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藕
摘 要: 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應體現(xiàn)“以學生為本”的現(xiàn)代教育價值觀,積極引導學生參與實踐,樂于探究,進行自主性學習,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要營造愉快和諧的學習氛圍,在新課導入中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鼓勵學生自主探究,放手質(zhì)疑,注重小組合作學習,探究教材,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充分發(fā)揮他們在教育活動中的主體作用。
關鍵詞: 以生為本 積極引導 樂于探究 放手質(zhì)疑 小組學習
新課程要求課堂教學的開放性、師生關系的民主性、教學模式的多樣性和教學手段的現(xiàn)代化。以人為本的精神是新課程的一個重要方面,新課程把教學過程看做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的過程。因此,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應體現(xiàn)“以學生為本”的現(xiàn)代教育價值觀,尊重受教育者的個性特點,遵循受教育者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尊重、培養(yǎng)、發(fā)展學生的主體性。要以培養(yǎng)學生做人為本為教育目標,把學生培養(yǎng)成為思想上進、品德高尚、心理健康,具有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健全的人。要以服務學生成長為本為教育思想,讓學生們在老師的幫助下輕松愉快地學習。要以引導學生思考為本為教育方法,在觀察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思考問題,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要以激發(fā)學生興趣為教育形式,切實保障和促進學生主體的個性發(fā)展。積極引導學生參與實踐,樂于探究,進行自主性學習,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下面我結合自己的理解與教學實踐,就如何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談談體會。
一、營造愉快和諧的學習氛圍
心理學研究認為,作為一種學習活動,解決問題與學生認知方式的差異有密切的關系。解決問題的過程不僅受認知因素的影響,而且受情感因素的影響。人在情緒低落的時候,想象力只有平時的二分之一,甚至更少,因而只有在寬松、民主的教學氛圍中,學生的創(chuàng)造思維能力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發(fā)揮。這就需要教師根據(jù)課程特點、教情、學情,投入、運用或滲透情感并利用多樣化的教學手段,如語言、掛圖、圖片及錄音、錄像、電影、微機等手段,為學生積極學習、主動參與課堂教學活動創(chuàng)造輕松、活躍、意境生情的課堂氛圍,讓學生沐浴在情感藝術的享受之中,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主動投身課堂教學這個大舞臺,快樂成長。
二、在新課導入中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
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這說明興趣是一種特殊的意識傾向,是學習的情感動力,是求知欲的源泉。為此,教師在教學中要善于創(chuàng)造教學情境,根據(jù)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創(chuàng)設學生感到親切的情境。例如語文課上,老師經(jīng)常用打謎語的方式與學生討論名人、名著等,以此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一位老師在上《夕照》一課時這樣導入新課:“同學們,今天我們來對對子?!保▽W生頓時來了勁,各個躍躍欲試)老師開始出題:天對(地)、云對(風)……朝陽對(夕陽),日出對(夕照)……就這樣,一場生動的對對子游戲拉開了新課的序幕。試分析這個導入,老師采用游戲這種對學生極具吸引力的形式很快地吸引住了學生的注意力,同時這次導入喚起了學生對舊知的回顧(上一課學生剛學過《海上日出》)。把日出和夕照放在一起,學生更會對這一組截然不同的景象產(chǎn)生更大的興趣。另外,對對子也是該單元《積累·運用》中的一個訓練內(nèi)容,因此它起到了“啟后”的作用,可謂“一箭三雕”。正因為有了好的開頭,在接下來的教學過程中學生都以極大的熱情投入課堂,增強教學的流暢性、生動性和效率性。
三、鼓勵學生自主探究,放手質(zhì)疑
傳統(tǒng)教學往往是教師提出問題,學生回答問題,學生完全處于被動服從的地位。我們在課堂教學中應改變這種狀況,增強學生的參與意識,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培養(yǎng)學生大膽質(zhì)疑、善于思考的能力,盡量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究。如學生閱讀教材內(nèi)容,讓學生充當“小老師”提出問題,再由其他學生幫助解決問題,尋找答案。由于學生平常習慣于看問題回答問題,而這種反向的思維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提高學生參與的興趣。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fā)展的過程,在此,師生之間、生生之間是人格平等的。教師要放棄自己在課堂上很容易獲得而且已經(jīng)被習慣強化的“話語霸權”,讓學生以學習的伙伴、促進者的姿態(tài)出現(xiàn)在課堂上,扮演“平等者中的首席”的角色,建立課堂平等對話機制,促進學生主動學習,獨立思考,全面發(fā)展。
四、注重小組合作學習,探究教材
交流、合作不僅是一種習慣,更是一種能力。學生在共同完成某個學習任務或解決某個實際問題的過程中,發(fā)揮各自的優(yōu)勢,相互爭論、相互幫助、相互提示或是進行分工合作,即在師生、生生之間建立一種和諧有序的交流,讓學生真正做到眼到、手到、口到、心到,成為課堂的主人、學習的主人。例如在教學《金色的魚鉤》時,一位學生提出這樣一個問題:老班長有沒有完成上級交給他的任務?一部分學生認為老班長沒有完成任務,因為還沒走出草地他就犧牲了;另一部分則認為老班長完成了任務……在學生爭論不休時,我適時拋出問題:“為什么老班長在臨死前說自己沒有完成黨交給的任務呢?”問題一出,有效地發(fā)散了學生的思維,學生通過再讀書再討論深入地理解,終于明白:老班長非常出色地完成黨交給他的任務,盡管他為之獻出生命,但他仍然覺得自己做得不夠好,足見他對于革命事業(yè)的忠誠。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教師在評價學生的答問時要以正面的引導和激勵為主,不能簡單地以對或錯判斷,應重視展示學生的思維過程,只要有益于發(fā)展創(chuàng)新能力,就應該受到賞識和表揚。對于學生微不足道或幼稚可笑的答案,教師切忌大發(fā)雷霆惡語傷人。一個親切的微笑,一句“你再想想”,就能激發(fā)學生繼續(xù)探索,并保護他們的自尊心。在這種寬松自由的教學氛圍中,相信會有更多的學生自愿投身課堂。
總之,要全面提高教學質(zhì)量,就要加強基本學法的指導,變“以教為中心”為“以學為中心”,讓學生做課堂的主人,把學習的主動權交還給學生,充分發(fā)揮他們在教育活動中的主體作用。讓學生掌握基本的科學的學習方法,優(yōu)化知識結構,形成較強的自主學習能力。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具有學會學習的本領,為終身學習、自主發(fā)展、自動適應未來社會發(fā)展與生存提供無限的可能。
參考文獻:
[1]教育部.語文新課程標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蘇]B.A.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8.
[3]李吉林.李吉林文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4]于漪.語文教學談藝錄[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2.
[5]趙建林.信息技術與閱讀教學整合芻議[J].語文教學與研究,2010,10.
[6]申克有.誦讀經(jīng)典詩文提高寫作能力[J].四川教育學院學報,2009,10.
[7]宋連琳.把最優(yōu)美的語言內(nèi)化成自己的語言[J].上海教育,20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