學生把錯誤轉(zhuǎn)變成求知的動力,激發(fā)學生進行自我審視的體驗活動。在這些活動中,學生也許會帶給我們柳暗花明的驚喜。
如在教學蘇教版語文第三冊《大禹治水》一課時,文章的主要目標是讓學生認識大禹這位為民造福的大英雄,從中感受大禹的無私奉獻精神。在教材選編時,為了使學生深刻體會大禹的無私奉獻精神,還特意編寫了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的故事。但是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在學習“禹在外治水十三年……禹的兒子十多歲了,還不知道自己的父親是誰”這段話時,有學生提出看法:“老師,我覺得大禹做得太過分了,他不愛自己的孩子,不回家看看孩子,連兒子都不知道他長什么樣,沒有盡到一個做父親的責任;另外,三次路過家門都不回去,對父母是不孝順?!睂τ趯W生這種明顯的認知錯誤,我沒有批評,因為我知道學生也是站在自己的立場上考慮的。他們從小在爺爺、奶奶、爸爸、媽媽的關(guān)愛下成長,肯定對于這種情況難以理解。為了使學生對文本有一個正確的解讀,我這樣引導:“是你說的這樣嗎?請你仔細閱讀課文,想想大禹為什么要治理洪水?洪水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哪些災難?大禹為治水做了哪些事?這樣的人是不負責任的人嗎?”在我的引導下,學生結(jié)合大禹的所作所為,對大禹有了正確的認識。
《義務(wù)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要尊重學生的理解感悟?!毙枰赋龅氖?,尊重學生的理解感悟并不意味著對學生的錯誤認知置之不理。因此,在學生的認知發(fā)生錯誤時,教師要通過自己巧妙的引導,把學生領(lǐng)到正確的解讀方向上來。
總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要想把“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教育理念落到實處,教師就要認真鉆研文本,了解學生已有知識的掌握情況,時刻關(guān)注學生在課堂中的反應(yīng),然后找準引導的時機,把學生的思想、認知、情感引領(lǐng)到正確的軌道上來,從而真正提高課堂實效。
(責編 劉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