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村民自治與農民主體意識的培育

2015-09-10 07:22:44丁德昌
行政與法 2015年1期
關鍵詞:民主培育村民

摘 ? ? ?要:農民主體意識是農民作為社會和歷史的主體所具有的對自身地位、價值和能力的一種自我認識,以及對外部世界認識和改造的自覺意識。村民自治不僅是農民主體意識培育的制度載體,也是其組織平臺,更是其實踐基石。促進農民主體意識的培育,必須優(yōu)化村民自治。即創(chuàng)新鄉(xiāng)鎮(zhèn)管理體制,保障村民主體自治權;創(chuàng)新村民自治制度,為農民主體意識的培育提供制度保障;加強村社互動,為村民主體自治構建社區(qū)平臺。

關 ?鍵 ?詞:村民自治;農民主體意識;農村社區(qū)

中圖分類號:D921.8 ? ? ? ?文獻標識碼:A ? ? ? ?文章編號:1007-8207(2015)01-0054-06

收稿日期:2014-09-25

作者簡介:丁德昌(1971—),男,湖南常德人,湖南文理學院法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法理學、農村法治。

一、農民主體意識的基本內涵

主體意識在哲學上是指主體的自我意識,是人對于自身的主體地位、能力和價值的自我認識以及在此基礎上對外部世界的認識和改造的一種自覺意識。主體意識是人內在的屬性,集中體現為主體的獨立性、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主體意識也是自覺能動性,它是人的全面發(fā)展的最根本的特征,也是全面發(fā)展的核心和精神實質。“民眾主體意識的高度自覺和全面進步,可以為人的自由發(fā)展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為社會的持續(xù)發(fā)展提供正確的引領方向,因而構成了民族興旺發(fā)達的重要前提之一?!盵1]所謂自主意識,是指人不僅意識到自己是外在世界的主宰,同是也意識到是自己命運的主人,“成為他的命運的主人?!盵2]在同客觀世界的關系中,人居于主動和主導地位;同時,人也意識到,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立自主的人格。主體意識是人之為人的本質屬性的體現,主體不僅要把外部世界當作其認識和實踐的對象,而且要把自己當“自由的人”。人的出現并不意味人的主體的確立和主體意識的萌生。人的主體意識的萌生經歷了一個歷史過程,是隨著社會實踐的發(fā)展而發(fā)展的。馬克思主義認為,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是社會存在的反映,“意識在任何時候都只能是被意識到了的存在”。[3]人的主體意識是在社會生活中形成的,“不是意識決定生活,而是生活決定意識”;[4]而“全部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盵5]

所謂農民主體意識,是指農民作為社會和歷史的主體所具有的對自身地位、價值和能力的一種自我認識,以及在此基礎上對外部世界認識和改造的自覺意識。農民主體意識的基點是人格意識,是農民自覺將自己視為和其他社會階層一樣具有平等社會地位的社會主體。農民主體意識的核心是權利意識。農民只有自覺意識到自身權利所在并努力實現和維護權利才能得到良好發(fā)展。農民主體意識的關鍵在于參與意識。農民只有積極參與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生活,在作為創(chuàng)造主體積極創(chuàng)造社會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同時,才能作為價值主體去享受社會物質和精神文明成果。農民主體意識形成的基本標志是公民意識的養(yǎng)成。農民只有將自身視為現代國家具有平等權利和義務的公民,具有強烈的公共意識和公共精神,農民的主體意識才能最終生成??傊毩⒌娜烁褚庾R、自由的權利意識、公共事務的參與意識等構成了農民主體意識的重要方面。

由于受兩千多年專制傳統(tǒng)的影響,我國農民的平等意識、權利意識、自主意識、責任意識等主體意識缺失??梢哉f,分散而封閉的小農經濟是導致農民主體意識缺失的經濟基礎?!稗r民是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主體、受益主體和價值主體”,[6]構建社會主義和諧新農村、建構農村法治社會,迫切需要培育具有主體意識和主體精神的新一代農民。胡錦濤同志曾指出:“廣大農民群眾是推動生產力發(fā)展最活躍、最積極的因素。充分發(fā)揮廣大農民群眾的主體作用,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成敗的關鍵?!盵7]

二、村民自治:農民主體意識培育的制度安排

(一)村民自治:農民主體意識培育的制度載體

村民自治是我國新型社會主義民主的生長點,是構建我國社會主義法治農村的制度性安排?!霸谝欢ㄒ饬x上講,村民自治是國家對村民的一種民主承諾。”[8] 村民自治為農民民主和自治活動提供了廣闊的制度空間和制度載體?!吨腥A人民共和國村民委員會組織法》(以下簡稱《村組法》)所規(guī)定的村民自治的基本內容是“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監(jiān)督”,該法對村民自治的各個環(huán)節(jié)都進行了較為周密的制度設計。《村組法》所規(guī)定的以“四個民主”為核心的民主規(guī)范,將農村基層治理納入到了現代法治和政治文明的軌道。村民自治法律規(guī)范為農民民主意識、權利意識、責任意識、參與意識、公共意識等主體意識的培育創(chuàng)設了制度環(huán)境。

廣大村民通過“民主選舉”,為決定村中“當家人”人選投上神圣一票,其權利意識得到了增強。在一村之內,無論支書和村長還是普通村民,所投的一票具有同樣的法律效力,有利于培育村民的平等意識。村民通過“民主決策”,對于村中事關其切身利益的事務進行決策,其作為村民自治的主體人格意識得到了增強。村民通過一定的法律程序對于村內公共事務進行“民主管理”,其參與意識和責任意識得到了很好培育。通過“民主監(jiān)督”,村民的監(jiān)督意識和公共意識得到了很好發(fā)育。通過村民自治的制度安排,廣大村民以民主意識、權利意識、平等意識、參與意識、公共意識等為核心的主體意識有所增強。

(二)村民自治:農民主體意識培育的組織平臺

村民自治作為我國農村憲政的制度安排,不僅為我國農村通過村民自治實行民主管理提供了制度載體,而且為廣大村民實行民主管理提供了組織平臺。我國《憲法》規(guī)定的村民委員會的性質為“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監(jiān)督”的基層群眾自治組織,就是以國家根本大法的形式規(guī)定了村民自治組織的法律性質?!按迕褡灾问侵皋r村社區(qū)的居民自己組織起來,以實行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jiān)督為核心內容,從而進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的一種民主組織形式?!盵9]民主是村民自治的核心價值。薩托利指出,“民主即人民的統(tǒng)治或權力。”[10]

廣大村民通過村民會議、村民代表大會等村民自治的權力機構,對村內公共事務和公益事業(yè)進行民主決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監(jiān)督。在民主決策中,億萬村民創(chuàng)造了戶代表會議——村民代表大會——村民大會三層遞進式的組織形式,根據村民自治事務重要程度而逐步拓展。這種層級性的會議組織安排,較好地兼顧了村民自治民主決策的原則性和靈活性,在保證村民自治民主性的同時,較好地兼顧了自治的效率性。廣大村民以村民大會、村民代表大會、戶代表會議等多種形式的自治組織為平臺,積極參與村中公共事務和公益事業(yè)的決策和管理,其民主意識、平等意識、法治意識、責任意識、參與意識、公共意識等主體意識不斷得到增強。不少村還成立了村務監(jiān)督特別是村財務監(jiān)督小組,通過對村內自治事務特別是財務的專項監(jiān)督,在提升村民自治績效和民主成色的同時,作為村民主體意識關鍵要素的監(jiān)督意識也得到潛滋暗長。

(三)村民自治:農民主體意識培育的實踐基石

村民自治是20世紀80年代初我國農民主體意識初步得到發(fā)育后在農村得以萌生的。村民自治作為國家的一種憲政安排,其在全國的推行有力地推動了農民主體意識的生長。主體意識是法治社會構建的心理動因,是法治社會的心理基石。培育農民主體意識是構建農村法治社會的基礎工程。村民自治不僅為農民主體意識的培育提供了制度載體,村民自治的民主實踐更為農民主體意識的培育提供了良好的實踐平臺。

億萬農民在30多年的村民自治實踐中探索和總結了村民自治與法治實踐的基本規(guī)律。在民主選舉中,“海選” 讓億萬村民在普遍的選舉中感受到了直接民主的真實性。在“海選”中,億萬村民所創(chuàng)造的一人一票、秘密投票箱等民主原則和民主技巧,讓人感受到了這種直接民主程序的真實性和平等性。“海選”所蘊含的憲政價值催生了廣大村民的民主意識、法治意識、平等意識、自由意識等主體意識和主體精神。廣大村民除了充分運用村民大會和村民代表大會的組織平臺外,還創(chuàng)造了戶代表會議、村民議事會、村務理事會等議事和決策組織。通過這些民主組織的運作,億萬村民懂得了法治程序的分化和制衡精神,使法治程序意識得到了較好發(fā)育。在民主管理中,廣大村民學會了依法辦事、依章辦事和依約(村規(guī)民約)辦事,其法治意識不斷增強。在民主監(jiān)督中,廣大村民通過《村組法》規(guī)定的村務公開制度、民主質詢制度、民主評議制度、干部離任審計制度等一系列制度進行民主監(jiān)督,法治監(jiān)督意識逐漸增強??傊ㄟ^村民自治中“四個民主”的自治實踐,我國億萬農民的權利意識、參與意識、平等意識、責任意識、公共意識等主體意識悄然生長。

三、優(yōu)化村民自治,增強農民主體意識的路徑

(一)創(chuàng)新鄉(xiāng)鎮(zhèn)管理體制,保障村民主體的自治權

村民自治要求自治主體增強主體意識,對村民自治中事關村中的公共事務和公益事業(yè)進行自治自理。 鄉(xiāng)鎮(zhèn)管理體制的創(chuàng)新,為村民自治中廣大村民自治主體意識的增強營造了體制環(huán)境,有助于防范和杜絕鄉(xiāng)鎮(zhèn)政府非法干預村民自治行為的發(fā)生。

第一,強化指導關系,消除鄉(xiāng)村關系異化現象。雖然《村組法》將鄉(xiāng)村關系界定為指導與被指導的關系,但在實踐中二者的關系往往異化為領導與被領導的關系。甚至鄉(xiāng)鎮(zhèn)政府自覺或不自覺地將村委會變成自己的“腿”,使得村民自治難以按照村民意志進行。對此,應科學界定哪些事項由鄉(xiāng)鎮(zhèn)政府行使職權,哪些事項鄉(xiāng)鎮(zhèn)政府應給予指導,哪些事項完全屬于村民自治自理,鄉(xiāng)鎮(zhèn)政府無權干涉。同時,應該明確界定鄉(xiāng)鎮(zhèn)政府指導村民自治的具體方式。在法律上明確鄉(xiāng)村法治關系,不僅能夠為鄉(xiāng)村關系的良性運作提供法律依據,而且對于提高村民自治的主體地位,提升廣大村民對于村民自治的自覺性,增強參與意識具有重要價值。

第二,實行鄉(xiāng)鎮(zhèn)直選,實現其與鄉(xiāng)村自治體制的對接。村民自治中的“民主選舉”,是農民為了實現對事關其切身利益的公共事務和公益事業(yè)進行自治自理,由全體有選舉資格的村民選舉“當家人”的直接民主形式。村民自治中的“民主選舉”,在制度層面實現了村級權力由以往計劃經濟時代的“對上負責”向市場經濟時代的“向下負責”的轉變。這種直接民主形式在制度層面真正實現了農民在村級層面的“當家作主”,激發(fā)了其參與本村公共事務和公益事業(yè)自治自理的積極性。然而,由于大多數農村鄉(xiāng)鎮(zhèn)并未實行“公推直選”,難以與村級權力責任體制吻合,在實踐中,鄉(xiāng)鎮(zhèn)政府為便于管理,往往自覺不自覺地對村民自治進行不合理甚至非法干涉。因此,實行鄉(xiāng)鎮(zhèn)直選,實現其與村民自治制度的對接,對于進一步深化村民自治制度無疑具有重要意義。目前,全國很多地方都進行過“公推直選”鄉(xiāng)鎮(zhèn)長試點,已經積累了很多有益的經驗,國家有必要在此基礎上總結提煉其精華在全國推廣。諸如如何設立秘密投票箱、如何認定候選人資格、如何確定投票人范圍以及如何進行競選宣傳和選舉違規(guī)審查等,在形成較為成熟的經驗后,制定《鄉(xiāng)鎮(zhèn)直接選舉法》在全國普遍實行鄉(xiāng)鎮(zhèn)“公推直選”。“鄉(xiāng)鎮(zhèn)直選”不僅能夠實現治理體制的對接,有助于防止鄉(xiāng)鎮(zhèn)兩級治理機制出現分歧;更主要的是能夠在農村基層更大范圍地激發(fā)億萬村民的主體意識和主體精神,自覺參加農村基層自治的民主實踐。

第三,強化責任機制,嚴格規(guī)范鄉(xiāng)村法治關系。法律責任是法律規(guī)范的權威之所在,沒有法律責任的法律條款是缺乏法律效力的。立法中應明確規(guī)定鄉(xiāng)鎮(zhèn)政府違規(guī)指導的法律責任。鄉(xiāng)鎮(zhèn)政府違規(guī)指導責任應包括政府責任和個人責任。政府責任主要包括責令停止違法行為、行政警告、行政賠償等。同時,應明確鄉(xiāng)鎮(zhèn)非法干預村民自治的個人責任,包括領導責任、分管責任人和具體責任人的責任形式和責任方式。強化非法干預村民自治行為的法律責任,對于培育鄉(xiāng)鎮(zhèn)政府的責任意識和廣大村民的主體意識具有重大意義。

(二)創(chuàng)新村民自治制度,為主體意識培育提供制度保障

第一,明確界定村民自治主體。村民自治權是農民的一項基本民主權利,屬于社會權利的范疇。村民自治主體究竟是村民個體還是村民集體還是村委會,目前我國的《村組法》并未明確界定?!懊徽齽t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11]村民自治權利屬性模糊,必然導致實踐中出現誤區(qū),為村委會越權行使自治主體權力留下空間。因此,應在未來的《村民自治法》中明確規(guī)定,“村民自治的自治權屬于特定村范圍內的全體村民?!贝迕褡灾位痉傻臋嗬麑傩砸?guī)范,為村民自治的村民主體性起到了明確的宣示作用。村民自治權法律屬性的基本法律規(guī)定,一方面,對于村民自治的全體村民主體屬性能夠起到了正本清源的作用;另一方面,對于激發(fā)村民的自治主體意識具有綱舉目張的原則性規(guī)范意義。

第二,革新組織架構,為村民自治奠定組織基礎。目前,在村民自治組織架構中,作為權力機構的村民大會缺乏常務機構,在實踐中往往由其執(zhí)行機構的村民委員會組織召開。這種權力配置在理論上嚴重違背了權力分立與制衡的基本法理;而且在實踐中往往會導致村委會的“一支獨大”,村民自治組織機構嚴重失衡,嚴重影響了村民自治的運作實效和民主成色。村民自治運作實效的降低和民主成色的褪化,又嚴重影響了村民主體參與自治的政治熱情,導致相當比例的農民對參與村民自治持冷漠態(tài)度。因此,遵循權力分立與制衡原則,合理配置村民自治的組織架構,對于激發(fā)廣大村民的主體意識,積極參與村民自治實踐,促進農民基層政治發(fā)展具有極為重要意義。根據權力分立與制衡的基本原理,村民自治組織機構中權力、執(zhí)行和監(jiān)督機構應該分化??煽紤]設置權力機構——村民大會(村民代表大會);執(zhí)行機構——村民委員會;監(jiān)督機構——村務監(jiān)督委員會。由于村民大會(村民代表會議)是權力機構的臨時機構,應增設村民大會常務委員會,強化權力機構的組織和職能。而且三類機構角色應該分化,人員應該分設。村民自治組織架構的完善,必將促進村民自治的運作實效,增強其民主成色。而村民自治運作實效的提高,民主成色的提升,又能最大限度地擴大村民參與自治的范圍,培育廣大村民參與村民自治的主體意識和主體精神。

第三,完善村務公開制度,為村民自治提供程序保障。民主政治是程序政治,而程序政治的關鍵在于程序公開?!肮降膶崿F本身是不夠的。公平必須公開地、在毫無疑問地被人們所能夠看得見的情況下實現?!盵12]公開,才能透明;公開,才能公正。村民自治的良性發(fā)展必須激發(fā)村民的主體意識,而主體意識的發(fā)揮必須在法治程序的軌道范圍內才能得到良性發(fā)展。

村務公開是村民自治的重要法治程序,是指把與村民利益相關的事項通過一定載體予以公開。村務公開是民主決策的前提,是村民享有知情權的基礎。只有通過村務公開,才能讓整個村務置于村民的監(jiān)督之下,才能激發(fā)廣大村民參與基層民主政治的主體意識,才能激發(fā)其參與村民自治的政治熱情。村務公開是過程公開和結果公開的統(tǒng)一,重大村務應由村民全程參與和監(jiān)督。村務公開的重點是財務公開,應設立村務監(jiān)督委員會作為村民監(jiān)督村務的重要平臺。應運用一切可資借用的公開平臺和形式,大范圍、多層面地對村級財務情況進行監(jiān)督。每戶應指定一個代表,村里可通過手機短信的方式通知戶代表到村里或村務網絡平臺查看村務公開信息,收集和處理村民對村務公開信息的反饋意見。村民通過多平臺、多層次、多層面的村務監(jiān)督,必將提升村民自治的民主決策和民主管理水平。同時,通過村務公開,必然能夠在民主監(jiān)督層面實現廣大村民和村干部的民主互動,村民的參與意識、平等意識、公民意識和公共意識等主體意識必將得到顯著增強。

(三)加強村社互動,為村民主體自治構建社區(qū)平臺

“村民自治是農村社區(qū)建設的社會基礎,農村社區(qū)建設是村民自治的拓展與延伸?!盵13]農村社區(qū)是在借鑒城市社區(qū)發(fā)展經驗的基礎上,將分散居住的農民相對集中于一定區(qū)域內生活,不僅為村民相互交流與溝通提供了機會,也為現代民主、權利、法治意識等主體意識的培育提供了一個有力的平臺。村民主體意識和主體精神不僅是村民自治的精神動力,也是村民自治進一步發(fā)展的精神源泉。充分利用農村社區(qū)這一平臺和載體,對于促進村民自治向縱深發(fā)展,提高村民自治成效,對于培育村民自治主體意識和主體精神,具有重要意義。

第一,合理規(guī)劃,建構農村社區(qū)平臺。在建設農村社區(qū)時必須堅持合理規(guī)劃原則。農村社區(qū)建設要在村民充分自愿的基礎上按照區(qū)域相對集中、管轄人口適度、資源配置有效、服務半徑合理的原則。應根據實際情況因地制宜,大村可以“一村一社”,小村可以“幾村一社?!痹跁r機成熟時,可以將幾個小村合并為一個大村。合理規(guī)劃農村社區(qū)范圍,不僅有利于推動村民自治的良性運作;而且對于農民的民主意識、權利意識、法治意識等主體意識的培育能夠起到優(yōu)化配置自然、政治和文化資源的重要作用?!稗r村社區(qū)作為一個區(qū)域化了的社會組織,可以發(fā)揮公共參與作用,參與農村社會公共產品的供給?!盵14]

第二,培育民間社會組織。亨廷頓認為,“組織是通往政治權力之路,也是穩(wěn)定的基礎,因而也是政治自由的前提?!盵15]農民主體意識的培育,必須借助于現代民主政治組織載體。村民自治作為體制內的自治組織,只有與體制之外的自治組織密切配合,才能充分整合農村一切自治力量,有力地推動農村各項事業(yè)的發(fā)展,推動村民主體意識的發(fā)育。“法治的動力既來自國家,也來源于社會,而社會力量對法治進程的推動則更為根本和持久。……尤其是民間社會組織構成了當今民主法治的重要動力?!盵16]在村民自治實踐中,農村社區(qū)建設要培植社區(qū)“草根組織”,保障農民的結社自由權。“在一個擁有七億多農民而沒有一個統(tǒng)一的、全國性農民組織的農業(yè)人口大國,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已迫在眉睫?!盵17]結社自由的基本屬性是自治,而自治的本質是自由。在農村培育各種民間社團組織,將本來極為分散的農民通過一定社團有機組織起來并對這些民間社團組織加以合理引導,其必將成為村民自治的組織基礎。在村民自治實踐中,通過對民間社會組織的整合和利用,能夠提高村民自治的成效和民主成色。村民的自主、獨立、平等、協商、民主等主體意識必然得到增強。因此,培育農村民間社會組織,是培育農民主體意識和主體精神的組織保障。

同時,農村民間社會組織能夠將村民的自治活動有機聯系在一起。因此,應培育諸如社區(qū)居民代表大會、業(yè)主委員會、專業(yè)經濟合作組織、文化社團組織(如書法協會、社區(qū)合唱團、象棋協會)等組織。隨著村民文化知識水平的不斷提高以及村民主體意識的提升,必將為村民自治的進一步發(fā)展奠定文化基礎。

第三,培育具有主體精神的村民。農村社區(qū)是培育農民主體意識和主體精神的平臺。一方面,應充分利用農村社區(qū)中農民相對集中居住的優(yōu)勢,對農民進行經常的文化教育和技能培訓,強化農民主體的能力。應充分盤活農村現有的文化資源,利用一切可資借鑒的途徑和手段“送法下鄉(xiāng)”、“送文化下鄉(xiāng)”,利用社區(qū)人口集中的有利條件對農民進行法治教育和主體意識教育。另一方面,應充分利用農村社區(qū)平臺將村民自治引向深入。農村社區(qū)為村民自治的“四個民主”搭建了新平臺,激活了鄉(xiāng)村自治的正能量,有效地推動了村民自治的良性運作。“農村社區(qū)建設為村民自治運轉起來提供了歷史契機,農村社區(qū)無疑成為農民提升民主意識、鍛煉民主能力、實現善治的最好試驗場?!盵18]而村民自治作為農村民主管理的制度性安排,對于培育具有主體意識和主體精神的農民具有重要意義;具有主體意識和主體精神的農民是進一步推動村民自治向縱深發(fā)展的動力源泉。

為此,應重視農村社區(qū)平臺的作用,深入挖掘社區(qū)的文化教育和公民教育的功能和資源,以村民自治為主要制度載體,將農村社區(qū)建設成為提升農民民主意識、權利意識、法治意識、公參與意識等主體意識的重要場所。如建設社區(qū)圖書室、社區(qū)戶外視屏法治公益廣告、社區(qū)禮堂定期法治講座、社區(qū)法治影片免費播映、社區(qū)法治演講或辯論會等一系列培養(yǎng)主體意識和主體精神的公益設施。通過農村社區(qū)平臺,讓廣大村民置身于現代公民的民主、法治、自由、平等主體意識和主體精神的氛圍中。如此,有意識的主體性灌輸教育與村民自治和社區(qū)生活實踐相配合,必將大力推動村民主體意識的生長,對農民主體精神的培育也將收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參考文獻】

[1]吳倬,李成旺.當代中國民眾主體意識的特點與超越[J].探索,2011,(05):100.

[2]黑格爾.精神現象學(上)[M].商務印書館,1981.128.

[3][5]馬克思恩格斯選集[C].人民出版社,1995.72,56.

[4](日)廣松涉.文獻學語境中的《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M].彭曦譯.南京大學出版社,2005.31.

[6]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N].人民日報,2006-02-22.

[7]胡錦濤.在中共中央主辦的省部級領導干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專題研討會”開班式上的講話[R].2006-02-14(2).

[8]于建嶸.新時期中國鄉(xiāng)村政治的基礎和發(fā)展[J].中國農村觀察,2002,(01):59.

[9]袁金輝.村民自治與農民政治素質提高[J].云南行政學院學報,2004,(01):34.

[10](美)喬薩托利.民主新論[M].馮克利,閻克文譯.東方出版社,1998.23.

[11]論語·子路[M].中華書局,2006.

[12](美)彼得·斯坦,約翰·香德.西方社會的法律價值[M].王獻平譯.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1998.97.

[13]高靈芝.農村社區(qū)建設與村民自治[J].山東社會科學,2011,(06):51.

[14][17]李長健.農民權益保護視角下新農村社區(qū)法律問題之思考[J].政治與法律,2010,(01):68.

[15](美)塞繆爾·亨廷頓等.難以抉擇——發(fā)展中國家的政治參與[M].汪曉壽,吳志華,項繼權譯.華夏出版社,1989.174.

[16]馬長山.民間社會組織能力建設與法治秩序[J].華東政法學院學報,2006,(01):3.

[18]何平.農村社區(qū)建設與村民自治的共生、共建與聯動[J].青島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03):38.

(責任編輯:高 ?靜)

Villager Autonomy and the Cultivation of Farmers' Subject Consciousness

Ding Dechang

Abstract:The subject consciousness of farmers is a kind of self-understanding of the farmer to his or her own status,value and ability as the social and the historical subject,and the aware consciousness of the understanding and transformation of the outside world.Villager autonomy is not only the system carrier,but also the organization platform to cultivate the subject consciousness of farmers.It is the construction platform,and what is more,it is the practice cornerstone.To promote the cultivation of the subject consciousness of farmers,we should optimize villagers' autonomy.We should not only innovate the management system between villages and towns and safeguard autonomous rights of the villagers' subject,but also innovate the villagers' autonomy system to provide the system safeguard for cultivating the subject consciousness of farmers.What is more,we should construct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village and countryside community to construct community platform for the subject autonomy of villagers.

Key words:villagers' autonomy;subject consciousness of farmers;countryside community

猜你喜歡
民主培育村民
Ese valor llamado democracia
定點幫扶讓村民過上美好生活
張存海:帶領村民過上好日子
承包地收割時遭村民哄搶,誰來管?
村民喊我去“摘些咱家的菜”
當代陜西(2019年22期)2019-12-18 05:32:08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敵人
未來或可培育無味榴蓮
關于現代民主的幾點思考
好民主 壞民主
學習月刊(2015年19期)2015-07-09 03:38:36
念好"四部經"培育生力軍
中國火炬(2014年3期)2014-07-24 14:44:39
富阳市| 寻乌县| 贡嘎县| 承德县| 中西区| 师宗县| 宜昌市| 保亭| 泸溪县| 中阳县| 临桂县| 黄骅市| 临清市| 灵武市| 海南省| 德令哈市| 彰武县| 潜山县| 长丰县| 宜春市| 襄樊市| 镇江市| 新绛县| 拉萨市| 台前县| 宁海县| 邢台县| 镇雄县| 祁门县| 民勤县| 万宁市| 忻州市| 武汉市| 青海省| 确山县| 泾川县| 阳泉市| 建昌县| 梨树县| 肇源县| 深水埗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