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靜
“微”風襲面,各種微事物諸如微博、微信、微電影、微新聞的逐一呈現(xiàn),讓我們眼花繚亂,我們被“微”的強大力量帶入微時代?!拔⒄n”以視頻為載體,形式多樣,所用時間短,資源容量小,可以精簡的內(nèi)容完整地突出主題?;谶@種種的巨大優(yōu)勢,一些教師將具有豐富性特點的語文學科與之呼應,建立了關于語文的“微課堂”、“微教學”,讓學生從短小精悍的視頻中看到語文知識的巨大空間。在這里,我們以中職語文教學為例,談談“微課”的具體應用。
一、“微”導入,知曉教學主題大概方向
我們總希望去往文字的世界,將具象的事物平鋪眼底;但是文字畢竟如同深不見底的隧道,越深究,越會發(fā)現(xiàn)有許多分岔路口會使自己迷茫,而抓不住通往目的地的主干道。文字有時是無力的,不能精準地掐住主題的喉嚨,予以我們尋找主題的大概方向。尤其是在語文教學導入環(huán)節(jié)中,教師的溢美言詞既難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又難把握主題導入的大概方向,這使學生覺得導入其實就是教學必須要有的一個形式上的環(huán)節(jié),并不具有任何實際意義。這是教師導入上的失敗。而且,導入就如同一篇文章的第一段,或總寫,或啟下,簡短地表現(xiàn)自己存在的作用。教師如何讓導入有用、有物、有趣、省時,這不得不提“微導入”,即利用視頻或音頻片段掐住主題的喉嚨,將文章主題提起來。在這里,教師利用立體化、有色彩、有行為、有情感、有話語的事物代替自己說明即將要“出場”的文章事件。以一個場景的方式為文章事件奠定了格調(diào)和主題方向,便于學生理解,節(jié)省出課堂時間。
例如魯迅《記念劉和珍君》這篇文章的導入,教師就可以利用“微課”進行。該篇文章選自《華蓋集續(xù)編》,作于作者參加劉和珍君追悼會之后,初衷是歌頌中國女子殞身不恤的愛國情懷和勇毅品質(zhì)?,F(xiàn)在這些擁有和平的社會環(huán)境,享受幸福生活的人們每每瞻望這段“民國以來最黑暗的一天”,即1926年“三·一八慘案”的時候,也會浮想出那種讓人痛不欲生的場面。但是,對于那些對這段歷史陌生的學生來說,感情的蘊藉,主題的深刻認識是很困難的事情。所以,為了讓學生把握住此文的情思,教師可進行微課導入,將各個院校聳立著的關于“三·一八慘案”的紀念碑剪輯成一段視頻,如魯迅中學紀念碑、北師紀念碑、北大紀念碑、清華紀念碑、匯文中學紀念碑。這些紀念碑呈現(xiàn)了事實悲劇,也揭開了一幕社會背景,它吸引著學生進入主題,給予學生情感方向的指示,使學生更深刻且容易地把握文章主題。視頻短小卻切中主題,激發(fā)學生興趣,使學生精神集中地投入學習。
二、“微”推進,明白教學主題表現(xiàn)步驟
教學是一個過程,需循序漸進,不能囫圇吞棗。如何循序漸進,要像展開一個畫軸一樣,先入眼的是一個局部,隨著一點點的展開,我們看到無數(shù)個局部,當全部展開的時候,我們才會看到整體。局部是推進的一個個表現(xiàn),推進是了解大局的步驟。對于語文的學習也是如此,要把大局分成一個個小的局部,將小的局部按先后排列起來,然后循序漸進地著眼每一個局部場景。但如何掌握內(nèi)容主題的層次感,不使一個個局部像一團亂麻攪在一起,語言的敘述不能完美地勝任,于是我們想到以視頻為載體的“微課”。微課雖精簡、短小,但其內(nèi)容的承載量是驚人的,而且圖像聲音的一體化又成就了語文篇章內(nèi)容的立體化呈現(xiàn),使學生能夠精準地把握文章的層次,清楚地看到作者展現(xiàn)主題的步驟。
以曹禺的《雷雨》為例,這是一幕用劇本方式呈現(xiàn)的人生大悲劇。作者以悲憫的情懷敘述兩個家庭錯綜關系下人性的可悲可嘆。劇本中一個個有血有肉的人物畫像以其性格的相互碰撞產(chǎn)生聯(lián)系,并交織成命運的交響曲。這些人物彼此產(chǎn)生著聯(lián)系,推動情節(jié)向悲劇的深淵緊逼。在這里,教師在引導學生分析人物形象的時候,可將人物個體從整個的情節(jié)結構中分離出來。例如,在分析魯侍萍人物形象的時候,教師就可以進行微課推進,剪輯《雷雨》這個話劇中與侍萍有關的情節(jié)片段,讓學生去進行大概的分析。魯侍萍是一個善良、正直、備受欺辱的舊中國勞動婦女的代表,但三十年的悲慘遭遇將她磨礪得堅強勇敢,對殘酷的現(xiàn)實有了清醒的認識。通過對話劇有關片段的觀看,學生會得到文字無法呈現(xiàn)的情感沖擊力,進而更加深刻地理解人物。
三、“微”作結,理解教學主題深刻意味
導入語是文章的開頭部分,具有總說或啟下的作用,結束語就是文章的結尾,具有總結的作用。但除了總結,結尾也如同一首曲子最后悠揚的長音,繞梁三日終不絕,給予人無限遐想,帶給人無限啟示。于語文學科來說,最美妙之處便是從文章中律出的關乎自己人生、生命的樂章。但教師常常打破這種美感,用沉重的作業(yè)作結,讓學生有一種從天入地的感覺。所以教師應用“微課”的教學方式進行教學,以視頻的方式讓文章主題的深刻意味打動學生,讓美持久保留。如在進行王維《山居秋暝》教學之后,教師便進行微課作結,將有關內(nèi)容的山水詩意圖展現(xiàn)給學生,讓學生通過圖片、影像的視覺效果對該作品的境界進行理解、欣賞。
廣東省佛山市教育局胡鐵山教授認為:“依據(jù)新課程標準要求,微課應是以教學視頻為載體,針對特定的某一教學知識點或環(huán)節(jié)而展開的教學活動”。對于“微課”這一新生事物,教師賞味網(wǎng)絡上的微課并為之嘖嘖稱奇的同時,也要取得一粒種子,在自己的課堂花園創(chuàng)造迷人風景,使得“微課”在課堂形成普及。尤其是語文課堂,更期望刮起一場“微課”旋風。
(作者單位:如東中等專業(yè)學校)